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生设计课》的读后感大全

《人生设计课》的读后感大全

《人生设计课》是一本由[美] 比尔·博内特 / [美] 戴夫·伊万斯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设计课》读后感(一):挺鸡汤的

干活内容不多,主要是标榜用设计师思维设计人生,找到相对合适的路。给出的建议实操性较低,不建议买,价格还挺贵。主要讲的是:

1、合理分析自己的优劣势,从健康、工作、爱情、家庭分析 哪方面还需完善

2、设计人生规划,避免难以解决的重力问题- 找到心流体验的事

3、短时间试错、不定义和对人生设限

《人生设计课》读后感(二):重力

对不起啊,一到考前就特别爱思考人生,所以压力会让人变态,压力也会让人思维活跃,考试会让人想脱离庸俗世界。

人生设计课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那就是重力问题,重力问题是什么呢,在那本书中指的是你无法改变但又让你如鲠在喉影响你人生规划的问题。说白了,在我看来,具体一点,就是原生家庭,个人已定型的性格,已经结婚了的恋人的缺点,政治上、个人生活上方方面面你不喜欢但又无力改变的现象。譬如不公平、譬如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譬如自身的懒惰和悲观,把它当成一个重力问题就好,不要带着情绪的眼光去看它,它是重力,把它当成一种规则,了解它利用它就好,让它为你所用,而不是将它视为一种需要纠正的东西。当然,这些重力真的是重力吗,不一定,很多伟人往往就是那些认为自己可以改变这些重力并努力尝试的,他们中也确实有人成功了。

所以重力问题也是因人而异也因时而异的。

《人生设计课》读后感(三):auu的人生实验手册正式开始

我是先看TED(想磨耳朵)看到作者提出来的观点,他在视频里比较简洁地介绍了他这个项目——当时我就想输出TED观后感,但因为他提到他写了这本书,我就找来看了。

书比TED废话多很多,如果不跟着书的框架走,很容易被长篇大论和例子们带偏,实际上把TED的框架搭出来,然后在这个框架上完成书提到的一些人生练习,感觉还蛮有趣的。

他提到的多个思维误区是目前的我正在经历的,另外,他提出来的人一定要抱有“保持好奇、不断尝试、重新定义问题、专注和深度合作”,还有“快速失败,在失败中前进”,我觉得对我挺有用的。

所以我在尝试新的东西,包括且不仅局限于出版或者拍卖师,因此在今天,我把这篇“笔记+书评”发出来,另外也报考了拍卖师证。

我之前跟室友姐姐交流的时候,提到做管理预备役不是不行——我们从来不要拒绝机会,我们需要可以选择的机会和选择的权力,我们应该害怕的是没得选。

是的,没得选是最可怕的,我现在将就在这份工作,其实也就是没得选,所以我才那么不开心,这现阶段的经济压力和生存问题属于重力问题啦,在熬这段时间的同时,我也可以补充我的软技能,让我随时有其他可以选的能力和机会。

《人生设计课》读后感(四):设计人生前先摆正心态

最近在读人生设计课

如果早早看这本书可能会更早的摆正心态

起初看这本书让我很是焦虑

这本书教我们如何设计自己的人生

设计这个词赋予了人生广阔

合上书 像看了一个励志文学之后回归现实产生了强落差感

有太多摆脱不了的现实

前路漫漫 诸多变量

用26岁的认知去制定整个人生 我知道什么是真的对 什么是真的错吗

但越往后看就越明朗

我们不应该去对抗现实

人生是一个无限的游戏

不是一条路走到黑,也不是只有一个由始到终

不需要为未知感到焦虑

不需要盲目的坚持初心

不需要为没有坚定执行或没有达成的目标而自我否定

不以任何一种结果去做评判

可以重新定义,也可以随时调头

先完成人生工程,再去做人生设计

也许能够好的回答:最近怎么样。

《人生设计课》读后感(五):《人生设计课》

体系性科学性都很完美

配合了案例,也特别生动

往往能在作者讲述案例时发现这不就是我吗

然后自然被吸引,希望可以看到这个案例的发展情况

给出的论断非常具有鼓舞性——

不被任何外界因素限制的人生每个人都能拥有(吗)

不过

看的过程激动人心,觉得我也可以

看到后面例行灰心,怎么实操呢

就比如原型对话——人生设计采访环节

没看书我也知道要跟业内人士咨询

可是找谁呢

付费咨询都感觉求教无门更别说免费采访了

所以看到了吧

无限可能的人生需要建立在宽阔眼界的基础上

不管是咨询别人的实现,甚至是自己都有哪些可能的“奥德赛计划”,甚至是最基础的思维导图打开思路发现可能性的阶段,都需要在充分体验生活(根据本书教导不是通过单纯理论学习)认知到这许多可能性的前提下推进。

那么对真实生活充满未知的职场新人或者一直从事单一工作没有机会体验社会职业的人怎么办呢?

我采纳了书中的观点、点燃了希望,对照了可操作的人群类型,发现不可操作的问题所在,感觉似乎只能寄希望于这个体系的咨询师,憧憬着把书看完是不是可以找到导师或互助小组进入的方法。

看完了发现一如既往(也符合本书理念)没有人能为你度身定做人生设计,但是确实也有人有意愿没见识不知所以茫然失措吧。

一本书当然不可能实现咨询和教练的功能,但是只在知其然层面工作,没有针对大多数人固有的问题做出指导,只能说令我们这些有顽疾但想改变的人格外失望(在知其然层面讲的不错,然而如何做的到呢?),也许这本书本身的受众就是眼界认知已经达到一点就透这个层次的人们吧,人物完备只缺这个武器,令人羡慕。

未完成人,不具备执器资格的人,目前只能浅浅地知道有这个“设计”方法,等到把自己抛入社会,体验完成,也许这个方法会从记忆某个地方跳出来发挥作用了吧。做体验和做咨询目前我能想到可操作的就是这些,“人生设计”还只是看起来摸不着的美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