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椿树峁读后感锦集

椿树峁读后感锦集

《椿树峁》是一本由谢侯之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页数:2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椿树峁》读后感(一):无法忘怀的记忆

这是一部散文集子,记述了作者年轻时在延安农村插队的故事。文章皆短小精悍,语言平实凝练,却又情真意切,处处充满对人生的感怀与哲思,不时流露出幽默诙谐,在那贫瘠的黄土高原,读来令人十分的亲切而感动。作者借着一支笔,回溯了那一段遥远的岁月,深深印刻在生命长河中的无法忘却的岁月,在动荡飘摇的时局里突然被丢到黄土高原的沟壑里去过一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好像进入了平行时空,这除了荒诞还能是什么?可是就算在这样困顿迷茫艰苦的环境下,作者依然能够坚定着一种信心,循着一种与周遭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学习着思考着努力着,最终将经受的一切磨难和体察到的一切辛酸内化为前行的动力,并在几十年后温和地回眸凝视。那是他的青春和人生啊!负重前行默默承受命运苦难的沟里人,贫瘠到无以复加的绵绵黄土,因艰难而显得无比珍贵的饮用水,互相搀扶互相鼓劲的知青同伴们,对知识的疯狂渴求和无私分享,极度饥饿后暴饮暴食难受得快要死去的体验,还有那夜深人静时猫头鹰的“哼呼”怪叫,更有那许许多多个如水的月光下宁静的独行,以及许多缥缈缤纷的遐思,都幻化作记忆里最深刻的片段,让人又哭又笑,绝不能忘怀。当椿树峁被遗弃,当人们一个一个殁去,当黄土高原被绿色覆盖换了容颜,那段记忆依然鲜活在一代人心中。

《椿树峁》读后感(二):来到椿树峁,来看世界

《椿树峁》是中华书局出版的谢侯之的散文集,内容涉及作者青年时期插队陕北椿树峁的故事和记忆。23篇散文,篇篇陕北的种种美好和深沉,作者浓烈的怀念之感跃然纸上,读来既感慨又感动。

作者以“我们在山里落户插队”为第一篇,由此敞开了记忆的宽大门。一桩桩故事,一个个人,一幅幅画面,一句句话语,真实、质朴地将古老的土地和人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文字,读者可以看到一片无比高远的土地,还有那些个鲜活灵动的人。我们在山里插队,关于我的黄土高原,我的乡学,我的吃肉、吃水、走城,我看到的这片土地的月亮、野草、夜晚、谷子、小雨,还有我做的鬼头,我的三爹,我参加的刘学文娶婆姨仪式、井沟坝事件,还有提到的史铁生,等等,他们真实、质朴、有力,鲜活。

本书文字朴素、有趣,且又时时流露出一定的哲学思考。回头去看,儿时和青年时的记忆往往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通过阅读,我们看到,作者将这些记忆和执念贯穿于自己的生命过程的始终,古老又有力量的道理时时警醒着向前走的自己。这些苦难所给予人的力量和作者以及像作者一样的青年人的奋斗精神相结合,能量巨大且无声。椿树峁的日子是穷的、苦的、艰难的,土地上的人们遵循着原始的自然规律,一代一代繁衍着,生存着。青年们学会了各种农活儿,真正参与了下乡实践,也更能认识和读懂这片土地,以至于日后对心里的延安精神有了更浑厚的认知,这片土地也给予了青年营养,充盈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部作品的现场感非常强,在阅读的时候,我往往被作者沉浸式的细节描述所震撼,惊叹于作者时隔多年的清晰记忆,那画面、那语言、那故事,使得读者跟着作者一起背背子、爬山、掏地、开荒、办乡学、看月亮、观雨、吃酒、吃肉、夜行椿树峁,等等,仿佛我们和作者一道去做这些。年轻读者对这样的土地和人是不熟悉的,我们无法去切身体会作者当年的其情其感,但对那些有过类似经历的读者来讲,我想,也许会笑中带泪去一次次打开记忆的闸门。散文之美,重在日常,年轻的读者可以从这些最寻常的日常生活里去体会人的向上和奋斗精神,体会那种遵从自然规律的哲学道理,体会那种于苦难中发现“希冀都是虚渺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的洒脱,体会“酒杯里都斟着自己的那份快乐”,体会高原自家的法理和深藏的魅力所给人的豁达和启发。

此外,我想说,与自媒体时代蓬勃发展的同时,人们的感受力也在被无情剥夺。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已经和手机融为一体,人在这样的世界里是找不到自己的。我们很需要保持与世界的接触,我们也需要感受到世界的快乐和疼痛。《椿树峁》就是这样的能给人同时带来快乐和疼痛的文字,这些文字的深情和真切,给了读者最神圣的真情,这是非常奇妙的一种情感,作者将这些文字和情感和盘托出,带我们去走向椿树峁,去看这样的世界,并最终将其变成我们最深的情感记忆。

《椿树峁》读后感(三):知青岁月里印刻在心间的陕北记忆

谢侯之的《椿树峁》是一本读起来倍感亲切的书,篇篇回忆展现出了特殊年代陕北人的精神面貌,不止满足了我对那个年代的好奇,尤其同是晋语区,“听”得懂陕北方言,生活习惯方面也有相似,也勾起了诸多的记忆。

从北京到贫穷艰苦的椿树峁,这当中的巨大落差在年轻知青心中搅动起滔天巨浪,而陕北这片土地上的人用豪爽、质朴、勤劳直迎苦难的深耕精神抚平了波涛,让这些知青习惯且能平稳地行走于险而蜿蜒的山路,在沟底沿崖石壁下的水窝子耐心地花一个时辰时间装满两个大木桶。

作者记忆中的山村人是那么平凡却也那么鲜明,一句“有口吃上的就好。”是独属于他们的阅历感悟,不诉苦、不抱怨、懂知足,如千年古树的根,无论风雪如何肆虐都紧抓土地,绵延生息,而听者则放在心上不住揣摩。

在枣圪台任教的时候,全村上下用最朴素的真诚欢迎到这片土地播种知识种子的老师,但凡有的都紧着给,纵使穷苦,他们也知道只有学习才有希望,得知要离开,虽然不舍,却不忘献上诚挚的感谢、尊敬和美好的祝福。

请喝酒的李大爷,排练郿鄠戏的女孩,抹眼泪的随莲,受欢迎的说书人等等,眼前出现了一幕幕真实又生动的山村人生活的景象。此时的村庄里还有知青们聚在一起的欢笑和相互鼓励,但也能感受到在适应疲惫劳作下对未来的茫然。

雨雪天不出工,他们如饥似渴的学习阅读,那一刻平静且幸福。“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用在他们身上再合适不过,是我最感动的是史砚华如野草般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不断完善提升自身,找寻机会,多年后获得的巨大成就是对他冲着大山发出呐喊“我-不-信!”的回应,希望不死,未来可期!

史铁生的作品选入了课本,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品,所以看到作者与其是好友有些意外,也再次看到了史铁生乐观豁达的精神品质,“在思之所极的空茫处,为自己选择一种正义,树立一份信心。”感谢作者提醒我去继续读史铁生的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有别于学习的懵懂而是感悟生活。

数十年的风云变幻,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些山村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或已被废弃,唯有留存在人生中的记忆依旧鲜明生动。

《椿树峁》读后感(四):知青岁月里闪闪发光的珍贵故事,讲给你听

在看这本书时,几次落泪,作者用非常朴素、真诚、自然而又亲切的文字记录那年那乡间那么纯粹可亲的感情,因为知青岁月,陕北大山里的农民,与北京知识分子家庭出生的青年,这样原本很难相遇的两群人得以相遇,在共同生活中彼此了解,并生出了那样难忘的感情,让作者世界各地生活闯荡半个世界后,最忍不住想要分享的仍然是当年那段饿肚子、忙农活、教孩子的知青生活。

谢侯之是作者的笔名,当年做知青时,有绰号猴子,借谐音作为笔名,也是对当年岁月的一种致敬。当年学着干农活,努力教孩子,拼命想要上大学的青年,努力而又迷茫,背负着不好的家庭成分,苦闷踌躇,与同来的知青一起喝酒闲聊,读书探讨,在最青葱的岁月里,与书本为伴,有好友相随,在遥远却朴素的乡村里,也是很迷人的时光,不仅有这些闪闪发光的记忆,还有很多相伴一生的好友。

这本书的序言,就是当年一同当知青的好友写下的,在窑洞里钻研高深物理问题的史砚华,以及陕北文化学者王克明,在他们的序中,也能感受到他们对那段知青岁月的怀念,虽然很饿很苦,内心郁闷,求学不得,前途未卜,但那毕竟是他们最青葱的岁月。

看作者写饿,写得那么真实。最开始下乡驻扎,对迎接他们的第一餐大肉不闻不问,等后面见不到半点肉,才悔不当初。大清早出门干活,等到大中午送饭的人还没来,那种等待,读着读着都感觉到挨饿的滋味有多痛苦。

在这样挨饿的状态中,农人们却有着最务实也最乐观的态度,心平气和,逆来顺受,等着老天给口饭吃,干旱无雨,就偷偷祈雨。修梯田伤土皮,庄稼不长,农名不喜欢,上面让修,他们也还是去修。再怎么大的苦情,再怎么难的遭遇,都忍受着,平静着,麻木着,不喊不叫,认下受下,顺其自然,这种承受苦难的能量,是巨大的,是中华民族那些普普通通的儿女共有的,让人觉得有力量,又觉得惋惜。

看作者写他们的学习状态,很是羡慕。在农活之后,或者雨天,在窑洞里凭借着微弱的灯光,拼命地吸收知识,课本看完了,看物理学、微积分、英语等,全凭自学的这种冲劲,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真的是很难见到了。如今,科技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简单,但也让很多人都变成了无时无刻不在线上工作的状态,很难有作者书中那样悠闲淡然心无旁骛地学习的状态了。如今的学习,更多是为了今后在社会上有更强的竞争力更多的筹码,对学术的追求与热爱,有多大的比重真的很难说。

看作者写他们想要上大学四处求推荐的故事,心里也在默默地替他们打不平。如今,很多人对高考持有怀疑态度,认为无法筛选出真正优秀的且国家需要的人才,需要从各个方面做出改革。然而,在中国制度选拔中,高考无疑是较为公平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今天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社会里。对知识的追求,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就像书里说的,虽然只有很小的希望,但也要尽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令人感动。

在经历了半个世纪人情世故的洗礼之后,作者用云淡风轻而又略带搞笑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他生命中那个最为珍贵的黄金岁月和背后的各种故事,里面有太多纯粹的情感,努力学习做农活的争强好胜,乡人的质朴,对知识的尊重,与命运永不放弃的抗争等等,让人读着读着就流出泪来。几十年的沉淀,把那些最珍贵的故事讲给你听,不可错过呀。

《椿树峁》读后感(五):remember hungry, remember foolish

如果火车马上就要开走了,而你点的糖醋里脊刚刚端上来,你会在怎样?有一人,面对此种情况,他先是抓了几块放在嘴里,又抓了一些塞到馒头里,最后徒手抓完盘中剩下的肉,就这样跳上来火车。由于太烫,他的嘴里、喉咙里全是大泡。他的父亲说人要有自制力,不能馋成这样;而他的母亲道出了实情:“你这是插队都是什么穷地方嘛,馋得人要变成这样?”

这是《椿树峁》这本书留给我印象最深得一幕。我甚至可以在脑海中看到这一滑稽又心酸的画面。作者谢侯之是一名知青,1969年到陕西延安万庄大队椿树峁小队插队落户。此书便是作者对自己当年插队时光的回忆。

八九十年代,所谓的“伤痕文学”有很大部分都在描述知青这群特殊的群体,讲述他们的命途多舛。21世纪初,也有不少影视剧聚焦于知青,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部,夏雨和闫妮主演的《北风那个吹》、张译主演的《雪花那个飘》。刘烨、孙俪主演的《血色浪漫》也有部分是在讲述插队。有兴趣的不妨去看两眼。

不过,多数作品将眼光放到了知青身上,却忽略了知青背后的那群人,那群苦难深重的农民。作者谢侯之作为知青群体,却将更多着墨放在了贫苦和乐观的贫苦人身上。作者插队的椿树峁在山上,跟万庄几乎隔绝,峁上只有九户人家,还有两户是寡妇和光棍,常年靠吃救济粮生活。就是这种地方,安排了从北京来的九名知青。几十年后,有人说:“这么大山里的荒村,才九户人家,派下去个知青,要分掉人家一半口粮,让老乡活不活了?”

即便是这样,老乡依然乐观。他们挂在嘴上的一句话就是“有吃上就好了”。他们不管自己吃的酸菜肥肉、面片还是粗粮、草籽,只要能有口吃的,哪怕不能吃饱,都依然开心。这群人天还没亮,就都爬起来往地里走。从天没亮一直干到半个月亮爬上来,却依然挣不出几顿饱饭。这些老乡就像作者描述那几个背粪人一样,“烈日下晒得发白的土地,无垠的瘦骨嶙峋的土地,四个十字架,缓缓走向各各他地”;更像作者抒情的那一句话:“群山再天地间顶礼膜拜,眼睛里那一片辉煌的红霞,是回荡千年的长号,吹响的是对生死苦难的礼赞。”

即便只过去了几十年,那一段苦难的记忆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更多年轻人甚至压根就一无所知,幸好有这些文字,帮我们记录了那段苦难的岁月,刻画了那些苦难的国人。

书中还有两处让人记忆犹新。一处是作者描述自己吃一块肥肉时周围老乡的反应,“众人催促着,我灌下一大口烧酒,喉咙里火辣,伸了筷子,豪情满怀,去夹那块肉。肉块子夹起来时,肥嘟嘟价,在空中颤动得美丽。周遭突然一下子安静了。一圈看家都屏了气,张了口。一圈眼睛都盯着肉块子,细致地看着。看着肉给塞进嘴里了,看着牙咬下去了。跟了那块肥肉包满口中,跟了那一下咬得油香喷溢。一圈人得喉头,齐齐地跟了,做一下吞咽。一圈人口里,齐齐地发一声呐喊:‘shei’!”。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酸?现在的人看到肥肉多半都会弃之如敝屣,而几十年前却能引发群观。如此的画面,相较于阿城《棋王》中的描述,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真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书中还有篇文章《乡学》,记录了作者在乡下教书的经过。作者并不拘泥于当时的限制,而是偷偷给孩子们讲古诗,讲自然科学,激发了孩子们好学的热情。这里的场景像极了阿城的《孩子王》。在那里,孩子王也不顾当时的要求,一个字一个字地教,终于让初三的孩子认全了小学应该学会的字。

乔布斯有句名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读完《椿树峁》可以稍作修改,“remember hungry remember foolish”,记住当初的饥饿与无知。愿那时永不再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