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少年与沉默之海读后感1000字

少年与沉默之海读后感1000字

《少年与沉默之海》是一本由[德] 西格弗里德•伦茨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与沉默之海》读后感(一):无解的沉默

全书一开始,汉斯在收拾阿纳的遗产。

阿纳是寄养到汉斯家的少年,他的父亲因债务而带全家去往大海深处,阿纳是家中唯一的幸存者。寄人篱下后,虽然不愁吃穿,但阿纳的心结始终无法打开,无法融入到同龄人的团体,无法得到爱情的青睐。后来由于一件错事,阿纳只身驾着一艘小船向深海划去,从此杳无音讯。他没有留下只言片语,谁都不知道他那巨大的沉默中,隐藏着什么。

我抱着较大的期待读这本书,但它与我的预期还是有些距离。

这像是一个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的故事,处处是迷雾,直到最后迷雾也没有散去,因为不知所以然,所以无法感同身受。

再者,叙述视角频频转换,三种人称全部用到,尤其是第二人称的运用,甚至有时让人觉得是在强行抒情。

在正文之后,附上了作者的采访。这位高龄作家,常常将自己依附到某个年轻人的身上去叙述故事。这种方式至少在这本书上显出了隔阂。

另外,这本书德语书名直译过来是《阿纳的遗产》,就故事本身来说,很贴切。而翻译成“少年与沉默之海”,美则美矣,但其实离书的中心主旨更远了。

《少年与沉默之海》读后感(二):期待奇迹出现

“就在那个时候,阿纳,在这么一个冬天的日子里,我们第一次看见你。我们当时的注意力全在你身上,看着你站在仓库前的积雪中,你失落的样子,仿佛迷失在我们的世界之中……我们没有人会相信,你竟留下一个大谜团,并让我们陷入哀痛之中,只能期待奇迹出现。”

作者伦茨从年轻人“汉斯”的叙事视角出发,讲述了热爱大海的少年阿纳的故事,通过整理阿纳的遗物回忆与阿纳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十二岁的阿纳是家族悲剧中的唯一幸存者,我(汉斯)的父亲去参加昔日老友的葬礼后,决定收养阿纳,就这样,阿纳来到我们家,开启了和我们一起生活的时光。

家里的弟弟妹妹对这位新成员的到来并没有很欢迎,反而处处排挤阿纳,我作为家里的大哥哥,与阿纳一间卧室居住,在朝夕相处中与阿纳成为好朋友,看到了他的敏感与不安,力所能及的去照顾他、保护他。我们从来没刻意想过要成为好朋友,或是认为未来会成为好朋友。友谊是无法事先决定的。所以阿纳,你在来到我们家后,有因为认识我而变得快乐一点吗?

你那么想要努力融入同龄人的朋友圈,却因成绩过于优秀而被排挤,于是你刻意的降低自己的成绩,当你以为自己被接纳融入那个不属于他的圈子时,却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当“小丑”一样的戏弄着;当你努力压抑自己对维珂的情愫,小心翼翼的与她相处时,却也免不了被误解的苦楚。我知道你已经尽力的想忘记过去的痛苦,想要与过去和解了,可现实生活却也没能让你过的更快乐一些,所以阿纳,寄人篱下的你应该也有很多难言之隐吧!

阿纳,在最后的关头你在想着什么呢?你有没有舍不得我呢?如果能重来一次,我想我会给你更多一点的关心和照顾,我会更多一点的去了解你内心的想法,没能好好保护你,对比我心存内疚,我希望你回来,期望奇迹出现。

《少年与沉默之海》读后感(三):记忆里的无尽夏,少年与沉默之海

读伦茨的文字,如潜入静水深流的长河,逆着时间的暗涌,拨开词与物的水藻,将名为遗忘的沉船之物逐一打捞。随着那些记忆的吉光片羽,浮沙碎影渐渐拢聚成型,往事浮出水面,眼前是寂静的大海,和月光下沉默如谜的少年。

阿纳,聪慧、早熟、温柔,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优雅与沉稳,如林间清风,又如玉树兰芝。但少年早慧,慧极必伤,用情太深便是阿纳的弱点,而且他心里还埋藏着来自家庭的巨大隐伤。

佩索阿说“命运如一座悬崖,矗立于我的灵魂”,阿纳遇见了他的命运与悬崖—维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他爱上了维珂,少年的一眼往往就是万年,于是命运张开了它的巨翼,悲剧的暗影悄然降临。

伦茨的叙述不紧不慢,词句层层叠叠,如流瀑,如星砂,也如那些成长中的痛与吻,爱与涩,坚守与背叛,希冀与幻灭,在生活不动声色的水面下变幻、涌动、积聚成塔。阿纳内心最大的伤痛(父亲带着全家自杀),隐藏在他温柔的笑容背后,隐藏不等于消失,悬崖下的深渊仍在黑暗中凝视,等候着他一跃而下。

作为悲剧的唯一幸存者,对自我的存在总会有着无法释怀的愧疚感,更害怕再次被抛弃,阿纳急切地想融入拉斯和维珂的朋友圈,可事与愿违,他的卓越出众反而成了众人排斥他的原因。

船上的夏日成了阿纳记忆中最后的闪亮时光。甲板上阳光刺目,维珂雪白的脚踝纤细如花梗,即使隔着沙子,阿纳也能感受到肌肤相接时的滚烫,浓烈的情愫在无声流淌,还有汉斯一家人的关怀爱护……阿纳的记忆里永恒地镌刻下那个如花般绽放的无尽之夏。

少年的爱恋如烟花灿烂也如琉璃易碎。价值观的相悖,年少的无知与极端,很快就隔阂了维珂与阿纳的相近,加上工厂失窃,好友的误解,汉斯父亲的失望,触发了阿纳心中的旧伤。无法忍受深爱之人对自己的失望,更恐惧再次被抛弃,阿纳孤身登上小船,决然而去,消失在茫茫大海。

这是一场青春的殇逝,一则情深不寿的故事,无需太深究结局以及深意,伦茨早已将种种征兆与暗示沉潜在他叙述的河流里。

一个结果,一种宿命或者说人生选择,皆来自平日无数细微事件的叠加积累,这些被忽视的心理上的细枝末叶,构成我们无尽幽深的精神密林与生存困境。伦茨所做的不过是将此隐秘而浩大的构林过程,尽量真实地复现出来,而复现的过程本身也是赋予生命再生与更多可能性的过程。

《少年与沉默之海》读后感(四):《少年和沉默之海》:少年阿纳之歌

故事一开始是从“我”收拾阿纳的遗物开始的,这位已故的友人,即是这本书的主人公。而在收拾遗物的故事中,面对一个个物件,“我”陷入了回忆,开始讲述名为阿纳的少年的故事。

阿纳之所以来到“我”家,并且住在我家,是因为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在一次海难中去世了,唯有他活了下来。当然,这次海难也有难言之隐。因为这次海难,阿纳的内心包裹着痛苦,亲人的失去,也让阿纳无比的孤独,因此,他迫切地需要别人的认同和接纳,特别是“我”的妹妹维珂和弟弟拉斯_——他追求着他要活在这世界上的归属感。

小说的环境在一个拆船厂附近,周围就是海域。这样的环境对我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有些描述并不很清楚。但并不妨碍作者塑造了一个正直、诚实且善良的少年。当阿纳刚来到我们家时,叙述者,或者“我”,这么说道:就这样,阿纳,你来到了我们家,你带着你的柔顺和耐性,开始了我们共同生活的岁月。

小说里,故事的展开是一节一节的。每说完一段关于阿纳的故事,镜头就会切会现实,讲述现在发生的事情,随后又看见阿纳的一件东西,镜头又切回过去,进入有关于这样东西的回忆中。随着一节一节关于阿纳的故事展开,阿纳也变得丰满起来,同时,他想要接近的那些同龄人,也变得具体。阿纳一直想要通过牺牲、奉献以及真诚来让维科、拉斯以及包括他俩在内的小团体接纳他,但是他们无法接纳他。这一点,“我”早就注意到了,我问拉斯,为什么你们无法接纳他。拉斯说:“他太奇怪了,就像一个特殊的圣人,他们不知道怎么跟他在一起。”也许拉斯的优秀(不光在成绩上),他的争执、诚实,让这一些顽皮捣蛋的孩子内心羞愧吧,也许一旦阿纳在旁边,他们就会感觉别扭吧。

阿纳得不到包括维科、拉斯在内的小团体的信任,难以获得他们真正的友谊,但另一方面,“我”始终是阿纳坚实的、可靠的友人。在书中,不时会提到“信任”二字。这里的人际关系,很多是因为这个词在,才变得坚固。“我”和阿纳之间互相信任,重视承诺。“打从我们同住一间房间以来,阿纳从没有偷翻过我的东西,一次都没有。”甚至有着不小存款的存折,阿纳也毫不保留地向我展示。阿纳会跟我说他的心事,他的愿景,这些都是信任的表现。

阿纳在独自乘船绝尘而去之前,做了一次想要被那些小团体接纳的尝试,但是这一次尝试的代价,是他背叛了另一位信任他的朋友的信任,也对我父亲的厂子造成了损失。这本让他痛苦,但是,尽管有如此牺牲,事情过后,维珂和拉斯走在路上遇见他时却当他视而不见!他的心一定很痛,这一次尝试的失败,打碎了他所有的念头。

阿纳曾经掉入水中险些淹死,我想这样的经历一定让他想起了家人离去的那次海难,也让他再一次与死神打了个照面。阿纳之所以独自乘船离开,留下一叶孤舟,消失在茫茫大海 ,或许是这次意外早就在他心里留了影。。

一个月后,“我”不得已要收拾阿纳的东西,阿纳曾经教会我,“世间万物均有其意义,即是是最微小,最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一样。”

阿纳的离去也让维珂和拉斯知道,阿纳曾经对他们的好,阿纳也影响过他,他们其实打心眼里喜欢阿纳。

小说本身就宛如“沉默之海”,没有太多的分析、论述,只有描述和少许感叹。故事很“平”,但是正如“沉默之海”下一直翻涌的暗流,故事背后,是少年阿纳的哀歌,是阿纳支离破碎的赤城之心,也是“我”对“你”——阿纳的哀悼。

《少年与沉默之海》读后感(五):善待他人,善待自己

看完这本书,我想到了我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英俊少年》。巧了,也是德国的。

书一开始我就进入了角色,因为我的经历和阿纳有类似的地方,我19岁开始在上海生活,入住在我舅舅家。和阿纳一样,生活在别人家,一个正在成长的小青年,性格敏感而脆弱。

与阿纳不同,我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至少在我舅舅家,我当然不像在我老家,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是要察言观色,尽量多做事,少增加麻烦。我记得当时在上海,我怕麻烦亲戚家,我自己洗被单,冬天洗冷水澡。还好,当年就找到了工作,并且解决了洗澡的问题,不然我不知道我冬天怎么过法。

在家里吃完了饭后我主动承包所有的洗碗工作,只是因为上海人生活节俭,用水不像我在江西找开笼头来洗。

我和表哥与表弟的关系也不错,我表哥没钱了私下问我借,二话没说借给他。我只住了不到一年多,我后来就搬到单位的宿舍去了。

所以看到阿纳的生活让我想起了我当年住在我舅舅家的生活。

阿纳比我小,但他比我成熟与稳重得多。比如他把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自学芬兰语,努力与大家保持好的关系,甚至包括卡陆克。而且我感觉,他很喜欢维珂,除了拿出他宝贵的积蓄来维修以维珂命名的小船,他甚至故意让自己的拉丁语成绩降到维珂之后。

可以说,他想努力融入这个家庭,并且几乎成功——除了拉斯。

我猜想是他几乎完美无缺的性格与表现,让拉斯和他的伙伴们觉得相形见拙,因而用这样的方式来排斥他吧。其实阿纳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有时并不是你做了什么错事,甚至恰恰是你做对了,而被他人讨厌或反感或排斥,因为你与他们不同,甚至是优于他们,他们对你没辙,于是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反击或打击你,以希望弥补这份不足。有点像中国古人说的,水至清则无鱼。但阿纳哪懂这些啊。

心理学中介绍在这样一个年龄的孩子,朋辈的影响力非常大,因为这个年龄(15-16岁)第二期自我意识开始形成,也是第二个反叛期的时候,朋辈的认可与支持非常重要,远高于父母,因为他正经历精神或情感的断奶,希望通过建立与外在的联系来获得自己在精神与情感的支持。这也是为什么他与汉斯、维珂,甚至卡陆克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我也记得我当时在初中的时候,我换到另外一个学校,很快就融入了同学们,并与班上一些同学结成了死党,成功度过了二次心理与情感断奶,我能想像这种融入小圈子或被小圈子排斥的感受,或者说重要性吧。

但拉斯这一关他始终突破不了。而这个也最终成为造成他悲剧的原因之一,小船下水事件加重了他的负罪感,这二个因素加起来,让他参与了拉斯的行动,并最终导致他无法面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而造成了悲剧 。

我想这本小说之所以列为德国学生必读的书目之一的原因就是考虑到这个年龄的青年人,敏感且脆弱,朋辈的态度与关系对他们极其重要。阿纳的故事让这个年龄的青少年学习我们应如何对待与我们不同的人。

这本书不仅老师要阅读,父母也要读,甚至可以与孩子一起读,来讨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与我们不同的人,是一个非常好的生命教育材料。虽然这本书写的是年轻人,但我们成人在日常生活也会经常遭遇这样的情形,周围总有一些人比你优秀,你是嫉妒,排斥,打击还是接纳、交流与学习呢?

当然成年人与年轻人不一样,但我们不正也是从青少年走过来的吗?

让我们善待他人,也善待自己,因为谁知道我们会不会成为阿纳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