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茶》读后感锦集

《茶》读后感锦集

《茶》是一本由[荷]乔治·范·德瑞姆(George van Driem)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0元,页数:8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读后感(一):属于树叶的记忆

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间知道的茶。段子说作为中国人的觉醒就是开始盘串喝茶,茶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基因深深刻在了中国人的骨子里。也没有特别在意过这种绿色树叶,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习惯,爷爷奶奶在吃完饭后都会坐在院子里泡上一壶茶跟左邻右舍唠家常,从来没想过它起源于何处,又是如何变成了大家的共同记忆?

启蒙好像是周董的歌。听《爷爷泡的茶》知道了陆羽,知道了《茶经》,也知道了茶原来不是生来就可以泡的,需要萎凋、炒制、发酵等等很多步骤才可以变成现在的样子,会让爷爷手心起茧,茧上会留有茶味。再后来长辈教给我,绿茶不可以用沸水,黑茶要煮着喝,泡之前要洗茶,还要关于茶道上的一些礼仪知识,才发现这枚小小的树叶还有着这么多的讲究。但这些知识都是零零碎碎获得的,好像一直都是口口相传,没人告诉你为什么,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让它形成了一种文化。但好奇心却驱使着想要更进一步,想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树叶成为了中国的名片,而不是其他的东西。

难得迎来了这样一本关于茶的大百科全书。关于东方树叶的前世今生,如何诞生在南亚、东南亚、中国西南的交汇处,又是如何随着商旅的传播走向了全世界?如何在古代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商路,又如何在近现代西方殖民扩张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是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地方文化,又是如何漂洋过海,在日本开出了不一样的茶道的花?原始的茶是怎么食用的,又是怎么与亚、欧、非各地的风俗相结合,形成现如今百花齐放的茶饮品?现在我面前的桌子上就摆着福建产的漳平水仙、寿眉、铁观音,还有一罐锡兰红茶,还有各种茶具:工业化流水线上生产的茶盘、茶托、云南非遗装茶的柚罐、景德镇匠人烧制的喝茶的建盏。来自各地、不同种类的茶跟茶具汇聚于我的桌上,不正说明了茶这种神奇树叶的魅力吗?

所以这部关于茶的大百科全书出现地恰是时候。可以看得出来作者野心很大,与茶相关的植物学、经济学、语言学及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茶马古道、波士顿倾茶事件、鸦片战争等等)、涉及到各个国家的贸易史(像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法美等国的殖民扩张以及中日、印度、缅甸等国家关于茶的传播和发展)都有所涉猎,可谓驳杂。遗憾的是这种东鳞西爪的写单一作物的大百科形式很容易落入贸易史的巢臼,这本书也没能摆脱这种阴影…另外,作者是位语言学者,能看得出来作者对多国语言所学甚深,书中与茶相关的语言学词根的考证十分惊喜,是一抹亮点。

书中内容太过庞杂,也有些良莠难分,只能说外国人写中国茶还是有些局限。既然它是一本大百科全书,还是留给看官们自己根据需要去索引吧。

《茶》读后感(二):当之无愧的大部头!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麹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

甲骨文系列的书,入过许多本。它选题好,内容质量高,蕞主要的是,颜值在线。 铜版纸封面,有的素雅,有的做成幻彩,码在书柜上,好看的不得了。

有意思的是,今年甲骨文出了一本巨大的、与众不同的《茶》,它让人联想到茶砖,亦或是茶文化的博大精深……翻开书,你就会发现,它的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博。从茶的起源、传播发展,讲到丝绸之路,以及全球范围内的茶。包括作为异国饮料的咖啡和巧克力,都有细述。可以说,这是一部关于茶的巨型宝典,涉猎于方方面面,详细而丰富。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年轻人掉进水里,领主救了他。男孩的母亲出于感激,将一只死鸟赠送给他。这只死鸟放了数年都没有变化,他发现它的喉咙处有块凸起,于是领主切开死鸟的尸体,看到有颗种子扎在它的喉咙里。当他取出种子时,鸟的尸体立刻腐烂了。这颗种子后来种出一颗很大的树,传说它是世界上第一颗茶树……

你知道茶叶在成为冲泡饮品之前,经常被用来作为菜来食用吗?荷兰人很长一段时间都因为他们的节俭而受到挖苦。海员们将茶加入醋、油、胡椒凉拌成沙拉吃。茶叶里面富含的维生素C避免了坏血病。缅甸人会把茶腌几个月或者一年,做成腌渍茶来食用。

在这本大16开全彩印刷的书中,你可以看到400多幅精美的插图,读到无数个有趣的茶叶小故事。如果你喜欢茶,钟爱高颜值的书籍,那么这本甲骨文系列的大书就很适合你。

《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从史前到现在的茶史 The Tale of Tea: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ea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 作者: [荷]乔治·范·德瑞姆(George van Driem)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茶》读后感(三):如果只推一本茶书,那就是它!

-

《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乔治·范·德瑞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如果只推一本茶书,那就是它!

这块大砖头堪称“了不起的茶书大全”,134万字,精.装,大开本,纸质厚实,图片多且好,注释详细,目录就有23页,可见内容翔实,从史前到现在的茶史,包括起源、传播、茶人、茶树、茶文化、茶传说、茶科学、茶健康等等,无所不包,要点不散乱,行文清晰有系统,作为资料备索与闲趣阅读两相宜。

-

我惊讶于该书竟然包涵了那么多的语言学知识。

介绍“原始茶的起源”时,就出现了“一个源于古跨喜马拉雅语系的表达茶的词根”和“一个源于古澳亚语系的茶子词根”,后面,讲述“茶在中国的传播”,谈及汉字“荼”到“茶”的演变;再后面,日本、朝鲜、东南亚、欧洲各国、美洲,只要谈及茶在世界的传播,作者就会谈到“茶”这个词在当地的衍变过程。

-

原来,作者是荷兰的语言学者,曾为喜马拉雅山以前未描述的语言,即林布语、杜米语、邦唐语(Bumthang)和宗喀语写过若干语法书。他在不丹主持了对该王国的语言调查,收集了三种以前不为科学所知的语言的第①批语言数据,即洛普语、工德语和黑山门巴语。

-

这位作者的语言学造诣,让我叹为观止。

我读过几十部茶书,没有哪本书如此注重“茶”的释义。范围非常广,包括越南、柬埔寨、波斯等一般茶书很少谈论之处,而且是动态的阐述,相互比较的分析,比如,日本的禅茶、英国的茶时间、俄.国的茶炊……茶如何悄然进入大众生活。

词语的变化是很重要的,它呈现了物品的在地化和流播的轨迹。

以一己之力完成这项工作,作者厉害!

-

知识点:荷兰人的“thee”来自漳州闽南语的发音。我们熟悉的“tea”涉及罗马化拼字法、音韵学,还有荷兰人将闽南农民迁移到台岛垦殖的历史。

-

这书很专.业,但是,不艰涩,很好读。

《茶:嗜好、开拓与帝.国》、《茶叶与帝国:口味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等书里围绕茶的斗争和全球化故事,与咖啡、可可的对比,都能在本书找到。别书没讲的,它也讲到了。

比如:在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的法国,茶在巴黎的隐语中指向同x恋行为。词义的些许变化指代不同的场所和行为方式。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饮茶场景和茶字符,就是有隐喻的双关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