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铁血浪漫》读后感100字

《铁血浪漫》是一本由倪世荣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1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血浪漫》读后感(一):了解西欧骑士的必读之作

我们国内对于世界史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中国史的研究,甚至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对我们来说仍是一片空白。谈起近现代史,人们可能对一战、二战,对英、美、法、日等国如数家珍,但是若追寻这些国家强大的起源,追溯到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则只有部分历史圈内人士或史学爱好者能了解一二,多数人对这些历史是一种朦胧模糊的状态。

此书结构清晰,内容详尽,语言平实。将西欧中世纪骑士们产生、立足、扩张至衰落的发展脉络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对骑士们的日常生活、军事训练、社会地位、作战方式乃至他们的文化和精神内核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骑士是如何从传统的军队里的骑兵,演变为有着更高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的统治阶层,又是如何走向衰落的?从此书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答案。由于受到网络上大量质量参差不齐却又风靡一时的西方题材的网络小说以及欧美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国内许多中青年乃至小学生都对西欧骑士这一阶层产生了诸多误解。相比之下,本人认为此书更应得到推广,让更多人看到一个真实的历史。

《铁血浪漫》读后感(二):“医院骑士团”的翻译,或许就是这个领域的“常凯申”吧?

其实肯定会有读者朋友有同感。

1.水平问题。此类作品,一个突出特点是写书基本上都是用二手文献,一手文献基本上不能涉及。说起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著作的质量有时候就像人智商那样判若云泥。严谨的学者出版这个方向上的学术著作,总是要讲究使用一手文献的,然而有的人穷其一生都不能达到这个层次。

2.“医院骑士团”的翻译,或许就是这个领域的“常凯申”吧。(其实前面 redenemy 朋友已经指出了这一点)

这个问题,早就有很多人更正过了,

正确的翻译应该是“救护骑士团”吧。

退一万步的说,就是翻译成 救助骑士团,医助骑士团,救治骑士团,救死扶伤骑士团,回血团,虽然也是光怪陆离一些,却也总比 医院骑士团 这种因为人云亦云而重蹈覆辙的翻译要好那么一点点吧。。。。。。。。。。。

《铁血浪漫》读后感(三):“医院骑士团”的尴尬翻译,或许就是这个领域的“常凯申”?

其实肯定会有读者朋友有同感。

1.作者水平问题。此类作品,一个突出特点是写书基本上都是用二手文献,一手文献基本上不能涉及。说起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著作的质量有时候就像人智商那样判若云泥。严谨的学者出版这个方向上的学术著作,总是要讲究使用一手文献的,然而有的人,埋头苦干,穷其一生,也不能达到这个层次。然而,就这种水平的书,还能成功出版,就这种水平的作者,还能一直带学生,不得不说这个社会上的事情办的还真是挺社会,挺令人佩服的,不管是做出版,还是做社会关系。

2.“医院骑士团”的翻译,或许就是这个领域的“常凯申”吧。(其实前面 redenemy 朋友已经指出了这一点)

这个问题,早就有很多人更正过了,

正确的翻译似乎可以是“救护骑士团”吧。

退一万步的说,就是翻译成 救助骑士团,医助骑士团,救治骑士团,救死扶伤骑士团,回血团,虽然也是光怪陆离一些,却也总比 医院骑士团 这种因为人云亦云而重蹈覆辙的翻译要好那么一点点吧。。。。。。。。。。。

《铁血浪漫》读后感(四):关于这本书豆瓣评分虚高问题的疑问

声明:偶然间路边买的,纸质、印刷质量、装订,都很好,ISBN码查过,无法证明正版盗版,去新华书店没找到这本书,所以印刷内容无法对照。

我姑且认为此书是基本等同于书店同版书,有这本正版书的,可以拿出来对照讨论。

下面是书里一些【不太合适/恰当/不够严谨】的地方,当然我举例出的只是这本书里很容易发现的其中的一部分,并不全。

部分人名和装备的习惯词汇书里的用词十分奇怪;【板甲】书里写作【铁叶甲】,【马克西米利安】书里写作【马克西米连】。 189页第二自然段与194页第三自然段部分内容重复,187页提到城堡挂毯无法与我国古代刺绣相提并论,这里挂毯与刺绣是两种织品,无法比较;而且本段是说12世纪挂毯,后面的我国古代刺绣,具体指什么时期的呢?这里显然不够客观。

295页

另外这本书大量引用《罗兰之歌》,引用内容无注解,仅在书末两页罗列外文文献和中文文献参考。

可以认为这本书作为中世纪骑士历史的通俗入门读物也是不合格的。

如果有买到正版书的朋友,可以翻翻看看,正版里我提的这部分是不是也有同样的问题。

因为路边买,查了ISBN,又看了印刷质量,纸质纸张,装订质量,书的味道等等很多办法都无法确认是盗版。

另外;我查过关于【铁叶甲】这个词的含义来源,绝大部分说法又来自于此书的09年版本,又私信询问古代兵器收藏研究的大佬,无法确认铁叶甲与板甲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说法。

发这个的目的是看到了这本书在豆瓣上的评分和评论虚假。查证过程中此书在此出版社的推文又令我作呕,所以发出来,共同讨论。

《铁血浪漫》读后感(五):作为历史爱好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书?

教授中学学生或非历史学专业本科生的历史教师们想必有过这样的体会:原本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历史,为何在教材中会被呈现为如此干瘪、呆板、令人恹恹欲睡的模样?教师们按教学大纲授课,想尽办法调动学生们的思路,学生们却为何“任您苦口婆心,我自岿然不动”?历史书中呈现的历史,为何常常不如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历史”故事来得有趣,让学生们津津乐道?由此带来另一个问题,作为非历史学专业的年轻人,乃至作为历史爱好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书?

事实上,即使在专业史学研究领域,对20世纪兴起的“新史学”的反思也不断在进行之中。20世纪中叶,为了突破包括兰克史学在内的传统史学“宏大叙事”、“从上往下看”、“意识形态当先”的治史模式,为了弥补传统史学研究轻忽社会底层历史的疏漏,为了彰显呼声日高的史学学科化和科学化的诉求,随着西方年鉴学派的发轫,西方史学界逐渐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史学革命”。这个浪潮中诞生的一系列史学流派及其观念,被统称为“新史学”。他们关注“总体史”和“长时段”的历史,关注历史演进中的“结构”与“趋势”,并将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气候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方法与范式引入史学研究中,几十年间产生了丰硕的成果。然而,经过多年发展,“新史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过分细化与量化,“新史学”的研究日益呈现出碎片化和离散化的倾向。很多研究仅停留于“个案”,比如对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简单定量研究,无法对这些“个案”的时代背景等宏观历史趋势做深刻的定性分析,沦为对各种琐碎个案的实证研究。正如英国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在《叙事史复兴:反思一种新的旧史学》中所指出的:“新史学”中的“计量史学家主要工作只是数据的搜集;社会史学家则只是忙于分析各种‘结构’”。最终到头来,在“新史学”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各种难以理解、只能为少数圈内学者所用的图标、数据、公式、曲线、模型、和抽象枯燥的分析推导。只见“结构”不见“人”;只见“表格”不见“人群”;只见“数字”不见“事件”。“新史学”走进了“死胡同”,不但其方法和思路限制了史学研究者对历史整体的认识、对历史规律性的把握,同时“新史学”作品对历史生动叙事的无视,让史学的审美功用完全流失,沦为干瘪的框架,读来味同嚼蜡,不但影响了史学作品的交流与推广,导致读者大量流失,更让史学“面目丑陋”。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叙事史”在上世纪80、90年代逐渐兴起,在适度保持“个案”具体分析的同时,侧重于对历史场景的还原,对历史中有血有肉的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经历的刻画,对事件过程的生动描绘。在这样的史学转向中诞生了一大批优秀作品,比如乔治·杜比的《布汶的星期天》,金茨堡的《奶酪与蛆虫》、《夜间的战斗》,史景迁的《康熙》、《大汗之国》、《王氏之死》等等。

倪世光教授的作品《铁血浪漫:中世纪骑士》也是这样一部不但学术性强,而且阅读体验极佳的精品。全书从骑士在历史上的最初亮相讲起,对骑士的锤炼与教育,授剑与册封,剑、矛、铠甲、盾牌、战马等装备,比武大赛与城堡,狩猎与宴饮,骑士爱情与婚姻,骑士传奇与骑士精神等各个方面,为我们全景式、立体式地呈现了这样一个似曾相识的西欧中世纪骑士的世界。全书结构清晰,内容详实,论证丰满,是一部难得的学术佳作。同时书中包含了上百幅精美图片,既有反映时代风貌和重大事件的中世纪手稿画作,又有反映骑士征战的欧洲存世建筑上的浮雕照片,也有欧洲各大博物馆藏的骑士盔甲、骑士图章印信、剑、矛兵器等历史文物的照片。每一幅图片不但清晰精美,而且为该节文字做了很好的诠释,使读者能够对书中内容产生极强的代入感。仿佛中世纪的金戈铁马,鼓角争鸣就在身边;西欧千年的峥嵘岁月,骑士的身动影随就在眼前。全书读来一气呵成,就像是观赏了一部赏心悦目、制作精良的历史大剧,又像是穿越千年,完成了一场欧洲历史文化之旅。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历史爱好者所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