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简素的读后感大全

简素的读后感大全

《简素》是一本由[日]冈田武彦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简素》读后感(一):谈简素

说实话,在读此书时,我总有些奇怪的念头,作为被中国儒佛文化影响,而蜕变至此的日本,总会有看老财主家的傻儿子一样的心情,导致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是会分开心来。

之前在读《生活的况味》的时候,关于周作人,我曾写到,受到日本“和敬清寂”的影响,或者说他认同了日本文化中清淡雅致的部分,他生活中处处细致又简单,他本身也算是一道开水白菜。

而当时我所说的清淡雅致,或许就可以用书中的“简素”来概括,日本在汲取了中国文化之后,凭借一洋之隔的淡淡优势,走出了一条存在于中国发展中的一条支路,只是日本走的更极端一些。不过日本文化在某些点上确有一些自己的东西。比如神道,一定程度上就受到中国佛道和儒家思想影响。从7世纪的“大化革新”大规模地输入大唐文化,到19世纪的“明治维新”大规模地吸收与输入西方文化,都对日本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言而总之,我们可以讨论说,在文化方面看待日本,我们可以和日本求同存异,但千万不要以为日本文明的本质是中国文明。那已经偏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不然也不叫小日本了。以上。

《简素》读后感(二):简素与崇物

日本作为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与我国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渊源,尤其是甲午战争和侵华战争这两次事件,更使得国人对日本的情感愈加复杂。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管将来中日关系如何,我们都应充分了解日本这个国家,熟悉日本的国民性格和社情民情。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髓所在,了解日本,就必须要了解日本的文化。对于国人而言,日本的文化要素可能多种多样——武士道精神、富士山、樱花、神奈川冲浪外、相扑、动漫……当然,这些可能只是日本文化的面子,《简素:日本文化的底色》则提出了简素才是日本文化的里子。

该书作者冈田武彦是日本当代著名思想家,儒学家,日本“九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中国文化也深有研究,其主要论著有《王阳明与明末儒学》《江户时期的儒学》《中国思想的理想与现实》《宋明哲学的本质》。

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日本文化的精神实质是东洋之道,东洋之道的核心是神道和儒教,在对这两个核心文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日本文化的根本性在于“简素”和“崇物”。

所谓简素,就是简易平淡的价值追求和内外功夫,简素精神是崇尚思想内容的单纯化表达,表达越是单纯,内在精神就越高扬。与西方文化重知性、求华丽展开不同,东方文化尤其是日本文化注重感性、回归简素,两者有分析与综合之分。当然,作者也强调简素不是精神内容上的,而是表现技艺上的,也就是在表现形式上不外露精华,侧重谦抑性。以简素为底色的哲学精神,不追求主知的思辨,而是崇尚主行的体认。

在作者看来,简素是对日本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崇物则是对日本民族心理的精炼总结,也是日本思想文化的根本理念,这可以用作者的一句话来概括,“现在吾之思想的极致理念是‘崇物’二字。物即命,命即物,人虽为物之灵长,然一旦无物,生即不复存在。有了对物的崇敬之念,便产生对生命的崇敬之念。”

简素与崇物作为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两者的思维理念高度重合,是诠释日本文化底色与民族心理的精准概括,正所谓,这对概念“贯穿于日本民族的精神之中,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在‘简素’的思维方式与‘崇物’的心理定式上达到精妙的统一”。

《简素》读后感(三):删繁就简 返璞归真

近期读了不少关于邻国文化、历史的著述,而这一次通过阅读《简素:日本文化的底色》一书,又对岛国的文化脉络和特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当代著名思想家,儒学家冈田武彦用自己渊博的知识、思辨的态度、严谨的治学和平实的笔触,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深入探究,引领读者对日本的文化各个领域进行了一次概览,对日本的文学、绘画、建筑、庭园、料理、陶瓷、茶道、音乐等加深认知。特别是对日本文化的特色——简素的论述,可以让读者从文化角度观察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思想特色和精神世界。而“简素”精神的他山之石,或多或少会给我们以启迪和反思。

通读全书,本人对冈田武彦提出的“简素”和“崇物”理解并不透彻。在作者的论述中,“简素”及简素精神是两个概念。在冈田武彦看来,所谓简素,就是简单朴素,也就是单纯,是指表现形式和表现技术,而并非指精神内容;而简素精神,在于通过表现形式和表现技术的单纯化,使精神内容得到深化、提高而具有张力。他进一步解释道,越是要表现深刻的精神,就越是要极力抑制表现并使之简素化,而且越是抑制表现而简素,其内在精神也就越是深化、高扬和有张力。这就是所谓的简素精神。这就是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基本世界观和审美观。

在论述日本人简素精神形成的过程中,冈田武彦谈到了日本的神道来源于受地理环境影响产生的自然崇拜,日本人视自然为神圣,生命与自然同在,由此得出日本文化会超越繁缛的人为文化而回归自然并以简素为宗的结论。冈田武彦用比对的方式对此加以论证,提出西方人是用复杂的思维方式认识物之实在,而日本人则是用理性之前单纯的知情意浑一的潜在意识即直观认识求得物之实在。日本人重感性认知,而西方人则重理性认知。进而,日本人视艺术性的,而西方人是科学性的。日本人作为简素的重要体现在于,不仅比中国人和印度人缺少自我表现,而且还抑制自我表现。其不善言举也属于简素精神的一个侧面。

关于简素精神的论述,冈田武彦例举的都是文化分野,而且示例主要从中国文献中引用,中国宋明时代的文化是以简素精神为基调的,中国文化虽然大都在被日本接纳的过程中简素化了,但日本文化的简素却有中国文化的背景。中国的水墨画被其称为精神的绘画,是去外华而宗内实、去繁缛而宗简素的。墨被看作色彩之极,墨色使色彩简素化,表示的是某种精神意念。在他看来,中国宋代的绘画在形象描绘上是“简”,在余白空间上是“素”,而日本画比中国画在余白空间上有更为开阔的取向,日本文化比中国文化更注重简素精神。兴于宋代盛极于元明时代的文人画更符合日本人的趣旨。之后,冈田武彦又搬出了的王阳明学派,称其思想更趋简素,其儒教说道,可谓易简,易简之道蕴藏着广大和精深。

接下来,冈田武彦开始深入浅出地论述日本文化与简素精神。此间,涉及到日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庭院、料理、陶瓷、茶道和音乐。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就简素的精神而言,发挥日本散文之特色最出色的《枕草子》当排在首位,因为《枕草子》只记录事情的要点,其他什么说明和解释都不附加,体现的就是简素精神;单纯朴素的《万叶集》模仿了中国的《诗经》;简素之精神是贯彻于俳句始终的,把俳句与文章结合在一体的俳文,在日本的散文里是最具有特色的简素文体。就此还搬出日本诗圣松尾芭蕉等人加以论证评述。关于绘画,冈田武彦又开始作中国和日本艺术的比较,但绝无厚此薄彼之意。他指出,中国的艺术宏达、遒劲、豪放、沉重和浓密,而且是理知的、意志的、写实的、客观的、立体的、现实的和沉重的;日本的艺术则纤细、优美、柔和、轻妙和淡白,而且是情感的、感伤的、写意的、主观的、平面的、象征的和装饰的。一言以蔽之,中国艺术繁缛而日本艺术简素。再与西方艺术相比,这里提到的是日本雕塑,称与具有音乐韵律的西方雕塑相比,日本雕塑具有绘画的静止感,这种简素之美就是日本雕塑是特色。关于建筑,我们得知,日本住宅建筑的特色就在于以素木为主。把没有油漆与雕饰的白木头在建造时组合成直线,这就表现出了简素之美,因为日本人讨厌人工雕饰,排斥技巧装饰。庭院的建造是学习了中国后才发展起来的。两者相比较,中国庭院是写实的,而日本庭院是写意的。再看料理,日本料理以自然之风味为至味,而中国、欧美饮食则以人工之妙味为至味。刺身是显示日本料理简素之美的最好例证。关于陶瓷,日本人拒斥形式美而追求精神美,粗劣的、不完全、不规则和不均齐的是他们最珍视的,因为可以体现孤寂、幽静和不完备之美。但日本陶瓷的明净、淡白、磊落、潇洒、简素、静寂等性格,不过是从中国陶瓷中游离出来的而已。作为日本文化的直接代表,茶道也是简素精神的象征。但日本的饮茶习惯也是从中国传来的,其抹茶方式更是直接从宋代拿来被日本化的。

冈田武彦在书中提出的“简素”和“崇物”是两个哲学范畴,以简素为基础的哲学精神,不追求主主知的思辨,而崇尚主行的体认。在他的论述中,日本人可以说把简素精神发挥到极致。在我看来,简素不过就是删繁就简、返璞归真,这不仅只停留在文化、艺术层面,更在于融入了日本人的点滴生活之中,而这一切,的确值得欣赏与借鉴。

《简素》读后感(四):简素崇物 神道一体

【正文共3102字,阅读时间大约10分钟】

冈田武彦是日本当代著名思想家,九州学者圈的代表人物。冈田先生自称其学术派别为“楠门”学。所谓“楠门学”起源于楠本端山和楠本硕水二人。他们虽然都属于江户时期信奉诸子学说的山崎闇斋门下的三宅尚斋一系,但是他们大量吸收了阳明学,东林学及蕺山学的思想资源。因此楠本端山被认为是幕末维新时最大的儒家,但桶装本硕水被定格为日本最后的朱子学者。我们从他的三传弟子冈田武彦先生上看到更多的是阳明学和蕺山学的精神气质。冈田武彦先生毕生研究儒学,尤其是阳明学,但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儒家,而是一位主张神儒共体的具有特色的儒学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战后日本社会及当代人类命运的反思与总结。体现了儒学的日本化发展。冈田先生所说的儒教并非是我们所认为的那种儒教,而是以阳明学和神道学为中心的日本儒学。下面我们简要的看一看日本关于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的几类看法。 第一类是在近现代以来日本先行的思想指导下,超越普遍性而强调日本特殊性的研究。这一类人认为日本文化是基于日本民族生活方式的历史展开而独立形成的,其精髓可以说完全不同于中国文化。他们虽然也承认儒教对于日本文化的影响之深,但是他们认为儒教对于日本人的实际生活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日本人与中国人、中国人与日本人在所有层面上都截然不同。如果硬要连起来加以解读,就会产生矛盾与冲突,要么牵强附会,要么曲解儒教,而不道其实质。 第二类的人们认为儒教对日本人而言只是一种比较抽象的哲学理论,是做学问的对象而非生活原理和日常的行为规范。关于这一点,也就是说明了中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儒教对生活影响程度的差异之处。我们中国人把儒教的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的习惯之中,以儒教的规范来规范我们的日常行为。但是在日本,儒教只是作为学问的研究对象,是那些学者们所研究的,而普通人则对其没有太大的认识,也没有深入民间的了解。比如,在当时的德川幕府公认的意识形态是儒教。武士们使用的教科书也是“四书五经”。但是那只局限在统治阶级内,在普通民众之中,儒教并没有成为人们的思想习惯。 第三类看法,也就是冈田先生所说的,他把儒教融入日本固有的神道体系中,认为儒教是神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儒教,也就谈不上神道。在他看来,日本的神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一是反本地垂迹说阶段;二是儒家神道阶段;三是垂加神道阶段;四是复古神道阶段;五是国家神道阶段。在五个发展阶段之中不断的吸收着儒教的长处,并最终的推动其日本化成为日本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最终,其基本思想就是敬神爱国、崇祖尊皇并强调国体主义和日本主义。一种“神体儒用”的思想倾向油然而生。

冈田武彦先生于1981年拍摄的旧照

在冈田先生看来,日本文化的实质是东洋之道,而东洋之道这核心又是神道和儒教。因此他对日本文化的自我进行了深入探究,探究了“简素”和“崇物”两个根本性的哲学范畴。他认为,简素就是以平淡的价值追求和内外功夫。简素精神就是崇尚思想内容的单纯化表达。认为表达越单纯。其内在精神就越高雅。日本虽然大量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思想与文化,但日本人可以说把简素精神发展到了极致,这能从日本的和歌俳句,陶瓷工艺及建筑风格等文化中窥见一斑。阳明学是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体现简素精神的结晶,所以能在日本大行其道。如果说简素是冈田先生对于日本文化精神的高度概括。那么崇物便是冈田先生对日本民族心理的精炼总结。在日本人看来,物体并不是单纯的物体,而是具有生命灵动的个体。在大自然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灵性的物质,值得被人们所崇敬。由此,崇物的理论与今天人们的环保意识亦有相同之处。如果说崇物是日本精神的内在体现,那么简素并是日本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正是在崇物的心理定式与简素的思维方式上达到精妙统一的。

体现简素精神的代表建筑——伊势神宫

日本建筑 日本建筑的特色主要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简要的概括。第一点就是建筑以素木为主。关于使用素木的历史大体可以从四五世纪的古坟时代找到原型。那时用的材料是素木,建造时则被组合成直线,所以显得明快简洁和清澄,的确表现出了简素之美; 第二点就是建筑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应包含与自然融合。基于这种理念,日本人在选择材料建造房屋时,都凝聚了各种各样的与之相关的意境; 第三点就是喜欢以木材的自然而然和节头为装饰,而非在建筑外表施以颜色或装饰。从这点我们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对于简素文化的追求:只求有自然和素雅的内容而不求施以浓墨重彩之感; 第四点就是喜欢水平式的建筑表现风格。因为日本的宗教是神道,被视为绝对者而加以崇拜的并不是神,而是令人敬畏的自然万物之灵力。于是日本人便确立了寻求灵力的自然崇拜思想。所以日本人不喜欢藐视自然的高层建筑,而偏爱水平式的建筑表现风格; 第五点,也就是日本盛行非对称式建筑。日本人认为,严格的均齐会议损害风韵,这也许是情绪性民族性格的某种表露。同时亦可视为日本人丰富艺术性的一种表现。比如法隆寺伽蓝的设置,打破了大陆建筑的固有样式,把形象截然不同的塔和金堂左右并列,从而使传统建筑样式发生了变化。

日本料理的代表,简素精神的体现——刺身

日本饮食

日本料理贵在清新之风味。日本人处于亚热带温带的岛屿气候【准确的说是温带季风气候(海洋型)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为日本人带来了丰富的水产和丰富的水资源。日本料理以简素为宗,因为简素能产生自然的风味。日本列岛享有丰富的鱼贝类资源,而且这些鱼贝类都产自清洁的海水,所以日本人的祖先习惯直接生吃。同时,日本人也喜欢喝新鲜的生水。清纯之水是日本料理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同时,酿造酒和调味料的过程对水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所以名酒的产地必须是水质优良之地。日本料理的浸泡物若缺少了清净的水,便不会有好口感,此外,饮茶的时候水也是相当讲究的,从料理这方面看的似乎可是日本为水文化之国。同时,日本料理为了使菜品能保持季节感,食材必须使用季节性材料,而且还不能损害它的风味。于是味道就偏向淡白,料理也只能简素。这也促成了日本风格的饮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如果你问日本料理中什么能最能显示出其简素精神?那么这一定会是日本独特的刺身。刺身并非活鱼鲜味的原汁原味,而是借助刀工调料,把保持形式美和活鱼形态的天然风味发挥到极致。因此,可以确切地说,刺身是显示日本料理简素之美的最好例证。

简素的装帧,简素的内容——本书书腰与书影

那么,日本又为何会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简素”精神呢?“简素”精神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呢?我想有两点是必须要讲述的。第一就是日本自古以来的孤岛文化之感。与中国人和西方人都不同,日本人显然归属于一个被割裂出去的完整世界。这个世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与地球上的其他地域没有任何接触。那么,这个孤立的地域就成为了一个封闭的象牙塔仔,专注于自身内部的发展而忽视与外界之间的交流。自生自灭,轮回不息。恐怕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做到过两个世纪以来,日本人只做与自然彼此关照的事情。那么第二个点就是日本对自然的崇敬与服从。他们关注自然,使自己与自然同化,使用自然的语言,尝试自然的服装。那么自然本身是不加于粉饰的、是纯净的、是素雅的,那么自然的特点也就慢慢的转化到、传播到日本人的身上,那么在日本的文化发展之中,也就渐渐的习得了自然的独特特点,最终也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简素”之美。在日本的文化发展历程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与其他文化发展的不同之处。无论是。学习中国的文化传统或是在近代脱亚入欧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抑或是在新世纪之中,在政治上的不完整性与经济发展低迷的问题尚未解决之际。日本人的内心与思想是否又会产生新的变化与发展?简素的精神在新的时代中又会发挥着怎么样的一个作用?这值得我们思考!

【2022年8月4日写于寓中,值此七夕佳节,与书为伴,亦有别样之趣也。】

《简素》读后感(五):简素与否,总是相对而言

拿起《简素》这本书的时候,我在想“文化”是什么?这个偌大的命题,每个领域都有其对文化的定义与释义。

说到日本,常有人提起《菊与刀》,也常有人声称《菊与刀》已过时,也有许多人会联想到动漫、樱花、寿司、榻榻米……我想这些在某种角度上来说都可以称为日本文化的组成部分。

以我个人有限的经历,包括旅游、新闻、书籍,看到副标题的“文化底色”,我脑海中便直观调动出一些直觉,让我下意识地认为日本以及日本文化大概是怎样的,即便末尾会加一句“但具体到个人、实际会有差异”。

但我自知这种直觉很草率,也很片面。而作者冈田武彦先生通过毕生研究,在晚年作出高度概括,认为日本文化究根结底在于“简素”和“崇物”两个根本性的哲学范畴。

电影《你的名字》

根据书中定义,“简素”就是简易平淡的价值追求和内外功夫,简素精神就是崇尚思想内容的单纯化表达,认为表达越单纯,其内在精神就越高扬。“崇物”则是对物有崇敬之念。

也因此,这本书分为《简素的精神》与《崇物的精神》上下两篇,但《简素》占了绝大部分篇幅,属于作者冈田武彦研究得较透彻完善的部分。《崇物》篇则在全书二十九万字中仅占三万字,因是作者未尽的研究,出版的内容并不完善,但也搭起了一个框架,有助于读者理解。

每一个小章节中,虽主题是各种艺术形式,诸如日本的文学、绘画、雕刻、建筑、庭园、料理、陶瓷、 茶道、武道、音乐、神道、宗教等,但作者是以这些艺术形式为载体,从具象、表象探究至本质,认为它们最终均指向“简素”,亦即《简素》这本书的副标题——日本文化的底色。

比方作者多次提到,相较于唐朝色彩斑斓的陶瓷作品,宋代时期的白瓷、青瓷更受日本喜爱。在制作茶碗方面,日本人也更青睐手工呈现的形状不端正与割裂,以自然土色为美,而排斥形式规整之美,其中包含的精神是一种“简素”。

电影《你的名字》

但简素与否,总是相对而言,了无繁华也就无谓简素。

历史以来,日本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巨大,无论是书法、茶道,抑或建筑等等,均为如此,但日本并非对外来文化全盘接收,而是在其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抉择、进行扬弃,作者认为其过程的本质都离不开对简素之美的追求。

写语言的时候,作者认为中国人多辩,常发表理知性、逻辑性的议论,从古代就有明显体现,而日本人不喜欢发表与对手相反的言论,会极力控遏言语。同时,汉语和英语一样,属于主语主动型、自我主张型,而日语属于自我抑制型。

在与中国、西方文化的比较之中,作者更深层次地向我们阐明为何认为日本文化的底色是简素,这种比较无高下优劣之分,更类似于兴致、趣味的不同。

电影《你的名字》

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偶尔会感到矛盾与不解,相信也会有读者和我一样。

在语言上,书中提到日本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敬语系统,根据谈话的时间、场合,对方的职业、身份均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同时,作者也提到日语因为句子、词语能进行的释义众多,又导致了表达的模糊暧昧,并用苏轼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作为佐证。

依我看来,前者明显与“简易”背道而驰,而后者的释义众多证明了表达可以更精确,但他们又说着能产生歧义、模糊不清的语句,这不都是刻意吗?

再者,作者将“简素”写下来以告知他人的行为也是一种张扬,与作者所言“简素”是“简易平淡的内外功夫”、包含“强烈的自我抑制”有所冲突。

带着这些疑问我来到下篇,滑入“崇物”的部分,它解决了我的疑惑。

“崇物”篇提到“追求无我,却不能刻意去想无我”,崇敬事物到达极致也就变得无所崇,甚至弃绝无崇,抵达“无敬之敬”的境界。

为助于自己理解,我浅显地把“简素”“崇物”乃至“无敬之敬”当作修炼某种功夫的终极形态,书中所言即日本人不刻意去追求实现它,但它就在心底里引导着他们的行为。就好像当青花瓷与白瓷摆在日本人面前,他们只是顺其自然、随心所欲地选择了“白瓷”,行为上往“简素”“崇物”的方向靠。

也就是说有的人功夫可以修炼至极端,注意这里的极端并不是贬义词,而是常人难以企及的点,有的人不达极端极致,做不到全然不刻意。但懂或不懂个中道理的人,也多多少少在不知不觉中宣扬、践行之。

同时矛盾是可以统一起来的,正如自我抑制与发扬自我也可以统一起来——当“自我抑制”就是“发扬自我”想要发扬的东西时。

电影《你的名字》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书的最后也提到了日本也拥有自我表现倾向,敬语的使用也有淡化的趋势。只是当“简素”的纯粹表现形式只能在日本找到时,将其定为日本文化特色也无可厚非(虽则书中大幅提到中国文化中的简素,日本文化也受中国文化的强烈影响,但经过“日本化”的改变,同时糅合了其他文化,日本沉淀出属于自己“简素”,两者可以区分开)。再次强化了简素作为日本文化底色的合理性。

不过“底色”与“特色”依旧存在不同,书的原著用语并不是中文,我不确定翻译之间会否有偏差,但这也是一种语言的暧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又印证了一番别样的“简素”,让我觉得饶有趣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