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私的人类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私的人类经典读后感有感

《自私的人类》是一本由尼古拉斯·P.莫尼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私的人类》读后感(一):心灵自有归属,天堂或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科普类书籍,言简意赅,读起来不会有枯燥无味或者晦涩难懂,没有很高的门槛矗立在你的眼前。读者很容易从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学习知识。 同时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给我们关于环境关于生物关于多样性的地球,触发不同的思考。人类从登上历史舞台那刻,注定其一生的不凡,根据熵增定律,终究要尘归尘,土归土,及尽繁华,不过一掬细沙。 至于决定人类能登上食物链的顶端的缘由,是46条染色体长达2米的2万个基因,还是通过100万亿个突触相连的160亿个神经元的新皮层,抑或是其他,不从得知。 善待生命,心怀感恩,我不认为减少我们碳足迹的终极解决方法是死亡和放弃制造婴儿。 再次感谢小编的推荐,帆布包很有感觉,不过书市在疫情区附近,昨天被大数据查出来居家隔离14+7,除了居家办公的时间,可以惬意的读书,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读这本书的其他收获是发现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书架目录已安排好。

《自私的人类》读后感(二):这本书不宜仅用于审美和欣赏,而更适合作为你认真参与环保事业的起点

一本关于人之出生到死亡、人类之登场到谢幕的自然科学类科普小书,文辞利落流畅,适合一口气读完。全书在内容选定和结构设计上尤显匠心:Globe,Genesis,Guts,Genes,Gestation,Genius,Graves,Greenhouse,Grace十章逐层引导读者跳脱出对人类所创灿烂文明的一叶障目式的满足,去重新回顾、打量作为大自然中一个普通的物种的自身。

在前八章呈现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从属、对地球生态的依赖与自身的脆弱后,末两章——《温室:人类如何搞砸》和《感恩:人类如何谢幕》——直指此刻人类头顶的悬剑:气候变化、海洋酸化、白色污染、森林萎缩、水资源紧缺、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我想起小时候自己就听过这种种忧患,非常担心,于是自然地对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环保有了更多注意,然而生态问题与日严峻,我却随着长大逐渐淡忘了保护生态环境这一项需要72亿人共同面对和承担的责任。此书不是我的年度最佳,但却是我最希望能有更多人去读的一本书——今年全球多地出现历史罕见极端天气如河南暴雨、纽约暴雨;8月,IPPC发布红色警告称“全球气候系统经历着快速而广泛的变化,且部分变化已无法逆转。全球变暖正提速,持续的海平面上升已不可逆转”……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无一不提醒人类,生态问题已迫在眉睫。

高中生物学得还行的读者也许不会从这本书中获得很多自然科学新知,但从唤醒读者对生态问题的关注这点看它也足以成为一本好书。

《自私的人类》读后感(三):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读这本小书

这书不大,全程是在地铁上看完的,每天看两三章,很方便。

整本书设计的太好了,每一章后面直接附着那一章的备注说明,比整本书后面放上一长串的出处、说明好太多太多了,读起来非常的贴心和方便。

自己上学的时候生物一直学的非常差,莫名不喜欢,各种图注说明看着都觉得害怕,全拿白纸贴上。可是这一本 生物学科普(希望自己没定义错)居然看着看着希望作者能补一些图,能让自己了解的更多。

作者从宇宙的起源写起,人类是地球上或特殊或稀松平常的一类生物。站在一万年、一亿年,更长的时间长度,我们可能真的终将消亡,无可避免,就连基因的存续都无法知晓。曾经看过一部纪录片,一位教授曾经说我们何其有幸生在现代,因为距离我们了解进化论也才没多久,放佛这一句已经描绘了科学的美好,书里面作者有一段这样写:“当外星人从临近的太阳系造访时,科学探索将是我们捍卫人类作为一种智慧动物而向他们展示的活动。诗歌和音乐则是榜单上的下一项。” 我当时看完,在下面写下,这真是对自己事业深刻的热爱和自信啊。整本书最后的部分对于人类对地球的损害描述的还是比较克制,没有危言耸听。理智的知晓,人类自私、畏惧、贪图享乐的人性都掺杂在一起。不极端呼号的态度更加令人尊敬。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译者真是足够用心了,不仅恰当的补充了一些标注,一些原文作者描述有误的地方居然和作者确认纠正了,想来也是有强大的背景知识吧~

当我们沉浸在日常的工作、琐碎里,安心读这一本书,从日常中偶尔抽身,仿佛看见浩瀚宇宙,真是很好很好的读书体验了~~一本书看完,还想再翻开看看的书并不多,这算一本~~

《自私的人类》读后感(四):【摘录】诗意的科普,孵化社会性思考与行动

以科学事实破解人类的幻觉与错误认识,从而引发社会性的反思与行动,这是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社会角色之一。鉴于《自私的人类》具有批判性的立意、诗意的文笔与富有人文关怀的开放视角,它已成为我的青少年赠礼首选。

如果觉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只是一句口号,或为频发的气象事件担忧后仍抱有“地球毁灭还早着”的乐天想法,这本书就是重重一记当头棒喝。作者对宇宙学、生物学等多学科信手拈来,环环相扣地科普人类存在与活动的过程,并就自然与人类的生存境况敲响警钟。人类在地球自封的王位下,尸山底埋着的是自身的未来。当务之急是建立起与自然界平等合作的世界观,重中之重是我们每个人从下一秒开始,自觉承担起修复与保护自然的责任。

由于书中击中我的华彩段落太多,今晚仅摘录本书中我(目前)最爱的P134,并对反复品读后的心绪做简单记录。

如下段落重申了本书的重要主张(由于审核机制删除了宗教相关内容)。人类必须理解自身作为公共自然环境中的一环,生存基于与其它生物的分享与共存。

“……抑制以自我为中心的冲动,并试着接受我们是作为生态系统而非单个实体在生活这一事实。你和我,终有一死的哺乳动物,是人类和细菌细胞之间的合作项目。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共享食物和化学信号,并依赖作为肠道马戏团领班的免疫系统;而我们的食欲和心境也会受到微生物和人之间持续的化学交流的影响。”

基于人类本质构成并无特殊的科学事实,我感受到与其它生物的无别无间。这或许可以建立或补充某种生死观。我为何于此,便归于何处,这是一种拥有重心的归属感,是对生命逝去后去往何方的可能的解释。倘若我的尽头是起始/原初的零,这让很多事情变得可以忍受……

“当我们死去,我们身上所有那些让我们关心自己的存在,让我们无比幸运地去爱和感受被爱,让我们在狭小空间里通过转动显微镜和望远镜窥探我们缘何身处此地的东西,都会渗回它们的源头。”

祝福我们。

《自私的人类》读后感(五):为了活下去。

我看科普类图书的习惯是先看标题。相较于其他类型的书,科普的图书的章节顺序对于阅读的影响小很多,所以我立刻就选了最关心的话题:死亡。(第七章:坟墓)

其实这本书并没有预想的那样“科普”,反而像是科普中的诗集随笔一类的(只是一种形容)。坟墓一章里提到,人类之所以会肉体死亡是因为不具备生物价值,需要的是基因的传承,在死亡这个命题中,基因想要“自私地”生存下去,人的肉体倒更像是承载的容器,那么基因只要能够生存,容器如何已不再重要。

对于这样耳目一新的观点,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反推是不是说明,只要不生孩子,就能永生(just kidding)。

每一个物种存在于世上就会本能地想要生存下去,抛开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论,可以说所有物种都会具备“自私”的基因,他们为了生存就自然会用行动改变环境。作者提到自己在俄亥俄州的花园,为了打造一个适合生物光临的地方,他花了很多的功夫,种植了各种植物试图还原一个舒适的“自然环境”,然而原本生活在那片地方的生物们还是离开了。

想到电视里看到国外的熊会跑到民宅附近,媒体称之为熊的侵入,但是“侵入”只是人类的说法,对于熊来说,或许来到一个踩上去硬邦邦的水泥地的区域才是可怕的事情。我知道我的观点也会招来另一种反对观点,有很多是围绕着人类生存问题,类似于“你不动手,就会被人下手”,这本书的序言中也提到,《自私的人类》一书旨在激发人们的讨论,那么我的观点是讨论的一部分,或许这不会真正改变什么,但总归会有不同的声音。人类是那么聪明又强大,如果我们不主动意识到自己的自私,“一味追逐自身的享乐和繁衍,造成地球环境千疮百孔和其他物种生灵涂炭”。我们并非无所不能,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给了我们所有的生活所需,在其他星球就不能。所有生物如此,人类亦如此。就算人类是真的王者,没有所谓的“臣民”,这个王者头衔也是不成立的。

如译者所说,《自私的人类》是写给人类的警世通言,科普成分不多,主要是用于作证“自私”这一观点。可我还是会悲观一点,因为我们意识到了自己自私的本性,心痛其他物种的遭遇,却又在自私地活下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