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年轻男人的读后感大全

年轻男人的读后感大全

《年轻男人》是一本由[法]安妮·埃尔诺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页数:7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年轻男人》读后感(一):向安妮·埃尔诺的坦诚致敬

或许是刚读完奥本的缘故,读这本小书时满脑子还是权力二字。阅历、经济状况的不对等让曾经弱势的安妮·埃尔诺变成了主宰的一方,也让她可以只享受快乐而不带痛苦,甚至可以轻松地和年轻男人谈论没有彼此的未来,但对年轻男人来讲,或许会很难释怀,这对年轻男人来讲有着莫大的悲哀。 译者提到人的记忆是物质性的,我想不仅是物质性的,人物、时间、事物,三者中任何一个与之前的记忆(甚至不需要那么刻骨铭心)重叠都会导致短暂的眩晕。过往的故事性和回忆的趣味性在眩晕中交织,愉快和悲哀在回忆中鲜活,但正如安妮·埃尔诺最后所说的,我们依然能察觉到幸福。 再次向安妮·埃尔诺的坦诚致敬。

《年轻男人》读后感(二):一场隐匿在恋爱关系中的社会实验

《年轻男人》是安妮的代表作,发表于2000年左右,不禁感慨资本主义社会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有如此先锋的恋爱观,并且开始讨论这样现代性的公共议题。

这本书在作者擅长的情爱生活流叙事之外,延宕出无比深刻的社会学讨论。我印象深刻的有三处——

一是对女性主义的张扬。当时法国对老男人和少女的恋爱模式已经非常习惯,但在路上看到年长女性和少男的搭配仍然会投来异样眼光,男权社会还对男性自己成为被凝视甚至豢养的客体存在羞怯。安妮说她和小自己三十岁的男友散步时只感觉爽,毫不扭捏,快乐无边。

二是对社会阶层跃迁的刻画。男友刚大学毕业,捉襟见肘的经济条件让安妮看到了曾经的自己,诸如为了蹭免费厕所去快餐店,一举一动自己都如此熟悉。这里我又想起张春在播客《随机波动》中提到过亲密关系的本质就是“权力关系”。

三是世纪之交的故事背景为这段关系增添不少历史感。安妮在结束这轮关系后,迎来了第三个千禧年。新世纪的开始,因其罕见,更比公历/农历新年具有史诗意味。一切都将过去,而明天或许我们能找到意义。

《年轻男人》读后感(三):对一段越轨伦理关系的解剖

她把那些大部分人都会带进坟墓的经历写出来,给那些难以言说的经历和情感以形状。(引自译后记)

安妮·埃尔诺在这本书里解剖了她五十多岁时和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大学生的一段情感。

这在绝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一个越轨的、偏离“正常”道德规范的行为,但我在读的时候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批判和震惊,也没有一种猎奇的感觉,反而是觉得这很正常,人就是这样,没什么特殊的。引用她自己的看法:“我之所以跟这个25岁的男人在一起,是因为我不想自己面前一直有一张跟我同龄的男人的脸,这样的脸标记着我自己的衰老。面对A的脸,我的脸也年轻起来了。男人们一直都明白这件事。我不明白凭什么我不能这样做。”

手术刀式的解剖写作风格就是这样,就像熟练的外科医生眼里只有病灶和组织,不会在意手术台上病人曼妙的身材和帅气的脸庞一样,我们透过她的文字看到的是隐藏在伦理关系肌理之下的一切。

这种写作风格在这本书里非常鲜明,这几部短小自传的故事,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占据》和《简单激情》像是私小说,《年轻男人》则是冷静细腻的通过这段关系,审视阶级、写作、记忆和时间,将其精炼浓缩在了这几千字里,简洁克制,金句频出。

开篇的文字便猝不及防的击中我:“如果我不把这些事情写出来,它们就没有走到底。这些事情就只是被经历了而已。”其实想想,我后来写的很多文字都是这样,这似乎也是我隐含的写作意图和冲动。

我最喜欢的作家也许不是安妮·埃尔诺,但她绝对是到目前为止对我影响最大的作家。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