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三国不演义3读后感1000字

三国不演义3读后感1000字

《三国不演义3》是一本由王觉仁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不演义3》读后感(一):自诩三国迷,却是读的第一本关于三国的书籍,说来有些自惭形秽

三国可谓是我本人最喜欢的一段历史时期!有血有肉,忠,诈,佞,义的人物数不胜数,以三国为题材的诗句也被广为传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关注到此书的来源于多年前因工作关系结缘了一位 出版社读客的一位工作人员,她时不时的会转发一些读客出版的新书上市的文章,在朋友圈看到后一下被这个书名吸引到了“三国不演义”,正经中又带有一丝俏皮之态,决定阅读此书。

抱着读三国版的“明朝那些事”去读,想必会减少很多的阅读障碍(本人对古文实在是啃不下去)。果然带来一丝惊喜,语言通俗易懂,并大量引用了 《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其他史书对三国志的注解,来阐述或表明一些观点,作者选出一个比较符合的答案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文笔简练又恢弘,还夹杂着一丝丝幽默和私货来为小说作者倒一倒苦水。

分享一段

历史从来都不是按照一套理性的逻辑演绎出来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偶然、非理性、巧合与运气。我们常常说历史有时候比小说更精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小说家总是尽量按照逻辑去塑造人物、编织情节,生怕被读者骂胡编乱造;可吊诡的是,真实的历史反而往往不讲逻辑,历史上的人物也经常不按常理出牌,结果就有了许许多多出人意料的故事。

---------第七章《官渡之战》片段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会然一笑,本人从事的广告行业,写出一个很精彩的创意,经常遇到一些客户或者影片上映被观众痛批,你这不符合逻辑啊! 常常苦不堪言。

25小时读完三册,算是自己又重新梳理了一下三国知识,最喜欢的武将赵云,发现“空城计”竟然是赵云所设,不而喜上眉梢,而“七进七出”竟然是后期一名叛逃魏国逃往吴国的一名小将文鸳所创造的,也着实惊呆了,三国真是人才济济的时期。

小小分享一下。

《三国不演义3》读后感(二):《三国不演义3》,带你看真实三国历史

三国不演义3

7.6

王觉仁 / 2022 / 河南文艺出版社

《三国不演义》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学之作。这部小说通过崭新的叙事视角,重新诠释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时代——三国时期。

作者以鲜活的笔触勾勒出三国历史中的瑰丽画卷,却又摒弃了历史正统的叙述方式。在小说中,英雄豪杰的风采被赋予了更为丰满的人性,不再局限于功绩与失败。作品通过细腻的描写,使得那些曾经神奇而遥不可及的历史人物更加具体、接地气。正是这种深度揭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抉择,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层次感。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也别出心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斗争、战争纷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书中对历史中的一些经典场景、经典人物进行了重新演绎,打破了传统的刻板形象,赋予了这些人物更为现代化的思考和情感。

翻开本书,还原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刘备、诸葛亮……和《三国演义》不同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作者的笔看到另一个波云诡谲的三国,人物内心的还原真实生动,犹如在眼前那样历历在目。看过作者的《大唐兴亡三百年》等书再读这本《三国不演义》,说实话,文字上还是一样的生动有趣。想要了解三国故事,看这本书就可以帮助到你。当然,想要全面了解三国,还需要结合一些其他的历史资料,但一口气把这个系列的书看完,也挺精彩的。

总的来说,《三国不演义》不仅是一部关于中国历史的小说,更是一次对传统历史解读的大胆尝试。作者用全新的视角和深度的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真实、更加丰富的三国世界。这种深度的叙述和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化描写,使得这部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独具一帜。

《三国不演义3》读后感(三):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自成书以来,有关《三国演义》的讨论从未断绝过,普罗大众最喜欢的一个话题就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这个简单看起来很简单:《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成分居多;《三国志》是史书,历史事实居多。可是,往往在日常闲聊中,会把这两种混为一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无他,唯《三国演义》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有时候尽管理性告诉我们三国演义中很多故事是虚构的,但我们往往将它们当作事实脱口而出。 有了“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的名言加持,《三国演义》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大,其中的人物没少被用进作文素材,其中的故事没少被当作课外谈资,甚至,还极大的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感动于关羽忠义无双,感动于诸葛亮鞠躬尽瘁,感动于桃园结义兄弟情深;痛恨吕布的认贼作父,痛恨吕蒙的背信弃义,痛恨孟达的首鼠两端…… 回过头,当我们带着历史的眼光再去看《三国演义》时,又会有不同的感悟。《三国演义》虽然不是正史,但是通过其中的蛛丝马迹我们也可以窥视历史的一角。

《三国不演义》就是作者王觉仁梳理《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结合《三国演义》小说,重新讲述的比较真实的三国史。《三国不演义》融合了史书与小说之长,既有史书的严谨真实,又不乏小说的幽默有趣。引经据典、议论抒情,文字中无不表达着作者对人物的品评感叹,或可惜其际遇,或快意其恩仇,或谴责其毒辣,或了然其心机……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时而激愤,时而理智,时而阴谋论,时而仗义执言。 《三国不演义3》是本系列的最终章,以诸葛亮的壮志难酬、悲情谢幕开始,为惊涛骇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画下句号。 诸葛亮魂归五丈原、魏延悲剧结局、曹叡英年早逝、孙权昏聩而死……魏蜀吴鼎盛时期一批英雄人物的相继离世,也是另一批英雄人物的登场。蒋琬、费祎、董允、姜维通力扶持季汉;司马师、司马昭权倾朝野;邓艾、钟会、羊祜、陆抗、杜预,将星云集;还有被人忽视的,“七进七出”的文鸳。司马炎代魏以晋、刘禅乐不思蜀、孙皓残暴昏庸,三个国军的不同表现,不仅预示着三国实力的此消彼长,更暗示着另一个统一的时代即将来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规律,无人能左右。“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随着王濬浩浩荡荡的楼船大军摧枯拉朽,行将就木的吴国也只能引颈就戮。从此,三国归晋,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终成过去,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三国争霸虽然已成历史,但三国的故事仍然将流传。因为,其间有忠诚、有热血、有理想、有骨气、有风度,更重要的是,有趣。

《三国不演义3》读后感(四):且看作者如何为诸位解读还原这最后的一段三国历史

读《三国演义》,感觉其中最令人感到惊讶的人物就是诸葛亮,在书中罗贯中简直是将其塑造成了一位神人,借东风、气周瑜、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虽不能说是无往不利,但神机妙算是绝对担得起。甚至连死后都不忘算计对手一把,死诸葛愣是吓跑了活仲达,遗计斩魏延那段更是令人叫绝。

然而在三国时期的真正历史中的魏延,真的是因为在阵前大呼了三声“谁敢杀我”,才引得早就被诸葛亮授命的马岱将其斩杀的吗?

这恐怕得好好地论一论了,毕竟《三国演义》只是罗贯中以三国时代的人物与背景创作出来的历史演义小说,走的就是“三分虚七分实”的路子,是不能够当做正儿八经的历史来看的。

知名畅销书作家,影视编剧,传统文化研究者王仁宇的《三国不演义》系列的第三册与大家见面了,秉承着解开历史事件的背后之谜,还原从东汉末年到吴国灭亡这一百年的真实三国历史这一原则,在前面的两册中他已经为我们解读了许多有关于三国时期中的历史谜团,将一些原本以为是历史实则并不曾经发生的事情进行了更正,在这第三册书中,他将继续对三国历史的还原与解读,将一个真实的三国时期历史呈现给诸位。

前面所提到的“遗计斩魏延”这件事,作者就根据《三国志》中的一些记述进行了分析,认为魏延根本就不是像之前诸葛亮最初认定的那样脑后有反骨,也并没有意图要背叛蜀汉,只是因为与杨仪有恩怨才会做出烧栈道、夺军权的事情,最终难逃一个身死被夷三族的命运。

不过在作者看来,魏延落得这样的下场也并不算冤,无论是抗命夺权还是烧栈道攻友军,哪一条都是够的上处死了。所以《三国演义》中说他最后被马岱击杀,也并非完全不尊重历史。

曾有不少人为,三国一场大戏,诸葛亮重中之重的人物,他去世之后三国故事的精彩便已不在。这种观点其实是不准确的,不可否认诸葛亮是三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但是《三国演义》中有些将其神话了,诸葛亮之后,三国的历史还是有很多内容值得探究的。

《三国不演义》的第三册正是从诸葛亮如何谢幕这一处开始写起,直至写到三国归晋、天下一统。虽无了五虎上将的战场搏杀与诸葛亮的运筹帷幄,但这后面的三国历史同样精彩。且看作者王仁宇如何为诸位解读还原这最后的一段三国历史。

《三国不演义3》读后感(五):孔明以女衣辱仲达?事情可能没这么简单

《三国不演义3》是同系列三国通俗史读物的第三册,也是最后一册。第三册承接前面的内容继续讲起,主要聚焦于后孔明时代,魏蜀吴三家的璀璨群星相继陨落,随即便是三家归晋的局面。

我们很多读者对这段历史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多多少少都听过三国演义的故事,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剧,这方面的资料都不少;但同时我们对真实的三国史往往所知不多,《三国演义》再精彩,也依旧无法跨域小说与历史之间的鸿沟。

《三国不演义》这个名字想必也是由此而来,真实的三国史,需要对《三国演义》进行祛魅,进而才能窥见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三国演义》与《三国不演义》,前者是存在虚构成分的历史小说,后者是更贴近真实三国史的通俗史读物,二者讲述的是同一段历史,但小说与史实的差别在书中很清晰地体现了出来。

我们可以以一个很经典的桥段来说明这种差别——孔明以女衣辱仲达。

这一情节发生在《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为了逼司马懿应战,孔明“以巾帼女衣辱司马懿”。

在小说中,罗贯中笔下的司马懿,反应是这样的,“司马懿看毕,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

孔明的计策成功了,他确实让司马懿感到了耻辱,但又没完全成功,因为司马懿随后“受之,令重待来使。”坦然地收下了女装,还款待了孔明派来的来使。

但即便司马懿能忍,他手下的将领们也忍不了,于是“众将不忿,即请出战,以决雌雄”,对此司马懿再次体现了他的老奸巨猾,他没说打,也没说不打,而是将球踢给了魏主曹叡,司马懿已经料到了曹叡不会让他出兵,继而他既能保全自己的面子,也能挫败孔明的计策。

罗贯中对司马懿的老奸巨猾刻画得尤为精彩,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尊重了史实。

不过在真实历史中,有一个小细节不同于《三国演义》,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紧接着就是“懿怒,上表请战”,省略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细节。

切勿以为司马懿的“怒”是说他沉不住气,恰恰相反,司马懿这招是不按套路出牌的高明手段。

正如王觉仁在《三国不演义3》中的解释,面对孔明的羞辱,一般人的反应不外乎两种:第一,愤而出战,挽回面子;第二,忍辱负重,继续当缩头乌龟。

但司马懿却走出了第三条路,他没有忍,也没有出战中计,而是借曹叡之手化解了孔明的羞辱。

诸葛亮当然也看出了司马懿的意图,“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资治通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马懿真想打的话,岂有千里之外请求出战的道理?

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包含了诸葛亮和司马懿二人的千般算计,同时对这一细节的不同描写,也正是《三国演义》与《三国不演义3》的区别所在,亦即小说与历史的差别。

类似的差别在《三国不演义》中还有许多,这并非是为了给《三国演义》纠错,而是写给读者的一本注解。

虽说《三国演义》是白话小说,阅读难度比正式的古文诗赋低一些,但我们如果不了解三国史的话,往往无法品出《三国演义》的全部妙处。

就拿《三国演义》中占大量篇幅的战争场面来说,罗贯中对于军事计策的描写尤为精彩,然而我们现代读者由于隔着漫长的距离,甚至连小说中的古代地名到底在哪都弄不清楚,自然也很难准确理解小说中的军事谋略了。

《三国不演义》系列的注解作用在这里就可以体现,作者在书中详细地讲解了魏蜀吴三方之间的战役争夺,还细致地将古战场的位置,以至于运送粮草的位置和路线也与今天的地点对应了起来,便于读者理解。

《三国不演义》可以视为对《三国演义》的注解,但它并没有跟着小说的走向,而是沿着历史的脉络而行,这一点在《三国不演义3》中体现得更明显。

《三国演义》对“汉丞相归天”之后的历史着墨并不多,而《三国不演义3》却重点描写了后孔明时代之后魏蜀吴三家各自的历史走向。

我们因此也能发现历史的一个吊诡之处:

在三国后期,魏国和吴国都不乏有志气、有谋略的君主(魏国的曹髦,吴国的孙亮),但这两家都深陷于权臣弄权的旋涡,曹魏早在覆灭蜀国之前就被司马氏篡权,而吴国则因为一次次的权臣擅权而掏空了自身。

反倒是最昏懦的刘禅,在蜀国君主的位子上安稳度日,直到邓艾奇兵天降,蜀汉灭亡。

空余后人的凭吊: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