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茶,汤和好天气读后感1000字

茶,汤和好天气读后感1000字

《茶,汤和好天气》是一本由汪曾祺 / 丰子恺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茶,汤和好天气》读后感(一):好天气好心情

简介: 37位大师,102篇美文。曾几何时,在教科书里让人背诵到厌倦的文字,也能如此有趣,它们饱含了超越时空的共鸣与感悟,这些值得你聆听的喃喃细语,竟不是生涩难懂的道理,而是我们直面人生的力量~~~~~~好天气好心情~~

《茶,汤和好天气》读后感(二):一箪食一瓢饮,你要慢慢吃

一直以来,在火车和飞机上我的阅读效率都非常高。许久没有坐火车了,因为急事回老家一趟,两个多一点小时就把这本薄薄的小书看完。

讲真,这本书我看着感觉平平无奇。一群文学大家讲述关于味觉的记忆,那些在他们心目中平常或可贵的美食,在今天看来都显得普通和平常。我突然发现,在味觉上已经很难让人欣喜了,更别说有念想了。

小时候吃一顿麦当劳和肯德基会觉得非常兴奋,如今内心毫无波澜起伏。 更小的时候哀怨两个鸡腿不够分,如今一人吃两个鸡腿也没有什么满足之感。

此书多次提起豆腐,倒是让我想起了“豆腐肉末”。那曾是我最喜欢的一道菜,只是这十年里,再也没有吃过了。没有怀念也没有期待,打开记忆闸口,站在时间的长河,回望十年前的自己,依旧感谢当初的选择和命运的际遇。

想起另一些写美食的书,比如张公子《孤独的人要吃饱》、梁秋实《雅舍谈吃》、蔡澜《蔡澜说美食:学会浅尝二字》,他们吃了啥写了啥也忘得七七八八了。只是每次看这类书时,总让我想起了正念饮食。

《茶,汤和好天气》读后感(三):半日之闲,无味之味

是合集,各个作家关于茶、食品的小文章。都是家常的物品,经了大家之手,成了可以品味的文字,滋味无穷。

里面配了十几张淡彩画,尤其喜欢国画的几张,堪配这些有香气的字。因了这些画,把书卖还给多抓鱼前,又细细看了遍。

摘了几个句子,没事可以品一品。

茶、汤和好天气

1. 周作人: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鉴赏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

2. 周作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3. 汪曾祺:天津谚云,“吃了萝卜喝热茶,气的大夫满街爬”,吃萝卜喝茶,此风别处所无。

4. 叶圣陶: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

5. 鲁迅: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6. 汪曾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

《茶,汤和好天气》读后感(四):我的美食清单

d're'e'piuuuuuuuuu

第一行字是我家猫猫走过键盘打的,留下来算是成全它的作家梦。

这本书看完有不少东西是想要以后吃一次的,记下来当作to do list。

1,七尖八团,尖是雄蟹,团是雌蟹。七八月是蟹正肥的季节。

2,桐城的娇豆腐,又叫水豆腐。

3,榕城佛跳墙,榕城是福州的别号。

4,扬州狮子头。

5,蒙古手把肉。

6,上海的桂花炒板栗。

7,高邮的鸭蛋。

8,汪曾祺《豆腐》里提到的三种豆腐:

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安徽屯溪的毛豆腐,杭州知味观的炸响铃。

毛豆腐是我的家乡特产,但我只吃过一次。

9,糟溜臭 鳜 鱼片,糟煨冬笋。

10,梧州豆浆。这是我最想尝的,有时间去广西再喝个几碗。

11,汪曾祺《肉食者不鄙》里的几道菜:淮安狮子头,镇江肴蹄,苏州松鹤楼的腐乳肉,浙江杭州或四川眉山的东坡肉,绍兴的梅干菜烧肉,金华火腿和宣威火腿,湖南腊肉。剩下的芋泥肉烤乳猪等不是很有食欲,有机会就吃,没机会也就随它去。

全书就这些东西是特别想尝尝的,希望多年之后可以全部如愿。

毕竟生活艰难,唯美食和美人可以安慰。

吐槽一下豆瓣的书评编辑页面,想要添加几个字非得选中修改不能直接添加是怎么回事?上次写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啊,难道是之前的文章一气呵成一字未改?

、、、、、、、、、、、、、、、、、、、、、、、、、、、、、、、、、、、、、、、、、、、、、、、、、、、、、、、、、、、、、、、、、、、、、、、、、、、、、、、、、、、、、、、、、

《茶,汤和好天气》读后感(五):快进生活20年,停下来,慢生活。

『雨木木的读书分享』

《茶,汤和好天气》

推荐指数:★★★★★

这本书是我在寻找在另一本书的途中意外收获的。第一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标题,让我看着就很放松。我再把它从书架上抽出来,这个封面设计真的很对我胃口,像是礼物一下的惊喜。我再打开目录,看见这些小标题、作家,再随意翻了一页:

好,确认过眼神,你是要被我抱走的人。

这种短篇散文集,没有华丽词藻,真的是我的最爱了。比起冗杂的长篇带有故事情节的小说,这种阅读更让人轻松,更何况,它是讲食物的!我本来想给自己放松一上午算了的,结果,书中作者们清闲的生活态度,我慕了……于是,我也跟着享了“一整天清福”。

(明天就不了,这些名人名家也是苦过来才有这样闲适的日子,我还早……讲真,我想时间快进⏩20年。)

我喜欢这样简单质朴的排版和叙述,每一篇标题单印一页,附以文中精华几句;每篇正文开头,又附上一幅画,不说多么华丽,重要的就是给我的感觉很舒服,留白的设计也恰到好处。

总之,这种如清粥榨菜的随笔集很清胃,很清心。

接下来,讲讲正文。

中国向来是“民以食为天”,这本美食散文集描写了大江南北的民间小食,尽管食物描绘很诱人,但更多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情怀,是文化、是故乡、是思念。

描述美食的地方很多,我不过多赘述,比较馋我的是梁实秋笔下的狮子头,因为我在学校经常看见这黑乎乎的东西,觉得它不好吃,从来没尝试过,但是这个描写,竟成功安利我了!疯狂种草这嫩如豆腐狮子头,明天去吃吃看!虽然食堂的师傅手艺肯定没这么讲究。

好了,还是回到它背后的故事吧。

食物有时候就是一种感情的寄托罢了。

于故人、于家乡、于文化。

某样事物会跟你某个经历相连,你赋予它多少情怀,它赋予你多少美味。

我就挑几个印象深刻的分享一下。

❧于故人——汪曾祺《黄油烙饼》

一罐已故的奶奶舍不得吃留下的黄油,美味到想哭:“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

总有一样食物会让你想起一个人,对我来说,是吃鱼丸汤泡饭、大豆炒咸菜、还是一个叫ó mó(闽南话)的鱼。

那你呢?

❧于故乡——叶圣陶《藕与莼菜》

其实书中很多的文章都与家乡有关,(比如汪曾祺的高邮咸鸭蛋:“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毕竟人在异乡,回味的不过就是家里的味道,一种归属感,一种安全感,一种幸福感。

取这一段是因为这种“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的总结太到位了。就好比搬新家的时候,哪怕换了一个陌生的环境,你也不会失落害怕,环境再陌生,身边的人没有变,故居无所恋。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于文化——费效通《榕城佛跳墙》

这一段关于佛跳墙由来的野史真的太精彩了!

虽说野史不可查证,也不过是民间流传,比起乞丐的传说,人们似乎更愿意传播女子“试厨”的故事。传统文化里,我们更愿意接受光明的一面,对于乞丐这样的“负面”角色,都不愿意与之牵扯太多。

讲到文化,南北差异很多,在黄苗子的《豆腐》里,讲了无数南北不同的吃法、叫法、习惯,但都逃不过北方的粗线条和南方的婉约派。

食物也是地域文化的象征。

还有汪曾祺《手把肉》里说道,蒙古姑娘来北京,什么山珍海味都没换来一句:好吃,但是酱羊肉做到了。

还有只带着羊腿漫游草原的蒙古人,走一圈草原,不知换几只羊腿。

❧于生活——丰子恺《吃瓜子》

瓜子成为闲适生活的必须,中国人甚至被称作“吃瓜子博士”。吃瓜子的方法,男女有别,年龄有别,身份有别。但都逃不过一个“爱”字,明知种种不好,上一秒说不吃,下一秒又伸手抓了。

吃瓜子一定要买有壳的,这样才能有效消磨时间。

“在清闲这一道上,中国人真是了不起的积极的实行家”,脑补一个画面:真个中国的街道做传着“格”“呸”“格”“呸”……

再来是吴祖光的《腐乳•窝头议》,讲的太对,逢年过节连续几天的山珍海味鸡鸭鱼肉,不断给胃施加压力,最最最想吃的莫过一碗白粥配腐乳,一口下去,一路清扫油腻,真的太幸福了。

其实那个那样食物,萝卜、豆腐、小菜,不管价格贵与否,品种稀有与否,其实你慢慢品味,慢慢斟酌总有属于它独特的味道。

生活也不过如此,身边大大小小的事物都值得停下来慢慢去感受,就像我喜欢站在家里看着窗外海上的波光粼粼,就盯着它,看着阳光随着海浪慢慢的抖动。

大概就分享这些,但是书中可读物远不止这些,不然我也不会停不下来看了一天。

可惜,我不是个感性的学者,我不配过这样从生活中找灵感的生活。我想快进20年,过上周作人在《喝茶》中写道的生活:

「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

清泉绿茶

用素雅的陶瓷茶具

同二三人共饮

得半日之闲

可抵十年的尘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