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元灯长歌》读后感锦集

《元灯长歌》读后感锦集

《元灯长歌》是一本由傅菲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021-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元灯长歌》读后感(一):人和历史——村庄里的哲思

作者出生于绕北河上游一个叫枫林的小村庄,他走村入户调查当下村民的生活状态,从民间故事、地方读本中获取写作思路。从祖父那一辈开始的故事,描绘绕北河上游流域的“百年生活图谱”。

很多作者,包括我身边的一些“小”作者,都有很深的土地情怀,对生长生活的土地和村庄都有很深刻的感情,他们的作品很多也是围绕这样的乡土情怀展开。

无论作者是写解放前的故事,还是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都饱尝甘苦,历经沧桑。

从文章讲述的故事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绕北河上流几个村庄的村民生活的变迁,并可以以小见大看到近百年来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变迁。第一辑:江河合水,故事读来皆是苦难,也反应出在旧社会那个年代中国底层劳苦大众生活的水深火热。作者全篇没有一句批判或者揭露,然而读者却能很深刻的感同身受那种痛苦的煎熬。

第二辑:大地芳春。描写的是改革开放前期(可能有误)发展尚不充分的阶段,村庄里面人物的故事,读来有苦有甜,底层人民的生活开始改善,生活不再只是一味的苦,开始有希望,有盼头。无论是动物还是人情,苦中开始有甘。

第三辑:万物生动。这一辑主要描述人与动物的故事。无论是杀猴的故事,或者是那条报恩的狗,读起来都让人很感动。这一辑的故事包含温情,生活在村庄和土地上的,不仅只有人类,人类和这些动物之间的互动故事,是构成村庄繁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辑:舞咏而归。讲述的是村庄里手艺人的故事,在历史的进程中,手艺人因为手艺而有了多舛的命运,每一个人的故事,无论是苍凉的生命还是挺拔的生命,都因为历史的时空转变而多有无常。

在我看来,作者的序是本书最好的书评,这篇序就对整本书进行了最好的总结和升华。作者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眷恋在这篇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人和事像灯塔一样存在于作者的内心。作者以阿公的名“元灯”和长歌结合在一起做标题,将历史与未来写在了一起,这种乐观与豁达的浪漫,是中国人内心深处最深刻的情结。

《元灯长歌》读后感(二):山的那边还是山

《元灯长歌》是一部很纯净的作品。傅菲相信”每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的人,都活成自己的灯塔“ 。全书四辑标题匠心独运:江河合水、大地芳春、万物生动、舞咏而归,暗合着自然与人类的互动。我们为什么能活着,并不仅仅拥有劳动的本能,更源于我们对于生命的思索。 从书斋走出,走到民间,走到现实,是一位有良知的作家实现人格升华的必由之路。每个人都是带着使命带到这世间,以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世间的态度,或赞颂、或诅咒,或痛苦,或欢欣。不过,像傅菲这般,能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与世间的关联,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傅菲的文字很深刻,并非天赋使然,而是他敢于面对土地。现代化的今天,我们见惯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以为这才是唯一的人间模板,却不知倒退二十年、三十年,真正目之所及的是那蜿蜒的山、绵延的水、厚重的土地。这些不仅给予傅菲活下去的力量,还是他创作的源泉所在。 “我的双脚深深陷入土地,我的根须在土地下交错。我知道一粒谷种通往大米所走过的隐秘之路,正如一个家族枝开叶散。“诚然,只有那些与土地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才能在笔下有如此真实、美妙的语句。

不要他从何处来,他会在字里行间解答你所有的疑惑,不掩饰、不夸张,像天上的云即使随风飘散,但始终 饱含悲悯的情怀、天地的情怀、大道的情怀,有对一草一木、山川河流的悲悯。如果不是傅菲,我们不会想到地球上还有这样的净土,还有人愿意历经千艰万苦,为乡亲们画像,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傅菲笔下的小人物,精神可嘉。姜村的姜桂生、枫林余家人,赣居团中的武生、旦角,袜子厂的银根,屠夫白喜……或许他们并没有响当当的名号,但他们却有着棱角分明的性格,在历史的褶皱、时代的光影里忍受不幸,向往美好。

描写大场景的作品很多,能带给我们血脉贲张的刺激,可是这样的”刺激“多了,我们就容易忘乎所以,像寓言守株待兔中的农人一样无所事事,期盼好运加持。在大场景的小人物,不仅仅是形象的”小“,更深层的符号是”无“。作为小人物,我们要有自知自明,要自由地活成自己的样子,哪怕不是灯塔,也要成为一束光。

《元灯长歌》读后感(三):一句乡音暖人心,多少往事恍如今 ——回忆《元灯长歌》里的故乡人

散文,是一种写实的文体,它承载着浓厚的情怀,如时光里的酒,越久越醇厚。赣,江西,地理人文上,它是革命星火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作者的水乳之地。傅菲,一位扎根乡土的散文家,对于他的认识,都在他的作品里。在每一个短篇里,他时而置身其中,时而边缘徘徊,时而身在其外旁征博引。在悠荡的时光中,在古今的对话里,我能读到那一份充满热爱的赤子之心。 在中华文化里,姓名是最为独特的一脉,每一个名字,都被寄予了深切的期望。元灯,新年伊始元宵佳节的璀璨光华,是希望的依托。在动荡颠乱的年代,食不果腹神魂不定是每个人面临的困境,而生活是用生命做的选择。向光而生,往往是以牺牲为前提的。 我是北方人,三十岁之前未在南方久居过,未见过南方的连日大雨。最近在云南昆明出差,恰逢了数日不断的雨,才体会到《元灯长歌》中泱泱水患的凶猛与无情。战乱饥荒,是上世纪几代人共同的记忆,再遭遇地缘上的北旱南涝,人民悲惨的人生更是比比皆是。李牧春是其中一个,她是比较幸运的。在被母亲托寄以后,她通过戏曲笃定了人生的志趣。 甘地用不合作运动对抗殖民统治者,林凤鸣作为一名戏曲演艺家,嗓子就是自己精神意志的全部,用吞碳自戕的方式来对抗日本对于我们的残酷侵略,可见他的民族大义是多么的坚贞与勇敢。在许多年后,在失去引以为傲的嗓子之后,他还能放低身姿卖烤红薯做一名寂寂无名的普通人,可见他又是多么的淡泊名利甘于平凡。华夏子孙的生生不息应该庆幸有这样的一群人,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默默付出。 中华大地山水广袤,十里八村三乡五疃的地域文化很有特色,在革命的发源地之一江西,自是也有独特的文化韵味。如“姜桂生落了最后一口气”这样的语句,落字用的形象,像树叶从高处而下,再无起色。这种将人与自然事物同频共振的描写手法,更具生动感。同时,他心怀众生的美好愿景,在大好的年华里突然骤停。这种为民族的希望而牺牲的精神,十分可贵。 《画师》以倒序开篇,这也是作者拿手的技法——先铺垫营造悬念,后登堂入室开诚布公。它是个比较深邃的故事,以东锦为叙述脉络,勾勒出众生的相态。敏善疏忽,造成儿子东锦的双腿落残。老太太疏忽,让儿子的抑郁症恶化终成悲剧。炮工疏忽,失去半边脸后一命归西。师傅和顺中正,把手艺人艺传给了东锦。东锦在求助者的诉求里,参悟了画的入境之法——体会绘画对象的生活常态。美珍真诚,与东锦一起找到了月老的红线。 照相与绘画,速得与深究,得与失,哲学里的二元论,在人物身上有不同的提现。《元灯长歌》的精彩,大抵是在对于自我内心的追索与反思。

《元灯长歌》读后感(四):为河流立传,为大地塑像,为人民刻神

《元灯长歌》是散文家傅菲创作的一本散文集。自2005年起,傅菲便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度调查起他的生养之地——枫林村,他观察自然形态,深入形色众生,期望绘制饶北河上游流域的“百年生活图谱”。《元灯长歌》便是这图谱中的一隅。

散文是生命绝佳的栖息地。散文的深度,来自作家的信仰、思想的深度与广度,也来自作家的生命意识。散文唯有灌注生命的汁液,包含大量的生命的活性元素,并夹带着来自生活的真切感受,才能成为“活文”。《元灯长歌》最打动人的地方,便是傅菲对于生活的表达是落实在生命体验的真诚表达上,并由此真正达到了感情和心灵的本真。

在《元灯长歌》里,河流和村庄是两处重要的地方。河是饶北河,村是枫林村,它们只是中国南方一条普通的河流和一个普通的村庄,但在作者笔下却是一个广袤的世界,因为在那里,作者“看见了时间的颜色和内质,看见了生命的面容和境地”。河流与村庄是时间和生命的暗语。

崇尚生命的本色,是傅菲散文的主旋律,怀旧则是另一基调。傅菲在书中写道:“历史书上说,蒸汽机把我们推向工业时代,而我固执地认为,是水泥消灭了我们的庄园,楼房像叠起的火柴盒,水泥路是我们永远无发愈合的伤疤。”现代都市生活常常会令人感怀过去,渴望回归。《元灯长歌》便是傅菲对朴实乡土生活的怀旧。

傅菲根植于土地,以劳动者为中心,写他们与土地生死相依的高贵情感,写他们与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书中的抒情笔调是自然克制的,这是傅菲提倡的“冷抒情”,写起来不动声色,文字不张扬。调子很冷,但其中分明又有真切的感情在。

把《元灯长歌》翻在手里,放在桌子上,闲坐下片刻,再拿来翻翻,心里不由得有一种感恩。这感恩,类似于我出门旅行,去了一个保存和修护完好的古村落,同时也夹杂着相类似的叹服、惊奇。作者在乡村与自然领域的写作是伟大的,面对我们时代最不被人觉察,遗忘最深重的乡土场景,傅菲用他数年的深度体察将之悉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正如首届方志敏文学奖首奖词所言的:“这种写作可信、有情、合理,具有文化标本和人类学研究价值。”

《元灯长歌》读后感(五):热爱土地的人,才能写出这么多故事

土地孕育生命,也孕育着故事,那些离不开土地的人,在土地里留下了自己的一生。

《元灯长歌》说得是土地上那些人的故事,他们有的人一生艰苦,困难重重,也不曾放弃过生命,黄土里长出了鲜艳的生命之花,但故事的基调却因为顽强的生命变得苍凉,他们都在拼命的活下去,可人的一生就这么长,一个故事就这么短,总有结局。作者傅非只负责记录下他们短暂的片段,那里有贫穷也有热爱。

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短篇合集取名为江河合水,里面有傅非父亲、爷爷的故事,也记录了一个大悲旦的一生,还有一个人成为提灯师傅的故事。这些故事里包含了时代的变迁,人们的观点的转变,不变的只有过去的经历,它们从不同的方面记录着历史。《大悲旦》中有因战乱逃难的人们,主角被送到戏班,学了戏,在师傅的督促下好好练功,后面大放异彩,声名鹊起,到越来越少人看戏,戏班处于半解散状态。一个戏班的起落,也承载了一段光阴。

第二部分的名字是大地芳春,回归乡村的生活,写那些离开乡村或者没有离开乡村的人,他们曾一起在乡村留下珍贵的记忆,记忆还在,人却失去了原来的模样,身上有了更多的故事。乡村和故事紧密相连,在那一个小天地里,即重大又渺小。《骑鱼而去》里,几个年轻人因为抢劫事件,未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不上好或坏,只是更懂了人生的意义,原本青涩的思想成熟,收获了新的果实。但也有人从此生活在黑暗里,不管怎么样,谁都不能让时间这条长河停下。

第三部分是万物生动,讲述了动物和人之间的故事,它们与人之间产生了深深的羁绊:因“我”放走的猴子,陪伴一个老人到死的鸟,还有人和马产生共鸣,忠诚且重情的狗。它们都是动物,却赶走了寂寞和心灵的空虚,充满野性,又单纯无比,是浮躁的生活中一股清流。当狗独自走回家,蹲守凶手时,把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发挥到了极致。

第四部分是舞咏而归,这个短篇集里的每个主角,都有自己的“艺”,除了指艺术,更是一种信念。他们如何学会这门手艺,又如何坚守下去。画遗像的画师东锦,自师父离家以后才开始替师父帮人画遗像,画得多了,透过不同的死人,以及活人寄托在他身上的期待,他慢慢从中领悟到师父为什么要做这种事情。想明白了,也就更加坚定地继续下去。

这本书与傅非的《深山已晚》很不同,前者更多是写山,山里的日子、生活,这本则偏向于故事,从故事中去表达自己的情感,从每段经历中看到土地、生命、思念,又将自然融入进来,给每篇散文烙下属于他独特的印记。

土地沉默,稳重,永恒不变,只有热爱它的人才会仔细去体会它每一块石头的变化,才能写出这么多故事。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