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春分秋分读后感1000字

春分秋分读后感1000字

《春分秋分》是一本由[法] 西里尔·佩德罗萨 编绘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9.80元,页数:3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春分秋分》读后感(一):我与孤独手拉手

秋天,森林里的老虎来湖边喝水,被湖里冒出来的气泡吸引,哦,是人类。老虎看了看,转身向森林走去。远古我终于能浮出湖面透一口气,也是长吁一口气,捡回一条小命,筋疲力竭地爬上湖里大树地树干上。

冬天,全副武装也略显单薄的远古我在被大雪覆盖的森林里打猎,跋涉良久终于看到一只小白兔,“咻”,“咻”,箭筒只剩一只箭了,兔子还是不见踪影,饥肠辘辘的可怜人只能扯下一些树皮补充能量,沿着来路的脚印返回,一只脚踏进开裂的冰面,冰面裂开长长的口子,心有余悸的远古人瘫坐一旁不敢动。

春天啦,森林里草地上的浆果很多,最适合给打猎的远古人果腹啦,远远看到烟袅袅,走近是一堆快熄灭的篝火,远古我抓了一把枯树枝叶,又吹了吹,篝火复燃了,篝火旁边还有两个装食物的简易碗。远古我拿起树枝当火把,从碗边的大裂缝缓缓走进,是山洞。山洞沿壁有手掌印、脚印,凑近看还有大象、狮子、马好多动物呢。

夏天被晒得漆黑的远古我坐在湖边纳凉,水里小鱼儿一群群围着我的脚丫游来游去,我在水里游啊游,看到一种植物,用小刀砍下一截,中空的枝干钻了一个洞,一吹还有声音,我又钻了好几个洞,接着又吹起来了。。。湖那边传来类似的杆子声,他们向我招手,我向他们飞奔去。

《春分秋分》读后感(二):走走停停,赴一场拥抱孤独的晚宴

好棒好棒!仿佛乘着破旧的风扇页飞起来,每一丝随气流升空的尘埃都打通了时空,化为一张张定格的瞬间,捕捉着街头局促不安的身影,飞进摄像机的镜头里。

· “我想独处,不用再向任何人证明任何东西!”的人、渴望放弃在勉强快乐中浪费时间的人、独自望着人来来往往而悲伤自处的人、在争议的人群中艰难走着自己路的人,那些在街头的众生,那些短暂停留的微妙表情,那些生活中迷茫的瞬间,都被心灵大师佩德罗萨用画笔定格在小小画幅里,一帧一帧探索出来,一抹一抹描摹出来。

· 每个故事细腻得就像每个平凡我们最私密的日记一样,别人无所谓,对自己却弥足珍贵的记忆,如蚂蚁般微小,却深刻入骨的小小孤独,都被我们悄悄放在纸页的角落,藏起来,埋在心里,呈现在这样一本《春分秋分》里。

· 故事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基本结构,按照秋冬春夏的顺序展开,随着季节的变化,色彩绽放出渐变的诗意和层层交织的生活气息,不由得随着混沌的暗色调紧张,随着明亮的暖色调微笑。后面春暖花开时两位曾经因书结缘的老人相伴畅聊的画面是我蕞喜欢和动容的瞬间。

· 灵感来源于英国传奇女摄影师薇薇安·迈尔的摄影人物加入佩德罗萨超越时间和顺序的叙述手法,“让故事之外的人也进入故事,让观看的人也成为被观看的对象”,不由得让我想到了传奇女画家安古索拉那副层层相扣的自画像。并且在看完这本书的第二天,我朋友无意识分享给我一张她在博物馆看到的禄来双反的相机照片,这是薇薇安最常用的相机,让我也与这本书的故事有了那么一点奇妙的交汇感,非常兴奋!

· “我每天都会撞上难以忍受的自己的极限之墙,但我还是在继续。 像骑自行车。 一旦停下来,我就会摔倒。”

· 就像春分与秋分一样,昼夜同长,维持着一年的平衡,每个孤独、难受、挣扎、遗忘的瞬间,在你我的交织中,在跨越时空的交汇中,像骑自行车一样,会保持平衡。“我们不必独自承受生活,因为孤独与孤独也可以互相照亮。”

《春分秋分》读后感(三):我们有时告别,有时相逢

一本非常诗意和美妙的图像小说。厚厚一大本,三个小时沉浸其中,收获的是共鸣和感动。

而且这本书中藏着一个大惊喜。它让我感受到了书与书之间的奇妙联结。近期我在读伍尔夫的《海浪》,海浪起起落落,光线明明暗暗,交织着人物复杂的心理独白。而在《春分秋分》中,一个老人读的书正是《海浪》,他的一生也如海浪的叹息,孤独空旷。

作者用三年的时间来创作,无论有没有灵感、心情如何,他都坚持画上一页。在如海浪般的时间里,故事一点点讲述出来,人物和画面逐渐合拍。

画面很美,色彩随着季节而变幻。我翻着书页,像是穿越了四季,徜徉于山野和城市之间。它从秋天讲起,到夏天结束。夏天尤其让人沉醉,一切都是亮堂堂的,人们逐渐卸下疲惫,心结得以解开。

书中的人,有更愿意独处的摄影师,有失去儿子的老人,有正值青春期的迷茫少女,有为正义奔走的青年,还有倾听别人的痛苦却也犹疑的牧师……这些人来来往往,想要寻得一点生命的意义,却一次次触摸到了孤独的质地。

但这份孤独并不是坚硬、冰冷的,作者把温情和色彩放到画面里,让孤独和孤独得以拥抱,孤寂和孤寂相互照亮。

有两处,我真的落下泪来。一处是,两个老人在经历一生的风雨和伤痛后,坐下来交谈,时间会抹平伤痕,但仍希望那些关于疼痛的记忆留在心中。

还有一处关于牧师。他每天倾听别人的痛苦和愤怒,努力收下这一切。可他同其他人一样,一样彷徨,一样迷惘。然而,他仍然去接纳,去吸收,去抚慰这个世界。他希望通过在河中放入一粒粒沙子,来改变河流的方向。

画面又空灵又空旷,仿佛可以容纳下人们所有的情绪:渺小一生,却用力活着。

春分秋分,我很喜欢这个书名。这两天,白昼与黑夜均分,喜悦与悲伤等长。随后,心情如海浪,起伏错落,我们在蜿蜒的人生小径中走走停停,有时告别,有时相逢。

《春分秋分》读后感(四):关于孤独和孤独的拥抱

这本书实在是太美太美了!

画风好治愈

《春分秋分》读后感(五):春分日,他对创作有话要说

《春分秋分》创作谈:创作的决心

春分这天,宜读《春分秋分》。

 佩德罗萨您的新作《春分秋分》在艺术水准上似乎又创新高了!

-我想,首先是我选择的主题造就了这种叙述的密度,其次是表现形式。 我喜欢花时间深入探讨一个主题,并不是因为我想直接创作大部头,我只是不知道如何以简洁、省略的方式处理这些微妙的主题。 缓慢的叙述会让读者更好进入故事节奏,可以让读者更加专注于作品。否则,书中唤起的想法会过快地掠过脑海,像在生活中经历琐事那样很快被遗忘。

 是不是就跟陌生人间的交往一样,如果不花时间明确交往规则,就无法建立起对彼此的信任,或者无法完成彼此意图达成的交流?

-没错,创造一种交流的密度需要时间,同时还要确保密度适当。 如果信息量过大、感情浓度过高,读者进入故事的阻力就会变大大,从而导致无法进入核心。创作者应该营造一架类似于泳池边的下水梯,让读者能够一步一步缓慢进入被水包围的新环境。

 读者在阅读《春分秋分》时惊喜于故事按季节安排结构这个设置,每个季节都有与其相适应的图像风格,同时也在图画中穿插了纯文字页,这是想利用一种文学性的手法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吗?

-哈哈,只是因为我感觉图画有时没有办法达到文字表达的特定效果。 书中之所以出现纯文字页,是因为图画本身不足以表现我想表现的东西。同时,为了衔接图画和文字之间的切换,我创造了以薇薇安•迈尔为原型的女性摄影师的形象。她漫步在别人的生活里,但我也无法完全解释她为什么对他人的生活这么感兴趣。

 另一方面你又使用了没有对话的画格,只用图画表现……

-是的,整体的场景我认为只能用图画呈现。 这个问题牵涉到故事中人物内在和外在的问题,图像通常意义上是一种外在的呈现,而被呈现的又关联着未言明的和沉默的部分,因此导致了一种模棱两可的感觉,这一点正是生发创作可能的空间。如果要消除或者澄明这种模糊性,文字就是唯一的工具。也许其他的创作者有别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

 通过拍照衔接图画和文字的想法是从何而来的?

-首先,文字也不是为了整体性地描述一个人,而只是要表现在某一个特定时刻他们所感受到的东西。而照相定格的动作能强化时刻感,借由此,从外在进入内在。

 这是不是也能让读者能够更充分地理解故事中的不同人物?

-没错。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大致说来就三个:摄影师卡米耶、牙医樊尚,以及人到老年的路易。他们三人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在故事中穿插着出现,此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便捷地深入表现人物,同时串联起故事的方法。

 这也关联着这部作品的主旨——我们应该怎样理解我们经历过、我们正在经历的和我们将来可能经历的生活?

-这么概括一点不错。这部作品就萌芽于一些独白,最初甚至都不知道要怎样把它们放进一部作品里。因此,我更关注于人物的内心时刻,正是在我构思什么人物可能产生这些情绪的时候,我意识到其实它们都指向着同一个问题——存在的意义,我以此为准绳筛选了最初一批文字素材。

 筛选确实很重要,如果我们保留太多元素,可能会失去一种顺畅和精妙感。

-没错。平衡是很难达到的。没有黑暗就看不到光明。如果意识不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龃龉之处,那么我们就无法理解不同个体是如何联结起来。我通过为故事注入一种复杂性,来有意悬置某些东西,希望以此抚慰到读者。

 也许可以谈一谈你选择的这个题目——日夜共存的转瞬一刻。

-这个平衡点其实也是在描述我们每个人可能的时刻。但就像整本书很难简化为一个具体的情节,清晰地描述它的含义也很困难。这样的时刻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或许可以把标题理解为故事的基调:我本可以选择书中人物的不同时刻,但我想在光明和黑暗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以及我们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不断跨越的。

 在每一个季节开头,都有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出现。你是为了强化章节的节奏感,在长文字页之后给读者呼吸的空间吗?

-我是希望故事发生在一年的时间里,这是我们人类创造的一种完整的时间单位。我很快就想到从春天开始,到秋天结束,因为故事也是一步步朝向光明更多。我很在意故事的密度和质地,因此一直在思考在哪些部分以及如何插入这些可以放松呼吸的部分,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因此在文字页的内容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希望尽可能让读者觉得舒服。

 除了故事本身的主题之外,你有什么实验性的想法吗?

-我自己很害怕重复,或者一直完成一些没有难度的东西。在从事一种职业超过15年之后,我习得了一些技巧和手段,因此很容易停止探索新的可能。 我没有毕加索那种非凡的创造力,我不太有实验性。我只是借助一些手法,希望发现一些新的表达形式,既利用好惯性带来的精确,也能弥补它的不足。但老实说,我不太能恰当把握新的表达形式的复杂度,或者说读者阅读的舒适程度。

我的表达并不是毕加索那种实验性的,因为我所有的尝试都是服务于我想表达的东西。我创作的永恒命题是:“什么是讲述这一点的最佳方式?”我有时候能找到,有时候失败。但始终都是实质和内在的主旨决定着我选择的形式。

 除了运用不同的画法之外,你还变换了人和景通常的表现手法,比如封面上,背景是比人物更实在的,人物几乎都是半透明的,你为什么会这么处理呢?

-就像每一章开始前的无字故事一样,这实际上也是在讲人留下的痕迹。我把它叫做“过去的幽灵”,在我们之前离去的人们会以某一种方式继续存在,他们也在我们之中。 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其实是在我们之先的生命生活于其中并将之改造后所呈现的样子。创作时这是常常触动我的一点,而我们常常会忽略掉。因此我想通过我的创作抛给读者这个问题:你真的听到和看到了这个世界吗?

 其实书里的主要人物们也总是常常想到那些离开他们的人,他们之间的联结也通过图画表现出来了,比如那个史前时期的小男孩留下的脚印。

-我们都能感觉到我们和身边逝去之人的联系,以及它是如何参与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有时也会忽略一些东西,而他们的命运跟我们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所有在我们周围展开的都是我们不断建设自身的结果。

 你讲到了我们跟过去的联系,比如生活在一个特别现代的房子里的樊尚但仍然热衷于一些年轻的事物,比如花衬衫、摇滚乐等等。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体验到的情绪,年轻意味着生活还可能朝意想不到的方向展开。我把我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也放到了书中的一些人物身上,也是希望避免他们显得空洞或者不真实。这本书是为我自己而创作的,为了思考我一直问自己的一些问题。但我也不只是为了我自己,我创作他们也是因为我意识到他们也跟我周围的其他人相关,我们共同分享着很多东西。

 你好像并没有批判错误,而是强调去经历和体验。

-因为成功还是失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要去完成什么的动作。我创作不是为了说服读者,我给出一些可能的路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与自己发生共鸣的那一条。尽管我可能涉及到了社会阶级、政治斗争或者代际冲突,但这并不是重点。我只是为了让人物多样化,呈现多样背后的共性。

 你有其他的创作计划吗?

-有两部正在同时创作中,带着哲学和政治意味的《黄金年代》(L'âge d'or)和关于逃离生活寻找自我的故事《保罗》(Paul),我喜欢这种同时创作的状态。

采访摘选自ActuaBD网站 后浪漫译 Photo by Boxiii(上海春天)aqua(北京春天)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