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读后感精选

《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读后感精选

《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是一本由李冬君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77.00元,页数:3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读后感(一):走进人该有的精神气里~

收到李冬君老师的《走进宋画》,看了许久,生出许多感动。往下有点期待她写一写唐诗。她的文字,辽阔且有种电影叙事感,宋画,人物,以及历史缓缓打开。宋画与历史中厚重的美,与她深情且理性的文字,浑然一体。

故事感,情感的朴实,知识的密度,岁月的痕迹,都恰到好处般,落入心。落入夜晚。

她写的范宽,让我泪目,再也不可能有人比冬君老师理解得更深刻了。这种理解不仅仅是对知识和绘画技法的熟知,而是一种天赋。你要站在范宽那座山上才能体悟的情感。

读她的书,让我想起高中每个寒暑假,去北京济南学画画,我站在美院的门外,往里看各种雕塑,摆件,那么美,那么远。我看了很久很久,身后落了一地的雪,浑然不知。

《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读后感(二):《走进宋画》,让我们看到了好一派宋朝烟水气息

不知道为何,对中国画我始终保持着一种迷离的距离,对她既是心向往之,却又无法抵近。在我看来,中国画是最能代表中国美学的载体,或者也可以说,中国画结合了中国的美学、诗学以及禅学。尤其是宋画,更是文人画的造极,宋代的每一位画家,几乎都是高规格的文人,所以宋画可谓是图形之诗,诗之有痕。

所以我独爱这样的画,也独爱这样的画人,自明后,画画俨然已成为一种职业,画家和纯粹文人的鸿沟越拉越大,这也许对画的发展是好的,但对画的韵味却有了伤害,所以宋画独一无二的地位是可见一斑的。

《走进宋画》是我之前的老东家华文书局今年重磅推出的书籍,就算抛开实打实的内容不讲,光是眼睛能看到的,就知道用料奢华,色彩精美,是足可用来典藏的好书。

李冬君教授在本书中选了宋之三十位文人画家,100多幅宋画,涂抹人物故事生平,勾勒中国文化脉络,纵论绘画与思想与文化的激荡,再点染一抹宋朝烟水气息,才终于成就这一本既能高绝出尘,又能人间烟火的大作。

见之即是十分有幸,何况更能亲手触摸,亲眼饱览呢?

《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读后感(三):了解中国宋画极好的一本书

这本书是都靓推荐的,恰巧对绘画题材又非常感兴趣,就找来阅读了。果然让人惊喜的一本书,也喟叹自己对丰富的中国绘画了解甚少。这本书帮我补了不少课!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感叹,就是我们近年包括历史书,对外国的介绍流行实在覆盖掉了很多中国已有的精彩部分,中国绘画着实有无比惊艳的一面,文艺复兴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的传播实在盖住了同时期中国本土这些了不起的画家风头! (就像电影,服饰时尚,,,,诸如此类的中国自身有很多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真的应该发扬,尤其最近一两年更多的学习历史诗词,发现中午五千年的文化沉淀,真的有太多瑰宝。实在不应该蒙尘!) 这本书了解到原来从李煜到宋徽宗还有后来的南宋,是有那么大一批优秀的画家和作品的。鼎鼎大名苏轼的绘画也只是略略提及。 这本书对普通读者真的特别友好,把诗词,历史,人物故事,绘画本身的介绍结合的非常好。文字也易读,不会有枯燥感。还会附有相对应的绘画,更加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从李煜,李公麟,米芾,宋徽宗,,,赵孟坚。一大批人物和故事极绘画都有涉及!极丰富) 这本书提到了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并大胆有理有据的推测是宋徽宗十八岁的作品。虽然不那么同意(实在出人意料)。但是推测的论点还是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的。 总结:对中国绘画题材感兴趣的读者非常推荐!

《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读后感(四):《走进宋画》是一本深入浅出的艺术史好书

《走进宋画》是一本介绍宋代绘画的新书:

《走进宋画》是一本深入浅出的艺术史好书,不仅具有学术价值,也适合广大读者阅读,是了解宋代绘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本必读之作。

《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读后感(五):超越时代的画者,同在于书画里外

看中国古人的书画,能看出他们在想什么吗?

当然能。

在没有摄影录像等技术作为纪事支撑的过去,绘画是时人记录日常或重要事件的方式。绘者不必都受过专业训练,甚至不必识字,最开始的图像纪事者也没有人可以指导,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初始可以说是全凭一身热爱与信仰,而后则是在自身不断积累的经验中,摸索出可叙事、能形似的图像纪事手法。随着文人士大夫群体形成与壮大,历史中的中国在他们的笔下有了多样的轮廓。

中国经历过一个个不同的朝代,历史悠久。每一个朝代都有自己的绘画意图与风格。记录日常、召唤神灵、规训世人、神人合一(把供养人画于画中,与佛与神灵同在)……早期画师或画匠在追求神似形似的路上默默奋斗,后来文人执笔,努力解决绘画中的透视与技法问题。直至宋代,不管是写实、叙事还是追求意境,都有了不小的突破,然元明清以后,即便仍有出彩作品,却难再有唐宋时期开放多元的绘画之风,这也是唐宋书画魅力所在。

因此,李冬君专选宋画来解读宋时代与社会,尤其当时文人的精神与思想,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为了凸显宋人的不凡的精神世界,李冬君将其与西方“文艺复兴”比拟,在前人给定的“中国文艺复兴”基础上,为“文艺复兴”之宋做了进一步的阐释。总而言之,宋人在书画创作上有了自我的意识,这种意识在等级分明的传统中国社会里,含蓄婉转地存在着,是宋人给予书画的“养分”,让它们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生命力。

我们总以为,经典的文艺作品是在万般苦难中诞生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著者所发现,皇家对书画的重视是促进书画兴盛发展的重要因素。两位皇帝李煜与赵佶,文艺造诣与对艺术的推崇皆为后人所知,都称他们是被皇位与政治耽误了创作的艺术人才。以李为起始,以赵为终结,可以说是宋代文艺发展的时代划分,亦是全貌的展现。在这过程中,南唐入宋的画者有他们自己的坚守;为宋廷服务的画者一边遵循皇家的要求创作,一边将自身对古书画、现实景象以及自身处世心境的理解与处理融于画中;在野者也尝试以画笔来挥毫内心不得志的落寞,也有对现实的不满……这看似百花齐放的创作景象,实则是众人诠释悲剧,寻找破局的解题方式。自此后,明代总以宋廷沉溺书画(其实只有宋徽宗)为警示案例,加紧对权力与民众思想的控制,难再有让人耳目一新的突破前人之作。即便清代乾隆帝高调表现出对书画的喜爱,显然已少了宋徽宗那样的品位。

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中国书画又何尝不是。古人擅长婉转表达而不爱直言直语,这不仅为后人留下许多想象空间,也让想走进他们内心的人,必须下一番苦功方能如愿。了解中国历史,读古书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既然是“读”,那便不是简单的欣赏画面内容即可,而是通过画中一人一楼一山一水一树一物等等细节,了解中华文明与礼仪的同时,探究画者心中意——他们在画中构筑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超越时代,与你我同在。而李冬君对宋画的了解与诚意,便都在其著作《走进宋画:10—13世纪的中国文艺复兴》中一一体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