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象死去的河邊读后感精选

《大象死去的河邊》是一本由黃錦樹著作,麥田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 350,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象死去的河邊》读后感(一):hate to say:

在黄锦树的小说终结、一篇大陆论文开始之际,我终于像从南洋的航船停靠在坚实的陆地,止住了那股神迷目眩,回到了熟悉甚至令人安心的话语感觉。没有让人想破脑皮的黑色幽默,没有突如其来的琐记插入,没有瞪坏眼珠的禁忌之语,一篇学术体制内欢迎发表的但无疑也非常优秀的评论文章,像一粒我寻找到一个解释后就可以沉沉入睡的安眠药片。

《大象死去的河邊》读后感(二):我的毒蘑菇文学

感觉这本集子的文风好多变啊,最心水的应该是《福尔摩莎-似乎是》那种故作正经、处处搞怪、但深思起来忍不住悲伤的伪纪实连击。

我读完整本感觉像读了好多位作家的作品:《迟到的青年》的诡谲时空让我想起博尔赫斯,《大象死去的河边》的臆想离奇让我想起马尔克斯,《山榴莲》的污、性奔放让我想起品钦,《匪夷所思工作报告》就像阿西莫夫进了萨德的世界,《名士风流》的怪异和《南海血书》的沙雕颇有《万寿寺》的味道,《建国那回事儿》有点目前日本文学的调调。偶尔穿插的吐槽尖酸幽默,有很多现代流行元素,吃惊之余我去查了下黄锦树的年纪,只能说叔叔的涉猎范围真的很广噢。

然而我个人并没有被这种“拼接感”困扰,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当文字从绝望出发,承载反思和批判,对我来说就很有价值。很巧之前一段时间读的都是非华移民/漂泊者的哀愁(塞巴尔德《移民》和奈保尔《我们的普世文明》),而这本里描述的华裔和我的联系是留在根上的,很多方面理解更深。而不同的背景下属于人类同样的悲痛,让我从这些文字中收到的感情被叠加,施加的震撼也开始共振了(真的感觉脑子嗡嗡的)。再者马共对我来说太新奇了,在这个领域里的任何元素因为某些既视感,更带有一种离奇的视角和体验,所以这本集子读起来仿佛中了迷幻药一样在万花筒里翻滚……哈哈。

《大象死去的河邊》读后感(三):随便谈谈黄锦树

海外扶余大王升起搏风的帆

巨大鲸船向着梦中的南洋人民共和国

不知哪朝哪代的衣冠下

跳动着雨林纯黑的恐惧

总是在那样的时刻 告诉自己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是为了巫师与苦力字成大道肉身

自从2006年在王德威主编的小说集《第凡内早餐》里读到黄锦树的小说《鱼骸》起,我对黄锦树的阅读就一直持续至今,算来也有十五六年了。他发表过的文字,我可以说九成九都读过,在很多大陆读者对他还很陌生的时候,他已经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以个人品味而言,我最喜欢他的学术研究,散文次之,小说反倒是最末。对于他万花筒一般炫目的小说,我大致分成三类理解:

(1)马G。几乎是所有东南亚华人的“原罪”。黄锦树多年来狂写此议题,更声言可以凭借此议题的写作抵达写作的“本身”。已积累下的六七十万字的规模,老实说我所得不多,而康凌基本已经写得很透彻了。在《大象死去的河边》结尾,康凌敏锐的提出黄锦树此一领域的小说有“空转”的危险,但黄锦树很有意思的回答说自己与张大春不同,张大春是什么都不相信、什么都是假的,抽空了小说,而他则是在一个看得见的基底上施展十八般武艺。这个聪明的回复颇令我莞尔,有种看破别说破的味道——康凌点出的东西不是没道理,但就不想正经回答你。

在这个议题之下,黄锦树基本秉持着对于民族国家体制的反感,并嫁接出像寻找亡兄、亡父(生父+鲁迅+毛)的历史离散问题。当这种体制无法结束,很多无谓的苦难便无法终结,因此无国籍文学是黄锦树最大的追求。而他胡闹式的各种戏仿,则成为他虽然厌弃这种体制但终究还是得活在这一体制之下的一种忧郁。

(2)中文。黄锦树是我见过的小说家中,最为关注汉字历史,并对此进行各种狂想的。我个人也最喜欢他的这一部分作品,可惜不多。《鱼骸》已是优秀之作,《刻背》又胜过《鱼骸》多矣,在这些作品中,黄锦树磅礴而不受限制的想象力暗黑而又迷人,更兼具一种对历史的恐怖触摸,不是第(1)类作品已走向“空转”的想象力能比的。《雨》中也有几篇,不过也没有超过早期作品。

(3)南洋华人的无根,与自己由岛至岛漂泊命运的对比辩证。一种原初的伤害场景,如童年雨林里的黑暗与窒息。

总之,就像《犹见扶余》开头所引诗,“不生不死最堪伤”,这种生存于历史的缝隙的感受,或许成为黄锦树写作一种总的内在驱力。他喜欢当一个“采珠者”,在二十一世纪重唱一种“寻根”的歌。而当马G成为“物神”时,如何不被她吸入胯下?

2014与2015年,我先后两次见到黄锦树,与他多有交流。其实在很多事物的看法乃至立场上,我与他相差很多,但要是围绕这些去谈,就没有多少意思了。他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自己的文学自己搞”,也是经历过不少才有此心得吧。这两年指导学生的论文,每当看到学生把马华文学与日华、新华、泰华、美华等等一大堆华并列列出时,我都指出这样做的不妥,说的极端点,后面那些华加起来,也未必就高过马华在文学上的分量。但对马华文学的未来,我和黄锦树一样,并不抱多少乐观。随意写几笔,聊作一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