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国术馆的读后感大全

国术馆的读后感大全

《国术馆》是一本由徐皓峰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021-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术馆》读后感(一):事到无心始见奇

看武侠书,是很小的时候,被二舅带的,他去图书馆借来的书,他看完了,我便在被窝里看,因此,我的世界里,很早便种了一个武侠的种子。

最近很喜欢这套书,再版之后新的封面简单干净,如同书里的文字,上一本《武士会》惊为天人,这一本一开始稍觉平淡,看进去后依然是那个味道。遂把图书里这个系列基本都找到了,学习之余,进入我最爱的武侠世界。

如果说其它武侠境界是轻易不能达到的高度,但这书里的东西,很真实,市井生活、拳法奥义、形意八卦,略微拔高,但,皆有迹可寻。有些字中,有大天地。

《国术馆》读后感(二):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趁假期最后几天读完,前面徐导的所有小说都读完了,只剩这一本,没想到这是一本半自传体的小说,诸多人物现实均有对应,十五哥即徐导采访提到的二姥爷;许多情节也揭开了徐导不曾提及的过往。只是中间杂糅了许多荒诞元素,读到后半段一时无从分辨哪些是功夫,哪些是骗局,还有哪些是笔者臆想。

“国术”走向衰微凋零,这是谁也无从改变的事情,一如许多习武人的命运。十五哥纵有一身武艺技冠群雄,可是世俗里落寞衰败,更可惜精神颓废,尽显衰相,读来心中沉重。人有许多种活法,习武人不必都活成十五哥。国术衰微的科技年代,心里换一个平行宇宙,国术馆的传奇仍可延续。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口诀已记,警醒在心。

《国术馆》读后感(三):最开始,我以为他没有练成

徐皓峰的名字,大概是在2015年左右开始响起。

当时看了一本叫《逝去的武林》的“武侠小说”,其实不是小说,都是具体的实践记录,但人对于自己不能亲眼看到的东西,总是加上各种滤镜。

民国、武林。

这大概是最重的两种。

看书人一方面为书中所述的东西和武侠小说大相庭径而恼火,又为书中的人生百态而感到亲切。书页合上的那会,才发现,对于武林而言,武功是最不重要的一环。

张师傅: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

年少刚强,总想一气呵成、封狼居胥。但少年得志毕竟是少数、天才亦是罕见。

当年看完《逝去的武林》,询问周遭一圈练拳的人(包括在网上),徐皓峰武功怎样。初学者奉若神明,学成者嗤之以鼻。但普遍认为,他懂的多,但没练成。

自大学到如今,也差不多十年光景,自己在练拳上也磨磨蹭蹭、死皮赖脸地混着:精武、太极、咏春、八卦、形意、推手……每样囫囵看看,每到一个新场地就练一个新的拳,权且当作锻炼身体,也不太讲究什么门派。毕竟这年头,想要找到一群人志同道合练拳实在很难。

徐皓峰讲的东西,时不时拿出来翻翻,又觉得挺有道理。

近日在看《国术馆》,大为震惊。故事已经和之前完全不同。

除了穿插很多红楼梦的解说(好比《大日坛城》一书穿插大日经的解说),故事线也修得比较规整,人物可以说是全部一换。

《逝去的武林》,是以二姥爷李仲轩的视角写他的师傅那一辈、民国武林最后的景象。《国术馆》,是以我——二姥爷的侄孙的视角,写武林“消失”之后的景象。

或者换句话说,《逝去的武林》写的是李仲轩的武林,《国术馆》写的是“我”的武林。

或许你会问,“武林”不是已经结束、消失了吗?怎么现代的“我”还有武林?

因为武林从未真正“存在”过。

武者只为求生,真正的“敌人”是生活。

拿撑蒿的船夫、丢了枪的溃兵、丢了马的骑兵、豆腐店的推磨人、唱戏的戏班子……武功只是次次等之事,如果过得好,有和没有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现代的“我”,是站在生活的舞台上,做一场看不见的比武。或许是油画班,或许是女生Q,或许是被同学揍一顿,或许是从不出场的父亲,或许是宴席上亲戚的冷面,或许是有个捡瓶子的同学……

曾经的武功,变成了一种生活的方式。

俗话说,人总是要学会跟自己和解。

说到这句话,武功已入境地。

八卦掌有三层: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不觉所知、不知所能;

不觉而知、不知而能。

形意拳也有类似的东西,比如第三层就是“有形有意都是假、事到无心始见奇”。

合上书,我知道他练成了。不过他大概也不是通过武功的路径实现的。似乎是从禅修的角度照见生活的过往,照见他的二姥爷;他二姥爷成了,他也成了。至于说是小成还是大成,还是大大成,我水平没到,他也没告诉我,读者自悟。自得者悟,悟者自得。

近代评书人,总是说,西游记涵盖一切修行秘密:斜月三星洞、金公木母、三车力……

没想成,红楼梦也是一番造化。武功讲,“把自己练没了”;红楼梦讲“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应该是一个意思。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