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老人与海读后感锦集

老人与海读后感锦集

《老人与海》是一本由[美] 欧内斯特·海明威 / [英] 雷蒙·谢泼德 绘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1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老人与海》读后感(一):错别字两处

38页:向可望捕到鱼的——

应改为:向可望捕到鱼的

90页:重又装上一条沙丁鱼——

应改为:重新又装上一条沙丁鱼

插画绘制的很棒!现在这个年纪越来越理解最知名的那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了,最近也在看三国,在三国里也能看到许多这句话代表的精神,虽然都比较悲情就是了

《老人与海》读后感(二):为了生计去谋杀一条鱼,最后一无所得的故事

今晚上读完了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老人与海》。一个贫穷的老人为了生计不得不去谋杀一条大鱼,让我想到底层人民为了生计互害。 鲨鱼撕咬大鱼的情节,又让我想到侵占人民劳动成果的不法分子,他们成群结队地掠夺底层人民辛勤劳动所得。 这本书里有深深的残酷感和虚无感。让人想到命运,想到死亡,想到拼搏与努力终究会化为泡影。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本书使用了版画插图,用黑色线条和阴影表现老人和大鱼搏斗的场景,震撼人心。 另外,孙致礼翻译的也很好,读起来既明白晓畅,又有梦幻感。 最后,这本书收录2020.6.1首次发表在《纽约客》上的海明威短篇《追求即是幸福》,可以和《老人与海》进行比较阅读。 缺点:书的封面采用的印刷工艺导致书表面的银色部分有脱落,实体书没示意图好看。

鱼线部分和老人右肩膀处银线缺失

《老人与海》读后感(三):重读老人与海

2020年6月的时候,《纽约客》首次公开发表了一篇海明威的短篇《追求即是幸福》。

那时候海明威已自杀离世将近一个甲子。

这个短篇由海明威的孙子发现,它讲述了海明威和朋友在古巴捕捉一条大马林鱼的故事,可以说和《老人与海》的故事遥相呼应。

我第一次看《老人与海》的时候应该是18岁前后,匆忙看完了,只记得了那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那时候觉得这句话热血澎湃。

其后还看过《永别了武器》《战地钟声》(当时看的上海译文版的译名,其实我更喜欢丧钟为谁而鸣),喜欢上了海明威的白描文笔与冰山理论。但是这些内容我现在基本全忘记了,我以后肯定得重读的。

因为听说后浪公司出品,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新出版的插图珍藏版《老人与海》中收录了《追求即是幸福》,所以买来一起重读了一遍。

关于老人与海,想说的不多,抗争、自我实现、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如此种种。或者,“你一给打垮,事情就好办了,他想,我从不知道居然会这么容易。”

关于后浪出版公司,有个值得一说的事情。因为喜欢这本《老人与海》的装潢设计,纸张印刷也很精美,所以搜寻了一下后浪的微信公众号。

我之前觉得后浪,便是如B站的五四青年节宣传片《后浪》一样,所谓后浪推前浪一般的“后浪”。

但是那个后浪出版咨询公司微信公众号的的名字“后浪”下面,赫然写着“先读书,后浪。”

我笑了半天。

《老人与海》读后感(四):人生之悟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好像课本上就有《老人与海》课文,当时好像也没什么特别,就觉得这个老人好厉害,现在时隔多年,看这本书,不禁感触颇多。 本书作者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美国记者、作家,“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笔锋以“文坛硬汉”著称,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他凭借《老人与海》,海明威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他自己也说“《老人与海》是我这一生中能写得极好的一部作品。” 《老人与海(插图珍藏版)》收录了海明威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和2020年首次公开在《纽约客》上的自传性短篇《追求即是幸福》,同时搭配35幅1952年初版《老人与海》的木刻插图。《老人与海》讲述了古巴一位老渔夫八十四天未打到鱼,仍坚持不懈独自出海远航,接连与一只巨大的马林鱼以及多批鲨鱼拼死缠斗,最终只带回马林鱼骨架的整个历程。凭借《老人与海》,海明威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本书是今年刚出版的插图珍藏版,译者孙致礼潜心打磨,深入叙说海明威创作历程,详尽阐述译者翻译理念——力求达到“似乎是在读一本海明威本人用汉语撰写的作品” 。同时本书装帧设计优美,封面UV印银,蓝色皮纹质感用纸+烫深蓝工艺,真实还原大海波纹涟漪;上下书口刷老人在海中独自划船图案,再现老人与自然独自抗争场景;还有搭配精美藏书票,机具收藏价值。 本书以老人对大马林鱼“追捕——捕获——失去”为主线,展开跌宕起伏的描述,主要故事是: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古巴渔夫,接连出海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终于在第八十五天钓到一条他有生以来见到的最大的马林鱼。他竭尽全力,经过两天两夜的奋战,终于将大鱼捕获,绑在船边。但是在归途中,遭到鲨鱼的疯狂袭击,老人在疲惫不堪中,与鲨鱼展开了殊死搏斗,虽然杀死了好多鲨鱼,但失去了鱼叉、船桨和舵柄,自己也受了伤。最后,虽然总算击退了鲨鱼群,可是回到海港时,绑在船边的马林鱼只剩下一副空骨架的经历。 海明威的艺术风格,可以概括为两大特征:一是“冰山”原则,二是“电报式”文体。他曾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认为用文字直接写出来的仅仅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隐藏在水下的占冰山的“八分之七”。通过本书,我们就能很好地看出海明威的创作,他将内容聚焦于老人捕鱼的过程,对其它一些内容则是简要提及。他笔下的老人是一个硬汉般的存在,虽然他最后看似一无所获,但其实收获了内心的平静,人就是这样,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一定没有回报。

《老人与海》读后感(五):就算带一条鱼骨头回来,也是征服了大海 读《老人与海》

就算带一条鱼骨头回来,也是征服了大海 读《老人与海》 “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人尽可被毁灭,但不可被打败。”——《老人与海》 海明威的作品一直都是十分精典的。 再看这本插画版的《老人与海》,还是别有一番风味。插画总是能一种特别的方式展现在大家的面前。 在读图时代,重读一部经典作品,心情还是十分复杂的,总觉得在译本上会有些许差异,但是所有的核心思想还是书里的老人与海的故事。 老人的心理活动,人们生活的习性,面对大海执着的捕鱼精神。像是一个日常求生存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展现在面前。 每个人的生存模式都脱离不了基本的衣食住行。面对生存的压力,面对大海的广阔,面对捕鱼的危险,面对捕不到鱼,就吃不上饭的困境,老人在与海、与鱼的执著抗争中,看起来结果完败,但是,最终活下来,以及带回了鱼骨,无法衡量胜负与对错。 每个人的一生都几乎在经历无数的苦难,在苦修的路上,艰难的前行着。无论是面对怎样的生活困境,都要不断前行。 老人虽然已经面对着生活的苦行,几乎看起来无力面对,但在捕鱼的过程中,依然和命运进行抗争。 这部作品,之所以能让大部分人一直喜欢下来,经典的道理源于人们可以在书中寻找到力量,一种支撑自我生活信念的力量。 这份力量能让人不断地应对社会的繁杂与琐碎。而书中的小男孩,在面对生存时,也同样。一面想着照顾老人,一面还要在生存的面前继续自己的生活。 有一种相依为命,叫做,我从心里希望你好。也有一种交好叫做,我能尽已之力,让你恢复到自己的跑道上来。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的作品中,让人一直深深留印记的作品。不知道新的一代怎样看待这本书,书的这一插画片在书的底部,像是印上了一片深海里的鱼,这种设计非常独特。 除了基本恒定的内容,书的设计确实是更上一层楼,后浪的书经常就是这样,会在这方面给人惊喜。 希望更多的人能喜欢这本书吧。内容值得未读过的人反复阅读。在大阅读时代,书中老人的角色面对命运的给予,这种精神也值得很多人学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