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回忆读后感摘抄

回忆读后感摘抄

《回忆》是一本由[法] 大卫·冯金诺斯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回忆》读后感(一):“回忆就像终点,或许也是唯一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

喜欢冯金诺斯的文笔,细腻温柔。很多句子都能引起共鸣。祖父祖母的回忆与生活 父亲母亲,我和露易丝的爱与别离。回忆是宝贵的,纵然有些回忆会支离破碎,重要的那些总会在不经意时出现,宽慰心灵。 回忆为线索,生活在继续。一边穿插回忆,一边继续讲述事情发展。就是要告诉我们,既不能沉湎于回忆踟蹰不前,也不能抛弃过往,而是“要更多地拥有希望而不是回忆,过去生活中值得称道和祝福的经历不会消失,因此无需念及,你们将在别处与之重逢,但请前行。” 祖父与祖母的感情真是让人艳羡。他们的相遇与结合,充满回忆的家。祖父走后,子孙瞒着祖母卖掉了充满回忆的家,不得已去养老院,最后为了找回儿时的回忆从养老院出走。在重当一回学生后与人世告别。因也正因为祖母的童年小学,造就了我与露易丝的钟情。 父亲与母亲那句 “你太美了,我宁可永远不再见到你。”真是绝了,可是还是抵不过婚姻生活里的琐碎,不过好在最好还是重回对方身边了。 奇妙的是当我相对父母宣布要结婚的时候他们说他们要离婚了,当我告诉父亲我和露易丝离婚的时候他们宣布重新在一起了,还挺具有喜剧色彩的。 “我”与露易丝的相遇,正是由于祖母的离开。她是祖母小学学校的老师。我特别书中描写的两人在十天内甜甜蜜蜜之后回归现实,露易丝仿佛消失不见,其实是为了考验彼此是否真心这段。也觉得高速服务站那个店员真是一个有这里的人啊。经得起时间推敲的感情才是真感情。不过,我不太明白最后与露易丝的离婚,有点没想到,怀疑自我与婚姻是不能两全么。。 摘抄 “我一直都觉得,为人父母不可以哭泣。在给予我们生命的同时,他们的眼泪就干涸了” 是啊,父母在我们眼里是天,他们在孩子面前总是那么坚强,有时候他们也会难过吧,也有回忆吧。 “回忆就像终点,或许也是唯一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 “生命中每个重要的人都会在未来让人再次念起。” ❤ “要更多地拥有希望而不是回忆,过去生活中值得称道和祝福的经历不会消失,因此无需念及,你们将在别处与之重逢,但请前行。” ❤

《回忆》读后感(二):《回忆》:回忆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最近看了《回忆》这本书,这本书的封面很好看,也很有特点,他的封面很模糊,好像是一个羽毛,也好像是一个植物出现在封面上,或许用这种很模糊的封面来比喻回忆,看起来既模糊又漂亮,也是人们对回忆的一描述方法。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目录,全书以主角祖父的逝去开篇,主角随着这件事就开启了回忆模式,然后以回忆的模式讲述了祖父祖母的故事。 之后又开启了祖父的回忆、祖母的回忆、以及父亲和母亲的回忆,可以从这些回忆中感受到到主角、祖父、祖母以及父亲母亲的性格,比如说可以从祖母的回忆中感受到祖母是一个很细腻的人。 在上面几段中,我提到回忆是具有美化性和模糊性的,而且人的记忆是有过滤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大脑就会慢慢淡忘那些让我们伤心或失落的事情,只留下一些开心或者美好的,甚至平淡琐碎的事情。我还记得我之前刷短视频时看到的一个片段: 一个女孩对好友说,我现在对我的上一段感情抱有很大的遗憾,我觉得我们本来可以好好的生活下去的,如果我再有一些包容和理解。 好友则回答她:这只是你现在回忆起来的印象,如果回到过去,你依然会和他分手,你还记得昨天你和我描述的场景吗?你说在登山的途中他对你说:我爱你!其实当时我也在旁边,他对你说的其实是:爱你哟!这就是现实和回忆的区别。 我觉得这本《回忆》是一本意识流小说,如果要写一本家庭小传,最简单常见的写法就是从孩子的降生开始,去罗列整个家庭的故事,或者是说从父亲母亲年轻时相恋结婚为开端开始叙述整个故事。 而作者独辟蹊径,以祖父去世这个忧伤的基调作为开端,来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人物去通过回忆这一个方式叙述故事,用一些零碎的片段,让读者去拼凑整个故事,写法上很新颖,虽然回忆比较零散,但是整体的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在故事最后能够明显的感受到作者以及文中的人,他们的情绪慢慢的恢复起来,结尾也像是像多云转晴的天气,由阴天慢慢过渡到晴天的那一种心情。 关于这本《回忆》我觉得翻译的这个版本,还没有完全通过语言来描述出作者隐藏在心底,浮于文字的那种心情,如果你的英语很好的话,建议直接读原版。

《回忆》读后感(三):故事的故事·最后几页

故事不能讲完,讲完的故事就真成了故事了。 他当然始终忘不了,自己竭力支撑着的小世界崩塌的时候竟然有那么一丝畅快,好像在自己心中默默飘了许久的乌云终于有了动静,一道霹雳落在焦疲的心田里,大雨倾盆而下倒像是天顶上发起了洪水。他一边沉浸在情绪里一边超脱于自己之外,所以有了这个比喻。 不是不知道她终究会离开,所谓长情不过是水分在慢慢蒸腾,干旱的裂隙越来越宽,大雨也终究要来,情绪是个不大的循环,悲喜的距离比想象的还要小。在悲喜的对面或许还站着一个自己,幸灾乐祸或者满怀慈悲地自娱自乐着展开联想。他也尽兴地哭了,好多年没这么哭了吧,哭得这么绝望,就好像刚刚还火树银花人头攒动的夜宴,突然就变成了只有他一个人在荆棘丛里垫脚仓皇张望去路。宴席是没有不散场的,每每灯火阑珊,才会发现身处厄地,荆棘划破体肤,有被人扼住咽喉的快感,习惯于被人掌控,反倒加剧了他的分裂。 他自然没办法和自己共处,否则何须费尽周章去想要留住那个人。枯寂不像这个秋天的落叶,不像停摆的秋千,也不像死亡,枯寂只是直面自己时顿悟到了生命的苍白过后的手足无措,倒也不算是顿悟,不过是一直不愿意去承认而已。原以为面对一个人的离开就像古老的石像在岁月的风化中剥落掉一块,不料是属于自己的只能自己消化,蚌病成珠,他在事后捡拾起的碎片,悉数化作故事结尾处几个奇巧的句子。她转身走时故作欢快的几下蹦跳,还是让他瞬间慌了神,蹲在地上时另一个自己浮在空中,就那么看着那个似曾相识的步伐和背影,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悲伤大约是会成瘾的,每每沉入自己体内深渊的时刻,也恰好就是跳脱出自己的时刻。无谓的希望非得幻灭掉才好,没有多少时光可以供他在原地徘徊,茫茫人海之说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在这人海之上,更有许多顽执的刻舟求剑者,他不想是其中的一个,然而高明的是垂钓时放直钩的人,他本就是自愿的。 那畅快或许就是来自这份自愿。他自诩平生所求,不过诸事能从容一些,最怕的是夜深时分,手头的书只剩下了最后几页,困意却还没来。要彻底,最后一定要是一个句号,省略号都不行,三年了,再三年吗?他实在是怕了听到自己的足音,可也只能凝神细听自己的足音,因为唯有这足音,是悲喜的交集,是往事的见证。回忆属实可怕,他在废墟停留了太久,心想,是该往前了。

番茄盖饭的《回忆》

《回忆》读后感(四):双数回的超链接和脚注

一、独特的写法,双数的回目是单数回的超链接。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最有意思的就是它的写法。 以前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写法,我姑且给他起个名字叫双拼吧。 读了大约10章左右,就发现一件有趣的事,凡是单数的回目都是只有一个数字,而凡是双数的就有“某某的回忆”字样。 怀着好奇心,我先把书一路翻到了底。还真的是这样。单数的回目都是写实的,而双数的回目都是回忆。是不是有一种一边走一边回忆的感觉呢?单数的回目内容相对比较长一些,而双数的回目内容比较短一些。有一种单数的回目中提到了某些事儿,而在双数的回目中百度一下回忆,做一个记忆超链接的感觉。 比如第1回写了祖父之死,第2回就是祖父的回忆。第3回写了我渴望当一个作家,第4回就是一个天纵奇才的作家的回忆。第5回写我去看了祖母,第6回就是祖母的回忆。第7回是我和父亲去看祖母,第8回就是父亲的回忆。第9回写到了母亲的出场,第10回就是母亲的回忆…… 单双数之间就是这么的一种关系,特别好玩儿,很像我们日常回忆的这种方式。 我们日常回忆的时候也通常是这样,说起谁的时候,跟这个人有关的记忆就会浮上水面。 68章形成了34组这样的关系,记忆就像一个超链接,借由单数故事之间的联系,把双数回那些看似不相干的东西拼到了一个拼盘里。 世界上的东西就是这么巧妙的互相联系着。如果不看这本书,你大约怎么也不会把川端康成和《教父》放在一个记忆系统中吧,可是他们就是以超链接的形式出现了。 二、记忆是会骗人的,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 同样的一段人生,同样的一段时间,同样的一段故事,很多人的眼中也许就不一样了呢。一只手伸出来都有黑白两面,不同的讲述者会讲给你完全不同的感受吧。 这是一本回忆之书,而回忆和现实之间必定会隔着一定的时间。 时间会让有些记忆更加清晰,也会让有些记忆更加模糊。 时间会让有些记忆被放大,而有些记忆会发生偏差。说到底人们只记忆那些自己愿意记忆的东西。 从一开始讲祖父的故事,作者就开始强调这一点了。 这也是作者写作的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他甚至借助于脚注来强调这个感觉。 全文的第一个脚注就给了这个记忆的偏差。祖父和祖母记错了他们爱情故事的开头。“谁都可以修正自己的回忆,尤其是与爱情邂逅有关的回忆。”祖父祖母回避了自己悲惨的相遇的开头,而把自己爱情故事的开头定格在在舞会上的相识。这就是记忆的一种选择。 看这本书的同时,我正好在回看张爱玲的《半生缘》。说来也巧,里面就也有那么一段,沈世均和妻子小时候第一次见面,是他哥哥结婚,她拉纱,他捧戒指。当时觉得这拉纱的小女孩可恶极了,她看不起他,因为她家里人看不起他家。现在常常听见翠芝说:"我们第一次见面倒很罗曼蒂克。”

在不同的书里看到同样的感觉,有时候也会有一种很罗曼蒂克的感觉。 小说的前三个脚注,都是关于记忆的修正。我相信这也是作者有意为之。

《回忆》读后感(五):在回忆里活着

说实话,本书是我读过最平淡的小说。这里的平淡是指作者的叙事方式娓娓道来,没有什么波澜起伏,就像是一个人在你耳边絮絮叨叨地,当然也是断断续续地讲述着他家族里的大事小情。 这种回忆,就像是或午后或者黄昏或晚上的时候,一位无所事事或是偷闲的人在讲述他的生平。不管有没有听众,也不管听众的反应,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这段回忆。 本书是挺不像小说的。说它不小说是因为它由很多人的回忆组成:主要是作者的,其次是作者家族中三代人的,最奇特的是还有每段故事中出现的人物的。作者以这种人物回忆交织的形式讲述,我觉得有几个好处:一是直观地让事情的不同参与者都有了发言权,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二是,有部分是人物提到的或文学或影视或历史等人物的回忆,我觉得这是作者思维发散,对他们当时心境的揣测;三是对读者也是一种语境的诠释。 全书从祖父离世讲起,以一家三代人的爱与离别为主线,讲述生活的沉痛与时间的残忍,娓娓道来。当然作者的回忆往往是几个人物几件事情交织在一起。书中描写最多最详细的是作者和祖母,自己和妻子的事,好像作者在与家人的交往中也更倾向跟女性亲近。但是,从对父亲着急时的重复的喋喋不休中,从一个俄罗斯女人寻找父亲的足迹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亲情没有亲疏之分,只有性别差异带来的表达不同罢了。亲密关系所拥有的力量不仅慰藉着当下,也滋养着最珍贵的回忆,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和一个家庭的传承。 在作者回忆家事的主线之外,还有一条名为“回忆”的副线,文艺史上的名人轶事、小说人物的回忆穿插其中,与主线彼此呼应,平添阅读趣味,也让我们看到作者思绪的天马行空,多重角度,看到一部充满幸福回忆的家庭画像,一部承载生命轻与重的人生纪事。 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表达没有像想象中的浪漫的法国人那样对家人表达爱意,而是把亲人的那种温情表现在一种默契动作里,一阵细腻的心理活动中。当然,本书中我觉得体现浪漫的不是男人们,而是几位女性。 祖母在生命的最后时间,设法逃出养老院,回到儿时的故乡,再上一天三年级的课程,然后生命戛然而止,没有埋怨,没有伤感,没有累赘,没有拖泥带水。 妈妈在退休后选择不停地出去旅行,无声地表达对过去日子的不满。男人们直到她最后言语行为不正常才发现她的变化,这不是浪漫,而是一种指责。 最能体现浪漫的可能就是作者与妻子的相遇相识相知相爱。最开始他们在葬礼上相遇,作者对她一见钟情,想办法去目的凭吊以期相遇。而在作者祖母出逃去故乡,在那所小学遇到,他们默认这是一种浪漫,并顺从了命运。可是,妻子最终带着孩子离开,在一般人看来是婚姻的悲剧,可这难道不是对自己的浪漫的负责吗?一段生活让自己犹豫不满,不需要顾忌别人的感受,遵从自己的感受就好。 所以,对书中三位女性的生活对比,不难发现,作者的妈妈年轻时也像作者的妻子那样浪漫,可是她为了孩子和家庭妥协,以至于退休后抑郁,如果不被家人们发现,那么她的结局极有可能就是作者的祖母那样:无奈地顺从孩子们的安排,但是也有自己想完成的执念,并最终想办法实施。 所以,私以为作者通过本书想让读者用温情,理解和尊重对待自己的家庭成员。让他们愉悦地做自己,而不是在回忆里后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