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边界的读后感大全

边界的读后感大全

《边界》是一本由胡刚刚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2021-7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边界》读后感(一):《边界》:维持初心,破茧成蝶

就是这样一位才情与理性为一体的女孩,她不仅仅是一位理性的程序工程师又是一位写诗写散文,画画。她就是《边界》的作者-胡刚刚 她是一位测试架构师,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计算机硕士,又是北美中文作协会员。《留学生》杂志专栏作家。她的散文获得了多个奖项。在绘画方面,她也展现了她的天赋,她的画作多次入选国际画展。 在《边界》书中,她通过一个个故事的叙述的记忆,一段段光影串联的成长。她的每一个经历都散发着光环的年轮,从酸到甜,让读者明白作者的深意。 01维持自己的初心 从我们出生就像一张白纸,不同的环境造就了我们不一样的人生。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会有许多的磨难与挫折,只有经受过挫折和打击,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含义,看待亲情,爱情和友情。 在《边界》一书中,作者讲述了小时候成长的故事。在学校里,遭遇同学的排挤和冷眼,让她有些自卑,但是最后她会选择原谅过去。而在职场中,让她体会到人的冷漠,她却选择远离,不会让那些事情最后改变自己得的立场。 这样我们接受这一切,由此转为动力,以平稳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并寻找自己的目标。 02我们心中有梦想,什么时候做都不晚 以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在高考之前,报考大学,我们会放弃自己的喜好和擅长,选择大人为之铺设的道路。而我们的作者也是这样,她儿时喜欢画画,希望每天都能画画。 在学校里,我们老师不止一次让我们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考上好高中和大学。作者胡刚刚为此放弃了自己爱好-画画,在考大学,父亲让他报考计算机,因为这个专业在就业机会有机会。 经过无数次的斗争,胡刚刚选择了计算机。在大学里的几年,她拼劲全力,能在计算机的领域做出成绩。到最后的出国,读研,加入IT,拥有了看似体面的人生。 直到有一天,胡刚刚进入美术用品商店,自己的那颗热爱画画的心被其唤醒:在生活中的有些部分是给别人看的,为的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别人为之羡慕的生活与工作,而梦想是属于自己的。 于是,她又重新拿起画笔,虽然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但是对比之前熟练的执笔感觉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她对此没有灰心。 对于梦想没有标准,也不需要挥霍时间和财富,只要有坚定的信念,暂时为了生活放弃自己的梦想,我们也可以重新开始,为了梦想拼一次。 为自己而活,不要在意别人的想法 我们从小到大,我们会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而委屈自己,比如:在相亲中,明明不喜欢对方,因为家人的原因,又加上自己的年龄,就草率的嫁给对方。 在《边界》一书里,作者也在这些矛盾中不断徘徊,但是经历了一些事情,她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写在最后 《边界》这本书中,我们看到胡刚刚对梦想的追求,通过一个个故事的叙述的记忆,展示出作者对过去的破茧成蝶。

《边界》读后感(二):《边界》:你的人生有没有边界呢?

最近闲来无事,利用几天的时间读完了一本书。书名是《边界》,作者叫胡刚刚,她是北美中文作协的会员,也是《留学生》杂志的专栏作家。更难得的是她不仅擅长文字的组合,也擅长线条的勾勒,是一位十分难得的画家。

可能正是因为对色彩的无限熟悉,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每一章的内容都仿佛是一副色彩艳丽、笔墨浓重的画。

仔细来说,每一章都讲述了一个故事,是关于青春的一个个故事的叙述,让我们在故事里看到了作者的成长、疼痛和那些不舍以及不甘。

她封闭自我,不愿意过多的去接触别人,可是有幸走进她心里的那几个人却依然带给了她一段充满疼痛和自省的青春。

谁年少时,又没有几个心仪的人呢?或者这些人和我们演绎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在我们心里留下深深浅浅的伤痕。或者他们只是和我们一起走过了一段路,然后各奔东西,各自奔赴更适合自己的人。但无论如何,那就是青春啊。

就犹如一副画一样,充满浓烈色彩的画总是比黑白寡淡的线条更加吸引别人的眼球。在无尽的色彩里,我们看到了张扬的美好,那怕只有一霎那的精彩,也足以留下终生不灭的印记。

作者对于文字的驾驭堪称绝妙,每一段文字都极具张力,色彩感和画面感十足,文字的宽度和广度也超出了我们一般的认知范围。不得不说,学霸型作者的文字就是非同凡响。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旦你稍有懈怠,就有可能无法衔接同一段上下两句话的意思。而且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你不停的去思考去回忆前面的内容,不然就无法理解作者的深意。

读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边界呢?这个所谓的边界到底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边界,还是作者自己与整个社会的边界?

到最后我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边界看似一个小范围的概念,却也是贯穿这本书始终的。而所有人与人之间的边界综合起来就是作者与整个社会的边界。说到底,我们与这个社会的联系归根结底,都是通过某个人来实现来达成的。最终,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构成了我们对抗社会的一个大边界。

同样,当我们惧怕与社会发生某种联系时,不过也是在惧怕与未知的人或事发生某种未知的冲突,进而选择了躲避,选择了待在自己的安全区域内,小心翼翼的窥视。

这本书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恐怕这就是优秀书籍的特点,它看似在讲述别人的故事,却最终引发了我们对自身的思考。

书中的主角遇到了那些人,遭遇了那些故事,这何尝又不是我们自己的人生中所经历的呢?也许地点不同,时间不同,人物不尽相同,但那种彷徨和在意又何尝不是一样。

人生真的处处是边界啊,而且似乎多的是不可触碰。在作者的眼里,这并非是一种逃避或者不勇敢,只是一种本能的保护自我不受伤害的驱动。

可是我们总要突破自己的执念和惧怕,如果人为的给自己制造一张网,不愿意去面对不愿意去尝试,真的会错过太多的风景和精彩。

去看看好了,那怕会受伤。

去看看好了,那怕会失望。

去看看好了,那怕只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

毕竟,对于这个世界,我们真的来过。

《边界》读后感(三):《边界》:金句的盛宴

不得不说,我是被《边界》封面上的金句吸引的,一篇文章里有一两个好句子已实属难得,让我意外的是这本书满篇金句。作为句子控,我读书习惯把好句子划下来,但《边界》这本书,我恨不得全抄一遍。

《边界》胡刚刚著

随便挑几句,都会为其中独特的想象力和饱满的情感所折服,而且大多数句子押韵,像优美的哲理短诗:“生命,总想个整数,却在循环小数里波澜,不期,不断,不尽圆满,尚可自成一派(π)。”

“做某件事,若犹豫的原因是舆论压力的话,就去做;若做的原因是舆论压力的话,就别做。”

“我坚信当旷世激情一如其汹涌降临般汹涌退却,当末日风暴从宇宙深处席卷而来,当时间也蚕食了曾冠名永垂不朽的诺言,我将依旧怀着,对爱最初的忠诚。”

“后来他频繁现身于我的诗文中,以百般冷色的绝望,以千种告别的风姿。涕泣声远去,留下天堂粉饰的地狱,每个字都是刑具。”

“不记得有多少次,非昼非夜,似梦似醒间,我在碎雪屠噬的残霞中,枯霜焚化的夕阳里,烟岚浣染的月浪下,反刍桃李年华如水藻般缠绕我的困惑,那些蒙太奇背后讳莫如深的图形,诸行无常生生灭灭的梦境,那些从未兑现过半分誓愿的流星,还有,比一切已知和未知的传奇更遥不可及的,他的身影。”

“我远走异国,在孤军奋战中一次次幻想重裀列鼎,只为有朝一日他从别处看到我的名字,也许会花片刻想起我,只为有朝一日若我俩不期而遇,他也许会后悔当初的擦肩而过。”

好奇搜了搜作者胡刚刚的资料,发现她是IT专业人士,计算机专业出身,怪不得会把很多理工科知识巧妙地运用在文学比喻中,比如:“与异性间,我恪守着范德华力的原则——远距离吸引,近距离排斥。”这句话形象地诠释了距离产生美。给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偏航》,文中不仅有程序流程图,光学分析图,还有作者自己的画和诗歌,从全新的角度解释爱情和生活,令人眼前一亮。

还有这段对孤独的阐述,让同为异乡人的我深受触动:“威威,你知道孤独的感觉吗?孤独就是每天晚上躺在跟人合租的廉价公寓里那个从跳蚤市场淘来的二手床垫上,盯着天花板一角啃墙皮的毛蜘蛛发呆;是蒙在母亲从老家捎来的蚕丝被下面,偷偷哼着儿时烂熟于心的摇篮曲,却呜咽得唱不成调调;是正襟危坐在小洋楼里装修得古香古色的书房中,凝睇龛火,手攥兔肩紫毫笔,却不知从何抒发沉积过久的客愁;是坐在一堆金发碧眼的橄榄球迷中间,对他们一声高过一声的欢呼心如止水,只看见窗外中秋的月亮把面前一盅美酒映得惨白,却再也寻不到当年与我对诗的故人。”

加上随书附赠的作者自绘插图,《边界》这本书,是融文、理、诗歌、哲学、美学与一体的视觉盛宴,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收藏。

遗憾的是,胡刚刚目前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也许她和书中对自己的剖析一样,是个隐身的观察者。其实这未尝不是件好事,写作本是孤独的,少一些外界喧嚣,有助于作家专注创作出属于自己品牌的作品。正如她自己所说:

“叫座的书籍作者写别人想看的文字,叫好的书籍作者写自己想写的文字。”“群体惯于为个体编织罟弋并冠名“归属感”,再将衍生物“自信”制成诱饵巧置其中,用来荒废尽可能多的翅膀。殊不知源于归属感的自信,正需要被抛弃,无视归属感的自信,才是无瑕的自信,这种自信并非归属某种文化,而是归属自我。”

感谢《边界》让我认识了胡刚刚这位有潜力的作家,她的文字非常有辨识度,期待胡刚刚更多优秀的作品。

《边界》读后感(四):边界:身处世俗便是俗世人

边界,百度百科解释为:“领土单位或国家地区之间的界线;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界线”,但是在这本《边界》中,大概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边缘界限。用边界命名,内容主要讲“我”和不同人之间的人际往来。书中深意,其实,从书名就可窥见一丝端倪。事实,也确实如此。

书中理智冷静的“我”,既不喜欢过于亲密的关系,也不乐意花费感情去维系一段关系。

理智冷静之下,有着冷漠和克制,用理性去主导情感。

虽然很多文字都是在讲述故事,但是更多的是散文式的描述,用专业的知识去进行讲述、类比,用精炼简洁甚至有些许刻薄的言语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者的知识覆盖面非常广泛,理工科方面的专业知识非常扎实,涉猎广泛,言语多样简洁。

哪怕有些描述,我看得一知半解,也大概可以猜出其中的意思。不得不说,这种非学习类书籍一般很难让人产生挑战心理,然而这本书做到了。作为一名理工科专业人员,我看得懂大半的文字,那些看不懂的,对我来说,并不仅仅只是晦涩难懂的艰难,反而还有那么一丝好奇,好奇作者是用什么东西或者理论来进行讲述的。不得不说,这是我离开校园以后少有的自主学习猜想的时候了。

除了行文思路带给我的欣喜感,书中“我”这个人物,让我嗅到了一丝丝不寻常的意味。喜欢独处是性格,追随人群是礼貌。身处社会,作为群居性高等动物,我们很难做到离群居所。因此,就不得不投身于人群中,和人交往。而且,人本身是有来处的,上有长辈父母,这些都是血缘决定我们无法摆脱的第一重人际关系。再往第二重:爱人、密友,总是要有一个,这样深厚长久的关系更是需要花费时间精力进行维系。第三重则是同学、同事,这些是普通人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总是不可避免彼此打交道。再到第四重,就是生命中曾经出现过又离开的那些人,他们可能只是在我们的经历中曾经显现过,甚至从来没有在记忆中停留过。

不得不说,人生在世,真的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一个人赤条条地来,最后赤条条地去。中途,或绚烂,或平淡,最终都是归于尘土。然而,当我们身处途中之时,却往往不能一直随心所欲。不论是做事还是为人,多半是脱离不了旁人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入了俗世,谁,又不是世俗人呢?

公号同名:风凭,欢迎来访!

《边界》读后感(五):成长边界终将消逝,书写却让人铭记!

寒冬腊月,新春将至,阅读这本《边界》,我很庆幸。这是一部讲述成长和光影的散文书籍,作者以记忆为根,以想象为翅,深入挖掘,展现了一个热爱文字、绘画、音乐、乃至科技的女性的情感和心灵不断成长、飞升的旅程。全书有种时光流转般的基调,平和朴素,时时流动,每一个瞬间又是十分郑重的。全书内容涉猎广泛,包容万千,讲述了作者对身世、家庭、童年以及对自然、生命、社会等方面话题的感悟与杂想。作者以文字描述素年里的烟火人间,并探索自我与外在环境及内心世界的关系,以及与之保持的疏离感。

这种善于以典雅繁丽文字,用准确诗意的意象创造出无法复制的特质散文,书中散发的文字素养绝非常人所能及,如果没有耳熏沐染地熏陶和日积月累地沉淀是无法写就的。刚开始看到作者名字还以为是一位男性作者,殊不知翻开书本,却给人一种悠悠流水,含芳吐蕊,沁人心脾的美感。胡刚刚,80后美女作家,爱好绘画、写作,在港台、北美等多地区屡获文学累大奖。她更是清朝翰林学士胡安铨玄孙女,舞蹈家胡果刚、尹佩芳孙女。作者如此的家庭文化背景,联想到书中她独特的文思气质也就不足为奇了。

《边界》平静、随意,有着自然的风貌、怀旧的气质以及对于现实不动声色的冷眼关注。展示了作者对于过往、对于人世、对于成长的思考,包括内心的自省、对他人的洞察。这是一本略显私密的书,但却架构了一道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真诚沟通的桥梁。譬如在叙写成长时,作者写到了很多有无限的诱惑,也有身处渺小的悲哀,我们似乎总是被洪流推着前行或后退。可胡刚刚却用温暖的笔触描述了一个个关于“成长”的故事,每一个经历都是散发光环的年轮,流淌着从酸到甜的味道。这些可以看出作者对往事怀有一份敬意,她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所应该秉持的和谐,这份和谐不是相互改造与改变,而是对彼此的尊重和敬意,这份尊重与尊敬,让作者的文章多了份禅意。

作者采用一种“清谈”的方式来书写,字字句句,所思所想,多为有感而发的心情之语,给人一种“时光流转”般的沉静感觉,文字如同穿越月光夜色的清越笛声。全书以极其耐心与细致之笔娓娓写来,甚至不惜大篇幅地对自然细小物像进行极其精细的描画。在这方面作者有着很准确的人生观察,她的思维跨越时空,使得记忆中的人事和当下的人生相互交织,叙述视角不断切换,就犹如电影画面一样自然流转。

在此基础上,作者文笔华丽优美,精准细腻地把握了人物心灵的转变,使得全书的叙述视野十分开阔,她的记叙,所思、所感、所悟都极具音符般跳跃的律动,让人随着她文字的不断转折变化中感悟生命悲喜的喟叹和优美。作者是一个素颜女童和始终执守边缘的写作者,身份分裂交错,她的叙述语言有一种女作家独特的细腻和优美,而且透出一种非同一般的质感,温和而有张力,文笔如入化境,给人勾勒出一副清新自然、出入自如的独特唯美意境。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