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物》读后感1000字

《人物》读后感1000字

《人物》是一本由[美]罗伯特·麦基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5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物》读后感(一):人物,是永远无法穷尽的“学问”

罗伯特麦基有“虚构艺术三部曲”,而我既没有读《对白》,也还没来得及读《故事》,上来就先读了《人物》。

从人物礼赞、到人物创作、再由人物宇宙到人物关系,罗伯特一点点像是将一个极其庞大的躯壳,抽丝剥茧般提炼和融汇出来,作为关键提示,放在了这本书中。

麦基说,故事自身可能受限于时代意义而褪色,能够超越时空永存不朽的,是故事里的人物。

我不是一个编剧,但我看了这部书的感受是,其实这本书并不是单单只为了要写出一个人物,或者要写出一个故事的写作者而设置的,而是理解着人类共通的许多东西。

人物,的确不同与人,但又与人有着紧密的联系。我想,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人物设计教导手册,因为我们需要了解的,其实不仅仅是写作“人物”的方法、步骤,而是需要我们无论作为读者还是写作者,都要从头理解,一个好的故事里的人物,需要怎样的作者。

故事创作者的很重要的十个能力值:品味、知识、原创性、表演技巧、观众/读者意识、精通形式、痛恨老套、道德想象力、最好的自我、认识自我。

(未完)

《人物》读后感(二):塑造心中完美人物4步走

你觉得一篇好的稿件,甚至一部好的电影应该从何入手呢?先说剧情还是人物,先有冲突还是对白?

就之前热播的《梦华录》来说,以两位主角为主导,用一件偶遇事件引发出的整个故事的矛盾冲突,同时制造各种危险,让读者或观众担心主角的安危,时时刻刻关心着故事的发展,从而不由自主地往下看。

可见人物的创造对整个故事的发展起至关重要都作用,在美国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的“虚构艺术三部曲”完结篇《人物》一书中,作者引用多个经典故事,娓娓道来为我们阐述原理,对情节、对白进行刨析,揭示人性的多面性和激发他们的无限潜能,帮助你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物世界。

本书分为4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人物礼赞》,第二部分讲述《人物创作》,第三部分讲述《人物宇宙》,第四部分讲述《人物关系》。本文主要讲述第二部分第十一章《完成人物》的相关内容。

创造一个理想中的人物,主要有4个步骤:准备、揭示、变化、完成。

首先在准备阶段,找到能激发你的主角行动的关键事件,让她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有能力的人,把她放置在各种事件中,让这些事件帮助她心智和情感都带到最深最远处。一旦找到激励事件,你便很可能写出一部优秀的作品。

在马丁.麦克唐纳的戏剧《丽南山的美人》中,富兰这位40岁疯了的老处女,杀死了母亲并坐上她的位置,并且在她意识里她就一直就是她的母亲。当人物创作要进行到第二步时,最能揭示的事件莫过于,把主角推向最危险的境地,可以是自杀,也可以是久经折磨的病死,还可以是彻底撕毁她本来的面目,揭示出真实的自我。

大家对经典歌剧《卡农》应该不陌生吧,好强斗争的她为了可以逃出去,利用美色欺骗警察救自己,获救后还原了好玩贪新的天性,抛弃了警察又和别人相爱。在故事开头前我们可以问自己两个简单的问题:刚开始我们以为主角是谁?在高潮时,我们又得知了他是谁?你的回答能很好地揭示读者的心思和洞察。

接着第三步,就是让主角在变化后有所行动。假如一条船遇到一次海难后,从头到尾都换了零件,那这条船还是原来的那条吗?在创作中如果把主角比喻这条船,相当于我们帮主角换了一个身份,只要搞清楚“我是谁”,“我曾经是谁”,“将来是谁”,那本质上还是没有改变这个人。如果说强大事件损害太大,改变了原有身份,那你要看看你创作的人物,其内心深处是否始终如一。

最后一步是要完成这个人物,让他们有渴望去完成自己的使命,体验到自己人生的极致。通常来说人的能力是过剩的,当我们开始创作时,我们就要问自己,一开始微小的主角,要触碰到什么事件才能推动她前进,他的人性中还缺少了什么?什么压力、冲突、选择,会将其人性推向最高点?

想好了这些问题,把答案写在你的故事里,人物的初步构思也就有了。《人物》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等着你一起阅读一起提升。

《人物》读后感(三):《故事》《对白》《人物》三部曲短评

短评: 罗伯特·麦基《故事》《对白》《人物》编剧写作三部曲。可以看的出来,作者野心很大,想要囊括进所有故事类型的写作,这样的目标就要求作者站在足够的高度,从数不清的故事中提炼出“故事哲学”。教学永远是在教一门学科最核心的东西,而最核心的东西一定是哲学。哲学是知识的知识。历史有历史哲学,政治有政治哲学,艺术有艺术哲学……与核心的知识相比,教学方法反而排在其次了。如何判断一个教师是否称职,只需看他能否领会到学科的核心知识,比如,历史学科的核心知识是历史观,量子力学的核心在于观察角度……懂得了这些,才能够提纲掣领地稳步实现知识的传授。 从这一角度,麦基的教学可以打85分。许多写作工具书从细枝末节教学,一开始就落了下乘。这三部曲更像是作者的“故事研究笔记”,麦基给读者提供了一种“专家视角”的故事分析。遗憾的是,自我重复太多,三本书的内容重复率可能有30%,不过美国人写书,或多或少都有这个毛病(除开文学类)。我也不懂美国人为什么写书像在洗脑一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宣扬。 在翻译上,《故事》与《人物》做得很好,信,达,雅。可以从句子间领略到修辞的魅力,看出作者与译者的文学素养。《对白》译得很差,有些地方甚至可以说狗屁不通。对白,对白,满嘴翻译腔还对什么白?对得拜拜了都。 从内容上说,这三部曲除了一些具体的技术理论分析,还掺杂了相当多的“文艺作品解读”,也就是作者的借题发挥。用文艺解读来帮自己对理论自圆其说,在我看来大可不必。本来就是个人经验之谈,没什么好强行证明的。什么一旦跟文学扯上了关系,黑的都能说成白的。《故事》的目的是教人写故事,而不是教人《故事释经学》。 在人的维度的篇章里,我感受到作者对文艺写作的某些方面有一些偏执和政治正确,某些时候甚至到了教条主义的地步,而艺术是最怕教条的。书里还透出了他的某些“癖好”,比如,麦基就比较喜欢那种维度巨多的人物,因为他觉得人有无限种可能,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机会在现实中探索人的边界,虚构的故事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从文学史看,这一癖好是20世纪的文学主流(意识流)。西方在世界大战后有一个很长的稳定时期,饱暖思淫欲,人就会在精神世界里开疆拓土不断前行。人心是社会的镜像,艺术是社会的写照。社会如果邪恶,人类就会残暴,人解构了道德,就不必再遵守什么法则。自由意味着要直接面对虚无,自我解放的背后是心灵的迷失。麦基说:“不要害怕你赋予人物的邪恶特性会造成什么后果,你能想到的每一件事,肯定有人早就做过。” 我的最大收获是学习了麦基的研究方法。故事就是人物,人物就是故事,他们都从生活里来。观察人就是在写故事。人是什么样的,故事就是什么样。从生活中来,到故事里去。不必担心模仿他人,最厉害的画家也调不出同样的颜色。每个创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我的故事只有我才写得出来。

《人物》读后感(四):先了解人性,再创造人物

历史上留下来很多经典的作品,它之所以伟大,一方面在于它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另一方面就在于它的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越是经典的作品,越符合这样的特点。

包括现在的很多影视作品,它为什么那么好看,那么吸引人,无外乎都满足这两点:故事和人物。

罗伯特·麦基是美国著名的作家、导演、编剧。他从小热爱戏剧,早年做过演员,后来受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邀请,开设了“故事”培训班。

他一边在好莱坞制作电视节目,一边把“故事”培训班做成了一个全球最大的故事与写作机构。而我现在正在看的《人物》这本书,就出自罗伯特·麦基之手。

他说:“人物不是人,人物是一件艺术品”,它需要精雕细琢,它需要细细揣摩,它时而简单,时而复杂,它无迹可寻,又有理可据……那些愿意去创造人物的艺术家、文学家都应该耐下心来,先去研究它,再去塑造它。

我认识的一个人小作者,他全职在家里写网文小说,因为我认识他比较早,所以他开始写网文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件事了。那个时候我在上大学,他也在一边读书一边为爱发电,连续签了两本书,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地耕耘。

在他写第三本的书的时候,他跟我们说自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他没有存稿,都是每天现写现发,写着写着就发现后面不知道该怎么写了。

明明给主人公立的人设是痴情的女人,可是她被抛弃以后竟然遇见了真爱,那这还算痴情吗?可是如果女主不当机立断,后面的剧情就无法推动,文章根本更新不下去,好难。

虽然我们都不知道他那段日子是怎么熬过来的,但是至少我们现在看到的,他还在继续全职写作,是一个勤劳的小蜜蜂。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看上去也很惬意悠然。

他说,他现在双开,两本书一起连载,每个月的成绩都还不错。我们问他现在存稿吗?他说“当然!存个十几二十万字是常态。”

有一次跟他聊天的时候,他告诉我们,写作的秘诀就是人物刻画。先把人物的形象立起来,再创造对应的剧情,就不容易卡着瓶颈了。

在我看《人物》这本书的时候,我突然想到看他当时说的这句话,这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作者说:“没有人能够做到表里如一。每一个人都佩戴着一幅人物塑造的角色面具,这种面具是在其尽可能减少摩擦地游刃于人生的过程中进化而成的,”

也就是说,没有人是一成不变的,他们所经历的事情,他们所遇见的人,会改变他们的想法,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人物》这本书特别厚,理解起来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但是它的内容真的很详细: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会遇见什么人,发生什么事,都有详细的注解。

读完这本书,你不仅能理解故事中的那些人,你也能够更加理解生活中的那些人。

因为,万物是相通的。

《人物》读后感(五):谈如何塑造人物的教科书

罗伯特·麦基 《人物》 读后感

<一>

这就是一本教科书,每个编剧/小说家入门时都可以一读的教材。即使是那些不从事写作或电影事业的人,也完全可以读一下对麦基的分析,从而更加细致入微地了解如何去构造一个人物。

在构思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一直在纠结,如何下笔,作为一本教科书,我觉得麦基已经把所有知识点讲得很透彻了,我其实可以闭嘴了,学习就好了嘛。虽然麦基不能牵着我的手,但他可以提供知识来撬动我的才智。

如果非要做一个简单的总结,那不然就因引用书中的这句话:“尽管文化和审美时尚会来去不定,人性却并无趋势。”

这本书鼓励读者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如何创造优秀的复杂角色,为不同的情节和目的去开发角色、设计演员阵容,避免破坏观众与角色之间的联系和对故事的信任感。为此,麦基提供了大量案例和分析来解释这些概念。他杂糅了文学、哲学、电影知识以及人类心理学来帮助我们了解角色的创作,以及作为一名作家/编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苦苦挣扎的状态。他也会非常直截了当、坦诚清晰地揭露敏感问题和社会系统问题,作为帮助我们了解人类核心的一种方式,很犀利,但是又透着一些现实和悲观。

PS:如果是一个不怎么看电影的小伙伴,在读书的后半部分的时候会感到非常吃力,因为要补的作业实在是太多了。当然你也可以把这本书当成一本字典,一边看剧,一边翻一翻麦基的分析,或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剧中的人物。

<二>

曾经陷入了“戏如人生,还是人生如戏”的懵懂思考中,实习时候的主编坚定地和我说“戏如人生”,他想要强调的,无非就是人生比戏剧更佳戏剧化,小说可能怎么也写不尽人性的复杂性。当时听完我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但是麦基却说,写小说的唯一意义就是和生活竞争。创作人物的唯一理由就是要跟人性竞争,炮制出一个比我们可能遇到的任何人更加复杂、更有启迪、更具磁性的人。

人性的难以洞察,我们对自我认知的不够彻底,让我对麦基的话产生了质疑。但或许,这是他对编剧/作家的一种更高要求吧,希望他们塑造的人物不是陈词滥调的。

“写得糟糕的人物能向我们表明其他人不是谁,陈词滥调的人物能向我们表明其他人更喜欢谁,独一的人物能向我们表明我们更喜欢谁,移情人物能向我们表明我们是谁。”

“你对自己的人性秘密洞察越深,你对你的人物的人性的认知也就更深。”

<三>

再提几部书中提到的剧吧。

《黑钱胜地》

在人力掌控之外的随机事件也许会搅扰我们,但被我们的意志驱动的各种反应却能决定生命所采取的路径。我们在这些压力之下所做出的选择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欲望都市》

作者对四个人物转变的分析非常到位。

《毒师》&《律师》

书的最后部分有大篇幅的分析,这里还没有认真读,因为剧还在慢慢追,看到短评里一个妹子说:“搭配食用更佳”哈哈,确实!

<四>

最后想提一点小建议,书的中间部分可以组织得更加合理化一些,因为我在看目录的时候,感觉框架是有一丢丢不清晰的,知识点好像过于分散,也可能是我的问题,读太快了信息就容易散架。

最后想说,看这本书之前根本不知道“麦基”是谁,看完之后成了完完全全的“麦基粉”。或许,高考之前就应该读一遍《故事》《对白》《人物》三部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