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乡争读后感摘抄

乡争读后感摘抄

《乡争》是一本由杨华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争》读后感(一):【豆瓣鉴书团】乏善可陈

说实话还是太散了。每篇单独读来感觉尚可,放到一起连续读难免有点审美疲劳。虽然时间跨度确实不长,但本就是不同时期的零散文章,作为合集来说又缺少勾稽关系,导致结构比较松散,没什么整体性。其实每章有几篇还是相当不错的,最后关于日本精神的两篇也挺有意思,可对于绘画我真是完全不感兴趣,耐着性子看完,自然觉得无趣。

很难说竞争和卷之间的区别究竟在哪,或者二者本就没有区别?有时缺乏精准洞见,有时又缺乏具有社会学想象力的判断。不是说随笔记就不能有深度与厚度,但说白了,如果真想承载起“ 60万中国乡村和5亿农民的未来 ”这一宏大的主题,还是独自成书的专著更好一点。

《乡争》读后感(二):选题很棒,内容不好读。

收到书立刻开始读,中间读了放下又拿起来读的,真的是为了完成书评任务才艰难读完的。

我喜欢的题材,对农村现状和未来的研究应该很值得研究的,需要专业的人来做这个。但是作者也许很适合做研究,不一定适合做个作家。

这本书不好读,不够通俗易懂,内容也不深刻,真的是随笔性质的,没有形成总结性陈述,很多随笔内容是重复的,稍显冗余,也不够有趣,有点杂乱。内容多是2018年的随笔,现在2022年了,五年应该有一些变化了,这些被调研的乡村是否有了变化?从长度和广度都具有代表意义吗?

对我们这些大众来说,举例再得出结论的内容更容易理解,麻阳冰糖橙那篇随笔还不错,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乡村发展案例更能给人启发吧。

《乡争》读后感(三):【豆瓣鉴书团】之《乡争》

本书探讨的是当下乡村社会内部及外部的竞争对于农民个体的影响。我以为会是社会研究类的书籍,但诚如作者所说,本书实际为农村调研随笔。

本书分为五个章节,但我个人认为,作者主要从婚姻、家庭、人情世故以及收入来源四个方面阐述竞争情势。总体来看,内部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周围人的比较,尤其是同辈之间;而外部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于市场竞争力。而这些,其实对于所谓“城市人”也是一样的,且为老生常谈,并无新意。

本书的副标题为“竞争将如何塑造60万中国乡村和5亿农民的未来”,这是个非常宏大的话题,这也是我会以为本书为社会研究的原因。但本书以“随笔”的形式来探讨,就难免隔靴搔痒,甚至只是浮于表面。作者说,本书采用的是质性研究法,即通过观察以及访谈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质的感受,可是,这么大的话题,用这种近乎于想象的方法来阐述真的可以吗?我会觉得有相关数据支撑会更有说服力。事实上,我觉得如果将访谈放进来会好很多,哪怕只有访谈的内容,即做成访谈录的形式都会比随笔的形式更显血肉。另外,“区域比较法”,我认为作者运用的稍显混乱。

总之,有些失望。

《乡争》读后感(四):《鉴书团》乡村竞争带来了什么。

因为刚刚读完作者的《县乡中国》,深有感触,正好又看到《乡争》鉴书活动,便果断参加。读罢,略有失望,原因有二:

一是缺少恍然大悟之感。本以为对熟知的现象可以剖析出深刻的学术内涵,可惜作者通过社会学想象力塑造出的农村社会新结构,还是缺乏新意。作者依据社会文化结构差异把农村划分为南方、中部、和北方农村,东北归到中部。这三种类型农村大致特点分别是血缘宗族,原子化分散个体,血缘认同的小亲族。在乡村内部和外部竞争中,宗族给予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所形成的共同体,优势要远大于颗粒化的个体和家族。这个基本逻辑是研究农村婚姻,家庭,社会,村庄,收入五大板块的基础,而彩礼,剩女等一系列社会现象都可以用这个基础逻辑去解释。先不论这个逻辑是否准确,单就这个逻辑来说,所有乡争都没超出涂尔干的社会团结啊。虽然全书提到涂尔干的地方不多,但基本就是在用社会团结的理论去解释社会现象,没读出更多新意。

二是有了断层之感。有些评论说数据太少,说服力不足,但我认为这正是质的研究方法的特点,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读者既然不需要作者用数据去证明你基本逻辑的准确性,但按照作者的研究逻辑和思路,去读最后两个板块-村庄和收入部分时,发现这个基本逻辑用不上了,尤其是收入部分,几乎就是热点问题加浮于表面的原因,和杂志、公众号差别不大,虽然不是专著,也确实对于我这种非专业人士很友好,读起来顺畅,但是基础逻辑在全书不能一以贯之,以至于最后部分缺乏深度,我认为也是感到失望很大的原因。

总之,对于“外行”来讲是本好读的书,但大部分结论对于“外行”来讲也都是已知的,所以干货不多。

《乡争》读后感(五):【豆瓣荐书团】适应于一般读者的乡村普遍问题答卷

“乡争”这个主题就让我有些难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社会急速转变,经济和科技飞速发展,许多矛盾和错位都集中到了乡村,尤其是边远乡村。加之目前媒体报道碎片化,以吸引眼球为主,快把乡村渲染成一锅格格巫的汤了,各种曲折离奇、闻所未闻。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拨开云雾见青天,抽丝剥茧的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农村。

作者作为社会学博士,将自己在调研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记录成一篇篇随笔,集结成此书。首先,感谢作者避免了大量学术名词,而是用相对通俗语言阐述了自己对农村婚姻、家庭关系、南北社会、村庄竞争、收入结构等方面的见解,使我能够更丰富对中国农村乃至社会的认识。第二,带着学者的理性,作者的写作口吻是款款而谈的,事实描述居多,举例也较多,个人观点分析都是在罗列事实或者现象以后,给读者留出了独立思考的基础材料和空间。第三,作者在提出观点时,对地域比较敏感,避免了一刀切式的盖棺定论,同一个问题在讨论时会明确南方还是北方、东部然后西部、西南和东北等等,比如“天价彩礼”就以中西部和东部的潍坊作比较,说明彩礼与市场机会、婚姻成本、代际支持的联系。第四,相信作者已经尽量的平易近人了,但这到底还是一部社会学著作,专业术语和逻辑还是有的,随着作者的思绪通读下来,我也多少学了点,还是蛮有意思的,因为又提供了一种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父亲未孩子买房往深了说叫代际支持的一种、农民信仰的分化竟然与农民内部社会阶层分化和竞争加剧有关。。。。希望其他读者也能体会到这种奇妙的感觉。

我一开始认为乡村问题是很复杂的,读罢此书,发现乡村问题确实是很复杂的,作者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但并不是一通百通的万能答卷,甚至也不是成熟的学术结论。我显然不具备自己归纳总结的能力,但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又斗胆有些感想:乡村问题的出现和解决离不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作者在讨论乡村问题时,对于城市的作用提及较少,完全就乡村而谈,我认为有些片面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