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铜器历日研究的读后感大全

铜器历日研究的读后感大全

《铜器历日研究》是一本由张闻玉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3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铜器历日研究》读后感(一):书中西周中期王系顺序的错误

在《共孝懿夷王序、王年考》中,作者认为司马迁的“共懿孝夷”顺序是不对的,根据历日推断,应该是“共孝懿夷”顺序。这是西周研究的大问题,如果司马迁错了,那很多历史要重写。该文写于1989年,但之后2003年杨家村窖藏出土了著名的逨盘,逨盘明确记录了单氏先祖零伯事“共、懿”二王,先祖懿仲事“孝、夷”二王,说明西周王系仍然是司马迁所说的“共懿孝懿”顺序。不知道为何这种历史错误仍放入作者的新书中。

《铜器历日研究》读后感(二):读《铜器历日研究》书后

无论怎么讨论历史,历史都是和时间有紧密联系的学科,那么如何断定年代就成了历史学家的难题了,尤其是上古三代,因为文献的稀缺,以及世系的简略,导致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年代断定可能存在几十年的误差。如何推定时间,有从文献进行推定,也有从天文现象推定,也有根据出土文物进行考定的,本文的作者融三者于一体,再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天上材料(实际天象)”为佐证的,三证合一来验算年代。解决了郭沫若提出的“标准器”比较断代方法的局限。而加入天文历象,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铜器历日研究》读后感(三):一种新的断代方法:三证合一

这本书的作者写本书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可靠的西周断代方法,提供以地下材料(出土文物)、纸上材料(典籍记载)、天上材料(实际天象)三者相结合的形式去考证铜铭历日,作者考证的历日朝代主要是西周。

以往的我们好像都很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别人所说时代发生的历史事件,然而实际上这些历史的确切年数都是通过了专门的学者进行了考证。

在西周人们普遍用四分术看待太阳回归年,四分术视回归年长度为365.25日,也就是365天6小时,但是这和我们现代所测量出的回归年长度是365.2422日,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也还是说古代看待的时候和我们现在看的时间是有误差,每年仅从太阳的角度来看就多了11分14秒。这个问题直到南朝的何乘天、祖冲之才提出四分术与实际天象的误差,所以现在的我们如果用四分术去推求历朔就必须要把这个实际的误差算进去,这样才能够得出实际天象。历史是非常严肃的,而且一定要认真的看待,失之分毫差之千里,如果这些几百年的误差没算进去那么实际的历史与我们算知道的历史差距不是一点二点的。

张闻玉提出的方法非常的有效,这三者相结合才能去推断出实际的历日,有很多的学者就只直接以挖出来的文物为基准,然而这样确是大错特错的,作者也举出了相应的例子,有些文物上所记载的年限实际上并不是这件文物完成时的年限,可能是之前也可能是之后,所以就相应的还需要与古代文献和天象去进行结合考证。

张闻玉还肯定了司马迁在写史记的年数时是经过了相应的考证和深思熟虑的,而不是随随便便就写上去的,如果司马迁不确定的年份他会都写或者模糊处理让读者也清楚。当时有人就在考究这些历日时提出了对史记的质疑,那如果连史记都质疑还能相信什么?整个历史界都会出大问题,所以必须得肯定司马迁史记的价值。

整体来说张闻玉的观点都非常的清晰,一共五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内容都是循序渐进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相应的推算,所以阅读此书是需要一定的门槛的。如果在阅读此书时,将其与张闻玉的其他著作进行结合想必效果会更佳。

《铜器历日研究》读后感(四):读《铜器历日研究》书后

无论怎么讨论历史,历史都是和时间有紧密联系的学科,那么如何断定年代就成了历史学家的难题了,尤其是上古三代,因为文献的稀缺,以及世系的简略,导致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年代断定可能存在几十年的误差。如何推定时间,有从文献进行推定,也有从天文现象推定,也有根据出土文物进行考定的,本文的作者融三者于一体,在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天上材料(实际天象)”为佐证的,三证合一来验算年代。解决了郭沫若提出的“标准器”比较断代方法的局限。

加入天文历象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第一是寻找一部近似的古历。作者的先师张汝舟先生从《史记•历书》中发现《历术甲子篇》是创制于周考王十四年的中国第一部可推算的历法,并且其认为与殷历相同。并且在此基础上解决了古历的计算误差问题。第二就是对天象,尤其是月相的解读了。比如“既死霸”,四分一月说认为:这些名称代表了一个月的某段时间,而定点说则认为其实一月中的具体某一天。作者根据大量铜器铭文研究,发现定点说才是正确的,因为这样才能根据干支推断出对应的日期,否则就存在很大的移动性。

春秋时期提出的三正说也是一种理想化的说法,因为观象授时,肉眼观察难免会错过一些星象,因此就会出现失闰,而西周为建丑为主,所以偶尔会失闰建子、建寅,乃至于建亥。又因为干支日丁亥为吉日,又是不是丁亥 也会为了讨个吉利,而将辛亥这些亥日写作丁亥。

而解决了天象问题,铜器断代的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根据历日所断年代乃是史事发生的时间,不一定是制器的年代。有时候可能形制晚出,而铭文为追记祖先事迹,因此采用器形断代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而这些历法又是如何与王朝产生联系的呢?统一时令的历法是王权的象征,古代王朝重视颁朔,天子从冯相氏得到每年十二月朔的安排,然后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于祖庙。至朔,朝于庙,告而受行之。因此历法象征着正统性,但是根据新出土的文献表明,在东周初年的二王并立时期就出现了纪年的对立,而作者从文献和铜器中发现这个现象恐怕要上溯到周厉王时期了,周厉王时期出现的两套纪年体系,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其出奔后,贵族共和的产物,二是因为厉王时期不同政治派别之间行用不同正朔系统的史实 也有助于我们打破“大一统”思维赖解读建正。要明白“不统于王”,各自建正,才能厘清的对共和纪年这一关键时间点的判断,进而上溯出武王克商这一殷周断代重要时间点的判定。

虽然本书题材颇为专业,但是作者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进行叙述,先介绍背景知识,然后提出条例,最后摘取大量实例进行分析。使得读者即使对历术不甚了解,也能读明白。

《铜器历日研究》读后感(五):以文献、天象、铜器铭文“三证合一”,考证西周古史纪年代学

1985年秋,古代天文学研究专家张闻玉受东北师范大学陈连庆先生之邀,于1986年开春,在整理铜器铭文和讲授的基础上,开始撰写《铜器历日研究》。

作者在本书《铜器历日研究》中承袭其师张汝舟先生“三证合一”的研究方法,即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基础上,再加上一个“天上材料”(天文历象),以铜器为研究条例,讲述四分历,考证西周古史纪年,推翻既定结论,为西周史研究提供新思路新观点。

比如“夏商周断代工程”将西周中期的王序排为共、懿、孝、夷,作者通过严谨论证,纠正为共、孝、懿、夷;通常铜器铭文中的历日被看作是铸器年代,而作者推演出铭文中部分语段为追述文体等。

作者在本书中还指出了王国维“月相四分说”及郭沬若疏证的部分弊端,形成了作者独具特色的史学研究体系,为西周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本书的学术研究涉及古代汉语、西周文史、古代天文历法以及周易之学等,有一定的阅读难度,要上知天文,下知古文及西周史,才不会像我这样阅读得有些磕磕绊绊。

作者认为,铜器断代的方法可以不同,但结论只能是一个。经过对本周一代铜器历日的全面研究,可以说,除非是历日本身夺误,以历日堪合天象为主要手段,再辅以形制、人名、史事进行断代,应是准确可靠的方法。

古籍与铜器铭文对月相的记载,反映了西周一代对月相的认识。而铜器中年月日的记载,月相的书写,都来自于实际天象。追求实际天象,自然就是历术推步的目的。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以一般学术研究方法来研究铜器历日,反复进行归纳、排比、分析,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比如历日的考察,依据每年的朔闰干支及合朔时刻。因此我们可以用历日的排比,将杂乱的铜器分别联系起来,再以实际天象所代表年代勘合,就可确定其准确的制作年代。我们今天见到的月相记载,大多是西周的文献与出土的西周器物。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不得不感叹张闻玉学术研究之路的千回百转,其发轫于文学,转而为经学,再转而为史学和天文学,其严谨的治学、治史与考古态度,乃为吾辈之楷模,当学之典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