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雅典谋杀案经典读后感有感

雅典谋杀案经典读后感有感

《雅典谋杀案》是一本由[西班牙] 何塞·卡洛斯·索莫萨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4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雅典谋杀案》读后感(一):这个世界不太行

古希腊,雅典,一宗连环凶杀案,三个来自柏拉图学院的优秀学生相继死去,死相一个比一个难看。他们的老师“哲学家”,为了保住学园的声誉,雇佣了“解谜人”,试图找到凶手并了解事件的真相。在另一个时空中,“翻译家”得到了这份名为《洞穴》的手稿,在翻译的过程中,他似乎发现了手稿的作者利用“藏秘法”在文中隐藏了天大的秘密,之后,他不断的为所发现的秘密所困扰和吸引,直到有一天,“绑架者”出现了,“翻译家”发现,现实生活和手稿中的世界逐渐的开始重合。

>你知道的是你以为你看到的东西,我们只能够认识我们所能够认识的真相。 附的日记是蛮尴尬的,感觉努力升华又激情跑偏。正文的形式真的蛮有意思的,可惜剧情其实归根结底没有推荐语说的那么出人意料。篇幅太长了,看的过程中有几次注意力偏移。实验性文本结构很有趣,主题说的太好了:这个世界可能确实不太行,我已经是末日狂歌派成员,珍惜当下纵情享乐,谁知道地球什么时候会爆炸?

《雅典谋杀案》读后感(二):麻耶雄嵩也写过类似结构的小说吧,而且也更好看,不会像本书那么掉书袋

本书就是哲学层面的一个游戏,让大家 产生一种是被设计出来的虚无感 类似一部电影异次元骇客 雅典谋杀案杀人案本身其实就是个噱头,他还可以写成雅典假日(罗马假日 恋爱版) 不过谋杀案更能故弄玄虚让你看下去。

本书就是哲学层面的一个游戏,让大家 产生一种是被设计出来的虚无感 类似一部电影异次元骇客 雅典谋杀案杀人案本身其实就是个噱头,他还可以写成雅典假日(罗马假日 恋爱版) 不过谋杀案更能故弄玄虚让你看下去。

《雅典谋杀案》读后感(三):重在形式,推理略弱

3.5分

形式蛮有意思的!作中作的结构,内里是一起雅典谋杀,外层是翻译家发现这个谋杀故事的文本使用了某种写作手法掩饰真相。 重重渲染之下,外部真相揭露出来时,虽然不够出人意料,但也算是有趣,感觉是博尔赫斯会喜欢的那种层叠回廊式的故事。 但雅典谋杀就实在有些无聊了,没有诡计、推理手法老套得简直侮辱人(还用了两次!!!)、动机对某主神的粉 or 看过某杀千刀的日系推理粉来说都会很无语、情节也很拖沓……但我依旧坚持看下去了!因为侦探是赫拉克勒斯!还是个聪明的大胖子!跑去了柏拉图的年代! 就让我抱着十二万分的好奇想看作者怎么解释“神样的宙斯之子”变成如此形象。 结果看完才发现没有理由,作者单纯想蹭他的十二伟绩,然而伟绩的隐喻对故事也没太大作用,鸡肋得要死。 有点失望。 金匕首奖早年偏爱硬汉派,近年似乎喜欢文本形式上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命题在其中被探讨,而谋杀本身的种种谜团、爱伦坡推崇的逻辑和诡计反而退居末位。就我个人而言,挺不想看到这种发展的,仿佛轮回到侦探小说盛行之初,还被归类成带有谋杀元素的悬疑,没有自己的特色,不配得到专属的名字。

《雅典谋杀案》读后感(四):“叙述诡计”的巅峰之作!

我向来非常鄙视叙述诡计这一类型的推理小说,故意讲一些误导性的文字和真相完全不想干,最后断崖式反转以求出人意料,这是非常低级的写作手法。但《雅典谋杀案》完全不是,由衷的佩服作者的构思能力! 想要完全读懂它需要具备一些哲学知识和对希腊神话的了解。当然如我一样对这两个方面都是小白的人,也不影响故事性。依然对作者的构思拍案叫绝,同一本书写出了三个故事,而且这不是短篇式的分开的,而是一个“立体”的文字作品。这么多年读过的推理小说中确实是独树一帜的,或者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本小说的核心是那个谋杀案吗?当然不是!有些朋友如果只是看到这一层,要么没用心,要么没看懂。翻译家的世界也是一部小说作品的设定才是精髓所在,也就是精彩的“叙述诡计”。 之所以没有五星的原因也是因为如果不懂这两方面的知识确实读起来很累,其中一个故事编辑采用的手写字体辨认起来也实在是累人! PS:加上附赠的读书笔记可以说是四个故事,虽然也是读者们撰写,但和作品非常吻合,以作者风格做了一个很好的互动。

《雅典谋杀案》读后感(五):雅典谋杀案

含剧透! 引用文中的评价: “这部作品很奇怪,费罗德克图斯,尤其是它的双重结构——其中一重结构是赫拉克勒斯和狄亚哥拉斯的调查;另外一重结构是那个奇怪的角色,翻译家(你没有为他取名),他生活在想象中的未来,通过注释记录下他的想法,与其他角色对话,最后遭到疯子蒙塔洛的绑架……他的命运真悲惨,因为他并没有意识到他自己是虚构的,和他正在翻译的书一样!” 以上是这本小说的叙事手法。 再借用文中的评价: “他扬扬自得地守望着一个无形的观念世界,那是一个充满了美丽、宁静、和谐与文字的乐园,并将它赠送给他的学生。在学园里,他们生活的地方不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柏拉图的头脑。那些教师和学生就像被囚禁在各自的洞穴里的“翻译家”,毕生致力于寻求“观念本身”。我只是希望取笑一下他们(请原谅我,我的本意是好的),鼓动他们,但我也想提高我(作为诗人,而不是哲学家)的声音,大声地说:“别再寻找隐藏的观念、关键的线索和终极的意义!别再阅读了,好好生活吧!从书本里面走出来!你们看到什么呢?除了黑暗一无所有?别再寻找了!”我不认为他们会听我的。他们将会继续忙忙碌碌,渺小如同字母,痴迷于通过文字和对话寻找真理。宙斯知道未来还将会有许许多多的书籍、许许多多用鹅毛笔和墨水写下的理论统治着人类的生活,并且愚蠢地改变历史的进程!但我将会服膺色诺芬在他新近刚写下的那本历史书中最后的一句话:“至于我,我的作品就到此结束。接下来的事情,就留给别人去写吧。” 这是这部小说的主旨。 译者说,这部小说本来叫做《观念的洞穴》,题目中谋杀的也并不是某个人,而且古希腊沸沸扬扬被奉为圭臬的“观念”,小说算是对“观念”本身的讨论和“批判”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