绿林网

《这是真的吗》读后感摘抄

《这是真的吗》读后感摘抄

《这是真的吗》是一本由【美】乔尔·贝斯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22-9-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是真的吗》读后感(一):最难的是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批判性思考

避免成为乌合之众的关键,在于对现象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以及对支持这些现象和观点的证据进行批判性思考。

这本书看下来,印象比较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如果说对自己认可的他人论证进行批判性思考是一件难事,那么对自己的论证进行批判性思考则难上加难。”

从社会学的角度,从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上分析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其中让我比较感兴趣的点在于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文化和社会结构,其中提到的一个观念是很有认同感的:我们很难识别自己文化的独特特征——因为我们沉浸其中,我们只是假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是正确的、正常的、明智的。这个概念不止在文化上适用,甚至是人与人之间都很受用。很多时候当我们以自己所拥有的为理所当然时,就是在把自己的文化强加于人了。

还有一个概念是对于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分析。这个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客观而不绝对化的方式在阐述一些观点,表面上像是要“一碗水端平”,但实际上是很严谨很成熟的叙述方法。一方面局内人对他们的世界有着透彻清楚且细致入微的了解,而局外人可能永远无法对其完全了解。另一方面,局外人可能会发现,他们更容易对他们所研究的世界保持客观,但他们对该世界的细节问题却总是不能完全理解。

因此,如果我们试图理解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我们希望它成为的样子,我们就需要批判性思考我们自己的断言,同时也需要倾听和思考他人的批判。这往往是一个令人不适、混乱复杂的过程,但这对于构建社会学知识而言至关重要。

《这是真的吗》读后感(二):眼睛也会欺骗你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无数的想法和观点从四面八方向我们涌过来,倘若不假思索地照盘全收,我们也会被埋没与信息洪流之中。

最近我读了《这是真的吗》这本书,,本书从批判性思维论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开始,着重阐释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观点进行思考和判断,帮助读者掌握对观点展开批判性思考的规则、方法和技巧,避免成为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首先,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假定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真的,而是要求我们思考我们的假定是否有可能错误。

当我们听到了一种观点,了解到了一件事,看见了一个新闻,然后呢?应当基于事实证据,做出理想的分析判断。

选择信任他人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然而这个世界上同样也处处是谎言,是无知,是愚昧。善恶不分,真假不分,我们的生活就会陷入到某种混乱的境地。

在互联网上,我们也可以看见太多事件反转的情况。尤其是作为旁观者,局外人,总是默默提醒自己——我所看见的,听见的就是事实以及事实的全部吗?还有哪些方面是我不清楚的?

实际上,当我们通过互联网去了解外界的时候,我们不了解的部分永远会更多,甚至我们所看见的也不过是某些人想让我们看见的(很可能有某些利益上的因素)。 在这本书中提到,一切论证均包含根据、理据、结论和假设。批判性思考会评估这些要素。

最容易做到的是对自己不认可的论证进行批判性思考;较难做到的是对自己认可的论证进行批判性思考。最难做到的是对自己本人的论证进行批判性思考。

我们在谈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总是认为要对一种观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进行批判,但我觉得,更应该批判的是我们自身的偏见与狭隘。是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导致了偏见的产生。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其实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想要成为一个能够看清现实,看清自我的人,首先就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批判性思维的练习实际上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只是我们平时很容易忽略这一方面。

无论是与他人发生分歧,还是捍卫我们自己的观点,又或是被他人的论证说服,都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们可能还会同意各自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甚至揶揄那些与我们观点相悖的人,拿他们的偏好开玩笑。

我比较认同这样一种解释,所谓拥有批判性思维,关键在于你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有多少角度,多少层次的认识。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若能在为人处世中做到这样的视野与格局,也就意味着拥有了极为难得的批判性思维了。

《这是真的吗》读后感(三):建立批判性思维

本书的副标题为“如何避免成为乌合之众”,而这本书给出的答案则是建立批判性思维。这本书的内容主要就是介绍了有关批判性思维以及社会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些介绍我们能够简单的了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以及社会学在所处的一个状态。

我们小学至大学所学的各种科目比如语文、化学、物理等等其实好像在以后工作中没有什么用处,其实恰恰相反学习这些科目的用处大了,这些学的内容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使我们能够越来越理解有难度有深度的知识,从而帮助我们建立属于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以我的理解来看批判性思维,就是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能力,对方方面面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但是批判性思维也是有短板的,一般来说我们对于不认同的想法或者他人的想法很容易建立起批判性思维,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所拥有的想法或者认同的想法很难做到批判性思维。所以为什么网上会有那么多的杠精,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服谁,就是因为坚信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然而实际上是否正确其实也是个未知数。

你所相信的事实其实只不过是建立在社会认知上的。打个比方我们现在提到奴隶制都会认为是错误的,但是几百年前的美国人却并不认为奴隶制是错的,所以才有了南北战争,这就是社会认知的不同。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任何观点都是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被未来的人们所推翻的,所以说平常说话不要说得太死,建立起批判性思维对于自己认识这个世界也是有好处的,知道的越多就越是知道自己的无知,越是知道自己的无知就越是想知道更多,建立起一个良性的循环。

除了关于批判性思维,对于社会学也了解到了许多。总得来说社会学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它是最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所以诺贝尔奖没有诺贝尔社会学奖。由于社会学概念定义不够明确,因此很容易导致其所指范围无的序扩张,所以我们现在能看到社会心理学、社会经济学等等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总体来说文章内容偏向于学术性,每一章结束都有“批判性思维小贴士”这样的总结,对于理解文章的内容也会相对来说容易一些。

《这是真的吗》读后感(四):用批判性思维活出自己 读《这是真的吗》

俗话说:“人云亦云的不是傻瓜就是天才。” 这话听起来像是矛盾又非常合理。如果你觉得观点正确站了队,那么你就认为自己是对的一方,那么如果你觉得不对,比如,像科学家看到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这样定律一样。 会不会有那么一刻,因为一些发明,你会一拍脑袋,大呵一声:“我怎么没想到呢?” 如果读一读这本《这是真的吗》?或许你会有一些新的启发。 大部分时候,在现在的社会,因为信息量庞大,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经常是东家长西家短的事,但是就是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的观点。 作为个体的自己,怎样在一堆的信息里,找到能够让自己独立思考又成长型的观点,那么,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你总是觉得大家说的对,那就真的成为乌合之众了,反之,如果训练一套批判性的思维,那么有利于自己真正的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 这本书不是一本像小说一样的读本,但是书的理论倾向于引导你思考,并提供一些类似于工具书的方法,读一次如果觉得不知道如何吸收,可以偿试着去做。 方法很简单,就是不要出现一个观点,马上去判断对错,而是要运用广阔的知识路径去分析和过滤,以此剥离开其中的信息水分,从而去拥有自己的观点。 大部分的信息,都是一传十十传百,在这样的信息量中,去判断信息,而不是对信息牵着情绪走,牵着鼻子走,那么,才能够在生活的泥潭里,活得更加自如一些。 不至于被人当枪使,当炮灰,如果不愿意思考,那么或许就会成为别人嘴里的家长里短,再次去诟病,以此恶性循环下去。 生而为人,能够和善相处是为人之道,但是,能够在纷杂的信息里,分清是非,做好自己保护也是必要的。 就算是保护自己接收信息的范围,也是能力一种。所以,训练自己批判性的思维也是一种能力,不能懒,人的思维懒,高于行动上的懒,只有想不到事,倒没有做不到的事。 如果说论执行力的话,那么,先要思维先行,再谈下一步。所以,脑子不是用来睡觉和躺平的,也要思考,才更加有价值。 凡事先运用批判的眼光和思维转一圈,过一遍,或许看待世界和事件的视野便会不同。人,不一定要与众不同,但是,也不必与人人相同。

《这是真的吗》读后感(五):批判性思维要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

我们以为只有在大学生辩论大赛上才讲究论据、论证,才需要批判性思维,乔尔·贝斯特的一本小书《这是真的吗》改变了我的看法。 乔尔·贝斯特是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批判性思维总是在科学研究或者课堂上被提起,作者却将批判性思维拉进我们的生活中。 01.证据是论证成功的关键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尝试着去说服别人赞同自己,或者被别人说服。其中最常用的技巧就是提供例子。有些例子特别吸引人,令人印象深刻,我们往往会被打动。但具备批判性思维,我们要明白,这个例子如此能抓人的注意力,说明这不是一个典型案例。从另一个角度说,哪怕对方举出了两个例子、三个例子,甚至更多的例子,我们也要明白,这些视角是有限的,因为我们接触社会的范围是有限的。 要记得,不同寻常的传闻都是非典型的。 “对叙述进行批判性思考的方式之一,就是质疑其对叙述元素的选择。…如果我们想要理解整个社会生活,我们应当努力突破具体个例的局限。” 02.针对人身的论证 生活中讨论问题时,我们经常会强调,这件事或者这句话是某人说的。 针对人身的论证,是指将重心放在说话人的身份上,而不是说话的内容上。 比如会说:那个家伙是个保守主义者(或者其他什么主义者),所以我们没必要听他的。反之也会以某人的身份为背书,让别人更信任这个例子。 不经意间,我们会认同表达者的观点。这就进入了一个误区。针对人身的论证,错误在于涉及对被认证人的动机,容易带着固有的偏见,而忽略了论证本身的内在逻辑和证据。 03.认为是事实就下结论 讨论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句话:“这就是事实”。这句话就像一张王牌,让对方无可辩驳。 具有评判性思维时,如果我们对事实进行深入思考,就会看到:所谓的“事实”依赖的是社会共识。 “事实总是反映出某种特定的社会共识,即在某个特定的历史节点,某群特定的人关于某事是真实的所达成的一种共识。” 正因为他是某个历史节点的结论,就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曾经以为太阳围绕地球转,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后来人们建立新的共识:地球围绕太阳转。 某群特定的人认为的事实,在另一个地方就会被认为是无稽之谈。 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在面对两个相反的断言时,权衡两者背后的证据。 一切的论证包含三个基本要素:根据、理据和结论。 根据是描述事物性状的断言,理据说的是道理,涉及价值观。结论表现为根据和理据逻辑发展的结果。要做到批判性思考,就要对每一项要素进行评估。 学会批判性思考,对我们全面认识社会大有裨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