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给孩子的科技史》读后感100字

《给孩子的科技史》读后感100字

《给孩子的科技史》是一本由吴军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4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孩子的科技史》读后感(一):对于孩子来说,是不是太难了?

我是吴军博士的大粉丝,他的书我几乎都买来了。很多都多次阅读。也送给了小辈们。我买这本书的本意,是给4年纪的外甥看。在给他看之前,我自己先阅读把关下。我是大学文化,虽然读的不够好,但是看孩子的书,应该是绰绰有余了。但我感觉这本书,还是太深奥了,对于孩子来讲,趣味性也不太够。所以,这是我第一本打低分的吴军博士的书。

我想和看过这本书的朋友们交流下,大家怎么看待这本书,以及你们的孩子能看完,且看的津津有味吗?

虽然这本书,我给了低分。但是吴军博士的书,总体在我心目中,还是非常高分的。下一本书,我就去看吴军博士的《富足》了。

《给孩子的科技史》读后感(二):大人如何看给孩子的科技史深度解读

1黎明之前 智人打败尼安德特人不只是发明了远程武器,弓箭和标枪,更是语言,所以信息战已经打响几十万年了 2文明曙光 人类不只驯化了动物,还驯化了植物,这些谷物需要人类,就像人类需要他们 陶器又重又脆,是稳定的居所促进了陶器发展,所以说房地产才是人类永远的第一产业 农业需要计数和计量,所以带来了数学的进步,包括几何学,还有天文学,别说农民没有文化,他们可是科学的鼻祖 4文明复兴 阿基米德发明了最早的激光武器,用青铜镜聚焦阳光烧毁了罗马海军的帆船 掐脖子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埃及禁止纸莎草出口给帕加马,然而,迫使后者发明了羊皮纸 米开朗基罗 达芬奇 伽利略的背后,都有美第奇家族的资助,推动世界进步到底是知识还是资本 因日心说引火烧身的布鲁诺,其实是因为他的泛神论,和到处揭露教会丑闻,可怜的日心说只是工具,真是日了心了

《给孩子的科技史》读后感(三):人类成长文明史

人类成长文明史 人类社会的发展,到今天有清晰脉络的可考证的历史,不超过三、四千年。四大文明古国硕果仅存的中国,商代以前几乎都是空白,基本上人名地名都靠推测,物理遗存少之又少,没有文字记录。对于今天研究的人来说,那里是一片迷茫,就像没有发生过什么一样。 但这是不可能的,按照常理推测,朝代的沦亡,帝国的建立,那都是有秩序,有发展脉络的,不可能海市蜃楼,从天而降。所以,商朝下面有周朝,商朝上面呢,一定有夏朝。即便没有,也一定有其他朝代,或者松散的政权、部落组织。这都没有问题,问题是人类的进步发展、社会的体系完善,一个持之以恒的规律就是文明的不断提升,也可以侧面说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种尺度和水平,一定是渐渐向上越来越高的。 从茹毛饮血到洞穴而居到钻木取火、结绳记事等等,人类掌握的经验和技术积累越多,文明也跟着越进步。这种关系是呈现正比例变化的,这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从保证生存权入手,不断与大自然斗争,不断刷新自我的智慧,然后建立健全社会化、组织化,到产生国家,乃至以后更大地域的洲际联盟,地球联盟,这都只是个时间问题。因为事物发展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高级到更高级乃至神级,只要不发生某种特定的阻挠和打断,这种进化是一定的。 科学技术也会遵从这种规律。所以,追溯人类的科学技术史,也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给孩子的科技史》,就是一本从科学技术看文明发展的简史。虽然说是给孩子看的,可是这种对历史的介绍,这种由时间演进、文明进化的详细梳理,对一般的人来说,都可以当做一次文明史普及的。 不同于一般的科技史的介绍,本书以文明史为参照,有它的经纬,不是单纯从技术着眼,这让它的编排脉络更加清晰,更加符合逻辑,而不仅仅是一本科学技术的说明书。尤其对于今天的科学技术发展,也重点做了介绍,对未来科学技术的演进形势,也有了论证和推理。 本书图文并茂,言简意赅,很适合孩子的阅读特点。而且目前,伴读这种形势很旺盛,如果父母和孩子一同阅读,相信受到知识熏陶和教育的,一定不止是孩子,对大人也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此一说,这真是本老幼皆宜,人人适合阅读的好书了。不信,观之可也!

《给孩子的科技史》读后感(四):我的书评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刚看完的一本书,叫《给孩子的科技史》,作者吴军毕业于清华大学,之后在美国读到了计算机科学博士。然后在Google工作,现在是硅谷的投资人。 因为这本书是科技类历史书,所以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评价它:内容、文笔、美感。 首先是内容。从石器时代一直讲到了未来,各个重要的科技事件都讲了,且每个部分篇幅不长。总之,符合期待,使人受益。 不像看历史书,可能读了很长时间,几百年的跨度,一直是政变呀,战争呀,同类事件。 看这本书就像是在拉着进度条看世界史,每翻一页都是人类在智慧上更了上一层楼。 另外,这本书的时效性较强。 比如说,史前没有文字,那么我们怎么去了解那时候人类的生活呢?一般的历史和语文课会告诉我们,通过实物。而这本书告诉我们,除了实物之外,还有两种方法。一个是,世界现在仍然存在一些原始部落,我们可以去观察研究它们。还有一种方法最新也最精准,就是通过DNA技术来研究。 再来说说文笔,或者说行文。我认为童书的行文最重要的一是深入浅出,二是吸引人。 这本书越是到后半段,文字变得越来越不好理解了,有很多专业术语。虽然也有解释,但解释的文字也不是一般孩子能懂的,可能需要高中甚至大学的理科生才能懂。 我理解作者,但是我仍然认为可以进一步用儿童能懂的语言说出来。 除了不够“浅出”之外呢,我觉得吸引人的程度也稍差。 目前我读到的中国科学家写给孩子的书里,还真没有像《元素的故事》《十万个为什么》这么这么文笔生动或者特别符合孩子心理的。 但是我相信,我们也一定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也许已经达到了,只是我没有发现。倒是发现一本中国人给孩子写的金融的书,非常深入浅出,也符合孩子的兴趣点,行文和构思堪比郑渊洁,叫《金融城历险记》。 第三,说说美感。 本书的封面设计在众多的童书中,我觉得也是毫不逊色的。 它的排版设计也可圈可点,每一页的最上方有一个进度条儿来告诉你读到这本书的百分之多少了。 它里边的插图非常多,很生动,有一点混子哥的感觉。图文字旁边的注释很有意思,比如拉瓦锡的图旁边儿写着:啥也不说了,咱们高中课本儿见。

还有,讲听诊器发明之前,病人就要去听病,医生会去听病人的心肺,如果是男医生和女病人呢,就比较尴尬。这时旁边就画了一幅图,这个男医生尴尬得出汗了,旁边文字写着:要温度还是要风度?(好像应该是要心跳还是要风度) 颜值这块儿做得很不错。 所以总之,是中上等的水平的好书。

《给孩子的科技史》读后感(五):放下手机,来和孩子一起读读这本科技史吧

当今这个时代,手机几乎已经是须臾片刻离开就会感觉浑身不自在的“必需品”,可以说男女老少都已经习惯于“机”不离手。那么,曾经被誉为“精神食粮”的书籍呢?俄罗斯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他那个时代倒是已经有了电话机了,可以算是赶上了现代通讯手段应用的时代;不过要是当年也已经有了手机的话,恐怕别林斯基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手机党”的一员。可见,在手机与书的“拉锯战”中,手机恐怕会略胜一筹。所以对于家长们来说,如何平衡好对手机的使用,对孩子形成一种良好的示范,这个任务恐怕也是会比较艰巨的吧。

相对来说,书对孩子们的吸引力还是能够和手机“扳一扳手腕”的。一则,高中以下的孩子们在校期间不允许带手机,可以心安理得地拿在手中的,除了课本,就是适合孩子们看的课外书了;二则,要是书的内容足够吸引人,而且又能学到有用的知识,老师、家长也乐意让孩子们多看,这样的书的吸引力就更是非同一般了。基于这样的一些要求或者说标准,由“文津图书奖”和“吴大猷科普著作奖”得主吴军博士编著的《给孩子的科技史》将会受到多么巨大的欢迎也就理所当然了。

孩子们都有冒险的天性,也有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激情。作为一部写给孩子们看的科技史,其中既包括农业、工业、艺术、天文、地理、生物等领域的知识和历史,也不乏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关键性的人物、事件及意义,当然也加持了数以百计别人不知道的知识点,还有300多幅可爱又传神的手绘插图……所有这些,都堪称孩子们喜欢上这部写给他们的科技史的“加分项”。

除了历史本身天然具有的有趣、好玩,吴军博士的“功力”也是一个“加分项”:他擅长用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的手法来为自己的行文增加可读笥。譬如,他在说明人类居住在茅屋里与居住在山洞里时,就打了这样一个比方:与宽大的山洞相比,就近搭建的茅屋也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可以更方便地工作。就像今天的人们,宁可在工作机会较多的城市中买房,也不想要偏远地区的大宅子一样。这样一写,确实让人印象深刻,孩子们也容易理解其中的区别所在。至于其中还“隐藏”了多少有趣的秘密知识,那就不妨自己去好好找一找了。

值得一提的地方还在于,这本书虽然名为《写给孩子的科技史》,其实在拿给孩子们看之前,家长们更应该先放下手机,把这本书认真地阅读一下,然后再和孩子一起来品评这本书——这样的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更不用说,无论如何,把好书拿在手中,远远要比把手机拿在手中消磨时间更有意义——书是别林斯基时代的“生命”,也应该且必须成为今天这个时代的“生命”。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