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史记》讲义》读后感1000字

《《史记》讲义》读后感1000字

《《史记》讲义》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史记》讲义》读后感(一):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讲义,理解司公创作不易

古语有言:“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史家之绝唱”,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获得太多太多的赞誉,作为二十四史之首,上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其中几篇,不过都是节选。现在毕业几年了,对《史记》一直是想看又不敢看的状态,想看司马迁笔下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但又担心自己会不会看不懂。 这套《史记讲义》是张大可先生编著,他是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2011年获中国《史记》研究会学术成就奖。 这套书选文五体兼备,虽然不是每一篇都涉及到,只但是本纪、表、书、世家、列传都节选了。上册包括本纪、表、书、世家,下册是列传,节选了二十二篇,附录三篇相关内容,像司马迁写给友人的信、司马迁年谱等。 整本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序论、五体说明、题解、段意、注释、讲析六个部分。在简要介绍五体特点和篇目系统,又提出了新见解。没有译文,古文后是注释,读者可以自己根据注释先做自己的理解,然后再结合作者的讲解对比理解,角度相同,可以深入研究;角度不同,可以从多方面对比。在必要的地方还会插入地图、表格、思维导图进行辅助讲解,便于理解。 我没按照顺序看,跳着直接看的《项羽本纪》,一来是读书的时候,记得老师提过本纪是写帝王的,但是项羽不是帝王,却被破例为体收入本纪,二来是《秦时明月》动漫的影响,我很喜欢少羽这个角色,所以对项羽有着很大的滤镜。很想去了解真实的他。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李清照笔下英勇的项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是从项羽兵败自杀的角度写下的。在这一篇里,从秦汉历史事势和项羽本身楚氏家族进行分析,真实的还原了项羽失败的五点原因。但作为一个悲剧英雄,司马迁充分肯定了他的历史地位。也是如此,他不是帝王,却能列入本纪。 整本书兼具通俗性与专业性,通俗是指解析文字易于理解,哪怕不是专业的读者读起来也不会有困难;专业是指尊重司马迁的创新思想,为读者充分展示史记的价值,让我们更能理解司公创作的意义和不易。

《《史记》讲义》读后感(二):读得懂的《<史记>讲义》

《<史记>讲义》由张大可编著,线装书局出版。这部著作是张大可先生在兰州大学时的讲义,一方面,它最早作为教学讲义来使用,带有很强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这部书的解读是通俗易懂的,在详实的史学文献基础上,对所选篇章进行了相对普及性的一种解读,因此具有一定的普及性。《<史记>讲义》在某些原创方面可以为一些研究者提供一些学术借鉴,如本书在一些地图的使用上。此外,本书的序论、题解、选文、注释、讲析的体例安排可供普通大众及史记爱好者的读者作为通识读物来阅读。

《史记》涉及庞大的历史、文学等体系中,以当时的史学观来看,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史学观。其不守旧,不循古,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进步观点。由此看,《史记》于古于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史学价值。也正因其独特的美学史学价值,《史记》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和读者的喜爱。《<史记>讲义》来自作者多年来对《史记》的钟情,北大毕业分配时,《史记》是唯一留在他身边的一部书,可见其对作者的重大影响,而作者对《史记》的研究札记成为作者日后形成研究的来源,这些记忆的文字在他的《七十述怀》中有所提及。

因为最早是作为高校教材来使用的,作为教材的《<史记>讲义》势必带有很强的学术性。作者的前期文献研究给这部讲义注入了坚实的力量。大学时,我对《史记》非常感兴趣,但一直对其很难宏观和微观把握,我认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对整个历史的线索和细节是无法串联在一起的,一直无法整体勾勒《史记》中涉及到的史实,无法将一些人物、事件、历史等拼装成一个完整的图画,就像我的记忆里有人物,有画面,有故事,但他们一直是散了架的,这影响了我对《史记》的学习,也削弱了它对我的影响。我想这个问题或许也存在于一些其他的读者中。张大可先生的《<史记>讲义》在这一点上进行了求新、求变的学术研究,既立足原典,又将鉴赏和研究相结合,以此支撑起了这部详实的讲义。

我认为,这本著作对一些研究者和广大读者来说,可以起到相当程度上的引领作用。作者将历史学、文献学、文学等运用在对《史记》的研究中,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研究。这样将教学和研究集中一体式的研究角度,也体现了张大可对《史记》的研究方向、研究角度上的研究风格。在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暨中国史记研究会成立十五周年时,张大可撰写了题为《<史记>是一部国学根柢书——写在2015年司马迁诞辰》的文章,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对《史记》有任何褒奖都不为过,《史记》体现出来的哲学思想、百科全书式的精细创作、以古为鉴放远未来的古代历史观,以及写人记事的精妙,等等,都最以说明,《史记》是一部国学根柢书。对读者来说,这本能读得懂的《<史记>讲义》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史记研究之书,推荐给大家。

《《史记》讲义》读后感(三):千古绝唱,无韵离骚

《史记》乃是开创中国纪传体史书的鸿篇巨制,多达五十余万字,纵使太史公司马迁文采斐然,记述生动,我们凭着注释能够读懂原文,但真要理解《史记》一书跨时代的伟大,真要体会司马迁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读张大可先生编著的这本《<史记>讲义》是个非常值得的选择。

在本书的序论之中,写到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价,张大可指出《史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划时代的创新。这里的划时代所指的自然是司马迁生活的时代,张大可敏锐地指出司马迁生活的时代正是封建君主制建立之后的第一个盛世,正是这样的制度环境下才让司马父子诞生了创作这样一部划时代史学巨制的想法并付诸行动。 张大可在书中列举了《史记》的十点划时代创新,细细品味,不得不令人叹服。首创纪传体、首创贯通古今的通史、首创“太史公曰”的史论形式。更加超前的是首创经济史传,如《货殖列传》,首创民族史传,如《匈奴列传》《大宛列传》。 其他首创先不多说,单说经济史传和民族史传,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是按照士农工商的顺序来排列的。秦国在推行商鞅变法之后重农抑商,这一点在秦统一六国之后便推行全国,司马迁能够以超然的眼光来些经济史传,不仅划时代,更是打破传统。汉武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让儒家华夷之辩推广,司马迁能够大篇幅去写儒家眼中的“蛮夷”,其思想不可谓不超前。 张大可在书中还指出,纪传体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司马迁通过纪传体来反映封建社会的阶级观念已然形成,纪传体映照封建社会等级序论。帝王本纪,诸侯世家,其他的进入列传。不过司马迁创作之时,也不完全严格按照这样的规定去划分,总有那么一两个例外。 众所周知的便有项羽未君临天下而进入本纪,陈涉称王半年而亡且无后继承而进入世家,孔子以布衣之身进入世家。这些都是破格提升的,以前倒没注意还有降的,张大可则指出司马迁对汉初叛国诸侯降为“列传”。后世还有人借此批判司马迁未能严格遵守自己定下的纪传体规矩,张大可则指出司马迁这些“升降”都是有用意的。 本书并未收录《史记》全部内容,只选取了42篇代表性篇章,这些就包括了上面所说的那些破例为体的。在这些篇章之后的作者讲析之中,张大可便分析了为何破例,也间接体现了司马迁的思想理念。比如说项羽、陈涉的破例,意在赞扬他们在秦末乱世为推翻暴秦所作的贡献。 当然,司马迁生活《史记》最伟大的地方还是在于实录,何为实录,也就是真实的记录历史。这倒也侧面反映了司马迁身处的汉武帝时期,相对开明的风气。殊不知后世唐太宗特别在意褚遂良等人是如何记录自己的“玄武门之变”,本来不应看史书的最后还是看了,看了之后便督促进行修改美化,纵使如此,真实的历史还是流传了下来,但并不是所有的历史记录都能如此幸运,并没有那么多真实的历史能够记录下来。 正因为司马迁的实录,才让《史记》变得伟大,因而他固然赞扬项羽陈涉反对暴政的伟大,但也客观记录下了他们在中后期所犯的一些错误。张大可在书中则对这些内容进行点评分析,让人看到太史公通过记录历史说出的未竟之言。 历史就是为了让后世之人吸取教训,少走弯路,为国家人民创造更多的幸福。在对司马迁的《孝文本纪》进行评析之时,张大可跟随司马迁大力赞扬了汉文帝的勤俭节约。在最后则指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最为最高统治者,他的一言一行都有着巨大的表率作用,在上位的人做事,绝不能草率。其实历史已经一次次指出这个事实了,但历史上却有无数君王一次次重蹈覆辙。 正如司马迁在《史记》中不分男女尊卑地记录历史,张大可在书中也通过《史记》一次次看到了先辈们的伟大品质。诸如屈原贾谊的伟大爱国精神,荆轲郭解等仁人志士的反抗精神和信义精神。我以前就跟张大可书中说的那样,认为荆轲刺秦毫无意义,解决不了问题。但张大可却看到荆轲虽然失败了,但那种决心和意志的精神力量是不可磨灭的。虽然弱小,但绝对不能不反抗。人心不可欺,尊严不可侮。当然,我们在记住这些伟大品质的同时,也要时刻警醒那些利欲熏心带来的恶果。

《《史记》讲义》读后感(四):结合历史学、文献学与文学的《史记》解读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史的瑰宝。《史记》蕴含了很深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中国古代许多有名的历史故事,如、淮阴侯韩信、飞将军李广等,以及成语,如霸王别姬、背水一战、、四面楚歌等,都出自《史记》。阅读《史记》,能够让我们认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燕雀焉知鸿鹄之志的陈胜,破釜沉舟的项羽,鸿门宴上的刘邦,完璧归赵的蔺相如,卧薪尝胆的勾践等等。《史记》中的历史以及《史记》本身就代表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史记》还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曾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因此,《史记》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毋庸赘言。

阅读《史记》的深度和难度也是众所周知的。《史记》不仅记载历史的时间跨越长达3000多年,上至上古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还包括了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和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读完这一鸿篇巨制就需要一定时间,读懂更需要很多工具书辅助,一般读者很难梳理清晰。就连司马迁自己都说: “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五帝本纪》篇末 “太史公曰”)。意思是说只有好学深思,才能深入领会书中意旨,那些见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不配了解。大多数读者其实是从看故事、读小说的角度来看、读或听《史记》。因此,尚若无人导读讲解,一般读者是无法领会《史记》的精神谱系。

张大可先生的《史记讲义》为读懂《史记》提供了一种很好的选择。1981 年张大可先生在兰州大学历史系开设了“史记选讲”课程,长期致力于《史记》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了多篇关于《史记》的文章,出版多本《史记》专著。他还积极推动了中国史记研究会的成立,对当代史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长期广泛深入的考辨和论述,张大可先生运用历史学、文献学与文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司马迁与《史记》做出全方位的研究,较系统地提出了有关司马迁与《史记》的基本观点,构筑了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体系。《史记讲义》就是这样一个成果。

《史记讲义》并非对《史记》的全部分析和讨论。作者以《史记》为核心,选取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用引人入胜的语言,从广泛搜罗的典籍和资料入手,依靠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进行解析和探讨。做到了提纲挈领、细致入微,同时又言有所据,每字每句均有来历,洋溢着历史学的浓厚气息。《史记讲义》不仅对选取的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文献学和历史学上的研究,还对其鲜明的文学性进行了分析。

个人认为,读《史记讲义》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史记讲义》中作者对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思想的阐释一直贯穿在全书之中。《史记讲义》每篇最后的讲析其实就是依照这三句话,对本篇中具体的事件、人物进行阐释、分析和评价,不仅为读者指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每篇之中是如何体现的,也提出了作者自己对相关历史,以及对其他《史记》评论的独到的见解。

其次是本身的《序论》。《序论》是张大可先生对司马迁和《史记》的总体评介,这是全书的思想所在。《序论》首先从司马迁个人的际遇分析了他的崇高人格和坚持不畏强权,“成一家之言”的精神。进而着眼于《史记》的史学、文学和思想文化价值,宏观地提出了《史记》的创新精神,如首创纪传体,首创百科全书式的通史(把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都作为记述的对象,为后世史学研究规范了对象和范围),首创民族大一统、社会进化观和朴素唯物论等。

《序论》中还评论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成就、地位和影响。张大可先生提出司马迁开创了具有世界史性质的中国通史,“首创之功可与日月并垂悬”,是杰出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是影响深远的文学家,写出了无与伦比的人物传记,还影响了历代文学大家的成长;司马迁还是卓越的思想家,有着最可贵的精神品德和崇高人格,不仅忍辱负重,实现了“成一家之言”的理想,而且勇于创新,创作了划时代的纪传体通史。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忠于历史,坚持“实录”,实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些都是对司马迁和《史记》的客观评价,值得读者注意。

最后,《史记讲义》还对司马迁的生卒年、出生地、求学经历、遭受酷刑等问题的深入细致的考述,对司马迁的生平进行了较稳妥的分析。这也是一直以来史学家争论的焦点所在。

《《史记》讲义》读后感(五):以懂致用,方为讲义

解读《史记》真是天下第一等难事。

其一,身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盛名,如何以千年以后人的视角,将这部煌煌巨著,条陈缕析的做到通俗易懂,乃至可以老少咸宜并以古鉴今,任务当真艰巨。

其二,前有珠玉在前,如果解析木讷,缺乏亮点,又难免让读者生出枯燥无味的乏困感,实在得不偿失。

所以,如何把《史记》的解读,做出亮点与详实的恰如其分,就是《史记》衍生读物的关键点。

而这套《史记》讲义就很好地完成了这一点。

首先,作者对于原文难点的把控,几乎做到了如数拆解

比如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对于“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一段的解析,可见功力及细心。

作者不仅将司马迁所罗列的屈原代表作一一进行出处解析,还对“又怪屈原”四句,做了关于司马迁心境的注释,这样的写法,既完成了了“达意”,又兼顾了读者对于司马迁创作语境探讨的延伸。

其次,作者对于图片的穿插运用,对读者形成多维锚定。

比如在《魏公子列传》中,作者将“魏公子窃符救赵”的路线图进行标注,这样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按图索骥,以更加立体的方式,理解司马迁笔法运用的凝练,进而在了解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引入地域和时空的概念,深化叙述的张力。

再者,也是本书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题解】和每部列传结束后的【讲析】。

原因有三。

其一,如果你是一位从未阅读过《史记》的读者,想要初探《史记》的魅力。

那么【题解】会让你迅速以白话文的形式,走进司马迁的创作背景及写作思想。

你会更直观的理解《管晏列传》中,管仲为什么可以“一匡天下”。

你也会在《张氏之冯唐列传》中,快速看到司马迁的从政理想以及对自身身世的点点寄托。

其二,如果你是一位浅读过《史记》的读者,想要深挖《史记》的内涵,

那么【讲析】中,作者对于司马迁笔下人物及所处环境的剖析,将会是 一种阅读惊喜。

比如作者对《淮阴侯列传》,章法结构及编年纪事“虚实相参”的理解,又比如在《魏其武安侯列传》中,对于司马迁叙事笔法的窥探,这些点播式的分析方法,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观史体验。十分有趣。

其三,如果你是一位对《史记》颇有研究的历史爱好者,那么这本书的解析结构,将会对你的阅读方式,进行一种价值延伸。

作者在保留《史记》叙事结构的基础上,以宏大叙述的视角切入每个视角,通过对司马迁笔法的研究展开其笔下的人物构造。

比如在《魏其武安侯列传》的【讲析】中,他这样写道:

这样略带总结性的论断,虽然略带个人色彩发散,但对于读者总结历史规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补充。

所以,整套书读下来,我对于作者张大可先生的佩服更多的是一种对讲学及其严谨精神。

如果说这个夏天有什么阅读惊喜,这套《史记》讲义无疑名列前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