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生死手记》读后感1000字

《生死手记》读后感1000字

《生死手记》是一本由(美)珍妮弗 • 墨菲(Jennifer Murphy)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80,页数:4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死手记》读后感(一):他们的日常:无所畏惧,无所不能,坚韧不拔

就定义而言,急救也即紧急救治的意思,是指当有任何意外或疾病发生时,施救者在医护人员到达前,按医学护理的原则,利用现场适用物资临时及适当地为伤病者进行的初步救援及护理,然后从速送往医院。从根本上来说,急救既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也是基本的民生保障。

需要急救的时候,中国人会拨打120电话,然后等待急救车的到来。在急救车和专业医生或者急救员到来之前,一般需要迅速将伤者移至就近安全的地方,甚至还需要采取一些必要的预先救治措施。在中国,大概会是这样的一种情形。

那么,在美国呢?拨打的电话变成了“911”,消防电话、急救电话、报警电话都用的是同一个号码。而通过珍妮弗·墨菲在《生死手记:第一急救员自述》这本书里的讲述,甚至可以看得出来,在美国很多地方比如纽约,1996年,纽约市急救中心与纽约市消防局进行了合并,而救火似乎也并不是纽约市消防员(或者全美国消防员)的主要工作,参与急救工作反而成为了主要业务。这一点是和中国截然不同的。

还有,在中国,急救毫无疑问是归属于医院或者医生、护士这些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才能从事的一项工作,普通人顶多可以承担一些报警以及急救预备或者前置措施;而在美国,比如珍妮弗·墨菲,在成为一名“第一急救员”之前,她就是个社会普通人士,并没有参加医学专业学习,仅仅是通过了培训以及州立考试。但很显然,她同样做得很好,应该说而且是越来越专业了,这一点也是和中国截然不同的。或许,这一点中国可以向美国学习借鉴,发动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至少可以像建立兼职矿山救护队一样,每一个区域建立一支兼职急救员队伍。

但毫无疑问的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急救员都承担着重要的职责使命。也正如《生死手记》这本书的“序”的首句所言:“从你穿上制服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忘了你也只是个普通人,他们会把你当成英雄,赋予你可能具备或不具备的超人品质:无所畏惧,无所不能,坚韧不拔。”中国的急救员目前来说还属于专业队伍,跟普通人的距离相对比较远;然而在美国,在珍妮弗·墨菲所在的美国,也正如她所言,基本上就是这样的一种期待。

完成这样一种任务,普通人能做到吗?或者说,普通人经过专业培训、考试,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第一急救员”吗?有人可能会有所疑虑,但从珍妮弗·墨菲的经历来看,这还真的是一个肯定的答案——但也相当不容易,需要好好学习,需要专业培训,需要经历重重考验。这个工作做起来是真的不容易,但也相当锻炼人——他们的确无愧于“英雄”的称号或者说被人“当成英雄”。

正如另外一句话所说的,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

《生死手记》读后感(二):紧张到哭不出来的急救现场

很难想象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多少似曾相识的画面,有以前看过的电视剧和纪录片中的场景,也有最近才亲身经历的事情,一时间五味杂陈,也暗暗在想,此时此刻在这座城市,依然有数不清的奋战在救援壹线的急救人员还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奔走在路上,为挽救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默默做着蕞大的努力。

本书作者珍妮弗·墨菲在这本书中回顾了曾经作为布鲁克林公园坡志愿救护队的一名志愿急救人员时的经历,作为一名新手急救员的彷徨无所,逐渐适应工作节奏后的欣喜,看到状况各异的伤者时复杂的心情,以及对这份高尚的职业的敬畏,还有面对自己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时逐渐成熟的心态和处事作风等等,让这部作品在紧张刺激之余也带有了一些厚重的人文色彩。 书中还提及了一些我们曾经共同见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有纽约双子塔事件的后续影响,还有前些年那些戴着口罩的岁月,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感慨颇多,同时又能在她的讲述中寻找到一些被忽略的细节,并感受到同样作为普通人的恐慌和焦虑,当然还有作为医护工作者繁忙的身影和更多无奈的现实。 这是一本关于现实生活和工作的纪录,也有关于生活和亲情的思考,还有职业赋予的关怀与大爱,而这一切都在紧张的忙碌中得到升华和扩张,让我们在不断地接受和妥协中看到了生命本来的样子,看到了生活赋予我们的意义,没有人生下来就是英雄,没有人能够在亲情的关系中保持诀对的理智,也没有人能在纷乱的社会影响下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永远善待彼此,我们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

《生死手记》读后感(三):以生命守护生命

我之前读过中国的急救员(急诊Y生)的故事《要命的急诊》,又找到了描写美国第1救生员故事的《生S手记》,即第1急救员的自述。那么中美在院前急救有什么异同吗?相同点都是用生命守护生命,那不同点是什么呢? 作者因为2年前的YL事故选择作为院前急救人员(第1救生员),而不是梦想中成为一个作家。作者痴迷于成为作家是因为作者认为写作就像在驾驶一辆自动行驶的汽车。 美版的救生员更多描写了工作时候的状态,相信患者、帮助患者、ZY患者,把患者送到Y院,还一直陪在患者身边。而且,美版急救员不需要医学背景仅仅只需要经过课程培训考核后即可上岗,还可以根据工作资历逐步升级。 作者在2017年成为公园坡志愿救护队的一名紧急医L技术志愿者,但是是以见X员的身份参与轮班,作者还需通过一些流程,才能获准成为正式成员。 作者描述了一个个动人心弦、令人感动、关于爱与战斗的充满爱的故事,故事平凡而可敬,大胆、诚实、有趣,也残忍、暴躁、令人心痛。 无所畏惧,无所不能,坚忍不拔。对于第1救生员来说这是对肉体、精神、心理的3维挑战。因为急救工作是一份危险的工作,也是一份艰难的任务。作者在书中说道,她很高兴自己能作为一名急救员在街头工作,作者无法想象这种感恩之情会转变成另一种感受-我的制服不再是Q祷或奉献,而是盖在尸体上的床单、痛苦的裹尸布。 成为第1急救员的使命所在:帮助哪些受重伤和生病的人。作为救援人员,我们从不希望人们S亡或受伤;但如果真的有人濒临S亡或受伤,我们希望自己能在场。 作者经历了Y情,作者感受颇多。病人、第1急救员、新冠病毒肺炎Y情、抗议、和平、暴力、生命和S亡,还是S亡。这一切似乎永无止境。 作者很确定,这是我能做的一件小事,走出家门,爬上救护车。把作者的注意力从麦克、作者自己、我的工作、这个敌对而令人心碎的世界上转移。 一部第1急救员的回忆录,即一部第1急救员指南,记录了第1急救员经历的悲伤与混乱,纪实且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