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三国不演义3读后感锦集

三国不演义3读后感锦集

《三国不演义3》是一本由王觉仁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4,页数:3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不演义3》读后感(一):自诩三国迷,却是读的第一本关于三国的书籍,说来有些自惭形秽

三国可谓是我本人最喜欢的一段历史时期!有血有肉,忠,诈,佞,义的人物数不胜数,以三国为题材的诗句也被广为传唱。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关注到此书的来源于多年前因工作关系结缘了一位 出版社读客的一位工作人员,她时不时的会转发一些读客出版的新书上市的文章,在朋友圈看到后一下被这个书名吸引到了“三国不演义”,正经中又带有一丝俏皮之态,决定阅读此书。

抱着读三国版的“明朝那些事”去读,想必会减少很多的阅读障碍(本人对古文实在是啃不下去)。果然带来一丝惊喜,语言通俗易懂,并大量引用了 《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其他史书对三国志的注解,来阐述或表明一些观点,作者选出一个比较符合的答案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文笔简练又恢弘,还夹杂着一丝丝幽默和私货来为小说作者倒一倒苦水。

分享一段

历史从来都不是按照一套理性的逻辑演绎出来的,而是充满了各种偶然、非理性、巧合与运气。我们常常说历史有时候比小说更精彩,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小说家总是尽量按照逻辑去塑造人物、编织情节,生怕被读者骂胡编乱造;可吊诡的是,真实的历史反而往往不讲逻辑,历史上的人物也经常不按常理出牌,结果就有了许许多多出人意料的故事。

---------第七章《官渡之战》片段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禁会然一笑,本人从事的广告行业,写出一个很精彩的创意,经常遇到一些客户或者影片上映被观众痛批,你这不符合逻辑啊! 常常苦不堪言。

25小时读完三册,算是自己又重新梳理了一下三国知识,最喜欢的武将赵云,发现“空城计”竟然是赵云所设,不而喜上眉梢,而“七进七出”竟然是后期一名叛逃魏国逃往吴国的一名小将文鸳所创造的,也着实惊呆了,三国真是人才济济的时期。

小小分享一下。

《三国不演义3》读后感(二):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自成书以来,有关《三国演义》的讨论从未断绝过,普罗大众最喜欢的一个话题就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这个简单看起来很简单:《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成分居多;《三国志》是史书,历史事实居多。可是,往往在日常闲聊中,会把这两种混为一谈。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无他,唯《三国演义》在我们心中根深蒂固的影响。因此,有时候尽管理性告诉我们三国演义中很多故事是虚构的,但我们往往将它们当作事实脱口而出。 有了“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的名言加持,《三国演义》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大,其中的人物没少被用进作文素材,其中的故事没少被当作课外谈资,甚至,还极大的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感动于关羽忠义无双,感动于诸葛亮鞠躬尽瘁,感动于桃园结义兄弟情深;痛恨吕布的认贼作父,痛恨吕蒙的背信弃义,痛恨孟达的首鼠两端…… 回过头,当我们带着历史的眼光再去看《三国演义》时,又会有不同的感悟。《三国演义》虽然不是正史,但是通过其中的蛛丝马迹我们也可以窥视历史的一角。

《三国不演义》就是作者王觉仁梳理《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料,结合《三国演义》小说,重新讲述的比较真实的三国史。《三国不演义》融合了史书与小说之长,既有史书的严谨真实,又不乏小说的幽默有趣。引经据典、议论抒情,文字中无不表达着作者对人物的品评感叹,或可惜其际遇,或快意其恩仇,或谴责其毒辣,或了然其心机……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时而激愤,时而理智,时而阴谋论,时而仗义执言。 《三国不演义3》是本系列的最终章,以诸葛亮的壮志难酬、悲情谢幕开始,为惊涛骇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画下句号。 诸葛亮魂归五丈原、魏延悲剧结局、曹叡英年早逝、孙权昏聩而死……魏蜀吴鼎盛时期一批英雄人物的相继离世,也是另一批英雄人物的登场。蒋琬、费祎、董允、姜维通力扶持季汉;司马师、司马昭权倾朝野;邓艾、钟会、羊祜、陆抗、杜预,将星云集;还有被人忽视的,“七进七出”的文鸳。司马炎代魏以晋、刘禅乐不思蜀、孙皓残暴昏庸,三个国军的不同表现,不仅预示着三国实力的此消彼长,更暗示着另一个统一的时代即将来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规律,无人能左右。“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随着王濬浩浩荡荡的楼船大军摧枯拉朽,行将就木的吴国也只能引颈就戮。从此,三国归晋,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终成过去,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三国争霸虽然已成历史,但三国的故事仍然将流传。因为,其间有忠诚、有热血、有理想、有骨气、有风度,更重要的是,有趣。

《三国不演义3》读后感(三):三国,一部历史职场大剧!

因为是三本书一起看的,所以书评就写成一篇。

三国的故事我们大多是从《三国演义》里听来的,许多故事脍炙人口,就比如关二爷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比如诸葛亮草船借箭,可是在《三国不演义》里,告诉你,这些都是假的,作者杜撰的。

鲁迅评价“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说诸葛亮的智慧太厉害了,就像是未卜先知的妖怪,事事都能压别人一头,毕竟《演义》里还有登神坛来借东风的环节。

其实透过这些故事,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如下几点,

我觉得这本书更是讲了一些职场中的生存之道:

三国诸神之战,员工之间相互跳槽是常用的事。

比如吕布在各个老板间跳槽,最后也混成了老板,

也有像马超这样从老板一步步混成员工的;

还有像钟会这样不甘心总当员工,想逆袭当老板结果失败的;

也有像司马家族,经过三代经营终于取而代之,终结三国的,

当然,大部分是还是兢兢业业为一个老板奋斗终身的。

这本书里其实讲到了许多职场规则,我从本书中摘录几句,无论是员工还是老板都受用:

给员工的:

给老板的:

第二部分是关于自身修养,读史书不仅仅是看人物的精彩表现,更应该看到的人物和时代洪流的交织。比如讲到曹操:

曹操的背景并不算显赫,比起袁绍袁术来说差远了,但为什么能在滚滚洪流中展露头角,确实有很多品质值得学习。

《中国通史》里有这样一句评价曹操,大概说的是:曹操几乎是古代唯一一位集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为一身的君主了。想想还真的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用儒家的话讲,一个人平时若没有“克己”“自省”等修身的功夫,想要真正改变心性,无异于痴人说梦。

说的就是司马懿,把对手熬死了,把主子熬死了,就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然后三代后篡了曹魏的江山,正如曹魏篡了汉家的江山一般。

有时候读史书就越觉得是一个循环,读三国还不明显,因为是乱世,读作者的另一本《大唐兴亡三百年》讲唐史的时候这种感觉特别明显,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事变后夺取了政权,后来在玄武门又发生了三次兵变,分别要武则天,李显时期(两次),第二次和第四次成功了。

看到武则天当皇帝,武则天的儿媳妇韦皇后也想当皇帝;

安史之乱,安禄山,作为唐玄宗的“干儿子”,想僭越一跃成为皇帝,可惜后来被他儿子杀了,

史思明篡了安禄山建立起来的大“燕”皇帝,杀了安禄山的儿子,结果一年多后,也被自己的儿子杀了。

这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

事实上,可以说整个封建王朝,从秦到清,一直处在一个大循环中,前期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要么宦官专权,要么后宫干政,要么封疆大吏造反,总之,这几项无论怎么改革都绕不过去。

还有这本书也讲到了一些比较值得思考的话,有引用的,有自己写的。

能入史书的,都是历史上有头有脸的人物,本书引用了大量三国志,资治通鉴的点评,从这些人物中也能得到一些启发,作者在每个著名人物死后都会点评一番, 有的时候也能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历史上的那些大家一对比,也能看出一些对比。人物是立体的,不必纠结于一言一行得失。

读历史,一个好的方法是把你放在当时那个场景中,当你面对一个抉择时,你会如何选择,一把牌,怎样打,才能坚持到最后能赢,也从中体会到你的思考深度。

看完了三国大大小小的这么多战役,如果你是一个将军,带人去攻城,你有几种策略?推演一下,这样一个总结思考,可以把不同战役用到的。

当然,你也应该扩展思考,我的军队人数和对面相比怎么样?

对面城池,粮食还能坚持多少天,有没有援兵,等等,推演一下,你会觉得很有意思。

权力的游戏中,注定没有仁慈的位置,也容不下其他人性的光辉,你如果玩到一半忽然心生恻隐,那就是破坏了游戏规则,只能出局。

在这个世界上,“太平”往往是短暂的,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此起彼伏的灾难才是它的常态。所谓的和平岁月,经常只是两个乱世之间的过渡和间歇。

无论一个政治人物做什么,最根本、最重要的考量,永远都是“利害”,而不是“是非”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和平与繁荣并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战争和苦难才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并不是愚忠和迂腐,而是一种高贵的牺牲精神,也是我们这个族群得以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上生存、挺立乃至繁衍不息的一种文化密码。

最后用作者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