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读后感1000字

《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读后感1000字

《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是一本由陈晓著作,59.8出版的32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9-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读后感(一):《什么心理》书评 因为至暗时刻陷入自我怀疑的我 因为这本书再次释然

我很少看心理学的书。因为我并不是一个情绪波动很大的人,或者总觉得自己压力很大的人。系统的学习心理学似乎是一件离我很遥远的事,我尝试过看心理学的理论书以及听课,但抽象的概念总是很快的抹杀我对这个领域最原始的热爱。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文字的共感」。每每读到让我感同身受的话,总是让我频频点头,做上标记,反复默念。这在充斥着碎片化和快餐式的接受信息模式中显得更珍贵。在看书的过程中,最让我欣慰的就是时常会出现「啊,原来我有这种想法并不奇怪」、「原来我曾经产生的负面情绪是正常的」的想法。

我想,每个人都有过陷入负面情绪的黑洞中自我怀疑的经历。但走出来和真正的与自己和解是两个维度的事,感谢这本书让我可以默默的对那个时刻的自己讲,这个情绪的存在是正常的,不那么快乐的你也是正常的。

在我看来,这本书所阐释的心理学知识非常实际,适用于家庭、职场、恋爱、交友等一切和人有关的场景。其中,「尝试从别人的视角理解问题」是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因为学习的是新闻专业,更能感受到“信息茧房”带来的影响。我们对感兴趣的信息自然有更多的关注,而这也会让算法为我们推荐更多这一类的信息,从而降低的对其他信息的关注度。以我自己为例,我更喜欢和影视相关的信息,对于时政新闻、经济政策的关注自然就会少。所以在和不同背景的朋友聊天时,需要去理解别人的视角。观点的背后体现着领域、背景、观察和思考。

甚至,我意识到这句话不仅仅停留在人的层面,计算机、比如在master课程中学习的编程思维,其实是理解制造一个产品的过程中,计算机的运行模式。所以,这需要人去站在计算机的视角理解问题并进行改进升级。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人也需要站在AI的视角思考问题了吧。

至于书中讲和父母相处还有恋爱中男女的思维差异的心理学实验,则是自己被「治愈」的过程。我有桃子但我需要苹果,但你只有葡萄。你把葡萄给了我,并暗自期待可以从我的手中拿走桃子。我想,「错位」的需求是父母子女之间最常见的关爱模式了。但作为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影响的我们,很少去思考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否平等,因此就算自己的需求没有得到关注,也会选择接受来自父母的爱。但这种情况在恋爱交友的场景下,我们似乎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关注自己的情绪。在“做自己”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自我意识的表演,也就是书中所讲述的学会自我满足。看来我的文字再一次表露出我是一个「回避型」依恋风格。

果然,不愧是我;所以,请保持自我!

《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读后感(二):一些有趣的理论

1、每天烟抽得越多的人越觉得自己不会得肺癌。

2、人们对行为的归因可分为内归因与外归因。心理学家曾对比婚姻生活美满与不幸的夫妻,发现婚姻幸福的夫妻会将伴侣的积极行为归因于伴侣本人(内归因),即TA是个好人,善良慷慨之类。而婚姻不幸福的夫妻则会对伴侣的积极行为进行外归因,比如TA是不是做了什么对不起我的事,做贼心虚,或是肯定捡钱了吧。另,幸福夫妻会倾向将伴侣的消极行为进行外归因(工作压力大之类),不幸福夫妻则是进行内归因(TA就是这么刻薄这么烂)。简而言之,要想做幸福夫妻,遇到衰事就要想,“TA肯定有苦衷”,遇到好事就要想,“TA好棒棒”。

3、东方人思维更具整体性,会从人际关系和环境的角度来思考人与物。年轻人相较老一辈更有个人主义倾向,有的婆媳问题便是两种不同的自我概念冲突,即,不分你我的,与相互独立的。南方人较北方人更倾向整体思维,或与农业种植方式有关,北方小麦种植粗放,南方水稻种植更求精细,需举全村之力协作完成浇灌,不同的种植文化会影响不同区域人的思维方式。

4、虚假的普遍性是指人们高估自己的意见或行为的普遍性。网络喷子常用开场白“只有我一个人这么想的吗?”是的,只有你一个人这么想的。虚假的独特性是指低估了自己能力、期望或成功行为的普遍性。当人们具有某方面的能力或成功做了某事,会觉得别人没有这种能力或做不到这件事,这样TA才足够特别,殊不知,实际上是个人都能做到。

5、自我妨碍:

被实验者会因为害怕自己在后续任务重可能的失败,选择服用阻碍自己成功的药物,这样即使后面表现糟糕,也能将失败归咎于药物而非能力,继续维持自身良好形象。

男人与女人在自我妨碍上存在差异,选择服用阻碍药物的男性居多。此间的差异心理学家认为是因人们倾向于将男性的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等不稳定因素,而女性则被归因于缺乏能力等稳定因素,“自我妨碍”对于女性而言是“费力不讨好”的策略,但对于男人而言,虽费力但“讨好”。

提醒家长,太喜欢将自家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会迫使孩子因太怕失败而用自我妨碍策略来维护自己形象。

6、自我控制有限资源理论:所有的自我控制行为以来同一种能量,而这个能量是有限的,此消彼长,某一领域使用了自我控制资源,另外的领域的自我控制就会枯竭。举例,桌上摆着饼干却不让吃地做数学题,与桌上没有饼干做数学题的两组人实验,后者坚持时间更长。抵御饼干诱惑使得自我控制资源耗损,做数学题的资源便不足。自我控制资源可以通过摄入葡萄糖恢复。故,不要进行多项需要自控资源的任务,事情一件件来吧。

7、自证式寓言指接触他人之前对此人有一个预期,该预期会影响你随后的行为,直至将对方塑造成你当初的预期。当你对家人缺少笑容,家人亦回之以消极情绪。当你怀揣热切的期盼,与人交往表现出兴奋与积极,对方接收信息后可能也会回之以积极态度。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更易接受暗示,别老骂他们笨蛋,不然他们真的会变笨。

8、销售员有时比心理学家更懂你的心,一种决策心理现象——锚定效应。

如果消费者在估算前接触到一些数值,那些数值会变成估算的起始值,那些起始值便会将你“锚”住,从而使判断产生偏差。如,你在商场看到一个包1200,回家你便淘宝花950元买下,若你没在商场看到它价值1200元,可能让你花950买包根本不可能,但在1200的锚定下,950便觉得划算啦。这便是商家的圈套。

《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读后感(三):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

这些年读了一些心理方面的书之后,遇到一些事,总想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会这样想,还会那样做?最近读了《什么心理》,原来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 关于社会比较 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父母说,“你怎么不能向XX学习?”而这个XX往往会是班级考得最好的,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激励孩子,实际上只会降低孩子的自尊,这种评价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偏差,从而产生自恋、自大、自卑等不切实际的想法。 《什么心理》书中说“见贤不一定思齐,也有可能是相形见绌,这取决于贤人是否是同类人。”其实就是相比较两个人原本的距离,会对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从小是在比较中长大的,因为我有一个学霸的姐姐,小学时候她是我们学校的大队长,各方面都特别优秀,全校老师都认识她。我小她几届,那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你是XX的妹妹啊,你学习可不如你姐,你唱歌不如你姐,你体育不如你姐......” 白天听老师说,晚上回家父母也这样说。那些年一直活在姐姐的阴影下,于是常常地否定自己。即使后来通过努力考上了北京的大学,职位也升到了总监,可是心理的阴影一直都在,习惯性地认为自己不配得。 其实当年如果父母不把我和姐姐相比,而是和我同龄成绩略好一点的朋友相比,鼓励我向她看齐,或许我就能听进去,也会活得轻松些。不必认为不被认可,而一直否定自己。 看了《什么心理》,知道这就是社会比较。和自己差距太大的人作比较,只能降低自己自尊。找到比自己稍高一些的榜样,往往会提高自己的自尊,这才是比较的意义。 关于自证式的预言启示 我真正改变心态,是成家之后,老公是一个从不吝啬夸奖我的人。他总能发现我积极生活的一面,总是给我很好的赞赏,也许是因为他的肯定和支持,我也慢慢变成了他眼中可爱的女人。 这就是书中所讲的,自证式预言的启示吧。对生活保持积极的心态,有时还真的能让人美梦成真。 上学时候,我就喜欢写点东西,但是总觉得自己写不好,怕别人笑话,一直是自娱自乐式写作。这几年居家开始写些文章,慢慢接触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并且老公和儿子也全力支持我,常常会给我一些小小的鼓励,甚至母亲也会夸奖我的文章了。 这就是书中说的自正式预言,我认为让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就会越来越自信的。 爱情里的共同成长 任何的关系,不管幸福与否,最重要的是在彼此关系中学会自我成长,只要不断地成长,我们才有机会拥有更多的可能。现实中很多的关系都败在,伴侣双方停止成长上。 那么怎么算做成长呢?读书、学习、见山见水都是成长,最关键的是保持一颗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的好奇心。 我现在的生活和内心的改变,应该离不开我温暖的老公。与他初识,因为他高高的,名牌大学毕业,尽管有点黑,但是他有棱角的五官,真的可以让我忽略了肤色。这也是书中所说,好男人“身强体壮样貌好”。他有担当的性格,也让我在婚姻中得到了稳定的幸福。 这些年我和老公一直保持着读书这个共同的爱好。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很好地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我们也有过矛盾冲突的时候,尤其孩子小的时候,但每次我们都能通过沟通,认真处理出现的问题,所以我们才会一直很好的相伴。 人生有太多的可能性,读一些心理学的书,可以治愈我们童年的阴影,也可以让我们保持成长。 后记 这本《什么心理》的书,还回答了一些关于“想不通、无处问、但又很揪心”的人生难题:网红为何诞生?爱情为何消失?和父母沟通为何说了一个寂寞?这些问题,书中都会给出意想不到的答案。也让我们知道为何这样想,那样做。 成长也是一种美好。好好读书吧!

《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读后感(四):实用且趣味的心理学之书

为什么有的人会陷入一段感情无法自拔?为什么我们有时已经把道理讲得很明白了却仍然无法说服对方?为什么有人为影视偶像如此痴狂?为什么孩子们会叛逆?生活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百思不得其解这其中的心理。我们需要有权威的心理学专家和心理学书籍来帮我们解释这些问题的本质,为此,我曾阅读过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前不久,一个微信读书群给我推荐了陈晓老师的这本《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认真阅读过后,我发现这本书相较其它心理学图书,有几个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这本书比较通俗易懂,它不像一些专业的心理学书籍只是严肃地讲述一些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它每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或理论,都是先从我们身边一些常见的事件引入,告诉我们比较关心的生活事件涉及了哪些心理学的理论。例如在讲述“自我妨碍”理论前,陈晓老师先讲了一个考生考试失利的真实故事,并且用这个理论引伸到我们的生活或感情之中。

其次,这本书有普适性,一些不同的群体都适合阅读这本书,可以从心理上帮助某些群体解决他们的烦恼。

比如你正在为爱情而苦恼,不管你是男孩或是女孩,都适合读一读这本书。书中有不少关于爱情方面的心理学分析,帮助你了解男孩和女孩的思维方式,有益于你掌握美好爱情成功的钥匙。TA到底爱不爱你,不要说你猜不透对方的心思了,那可能是你没读过这本书。

比如你是一个熊孩子的家长,也许你喜欢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你可以通过这本书找到,有关于自尊和社会比较理论的相关知识,你就知道该如何去激励你的孩子,没准比你以往苦口婆心地唠叨有用得多。

比如你总是很难说服父母,那么你也可以到书中去了解一下影响说服效果最主要的因素有哪些,怎么样使你在父母面前变得更有说服力。

比如你初入职场,遭遇了奇葩领导和同事,那么你可以在这本书中,学习并运用“三维归因”理论来分析与判断,有助于你更融恰地处理好职场上的人事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同的场景。

再有,这本书很有趣味性。书中有各类心理学的小测试、小游戏、练习题和思考题,这让阅读增加了许多趣味。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是我们与作者、心理学家们一同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过程,仿佛我们参与到了各项社会心理实验之中。而且在心理测试实验研究中,我们有时是研究者,有时是参与者,通过书中的小测试、练习题、思考题,我们更好的认识了自己。有趣的心理学图书可能没有这本书专业,专业的心理学图书又可能没有这本书有趣。

有些事情让人迷茫,你不知道人们会这样想,不知道人们会那样做,这本书有助于你打开了审视自己和世界的新视角,也许你就茅塞顿开了。这本书在微信读书APP平台上推荐值很高,既实用又有趣,喜欢阅读社会心理学或者希望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寻找到生活答案的读者,这本书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是一本值得反复细读的书籍。

《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读后感(五):你知道:白雪公主的后妈为什么要害死白雪公主吗?

·

大家都熟悉的《白雪公主》里面的后妈,天天问魔镜!魔镜!谁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当魔镜说她是世界最美丽的女人时,她非常开心。当有一天听到白雪公主才是最美丽的女人时,她很生气,千方百计要杀了白雪公主,并打碎了魔镜。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她这个极端的想法而这么做呢?心理学家给了一个理性的解答和归类,这种类型属于高自尊,高自尊还分为安全高自尊和脆弱高自尊。白雪公主的后妈就属于脆弱高自尊型。

其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种类型的人,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那么通过我们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后,你就知道怎么样来化解与这类人打交道了。生活中我们不难遇到身边会出现咆哮的玻璃心,暴饮暴食的失恋者,打着谦虚名号的自我妨碍制造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他们的自尊心在作祟。那么如何来区分这些高自尊者的行为呢?

在《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这本书里,心理学教授陈晓,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把专业知识和身边的故事相结合,告诉你很多事情,为什么会这么想那么做。当你学会从宏观的社会性视角来解读专业知识的时候,同时也会重新审视自己。

在《什么心理:这么想那么做》中,作者把高自尊型分为两大类,有安全型高自尊和脆弱型高自尊。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区分安全型和脆弱型呢?

一、没有杀伤力的安全型高自尊的人群

丁悦是一名建筑设计师,这次的参赛作品她获得了第二名,原因是她的环保生态系统前期投入成本太大,会给开发商增加很多压力。虽然她的设计风格受到大多数人的赞赏,开发商要求降低环保系统的投入。可是丁悦坚持自己的理念,她认为应该关注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并没有因为参赛获得名次而妥协。

如果得到大家的认可,她认为是观念上的契合,并不是设计水平有多高,如果不认同,也是观念上的差距,并不代表她的设计水平不行。

丁悦就属于安全型高自尊的典型代表,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稳定的、不依赖外在的评价,虽然遭遇了失败,但是她认为这是在特定的场合,他们的关注点和自己有差距,并不代表自己的能力不行。

但是,在我们身边不是所有的高自尊者都具备这种特质,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二、有隐形杀伤力的脆弱型高自尊人群

我们还是用白雪公主的后妈作为例子,她表现出来的也是积极的,但是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在评价的影响。当这类人受到自尊性威胁的时候,会采取各种的防御机制来应对。

这一类型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愤怒、攻击行为、酗酒厌食等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我的行为。

其实这类人都有很脆弱的玻璃心,外表逞强内心却碎了一地,遇到这类型人,一定要注意说话方式,避免成为被打碎的魔镜一样的下场。生活中往往听说过,失恋会有一方是这样的自我评价:我这么好,你还看不上我?是你瞎了眼,做出一些过激的伤害行为。

通过这两个案例的比较,你是不是简单地对于这种类型的人有些了解了呢?

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形形色色,很多冲突的发生,都是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些人的特质而吃了亏。当你从心理学角度了解了一些专业知识,遇到这种场合就知道如何化解了。其实,并不是专业知识都是晦涩难懂的数据和枯燥的理论。

在《什么心理:我们为何这样想,那样做》这本书里,作者举了大量的案例和专业理论相结合的解读。像讲故事一样,可以轻轻松松地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学小知识,让你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掌握这些常识,不但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同时也会减少很多没必要的摩擦,对提高生活的幸福感是有帮助的,在社会上和工作岗位上,与人打交道是不是心里会更从容易一些呢?可以恰如其分地展示自尊心,用积极的情绪面对它,可以更好地维护人际关系,愉快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中,你就一定会取得积极的成就。

----end----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