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酒谈》读后感精选

《酒谈》读后感精选

《酒谈》是一本由三圣小庙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酒谈》读后感(一):推荐阅读

因为重仓白酒股,过去一年都有在了解白酒。但大体上还是从财务报表的角度来看待。

对于白酒本身。只知道浓香、酱香的区分,泥窖年份的重要性,知道有大曲这么个东西。对于白酒到底是如何制作而成,实际上并不了解。

有想找过一些资料来看,但说实话没看明白。

这本酒谈就非常好,作者用相当通俗的语言,将白酒制作过程中的种种知识和要点写了出来,非常的好。

在书中作者会用通俗的语言说明什么叫固态法白酒。为什么只有用固态法、纯粮食、传统大曲这三酿造的白酒才是真正的传统白酒。

为什么泥窖是浓香型白酒酿造的重要部分,在我理解甚至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解答了为什么五粮液,泸州老窖这些浓香型白酒上市公司,为什么那么喜欢宣传他们那些明代就开始使用的老窖池了。

大曲,又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大曲的发酵温度甚至直接决定了要酿造酒的香型。

老五甑法又是个啥?

为什么酿酒主要用的粮食是高粱,大麦,小麦,玉米,糯米这五种。

在酒醅在泥窖中发酵时,霉菌、酵母菌、细菌、放线菌这四大菌都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这些问题这本书里都有详细的解释。

当然书里还有很多作者对于当下白酒行业现状的一些看法,这方面见仁见智。

总的来说相信看完这本书后,白酒生产这件事应该不再是一个陌生的东西。

《酒谈》读后感(二):妙哉!此书

我一个不怎么喝酒的人,看此书也看的津津有味。

关于酒的那些知识,基本都在这本书里了,主要是以白酒为主,穿插也涉及了一点点其他。看完此书,倒是对酿酒更有兴趣了。之前有一点酿米酒的经验,很喜欢那个过程,把所有器具都洗刷干净,把糯米浸泡一夜,第二天一大早抹黑起来蒸煮糯米,晾凉的时候可以再躺一会;然后起来拌酒曲,装锅,密封。自此以后,每天上班心里就有了期待,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出酒了没有,待出酒了烧水放凉,二次发酵,再过几天,一打开锅酒香和桂花香铺满房间,喝上一口,香甜可口,真的很美。

本书作者心思慎密;是个有心人;网上找来他的传说;并没有花几年功夫,就对酒了解的如此深刻了。从酿酒科学道理到酒知识、酒文化、甚至销售酒那些猫腻手段都了解的一清二楚;感觉如果去做个情报分子,绝对是一个好手;换句话说,人如此认真;肯下功夫,啥知识学不好啊,啥知识领会不了啊,观察自己,甚为汗颜,一把年纪,身无长物。

难得作者有如此多的知识,写的文章又如此之好,绵里藏针,穿插很多喝酒的趣事;不仅有知识,更有情怀;有追求,有风骨。

更好的是作者没有卖弄,都是很朴实的一篇篇写来,读的有味,但不是煽情。写的文章有五四时期那些文的风格,有点像梁实秋雅舍谈吃、汪曾祺的影子。作者不光对酒懂得多,对中国文史知识掌握的也透,诗词典故,顺手拈来。

最爱《荷叶粥》这一篇,明年夏天,我要尝试下做荷叶粥;莫愁湖的荷叶比较易得,就定下它了。

《酒谈》读后感(三):醉后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是一本杂文的合集。作者是一个懂酒,爱酒,享受酒的人士。书的主要内容围绕白酒展开,介绍了白酒生产、制造、窖藏的一些知识,也谈了一些围绕白酒的人情往来和人情世故。内容有一些偏“古”的风格;民间确实有高人。

我是因为投资白酒公司的缘故,所以买了看。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对白酒品牌和厂商的“去魅”。

白酒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饮料,白酒的酿造本质上其实就是利用谷物的生化反应,形成糖化和酒精化的过程。人类对味蕾的追求,让经过多次尝试之后,形成了不同地域的酿造方法。中国的白酒也是中国的劳动人民基于当时和现在的物质条件,因地制宜形成的一种酿造方法。而白酒的味道和效用让人类这种碳基生物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依赖,衍生出了故事、文化和人文掌故,让历史长河的味道更加丰富。

白酒行业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工业制造,近代以来的酿酒其实追求的也是工业化效果,大规模稳定的产数,降本增效,开发周边的系列产品等。但酒又有特殊的一面,文化的加持,故事的丰富,中国的人情社会和往来应酬的种种特性,让酒的属性一下子多元了起来。

举个例子,饺子也是一种食品,目前也能实现一定的工业化制造,饺子也有很多口味,也是一种常见的吃食。但我们宴请宾朋,很少拿饺子,找人办事,很少送饺子;不同品牌和口味的饺子之间也基本不会相互对比,大家只是根据自己的口味偏好,选择自己爱吃的种类。

但白酒这种引领,则叠加了太多的外衣和因素,不同的场合要喝不同的酒,找人办事的难易要送不同价位的酒,不同香型的酒似乎有很多门道,你不知道似乎就是要露怯。其实扒开了看,无法就是酒精、水和一些酯类不同的比例而已。

酒的主体是酒精和谁,酯类物质占比很低,但就是这只占1%-3%的酯类物质,让酒的口味出现了分化。引起了很多的谈资,但其实只有口味的分别,没有高低的区分。现在想想,不同品牌的价格的酒出现了如此巨大的偏差,还真是不知道怎么演化到这一步的。

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起了启功先生谈书法的书籍,书法很简单,但往往有人把书法搞得很复杂,从历史,文具,字体,帖子做各种论述和引申。但启功先生觉得很简单,无法就是写字而已。

复杂的事物,有时候拆开来看,其实本质上就是那么一回事。

《酒谈》读后感(四):有趣的灵魂 有趣的书

初识小庙兄是在天涯论坛,当时小庙在天涯论坛连载一系列杂文,全都是关于酒的故事,造酒,饮酒,酒人,酒事,冠之以 你所熟悉又陌生的酒 之标题, 洋洋洒洒,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嬉笑怒骂,一时追捧者无数,凭着楼层高度在论坛里占据了一席之地。

第一次见面,我带了一本羽戈的【少年游】赠与小庙兄。羽戈和小庙同样出生在皖北平原,作品中叙事行文风格也与小庙有异曲同工之处,也许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辽阔的平原总能给思想一个开放的维度,老庄的故土,生出的文人莫不如是。

谈到为何动了提笔写作的初衷,小庙坦言是他在评价孩子的作文时被媳妇怼了:你嫌他写得不好,你倒是自己写写看啊。这才有了一系列酒文。我建议他可以考虑出版个文集,小庙一个劲地摆手,这可不成可不成,我的水平还差得远呢。

没想到一年多之后,小庙的第一部文集【酒畔文谭】就出版了。我为小庙高兴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眼光和建议自豪了一把。又过了年余,小庙实现了人生又一大愿望,以贴牌加工的方式,生产出了自己配料,自己监制,自己品牌的白酒“常相遇”,以满足酒友们喝到传统工艺固态发酵大曲白酒的心愿。这个浓香型白酒具体的介绍,小庙书中亦有提到,按下不表。

小庙是个认真的人,文中凡有提到工艺标准等原则性问题,无不是自己不厌其烦,从各类文献中考证出来的。由于中国白酒在建国初期的二三十年中,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工艺变化和创新,好多当时的文章只有纸质媒介才有保留,可见小庙为了找到这些文章,花费了多大的精力。

在生产实践中,小庙提出了“眼高手低”的看法。“眼高”是说对酒的酿造工艺,流程,用料,时间,蒸制等等流程对最终品质的影响,必须了然于胸,精益求精。“手低”是说对具体的操作应该交给最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对此我深以为然。

小庙是个有趣的人,有着有趣的灵魂。他的作品中一部分讲的虽然是酒的知识和制作工艺,可是读起来趣味盎然,时不时还会被逗得莞然。至于另一部分关于酒人酒事的散文,更是妙趣横生,在读者面前打开了一幅皖北小城的生活画卷。

不期然小庙的第二部文集【酒谈】又悄然而至,文风还是一如既往的有趣,有趣的灵魂,才能写出有趣的书啊。

小庙曾数次邀请我去他的酒厂看看春分出酒的场面,遗憾的是至今未能成行,留个念想吧,人生就是这样。

录一首陶渊明的杂诗作为结束语: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