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美相遇》读后感锦集

《中美相遇》读后感锦集

《中美相遇》是一本由王元崇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52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美相遇》读后感(一):观点独特,历史详尽,

作者非常详尽的记录了从911年之前的清朝和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既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又有一个小人物小事件的精彩描述,叙述非常流畅,一口气可以读完, 本书的每一副插图,作者都有记录来源和版权,本书的资料详尽,可以作为参考资料, 作者是以热爱中国的中国人的观点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描述,丝毫没有崇洋媚外的言论, 观点独特,历史详尽,值得阅读和收藏,

《中美相遇》读后感(二):过去已不可追,而未来是否可期,依然是大大的问号

个人之所以喜欢历史,是因为历史的镜鉴,折射出来的永远是人性的底色,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人们一个个具体的本能渴求所汇聚成的驱动历史发生的动力。而一部好看的历史通俗读物,就是讲述这种动力的由来,如同精彩的小说故事,在恢宏跌宕的世界设定下,呈现奇趣鲜活的事件故事以及交叠繁复的人物关系。这部著作拥有优秀历史读物应该具备的所有品质,它以中美际会为主线,贯通了清朝与西方的交流史,将处于不同空间背景下的中西方,置于同一时间轴上的交汇点,既有宏观视角下的国家外交帷幄,更有微观体验下的个人辗转腾挪,在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挖掘出一个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生动故事,呈现出一幅从黎民百姓到国家元首的中西全景交互历史。本书会令人更加坚定的认识到,中西之间特别是中美之间当下的一切错综关系,都并非无源之水,而是早就隐秘在茫茫历史长河的涓流中,令人在感叹历史总是如此相似的同时,又不得不唏嘘人文交流改善国家关系之可贵,以及意识形态固化人类思维之顽劣。过去已不可追,而未来是否可期,依然是大大的问号。

《中美相遇》读后感(三):如何避免层累地看待清朝历史?

在20世纪20年代,历史学家顾颉刚沿着怀疑古代历史真实性的道路,提出了一个理论,即"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说的是我们中国人对古代史的叙述的一个趋势:年代愈往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而且古史的中心人物愈放大。 今天,我们跟过去一样面对着层累地造成的清代历史观,很多有关清代特别是晚清的历史叙述是走了基于近代化理论之上的片面理解和批评甚或贬低清朝的道路,特别是在20世纪中后期当我们中国社会全面卷入近代化以及后来的又一轮全球化大潮之中去的时候,然后这些片面理解叠加起来层累地构成了我们对清代中国的认知。这导致了时代愈靠近今日,我们对清代社会的认知愈偏离,愈发认为清代社会和我们今天的社会是截然二分的,历史因此成了真正的故往,而不和今日发生任何现实层面上的联结,进而导致我们不断地回头去认可单一的线性历史观念甚至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或者社会进化论。 然而,历史发展的实情并非如此。很多今天被我们拿来批评当时中国社会"落后""保守"或"停滞不前"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钥匙。用我们现在的思维、话语以及术语去理解当时的社会的话,也就难免会出问题。

《中美相遇》读后感(四):不同研究角度

跟网友说的一样:每个章节拿出来都是可以研究点,同时也兼顾各个学科。

甲篇和乙篇还是入门级别,到了后面丙篇的中美《望厦条约》签订开始,就是正篇开始。作者在书中也有提到:中国当时跟美国比较亲近是在于它没有英法两国的咄咄逼人,美国更多时候会从中调和,加上后续留学生的赴美和一些友好人士的不断从中帮忙,到了中间的丁篇看的比较入神,后面的排华案以及中美朝鲜半岛和老佛爷的外交就是另外一个研究角度。不过都是值得一读的。

时间飞逝,百年来都是过眼云烟。发生的这些都不过是一两百年前的事,李鸿章的访美也不过是一百年前的事,书中有讲,当他看到美国各种的高楼大厦和高科技,这些给这位传统国家的来的老人带来的冲击之大是无法想象的,很快便含泪而去。

作者说:当时签证的时候,工作人员问他赴美研究中国史的原因是什么,他说:能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和叙述。确实,太多人从中国的角度来进行,作者可以在美国,通过美国的这些史料来通过研究清代特别是晚清时期中美的关系,里面的小点,比如:慈溪跟驻华公使夫人的外交、晚清时期朝鲜脱藩独立等,一些小角度来展开整个论述。

不同小角度的研究确实是一个方法,所需要的支撑史料之多也是让人感觉研究的不易。

《中美相遇》读后感(五):来日方长

中美的渊源历史确实值得说道,作者用最古老的帝国与最年轻的帝国在18世纪至今的个中小故事娓娓道来,虽然大部分是华人的受难史,但可以从中理解中国的困局和无奈,也能了解美国的崛起和中美关系的建立。

清廷当时对来使“三跪九叩”的执着就跟中国文化的根一样深入骨子里,导致了后续的一系列西方对中国的误解和看低。但是有个西方人物是不一样的烟火——拿破仑,他说“俄国英国应该训令他们的大使们在北京叩头。……只有尊重一国之风俗,你方可让自己的风俗更得尊重。”可惜这是战败后的拿破仑说的,如果拿破仑继续统治法国,搞不好历史就是另外的样子。

文末作者引用并解读镂斐迪的「中国国情报告」直接将历史观拉升一个层级。“我们的很多有关清朝特别是晚清的历史叙述是走了基于近代化理论之上的片面理解和批评甚或贬低清朝的道路,……这些片面理解叠加起来层累地构成了我们对清代中国的认知……愈发认为清代社会和我们今天的社会是截然二分的,历史因此成了真正的故往,而不和今日发生任何现实层面的联结。”作者对晚清的清廷并未带丝毫偏颇之意,由此可见。我们现在指责晚清签署的甚至有白送的那些不平等的“治外法权”,其实我们已经站在了历史的高处,在身处于那个时局中的国人应该是意识不到这一极不平等条例的严重性的,不然黄遵宪、李鸿章也不会把朝鲜的治外法权白送美国。所以指责诋毁清廷实在是后见之明的思维恶习。切勿将历史变成为自我服务的漫画,严肃对待历史,历史本该是另外的样子。

如作者所说,美国远远没有我们中国了解他们那么多,路还很长,中国也在慢慢长大,希望以后的中国能靠如元朝马可波罗描述的那种东方魅力重获世界各国的向往和朝拜,来日方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