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明暗之间读后感1000字

明暗之间读后感1000字

《明暗之间》是一本由[日] 丸尾常喜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2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暗之间》读后感(一):2023年第142本,明暗之间

#阅读打卡#《明暗之间》丸尾常喜 计划阅读220min ,实际阅读236min,完成率100%

摘录:

绍兴旧时以“会稽”之名为人所知。据《史记》所载,夏王朝的开创者大禹治水成功后,曾在此地的苗山会见诸侯,评定众人功绩,这座山因此也叫作“会稽”(稽,为计量之意)。

感悟:

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待补充

《明暗之间》读后感(二):叫醒国人的鲁迅

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记录过。其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图》,说家里长辈给了他一本《二十四孝图》看。那是一本宣扬孝道的书,里面有个惊悚故事叫“郭巨埋儿”。说的是汉代,有个人叫郭巨,家里穷,上有老母亲,下有一个三岁的儿子。奶奶疼孙子,自己省下两口饭,要喂饱孙子。郭巨看了,心里难受,就跟老婆商量,咱家太穷了,儿子吃饱了,咱妈就吃不饱,咱们还是把儿子活埋了吧。郭巨就在地上挖坑,要把儿子活埋了。地上挖坑挖了两尺,挖出来一罐金子,这是老天爷看他孝顺,赏赐给他的。鲁迅说,他看了这个故事后非常害怕,当时家里正在走下坡路,爸妈老为柴米油盐发愁,奶奶也老了,如果爸爸要学郭巨,当个孝子,那不就要把他给活埋了吗? 《朝花夕拾》是鲁迅中年时写的书,是追忆往事的,但小孩子看了《二十四孝图》的那种恐怖感,应该是很真实的。我们理解了这种恐怖压抑的感觉,才能理解鲁迅后来从事的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性。

《明暗之间》读后感(三):无题

慌张匆忙中读完。一边盯着孩子写作业,不时被打断,加之时有文言出现,所以读个囫囵吞枣。之前看过智能路障介绍的鲁迅,对他的生平有大致了解,所以在看这本书,关于鲁迅先生的脉络又清晰起来。 第一,鲁迅先生太寂寥孤独了,为了一点希望,或者为了自身的使命,就像他在最后几章中提到的,在彷徨中痛苦得坚持、坚守。这种坚忍任何一般人很难做到吧。 第二,他是一个新旧交替的人,一边批判过去,又不得不从中汲取的“新人”,他深知这一点,所以希望后来的青年人在他的助力下往新时代走得更远。 第三,面对兄弟决裂这块,为他鸣不平。用微薄的收入养一家老小,却最终被不明所以得轰出去还挨了打。面对兄弟不睦,这是怎样的心痛。 第四,在一些月400元开销的情况下,200日用,100供养老母,竟然用100元,1/4的工资买书。反观自己能投入多少?关键买了也没法收纳了。

第五,即使身居高位,却免不了被迫做一些违背心意的工作,相对于今天的各种繁琐杂事,谁说鲁迅先生就不是戴着镣铐跳舞呢?

《明暗之间》读后感(四):有些事,愈艰难,就愈要做

严格算来,这是读的第一本关于鲁迅的传记。

书的线索很明显,以时间和城市为牵引,从绍兴到上海,讲述了鲁迅一生的轨迹,记叙了他相对重要的人生事件。由于之前比较系统的看过B站UP主智能路障的鲁迅系列视频,所以对书中的很多关于事实类的内容比较熟悉,甚至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还专门仔细比对了其中有一段关于鲁迅在他奶奶葬礼上的表现的内容,质疑是否有抄袭,但其实想想看,对鲁迅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相关资料也十分丰富,关于他个人的点点滴滴怕早已被研究的干干净净,你可以说,我也可以讲,是不是抄袭很难界定。

对于鲁迅思想演变的研究和介绍,是书里花了较多篇幅去回顾的部分,主要发生在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这块内容是了解鲁迅的核心,但说实话这本书并没有很精彩的完成对鲁迅思想演变的总结与讲述,也许和翻译有关系,涉及的段落很长,读起来稍显乏味。如果可以将这部分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展现出来,会成为这本书的亮点,毕竟关于鲁迅生活的故事,大家知道的也不算少了。

春节期间,来到了绍兴鲁迅故居,带来了这本书。原想此地此情来此沉浸式的穿越,但无奈人流拥挤,只在鲁氏旧宅从入口被推到出口,根本容不得驻足观看,于是放弃了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也罢,本身对于这样的人,神游也许更能懂。

结束旅行前,来到文创商店,同样是异常繁忙,店员一直在抱怨,我问她:“人多你不高兴吗”,她摇摇头。我们似乎都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很快适应了一种新生活,很快忘记了之前的生活,又将很快适应未来的另一种未知。在文创商店买了一个金属书签,上面书写:愈艰难,就愈要做。出自《中国语文的新生》。送给自己,送给我爱的这片土地,及在这里生活的人们。

《明暗之间》读后感(五):旧书重版的最低标准

这是一本封面比内容好看的书。出于被包装吸引的缘故,我很早就下单买了这本。今天读完,比较失望。

这本书出来的时候,华东师大的两位我认识的现当代的教授极力推荐。我以为是本好书,没想到是本旧作。旧作也有好的。但鲁迅研究到了今天这个水平了,这本真没重版的必要。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本书对于初识鲁迅的读者来说,缺乏必要的背景提示,很多地方该注不注。而对于熟悉鲁迅的读者来说,又等于什么都没说。浮光掠影,虎头蛇尾。研究鲁迅的旧版书好的很多,为什么偏偏出这一本呢?

还是说回旧作的问题:

不是说旧作不能出,但出版的时候至少要能够说明这是一本1985年的老书。其学术价值和再版价值都很有限。编辑出于个人偏爱推荐选题当然可以,拉来自己的一帮老师和同学各种宣传 当然也可以。但在宣传的时候只说这是日本人的研究,不说这是1985年的作品,多少有诱导消费之嫌。

不是说旧作不能出,但出版的时候应该配有再版记或编辑的按语以示认真和诚意。但这本书什么都没有。就是原样重印,配个插图,弄个漂亮的封面,内容里还错了好几个字。比如“孟宗哭竹“变成了“孟宗苦竹“。不知道编辑有没有认真校对?

下半年同时出版的还有王晓明先生的《鲁迅传》。这是一本好书。当年好像是上海人民还是上海文艺出的?我读大学的时候买过一本,当时已经不好买了。是托了人辗转得到的。这是好书。如今,丸尾常喜的这本,真是很一般的书了。虎头蛇尾。

旧书重版的最低标准应该是配按语或新序。如果没有,至少也要认真校对。如果连这件事也不愿做,徒请来L老师N老师摇旗呐喊,这是为老师增光呢,还是拖老师下水呢?

这本书,不值得再版。

看这书,不如看年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