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读后感锦集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读后感锦集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是一本由姚大力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2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读后感(一):耳食记

早在十多年前就立下宏愿阅读两本古书:《史记》和《世说新语》。在西安读书时就买下原著,这些年奔波各地,这两本书也跟着到处搬家,但可惜一直未得机会尽读之。究其原因,对军规而言读这些古文实在“太慢”,而读这些书也许得心绪平静,权当为懒惰的借口吧!诚如作者在本书中所说,要体会原著的美,就必须阅读原文,从“耳食之徒”转型为原始文献的阅读者。最近读的两本书分别推荐王伯祥《史记选》和《世说新语》,想必也算机缘巧合!本书内容分三:第一篇如题,谈《史记》和司马迁,文字浅显易懂,信息量大;第二篇,为原载于《中国学术》的论文,谈司马迁对于把过程植入历史书写的贡献,书写晦涩难懂,当然军规兄知识背景欠缺也是一大原因。总之这篇文章专业性偏高,不适合普通读者阅读;第三篇,为作者在电视节目中谈读书,对于他的主要观点,军规兄完全赞同,如背诵经典段落和精读几本书等。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读后感(二):169页

毋以有己,不是毋以有已。

希望重印的时候能改正噢!

因为系统,说我的评论太短,不能发布,所以以下只是为了充字数。姚老师的文笔非常的好,很多精彩的语句细细品味之后,觉得简直就是真理。史记和资治通鉴的叙述,在汉代是互为表里,粗粗读完之后再读姚老师的这本小册子,感受颇深。为什么还说我的评论太短啊?这评论得多少才能够上传呢?我实在是想不出来,有什么想说的,我就是为了纠正那个错别字,才发表这个书评的。错别字很重要,书评也很重要,我真是服了这个后台系统。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读后感(三):《史记》的史源

本书由三部分构成。第一和第三部分系节目讲稿,浅显平实;第二部分系学术论文,所论渊深,征引广博,体现了姚先生的视野和功力。

姚先生在第一部分中提到「但是除了古帝王的谱牒外,他(司马迁)在当时能看到的书籍,其实并不比我们今日所能掌握的资料更加丰富多少。」(页81)姚先生说「据日本学者分析,《史记》关于周文王之前的早期西周历史的记述,实际上就是由得自各种古书的三十七则片段叙述拼凑而成的。其中有九则源于今日已遗失的古帝王谱牒,二十四则资料来源于《礼记》、《尚书》、《诗经》、《孟子》和《韩非子》等常见著作,只剩下四则资料来源不详。」(页81)因第一部分的通俗性质,姚先生并未说明日本学者是何人,也未排列三十七则资料的详细内容。在第二部分中,姚先生则对此说法作了详细说明和排比,并注明引自吉本道雅的《〈史记〉探考》。吉本道雅指出这些史源中,除《尚书》、《诗经》外,其他成书年代都不早于战国,因此《周本纪》关于先周时代的记述,很难完全被完全看作是先周史的实录,很大程度上只是战国秦汉时代对于先周史的认识。(页124~127)

这实际归纳为两点:

1)《周本纪》先周部分的史料来源于《尚书》《诗经》等战国秦汉文献;

2)所以,《周本纪》先周部分并非是完全实录,可能很多来自战国秦汉时代的构拟。

然而,从姚先生的引文来看,吉本道雅所作的排比只能说明《周本纪》和《尚书》《诗经》等有着共同的史料来源,而不能说明《周本纪》的史料直接来自于上述书籍。也就是说,司马迁所采史料可能确实来自于上述书籍,但也可能是采自与上述书籍有着共同史料来源的其他书籍。《汉书·艺文志》著录当时所见的典籍有一万多卷,现存不过一百多种(参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吉本氏何以认为司马迁的史料一定来自于现在还存在的数种书籍,而姚先生进一步认为司马迁所看到的书籍并不比我们今日所能掌握的资料更加丰富呢?还请各位指教。

《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读后感(四):司马迁生死之谜:他最后还是被汉武帝干掉了

司马迁的身死之谜:

征和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1年之后,司马迁再也没有出现在历史记载里。在此之后的第四年年初,汉武帝病死,那年他刚好七十岁。临死前,“望气者”(通过察看天象及山川形势来预言大事的巫师)声称长安的监狱里有“天子气”(意即狱中有人将代武帝而临天下)。结果关押在京师各监狱中的囚犯不论所犯轻重,一律被处死。但这一招还是没能帮助武帝逃过一死。汉武帝与司马迁这对内心已严重对立的君臣,究竟谁活得更长一点,从而得以亲眼目睹另一方的死亡?现在没有确切的凭据可以直接回答这个问题。关心司马迁命运的人们,曾经对此作过各种各样的猜测。

我们早就说过,司马迁受宫刑之后一直担任“中书令”的官职。现有的资料似乎可以表明,武帝最后一年在中书令位置上的,是一个叫郭穰的人。这就是说,司马迁当时已经离开了中书令的职位。那时他还未到六十岁,不像是告老离去,所以很可能是死于任上,因而导致中书令的职务必须另易他人。著名的大学者王国维倾向于这个说法。他写道:“要之,史公卒年虽未可遽知,然视为与武帝相始终,当无大误也。”总之,司马迁大概死得比武帝略微早一点。

东汉前期的班固,在《史记》有关西汉纪事(终止于武帝后期)的基础上,补写昭、宣、元、成、哀、平六帝时期的史事,作成一部完整的西汉断代史,叫《汉书》。《汉书》有《司马迁传》,但对他死于何时、如何死去这件事却一个字也没有提起。根据《汉书》为人列传的一般体例,凡善终之人,班固大都会在传记的末尾交待该人死于何年,终年时有多少岁。《汉书·司马迁传》对这一点未加交待,不能看作是班固的偶然疏忽。他避免谈及司马迁去世的消息,很像是在为尊者讳,即故意向后人隐瞒司马迁最终被武帝处死这个事实。这里所谓“为尊者讳”,其实不一定完全是在捍卫司马迁的名誉,而更可能是为汉武帝着想。班固称赞“孝武之世,文章为盛”(文化灿烂)。一个卓越绝伦的大历史家,怎么可以被这么一个追求“文章为盛”的皇帝处死?这样的事,对后代如何交待得过去?班固决定保持沉默,实在是深有用心的。

说到这里,关于司马迁的死,有两点相信似乎是可以肯定的:他死于武帝末期;他是因为“有怨言”,所以被下狱而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