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这是真的吗》的读后感大全

《这是真的吗》的读后感大全

《这是真的吗》是一本由【美】乔尔·贝斯特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022-9-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这是真的吗》读后感(一):眼睛也会欺骗你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有无数的想法和观点从四面八方向我们涌过来,倘若不假思索地照盘全收,我们也会被埋没与信息洪流之中。

最近我读了《这是真的吗》这本书,,本书从批判性思维论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开始,着重阐释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观点进行思考和判断,帮助读者掌握对观点展开批判性思考的规则、方法和技巧,避免成为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

首先,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假定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真的,而是要求我们思考我们的假定是否有可能错误。

当我们听到了一种观点,了解到了一件事,看见了一个新闻,然后呢?应当基于事实证据,做出理想的分析判断。

选择信任他人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然而这个世界上同样也处处是谎言,是无知,是愚昧。善恶不分,真假不分,我们的生活就会陷入到某种混乱的境地。

在互联网上,我们也可以看见太多事件反转的情况。尤其是作为旁观者,局外人,总是默默提醒自己——我所看见的,听见的就是事实以及事实的全部吗?还有哪些方面是我不清楚的?

实际上,当我们通过互联网去了解外界的时候,我们不了解的部分永远会更多,甚至我们所看见的也不过是某些人想让我们看见的(很可能有某些利益上的因素)。 在这本书中提到,一切论证均包含根据、理据、结论和假设。批判性思考会评估这些要素。

最容易做到的是对自己不认可的论证进行批判性思考;较难做到的是对自己认可的论证进行批判性思考。最难做到的是对自己本人的论证进行批判性思考。

我们在谈批判性思维的时候,总是认为要对一种观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进行批判,但我觉得,更应该批判的是我们自身的偏见与狭隘。是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导致了偏见的产生。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其实就是批判性思维的体现,想要成为一个能够看清现实,看清自我的人,首先就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批判性思维的练习实际上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只是我们平时很容易忽略这一方面。

无论是与他人发生分歧,还是捍卫我们自己的观点,又或是被他人的论证说服,都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我们可能还会同意各自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甚至揶揄那些与我们观点相悖的人,拿他们的偏好开玩笑。

我比较认同这样一种解释,所谓拥有批判性思维,关键在于你对一件事或者一个人有多少角度,多少层次的认识。

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若能在为人处世中做到这样的视野与格局,也就意味着拥有了极为难得的批判性思维了。

《这是真的吗》读后感(二):想避免成为乌合之众,需要培养你的批判性思维

互联网和智能手机时代,每天一睁开眼就有无数资讯涌入眼前,让人应接不暇又真假难辨。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现象:某个突发事件出来,人们在真相未明之前就一窝蜂地对事件的一方或者热点人物的评论表达支持,而当事件发生反转,真相揭晓那一刻,往往让支持们者惨遭打脸,就像如今层出不穷的内娱塌房事件一样。

所以,面对热议话题,我们在发表言论之前,需要在内心先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

要避免成为总被打脸的“乌合之众”中的一员,就要让自己拥有批判性思维。

《这是真的吗》一本工具书,由美国特拉华大学教授乔尔·贝斯特所著,他聚焦于与普罗大众关系密切的社会学领域,从批判性思维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开始,详尽阐述了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观点进行思考和判断,帮助人们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让我们思考某个言论是否有可能错误,它讲究的是证据,需要我们对支撑言论的证据进行验证并判断是否可信。“批判性思维”就是评估证据并区分证据证明力强弱的方法。

比如,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可以从《圣经》或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那里找到一切真理”,因此民众都相信“地心说”,直到天文学家哥白尼勇敢站出来,用批判性思维提出惊世骇俗的“日心说”,然后,人们通过望远镜长久地观察行星和恒星的运动轨迹,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日心说”的正确性,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宏观宇宙的更多了解,“日心说”又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依靠“批判性思维”,人类才有了进步和发展,这也证明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而作为一套评估证据的方法,批判性思维是一项可以通过练习熟能生巧的技能。

乔尔告诉我们,“批判性思维”的基本要素有四个:

根据、理据、结论和假设。一切论证都包含这四个要素,批判性思维要做的就是评估这些要素。

在乔尔看来,容易做到的是对自己不认可的论证进行批判性思维;较难做到的是对自己认可的论证进行批判性思维;最难做到的是对自己本人的论证进行批判性思考。

最近上映的一部影片《隐入尘烟》引发了人们广泛的讨论。看过影片的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影片中发生的故事和人物的生活状态做出了是否真实的判断,有人说从来没见过这么穷又这么人心冷漠的地方,影片太假了;有人说自己就曾经看见过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影片拍得很真实;另外一部分则说人物生活的状态是真实的,人心的冷漠也存在,但影片中的溺水事件发生时,人的反应不真实,影片有真有假,其目的存疑。

对这部电影的争论恰好就如乔尔所说:人们只能选择性地呈现证据;证据的说服力有强有弱,且一切证据都可能受到质疑。

所以,批判性思考可能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因为它不仅批判他人的想法,也批判自己的推理。

要想不盲从,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就需要认真思考并质疑那些别人告诉你的所谓事实,这也是我们自身进步的基础。

《这是真的吗》读后感(三):拨开迷雾见晴天,人人都应具备的批判性思维!

近日,抖音一则消息冲上热榜

名为:社科院美女研究生休学回家待产,并嫁给初中学历理发师

众多网友瞬间炸锅,各种评论甚嚣尘上,好坏不一。

更多的关注点是集中在“研究生与初中学历”、“休假回家待产”这几个关键词上。

按照正常的逻辑和习俗,讲究门当户对、先婚后育、先学后婚等常规婚恋观,而这则消息中形成了强烈的观念反差,迅速引来了众多网友的围观和吃瓜,甚至还引导了大家的一些言论风向。

但是,没过几天,事件发生反转,有其他博主爆料分析,该消息是被静心设计的,是专门为了制造热点而放出的消息。

女主身份是兼职自媒体博主,事件发生后粉丝数量上升了数十万。男主是曾经有过理发师经历,现在已经是创业有成的老板。

经过这一反转,很多网友就成了墙头的小草,随风摇摆,一会儿为女主下嫁而惋惜,一会儿因被消息套路而气愤,随着剧情的反转而反转,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乌合之众吧。

互联网时代,各种消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我们应该学会擦亮眼睛,上线智商,凡事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

美国社会学家乔尔·贝斯特在《这是真的吗》一书中,介绍了专门用来明辨真伪的批判性思维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认知,避免被热点裹挟而成为乌合之众。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非要站在道德或者逻辑的制高点上,去指责别人的观点或言行。

乔尔·贝斯特说,批判性思维主要是通过评判支撑性的证据来评判断言的一种工具。

最重要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断言,一个是证据。

断言是指对某一事件的武断性陈述,网络上的几乎每一句都可以称之为一份断言。

而断言并不是绝对的真相或者真理,往往代表的仅仅是一家之言和个人的观点,是每个人表达意愿的体现,是一个人认为的“真”。

由于每个人的认知局限性,说出的话必然也会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当形成于个人价值观的“断言”放诸于网络大众价值观的时候,肯定会面临真伪的考验。

所以,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任何一句话,更不要轻易让自己说的话成为“断言”。

那么,如何才能辨别断言的真伪呢?

就是上面提到过的另一个因素:证据。

再回到开篇的那个热榜消息中,很多网友之所以会被“带跑偏”,主要就是因为看不到更多的证据,不知道背后的真相。

提高证据,我们并不陌生。不论是科学实验中还是社会纠纷处理中,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拿出证据来呀。

在《是真的吗》一书中,作者也强调:证据是论证成功的关键。

想要论证一份断言的真或假,不仅需要掌握证据,并且还有保证证据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在法律层面,对证据的分类比较严谨,不仅划分了书证、物证、电子数据、证人证言、鉴定意见、勘验笔录等种类,并且区分了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等内容,来说明证据的有效性。

在司法实践过程中,面对原告、被告双方所持有的各种证据,必须进行审查和质证,并在法庭辩论环节,让双方借用证据相互辩论,以证明己方的事实。

正所谓:理,越辩越明。

真理永远不会被蒙蔽,正义也永远不会被邪恶压垮。

证据在手,真理我用。最为普通大众,生活中也一定要具备相应的证据意识,学会利用证据来捍卫自己的正义。

事情的发展都是讲究因果循环的,但是究竟什么是因,什么是果,是最容易混淆的问题。

比如,一个懒得去运动减肥的胖子,是因为懒得动而发胖的,还是因为发胖之后懒得动的?

乔尔·贝斯特在《这是真的吗》中还指出,因果关系中还有一种“因致果变”的现象。即原因造成了产生最终结果的一种倾向,但并不一定是决定性因素。

比如,爱抽烟的人得了肺癌,就一定是吸烟导致的肺癌吗?为什么有些人吸烟一辈子,反而还长命百岁?

这只能说,吸烟是一个诱发的因素,是一个倾向于导致肺癌的其中一个原因而已。

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实并非靠大众的常识就可以充分解释清楚的。我们看似确凿的事实,可能背后还有很多“看不见”因果关系存在。

因此,一定不要妄下断言,凡事多思考一些因果关系的可能,事情可能就会发生反转。

在这个资讯如海的时代,我们已经陷入自己编织的信息茧房,开始分不清是非曲直,甚至也没有时间和耐心去区分。

这样的生活环境下,批判性思维就显得更加重要,值得每个人悉心学习,并学以致用,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真相。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