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劝导经典读后感有感

劝导经典读后感有感

《劝导》是一本由[英] 简·奥斯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劝导》读后感(一):爱情巴士

在我看来,Persuation这本最新的企鹅布纹经典无疑是让人重拾Jane Austen契机。可能是装帧意义,当然也在于小说本身的高级内涵。 十几岁时和大家一样读了pride and prejudice,后来还买并读了一本哥特风的northanger abbey,等于没读 前两年因为看了英剧sanditon才重拾Austen,读了让人很愉快的Emma。 Persuation除了高尚的基调,依然靠察言观色观察全篇的风格之外,其余部分多少显得有点平和,少了讽刺的喜感。可能因为女主角Anne自身的不现实感,让她的经历和社交圈显得也不那么势利和浅薄了。 不过Austen写的一定不是所谓言情小说,因为我们只能看到故事里的一众角色在一个有限的小圈子以及几个有限的乡镇之前来来回回,演绎着一种别有风味的爱情巴士。何为爱情巴士呢,也就是一种爱情配对游戏。谁和谁门当户对,理应在一起,谁和谁原本不配,然后因一方际遇的变化——要么高尚走运,要么卑鄙耍手段,而配上了。但这部小说讲了一个second chance的故事,兜兜转转,高尚和忠贞的爱情得到了美好的结局,而虚伪狡诈和满怀不轨目的追逐,最终得不偿失,被女主角完美洞察明晰……

爱情巴士上留下的男男女女牵手下车,小世界关上大门,留下后人对这样的经过津津乐道。

《劝导》读后感(二):一场场英式茶话会之下的暗流涌动

如今再读奥斯丁,跟幼年时读《傲慢与偏见》的感受全然不同。彼时只当作普通的浪漫小说,以为只是一口气便能读完的好看爱情故事。

而今日再读,却看到了浪漫故事背后隐藏的很多东西,也愈发感受到奥斯丁与同期其他浪漫小说作家的独特和珍贵。

一场场英式茶话会和晚宴之下的暗流涌动,看到的是英帝国没落贵族与海军之间微妙的阶级地位变化。上流社会的圈子就像是围城,虽然不同身份阶级的人对这个圈子所默认的准则态度不一,但都无可避免地身处其中。

奥斯丁却可以作者的身份轻盈地跳脱出去。她喜欢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英国贵族所深信的出身、教养、婚姻和人情世故所构成的一套价值观,她始终持有怀疑的辩证态度和超越时代性的思考。

她的小说没有英帝国海军强盛时期的历史宏大叙事,却从独有的女性细腻视角、细碎的家庭生活、年轻男女的情感故事,写尽了英帝国因海战而称霸之后,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巨大阶层、地位、权力和财富变化。小说表面看来只是一部浪漫、完满、近乎理想化的爱情故事,却完整描摹出了整个19世纪英国现实社会风俗图景。

p.s. 最后,不得不夸夸译文新版的企鹅布面装帧系列!拥有宛如艺术品的超高颜值,封面质感、书页纸张、空行排版、黑白版画配图的组合都无可挑剔。(译文看到了快给打钱www)

《劝导》读后感(三):感谢你拿回他们手中的笔杆子

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作者似乎一直在探讨女性的择偶观。一个人的爱是自然而生的,可是要做出爱的选择却不得不衡量许多因素,本质上是否为人的本性和社会观念以及生存条件之间的冲突。所以自会有大把的人告诉你,爱情与婚姻的区别,也自有大把的人规劝你,幸福的婚姻是以物质条件为基础的(甚至唯一要义)。2023年的中国,仍旧有长辈如此奉劝你,更何况数百年前的、女性没有继承权只能依附于男性的英国。

事实上,这种劝导并非来自你身边恰好有的、一心为你好的亲人朋友,而是一种强大的社会观念,是来自男权社会的集体绞杀。历来就处于弱势的女性,生存的一切可能性被抹杀,那唯一能做的自然就是给自己找一张长期饭票。所以何必反过来苛责这个弱势群体“势利”呢?

更可怕的是女性对自己的规训与洗脑。如同最近三个北大女生与日本女性主义学者上野千鹤子的对谈,因为某些幼稚或者说冒犯的问题被群嘲的全嘻嘻,再次感受到最大的恶意实际来自同类,“厌女”的主体竟然女性本身。实际上她何尝不是一个受害者呢?即便受过良好的教育,女性意识觉醒,却也难以用一己之力与约定俗成的“结婚生子”人生必备两件套抗争,打不过的她选择了加入,并告诉自己这样也是幸福的。

其实有点明白她为什么结了婚嘴上还说着结婚只是为了“交卷”,生了孩子却说这是为了“丈夫不出轨”,说着自己掌握着主动权却仍旧希望通过“买房男方得多出点”,“拿走抚养权必须给自己更多的物质补偿”。还记得二人在谈论生育话题,她说生孩子可以带来的快乐其他事情实际上也能提供,也许可以解答她被全网群嘲和诟病的表里不一。

她与现在的伴侣,肯定还是有爱与尊重的,这些决定性的因素加上社会对女性的要求,那些“妻子”、“儿媳”甚至“女儿”的社会身份的期待与责任,只能让她一味的妥协、退让。她当然是拧巴的,因为她的成长环境不停在“驯化”她,她本身就是一个受害者,她能坦诚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生活已是一种莫大的勇气,我们何必那么苛责呢?现实中的你我又有几个人能跳出这股不可抗力的洗脑与绞杀呢?

男性从小就被教导要逆流而上,丛林法则中的胜者为王,而看似被更宽容对待的女性,则被教导“没关系,你是女孩”。拥有“向下的自由”的她们,其实更应该警惕,下坠是无止境的,一旦觉察,已经不可挽回。这个社会的悲剧就在于,无论你对“劝导”的态度如何,最终也不过是张爱玲笔下的“怨女”银娣或者另一个“小艾”。

作者的前瞻性在于,在那样一个时代对何为女性、女性处境的思辨。如同安妮与哈维尔舰长那场精彩的对话:

安妮:是的。我们对你们当然不像你们对我们忘得那么快。也许,这与其说是我们的优点,不如说是命该如此。我们实在没有办法。我们关在家里,生活平平淡淡,总是受到感情的折磨。你们男人不得不劳劳碌碌的。你们总有一项职业,总有这样那样的事务,马上就能回到世事当中,不停的忙碌与变更可以削弱人们的印象。

安妮:如果变化不是来自外在因素,那一定是来自内因。一定是本性,男人的本性帮了本威克舰长的忙。

哈维尔:不,不,不是男人的本性。对自己喜爱或是曾经喜爱过的人朝三暮四,甚至忘情,我不承认这是男人的而不是女人的本性。我认为恰恰相反。我认为我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是完全一致的。因为我们的身体更强壮,我们的感情也更强烈,能经得起惊涛骇浪的考验。

安妮:你们的感情可能更强烈,但是本着这身心一致的精神,我可以这样说,我们的感情更加温柔。男人比女人强壮,但是寿命不比女人长,这就恰好说明了我们对他们的感情的看法。要不然的话,你们就会受不了啦。你们要同艰难、困苦和危险作斗争。你们总是在艰苦奋斗,遇到种种艰难险阻。你们离开了家庭、祖国和朋友。时光、健康和生命都不能说是你们自己的。假如再具备女人一样的情感,那就的确太苛刻了。

哈维尔:正如我刚才所说的,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们永远不会意见一致。大概没有哪个男人和哪个女人会取得一致。不过请听我说,所有的历史记载都与你的观点背道而驰——所有的故事、散文和韵文。假如我有本威克那样的记忆力,我马上就能引出五十个事例,来证实我的论点。我想,我生平每打开一本书,总要说到女人的朝三暮四。所有的歌词和谚语都谈到女人的反复无常。不过你也许会说,那都是男人写的。

安妮:也许我是要这么说。是的,是的,请你不要再引用书里的例子。男人比我们具有种种有利条件,可以讲述他们的故事。他们受过比我们高得多的教育,笔杆子握在他们手里。我不承认书本可以证明任何事情。

安妮:我希望自己能充分理解你的情感,理解类似你们这种人的情感。我绝不能低估我的同胞热烈而忠贞的感情。假如我胆敢认为只有女人才懂得坚贞不渝的爱情,那么我就活该受人鄙视。不,我相信你们在婚后生活中,能够做出种种崇高而美好的事情。我相信你们能够做出一切重大努力,能够为家人百般克制,只要你们心里有个目标——如果我可以这样说的话。我是说,只要你们的恋人还活着,而且为你们活着。我认为我们女人的长处(这不是个令人羡慕的长处,你们不必为之垂涎),就在于她们对于自己的恋人,即便人不在世,或是失去希望,也能天长日久地爱下去!

正因笔杆子握在他们手上,所以我更感激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性先驱,在百年之前,为我们夺回了定义自己的权力。而所谓女性主义,并非不婚不育不爱的灭绝师太,而是一种甄别与选择的自由。结尾那个嘈杂的聚会上,奋笔疾书的温特沃斯舰长,潦草的笔迹表明心意,勇敢说出自己的爱,并为自己的傲慢与愤怒致歉。不得不感叹作者是个会写故事的人,那一瞬间我们完全能代入安妮的喜悦,就好像整个世界在拥抱她的善良、睿智,并回馈于她。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