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读后感锦集

《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读后感锦集

《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是一本由[加]伯纳德·莱特曼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页数:6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读后感(一):“大众科学”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解读

书名咋看之下,好像并无太大的吸引之处,除非对于专业研究该历史阶段的人。但一不小心,翻看到了目录,着实有几个章节所涉猎的内容,意想不到,又非常吸引人。

“科普作家:他们的事业和叙事手法”

“女性的科学写作:19 世纪的传统”

“以科学写作为职业”

等等,让人瞬间有了阅读的“食欲”,毕竟这样专题下的专题写作,研究的并不多,甚至要去研究都有很多资料的欠缺,完全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主题内容关注和写作的是 19 世纪下半叶英国的科学传播。通过探讨了 30 多位高产的科普普及者,用“科学”的角度,来展示着这一历史时期内的英国图景。所谓“普及者”,作者在书中说明,研究和探讨的对象,大部分都不是科学实践者或者科学家,而是职业作家或记者,这无非是感觉让此时期的传播,更具大众化和普适性。

用作者的话说,便是,“他们更广泛意义上诠释了科学思想。”

全书共分为八章节,每章节自成一主题,又相互联系。能够按章索引分开阅读,也能连续阅读。

“一直到 19 世纪末,科学都让维多利亚人着迷。”我想这也是作者本身对此段历史着迷研究的原因。那时候的“科学”花样,日新月异,不仅通过各种知识和手段,让人们看到了不断进步的科技,带给维多利亚人许多许多的新颖和好奇,同时也借助这些手段,带来了更多希望。

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一种旧的思想正在退出并且慢慢不适应,一种新的力量似乎在慢慢靠近,但又极其不清晰。而“科学”在此刻,借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力量,似乎给那个时候的维多利亚人们,带去了一种可以承接的“容器”。

这其中,许多的女性也参与其中,增加了理解“科学”的角度和视野。

这本书非常厚,初读下来,更多的是一种对于那个时代“科学传播”链的某种知识整合和延续的理解,里面提到太多的人物,做出的许多尝试和贡献,可这些人人,对于我们依旧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但这本书的确有着独特性,一种从百家争鸣的角度,看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传播,它如何造就人,造就产业,造就历史。

《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读后感(二):浅谈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

书名中“维多利亚时代”这意味本书所包含的时间跨度,之前也读过有关维多利亚时代的书,如《君临天下》和《病人、医生、江湖郎中》,对维多利亚时代有一定的了解。维多利亚时代,前接乔治时代,后启爱德华时代,被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峰端。它的时限常被定义为1837年~1901年,即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时期。这个时期的大英帝国走向了世界之巅,是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 本书作者是加拿大约克大学科学史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伯纳德·莱特曼,著有《不可知论的起源》等。他的这本部著作是迄今为止对19世纪下半叶科学普及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我们对维多利亚时期大众科学的理解。 本书主要就是向我们介绍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科学传播,通过作者伯纳德·莱特曼对30多位高产、有趣和颇具影响力的科学普及者的探讨,引领我们走进维多利亚时代作家、出版商和读者的世界,领略当时迷人的博物学与视觉文化。 当然,本书最重要的还是书中体现的跨学科研究,涉及了科学、宗教、性别、文学、出版和视觉文化等众多学术领域,对科学知识的市场、宗教与科学的张力、科学职业化与文化权威的角逐、科学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别意识、进化论的传播和争议等议题提出了全新见解。 同时探索女性在科学写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女作家走上科普写作之路的原因。可谓是了解成千上万大众科学读物的必读之作。 作者刚开始研究时,是打算写一部关于维多利亚时代天文学的书,后面决定开始研究当时的科学普及者。虽然科学自然主义者与科学普及者之间对科学世俗化愿景有着不同的见解,但科学普及者希望自然神学能一直延续下去。当然本书研究对象主要还是职业作家或记者,所以并没有太多笔墨去讲科学的受众者,而是更关注科学普及者们如何构想他们的受众,这种构想又如何影响其写作和演讲。 本书第五章讲的是进化论史诗的演变,通过对戴维·佩奇、阿拉贝拉·巴克利、爱德华·克劳德等作家关于进化论思想的演变,以进化论史诗为载体,向大众传播当代科学思想。同时他们也对达尔文、赫胥黎的理论进行相应的批判与质疑。 在19世纪英国科学版图上为普及者寻找一个独特的地位需要抛出几个重要的议题来改变版图。首先是科学写作在这个时期为女性提供了进入科学的重要途径;其次是科普作家提供了一种关于自然的叙事方式;然后他们还设想自己在提供寓教于乐的产品;最后在科学图景中还为普及者提供一个空间去展示宗教主题在科学写作中的普遍存在。 看完此书,我们可以知道在维多利亚科学版图中,科学普及处于各种最振奋人心的领域交会处。

《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读后感(三):发挥科学家在科普中的作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评《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

在近代中国,有一部外国人的科普著作在中国的思想界引起了轩然大波,同时配合当时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霸凌的时代背景,唤起了国人发愤图强,改变国家落后挨打局面的民族精神。这部科普著作就是英国科学家赫胥黎介绍达尔文进化论的作品,后来被中国学者严复翻译出来,中文译名叫做《天演论》的书,其主要的思想就是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念。可见,科学普及对于提高大众科学素养乃至涵养民族精神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如何才能促进科普工作在今天这个新的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造福国家和人民?显然科学家是不能在科普工作中缺席的。发挥科学家在科普中的主导作用,不仅可以传播正确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还能拉近前沿科学和大众生活之间的距离,破除科学的神秘感,激发民众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是主力军,同样可以在科普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相比于非科学专业的作家,科学家在文采,构思,文章的谋篇布局,通俗化的语言等写作水准上稍逊一筹,但是在传播正确而权威的前沿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严谨的逻辑思维和推理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就以书中中国人熟知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科普工作为例,他恪守的科普工作原则是传播科学自然主义精神破除神学等封建糟粕对大众精神的毒害,其次就是和通过炒作,迎合,投机的非科学专业的科普作家作斗争,通过演讲,出书等途径传播正确的前沿科学知识来揭露伪科学,并让这些所谓的科普作家和作品没有市场,达到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效果。而且赫胥黎在不断的科普写作中也逐渐借鉴了一些作家尽量少用科学术语改用通俗化的语言和通过大众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接触的事物为引子,逐渐引出各种科学知识的写法。这充分说明,科学家担当科普工作,完全可以通过工作和时间的磨练,积累科普写作等技巧上的经验,以弥补写法等上的不足,充分发挥科普工作的作用。

如何发挥科学家在科普中的作用?首先全社会要充分理解,包容,支持科学家在科普方面的工作。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很多是通过写书,演讲等传统途径,当然现在还包括直播,抖音,B站,喜马拉雅等各种融媒体平台等新传媒,这就要求编辑,平台组织者,演讲主办方等社会力量,多倾听科学家对于科普作品选题,写作原则等等方面的呼声和建议,甚至可以聘请一些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作为系列图书的顾问,让专业人做专业事,提高科普作品的质量和水平。书中提到的科学家赫胥黎就是因为和某位图书出版社的编辑,因为科普系列丛书的编写原则发生争执而离开图书编委会,导致后续图书的选题和内容严重偏离了科普的轨道,成为了哗众取宠,博取眼球的捞钱工具和载体。其次,要在待遇上倾斜,从物质刺激方面鼓励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书中提到赫胥黎和另一位从事科普工作的科学家鲍尔不同,其最初从事科普工作的动机也不是兴趣使然,主要还是通过出书,为报刊杂志开辟专栏连载文章,演讲等活动,赚取可观的收入,以弥补生活上的困窘,只是后来通过深入持续从事科普工作后认识到科普对于民众和国家的巨大影响,明白了科普工作的巨大价值,才义无反顾的投身火热的科普实践工作中。这些都是发生在市场经济尚且处于起步阶段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条件下,市场已经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资金,资本等各种要素都会向优势资源倾斜,因此,物质的刺激是对科学家科普工作的最直接的肯定。

科普工作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它是架起科学和普罗大众之间的桥梁。特别是当今这个需要提高认知水平和信息获取能力的时代,呼唤着一批批优秀的科学家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兼顾好科学普及工作,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学知识通过通俗和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播给每一个需要它的人,让科学事业造福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和国家的发展,我想这就是科普工作的价值所在。

《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读后感(四):重绘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图景

科学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也离不开科学普及者。现代形式多样、内容繁复的科学普及,也是大众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回溯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那是一个迷人的时代,在工业革 命推动和影响下,英国的自然科学、工业技术、文化等领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大众思想逐渐转变,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加拿大科学史教授、皇家学会院士伯纳德·莱特曼耗时十多年进行跨学科研究,完成了这本有关维多利亚时代科学传播的科学史著作,通过列举时代背景下30多位科学普及者经历和相互影响,绘制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学传播图景。

本书聚焦的是英国19世纪不同年代的各类科学普及者,而非科学家(亦有兼容两种身份者)。他们主要通过科普写作的形式传播自然科学,也包含演讲、科学表演、创办期刊等途径。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等科学发展令人振奋,蒸汽、电力的进步也为印刷出版业带来革 命,大量的科普作家开始涌现,通信革 命在逐渐改变着知识、市场、读者的关系。书的第二章至第五章分别讨论了圣 公会牧 师、女性写作者等不同活跃群体的表现,以及如何使用视觉和文学手法进一步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第六章关注的是期刊对科学普及者的意义,第七章则围绕赫胥黎、罗伯特·鲍尔为代表的科学家讨论其在科普领域的作为。

就科普而言,谁能为自然代言?谁有 权从事科学写作?作者研究、出书的重要目的便是为了在维多利亚时期的科学版图上为科学普及者争取一席之地,为他们正名。

圣 公会牧 师为科学提供了一种宗 教的解释框架,以对抗精英科学家、科学自然主义者的世 俗化解释框架。他们对《物种起源》进行了不同的回应,包括反对、无视、间接回应(基 督 教式谦卑或者修正自然神 学)、笼络,采用各种策略解释设计论。他们让宗 教保持活力,将进化作为一种道德力量。而一些女性因家境、疾病、失去至亲、经济所迫等选择科普写作,女性的科学写作继承了19世纪早期的亲子写作传统,在保留宗 教和道德教育基础上,创造新的叙事方式,如借助常见物品、奇闻异事,借鉴旅行文学,甚至更多采用插图。作品的宗 教主题是让读者意识到自然的神 圣设计,去思考上 帝的智慧、力量和仁慈。受科学职业化影响,圣 公会牧 师和女性均受到了赫胥黎、丁达尔等科学自然主义者及相关机构、团体的强烈排挤,女性还遭遇了性 别 歧 视,但两者努力抵制科学自然主义的世俗观念和垄 断,坚持以浅显易懂的风格传播知识。

19世纪下半叶,约翰·伍德和约翰·佩珀在科普讲座中分别利用徒手速写和光学幻觉“幽 灵表演”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肯定,对自身的科普事业大有裨益。尤其佩珀以理工学院为阵地,成为了当时杰出的科学表演家。但他们对进化论的态度较为复杂,伍德碍于博物学作家身份,避免公开谈及与唯 灵论的联系,不愿公然反对达尔文;佩珀皈依罗马天 主 教,传播信仰时非常谨慎。进化论史诗是19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叙事形式,进化论提供了宏大有序的知识体系,横跨了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个领域。书中列举的佩奇、巴克利、克劳德、艾伦等四位进化论者与科学自然主义的关系也是错综复杂,前两人归为反对的那类人,后两者与其靠得更近,但都表现出各自的独立性。

科学期刊一章节重点讲述了普罗科特创办《知识》的整体过程。他是为了挑战洛克耶的《自然》在大众科学期刊的地位,对抗其科学等 级 制 度,反对崇尚职业化的科学家掌控科学界。但他也十分不易,做好经济运转同时,作为主编还要处理读者来信,甚至一些问题读者(《知识》呼吁大众参与科学讨论并开设相应版块)。(普罗科特在杂志中对科学家态度轻蔑,但赫胥黎和丁达尔例外。)(这一章节太有意思了,普罗科特《知识》VS洛克耶《自然》,严肃的竞争下是充满腹黑调侃、各种高能嘴炮的多回合过招。)

19世纪70年代英国发生的三件事产生了新环境,赫胥黎、罗伯特·鲍尔等科学家意识到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放在科学教育上,才逐渐通过写作、演讲进行科普活动,也贡献了不容忽视的力量。但他们对读者市场的掌控十分有限,通信革 命改变了格局,出版商权 利起到决定作用,更多地选择有效传播科学的未经科学训练的科普作家。

纵观全书,我们看到了职业科学和大众科学之间复杂的相互影响。在维多利亚时期科学版图上为科学普及者争取一席之地,分配科学版图过程中实际上也重点厘清了四个议题:科学写作在这个时期为女性提供了进入科学的重要途径;科普作家提供了一种关于自然的叙事方式;在写作和演讲中使用生动形象语言和视觉图像,反映了新兴大众视觉文化里备受欢迎的奇观展示、展览;还为普及者提供了空间去展示宗 教主题在科学写作中的普遍存在。(书中结论)另外,书中对各类出版作品发行情况、科学写作收入等基本问题归纳总结的很到位,也可见工作量之大。

科学发展史的研究也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个转变,之后才逐渐在新的科学版图上增加科学普及者群体。而自20世纪至今,越来越多的科学大家也愿意参与科普。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科学传播对21世纪的影响在继续,公众依然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

****************************************************************************************************

澎湃新闻 上海书评版块,有译者对作者的采访。(2022年10月9日)

《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读后感(五):呼唤时代之音,感悟科学精神

在英国历史上,维多利亚时代象征着“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的黄金时代,从狭义上理解,它的时间可以从1837年延续至1901年,即“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维多利亚女王的统治时期。如果从广义上理解维多利亚时代,则代表了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承接并立的巅峰时期,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决定了它的重要地位以及深远影响,对于维多利亚时代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其丰富的内容也深得当今史学家的青睐。由加拿大约克大学科学史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伯纳德·莱特曼撰写的《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即是这样一本放置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专业研究著作,该书将视角对准了象征着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科学领域,透过揭示维多利亚时代中科学传播的种种发展脉络,全景式的展现了那个时代下科学传播的内涵及影响。同时,这无疑也预示着人类在探索前进的道路上所展示的智慧和力量,维多利亚时代的烘托更像是一个可供科学蓬勃向上的载体,探究其中的内里能够看出,当时代与个人产生碰撞之时,也是社会发生变化与推进的重要契机。

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代表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节点上,对内政治改革趋于合理稳定,经济发展借助工业革命日益兴盛,文化、科技的作用逐渐清晰明显,带动了其他各行业乃至国家的整体面貌,对外方面,英国的国家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海外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扩张,使得英国攫取到了更多的利益,反过来助推了国内各项事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维多利亚女王的个人领导作用功不可没,作为一名开明的君主,在她领导下的英国逐渐摆脱了过去那种分裂动荡的局面,走向了统一繁荣的道路,上层建筑的稳定加上物质条件的充裕,再结合从上至下人民意欲进取的精神品质,多重因素造就了这一时代的成功,也为科学传播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通过很多涉及到这方面历史的书籍便可以了解到,维多利亚时代中所涌现出的科学发明浪潮此起彼伏,越来越多的英国人选择信仰科学进步的力量,对于眼前的发展与进步充满了乐观精神,促使着这一时期的科学区别于之前任何一个时期的状况。

拍摄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照片,镜头下的格拉斯哥圣以诺车站

涉及到科学传播,必然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表及里的复杂过程,注定了这一事业曲折不平凡的显著特征。首先离不开科学本体的兴盛,这一点是传播扩大的根本和基础,也决定了传播的内容和走向,当时英国的科学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很多决定性的发明创造直接改变了科学的重要地位,专业机构的设置,庞大规范的科学家群体,国内外因素的支持,都使得科学本身得到了极大提升。其次便是科学传播的个体——科普者群体,他们作为承载着科学与民众之间的桥梁,起到了必不可少的纽带和连接作用,他们兼具了科学内容的实质与内核,同时又能够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发挥创造出新的传播形式与手段,使得科学原有的面貌发生着深刻变化,进而塑造成了带有时代和个人印记的一门大学科。在这一方面,作者伯纳德的叙述则更为详细认真,从第二章那些为大众撰写科普读物的英国圣公会神职人员代表,到第三章诸多投身于科学普及工作的女性人物,再到第四章两位科普作家——约翰·伍德和约翰·佩珀的重要贡献,这些人物的出现将本来与公众存在距离感的学科进行了很大程度的“科普化”,不再是那种高深莫测或者不为人所知的知识,而是通过一种对内容手段上的重塑,将其转化为一种更为大众所接受的学科。如果说从第五章到第八章对于特定科普学者更加深度的介绍是这方面内容的完善和升级,那么整部书都是在围绕着科学传播这一主题进行着深度的探讨。需要明确的是,即便是受时代所限制,这些代表个体的科学传播者们在涉及到具体科学知识上并不具有着完全正确或者权威的理论(这一点需要客观承认),但透过其从事这项工作本身的意义和作用来看,在现有能力范围内所起到的影响将是深远的,这也是他们值得后世肯定和认可的原因之一。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1825年5月4日-1895年6月29日),英国著名博物学家、教育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

出版业的进步丰富了科学传播的手段,十九世纪英国的进步发展超过了之前任何时期,各项事业表现出了兴盛繁荣的态势,对于出版业而言也是如此,工业革命的介入使得出版业所需要的机械设备得到了极大满足,劳动力的充实加上对于出版读物的迫切需求使得出版业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发展的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版社能够最大限度的为广大读物提供平台,尤其是针对受众所喜爱的科普类读物更是如此,科普读物代表着认识世界与外界的重要媒介,能够较好且深入的进行大范围普及,尤其是广大科普创作者的积极涌入,造就了这一内容呈现出了递增的趋势,虽然会有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作品引进,但从整体上来看已然改变了过去那种相对单一传统的传播途径,真实使得科普这项事业走入到了各阶层民众身边。

女性科普学者的尝试折射了女性启蒙的发展。受时代的影响,女性创作者们已从幕后走到了台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虽然当时英国社会上对于女性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歧视,但没有阻碍一些致力于这项事业的女性们试图发现世界与自然的决心,在接受科学洗礼的过程中,她们对于科学知识的接纳与理解,使得这一时期的女性科普学者在传播途径、叙事手法等方面表现出了新的形式,也令她们区别于那些占据了社会主导的男性科学家们。在女性科普学者的主导下,以科学传播为跳板,通过美学、道德和宗教等方面的介入,使得她们跳出了过去那种划定为家庭或者母亲的小圈子,而是将视角进一步扩展和放大到了其他领域,成为了对科学传播的有力支持和论证解读的新方式。尽管受制于当时社会环境,她们所能采取的行动固然有限,但毫无疑问的是,在传播科学的道路上,她们贡献并奏响了属于自己的时代之曲。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年2月12日—1882年4月19日),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进化论的成功离不开科普的重要贡献。纵观人类科学史能够看出,进化论的出现对于当时的整个时代而言无疑是跨时代和突破性的,对于进化论的理解和接受经历了一定时期的曲折过程,尽管代表着先进理论但仍要经历这样的方式,说明了理论与时代的契合需要更加深度的融合,然而通过借助科学传播的力量,这一过程得以最终实现,说明了一众科普学者为进化论所付出的努力,从善于入手的不同角度着眼,对于进化论的认识更趋于一种客观公正、理性形象的原则,而且更善于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和掌握,这就使得进化论掌握或者具备了丰富的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联系到自身周边的事物或者认知使得进化论不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从纸面到地面的转变,使得进化论真正引发了时代的共鸣。

本书的副标题为——为新观众“设计”自然,新的观众代表了科学传播所能延及的范围和广度,“主观”上的设计加上“客观”上的事实,使得自然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形态。在致力于阐述这一历史时期科学发展的过程中,作者用细腻严谨的语言以及大量的基础事实素材,为读者构建了时代下科学传播的全貌,也许从书名看这仅仅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但从内容和影响来看所涉及到的方面、领域很多,多样化的融合发展,造就了时代下所产生的巨大改变。对于我们而言,维多利亚时期的大众科学不再是字面上单纯的内容或者狭义上的理解,而是包含了更多可以深度探索以及挖掘的财富,打破传统的认知也许就是一本书的距离,通过《维》这本书的理解,一定会为那些仍热爱科学之人带来精彩的阅读感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