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认知锥经典读后感有感

认知锥经典读后感有感

《认知锥》是一本由黄伟著作,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元,页数:26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知锥》读后感(一):从符号看认知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曾经看过华与华的《超级符号原理》,然而,单一的感官营销已经不管用了,现今有一种更新的方式可以助人更快地打开流量密码,就是通过建立消费者的认知。《认知锥》就是以“三个锥”——词汇锥、符号锥以及体验锥,给企业家们提供了新的营销视角去建立品牌。书中举了一些例子来展现公域符号如何变为私域符号,并快速生成自带流量的Logo,如星巴克的Logo使用的就是希腊神话中海妖塞壬的公域形象,沃尔沃车标使用安全带的公域形象,保时捷车标中间是一匹骏马,源自德国斯图加特自古盛产的一种名贵种马。可见,挑选一个贴合品牌的公域符号,不仅能加速消费者的记忆和认知,更能够将其文化底蕴赋予品牌,无形中也提升了品牌的气质形象。做足品牌认知,能让消费者心理价值更高、更持续,忠诚度更牢固,复购率更高,甚至能够接受一定范围内的涨价。低品牌认知的牌子,消费者更多关注物理属性,由于心理价值低,所以更换、放弃使用成本更低,忠诚度差,也更容易受到价格影响。此书的作者认为,只有借助认知锥,把视觉、听觉和体验这三重资产重叠、品牌认知做到满分,才能成为在消费者心中稳固的、不易被偷走的固定资产。总结来说,此书十分适合希望能产出行之有效的营销行业人士。

《认知锥》读后感(二):用一个词汇精准击中消费者的心

看完《认知锥》这本书之后十分认同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三锥理论,尤其是三锥中的词汇锥。简单的来说,词汇锥就是通过一个词汇精准击中消费者的心,使得一个品类能在用户心中占据一个地位。当然,这个词汇与符号锥跟体验锥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更是一绝。以现在市面各种护肤品牌为例,很多皇牌产品或是明星产品都有一个专属的昵称。换个角度来看,这些案例其实就是“词汇锥”的运用。作者在书中以兰蔻的“小黑瓶”作为例子,这款精华肌底液的命名如果只是将认知打在功效上,就要面对三大问题:第一,市面上太多同类型品牌都在打“功能牌”;第二,存在一些较为低端的品牌,借助兰蔻自我推销,宣称“兰蔻相似配方”,白白为他人做嫁衣;第三,如果要深入成分解读,存在着消费者难以理解和保密配方两重障碍。然而,兰蔻将这个产品直接唤作“小黑瓶”,不仅将其黑色瓶身与黑色代表的神秘且高端的气质联系在一起,而且也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现在很火的Olay“小灯泡”、资生堂“红胖子”还有赫莲娜的“黑绷带”等产品,不就是使用了“词汇锥”的命名法则吗?比起各种强调功效与成分的命名,这种命名方式更接地气,也更容易与消费者建立起联系。话说回来,如果仅靠词汇锥的一己之力难以在现今市场打造出彩的营销,还是需要结合“符号锥”跟“体验锥”达至三锥合一,才能将成功引爆市场,打造满分的认知。作者在书中也引用了很多不同行业的案例来解释应该如何运用这个三锥技巧来打造脱颖而出的产品与品牌,很值得企业家们去参读一下。

《认知锥》读后感(三):谈谈认知变现

提到《认知锥》这本书,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作者的三锥理论,也就是通过词汇锥、符号锥和体验锥来打造富有影响力的品牌,然而,可能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认知变现。品牌认知做足了,还需要靠认知变现来使品牌传播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在书中,作者提到以下三个方法可以加速认知变现:

1. 产品驱动

产品除了只产品本身,还可以指服务。这里指的是让消费者因为产品质量或服务感受到满意,如果连最基本的质量都不过关,那么再好的营销也救不回来。

2. 精神驱动

就是要让消费者与品牌产生情感链接,令其觉得这个品牌有内涵、有格调,甚至在潜意识里构成了精神寄托。如此,根本不用担心消费者会离开此品牌。

3. 最现实的利益驱动

无人可以抵受利益的诱惑,通过社交圈分享推荐好友,可以获得一定的利益。这种好处既包括各种朋友圈裂变页面,内含送券、优惠、赠品等各种物质利益,也包括一些虚拟产品的使用,比如分享社交圈可以解锁新功能、可以延长会员时长等。

成就一个好的品牌从来不是一件易事,因此通过一些营销的手段,诸如三锥合一及认知变现,就能走进用户心智的高维竞争,实现品牌的满分认知。当然,除了以上提到的方法,打造认知满分的品牌和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推波助澜,比如通过品牌故事或ip效应等,后续有机会再进行分享。

《认知锥》读后感(四):一本企业家们都应该看的营销攻略

从前在看特劳特的《定位》时就觉得,虽然书中的理论确实能打开营销理论的新大门,但却不知道该如何执行才能使营销行之有效。现在再看这本《认知锥》,感觉这本书更像是《定位》的落地版,以“三个锥”——词汇锥、符号锥以及体验锥,给企业家们提供了新的营销视角去建立品牌。书中举到一个例子——全国人民都耳熟能详的“老坛酸菜方便面”,便是借助认知锥,发展出从1亿提升到40亿水准的品牌资产。广告中刘仪伟的美食家形象、老坛道具和超长筷子形成三大视觉符号,正正是通过定位词汇化、词汇符号化,再经由最后的体验消费化最终成功提高品牌认知和流量转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认知锥不同于以往的单层进攻,而是将囊括了感官体验的词汇锥、符号锥和体验锥这三重兵力聚焦在一个点上,重叠为一个定位诉求点,形成一把“认知锥”,可以说是锥透了用户的认知障碍,达到使其“秒懂”的目的,并成功将认知转化为购买,同时积累为品牌资产。里面也提及到其他的爆款案例是如何基于这套认知理论被打造的,在此就不详述,但本人觉得还是颇具参考价值的,有兴趣的书友不妨参阅一下书中的其他案例。帕特·多尔西在《巴菲特的护城河》一书中提到,企业的“护城河”分为两种,一种是虚假护城河,比如优质产品、高市场份额、有效执行和卓越管理;另一种是真正护城河,指的是企业能长年保持竞争优势的结构性特征,是其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品质。而“真正护城河”里,品牌力、商标、专利或法定许可,能让该企业出售竞争对手无法效仿的产品或服务所组成的“无形资产”是护城河的核心所在。而要组成这种无形资产,“认知”就是最好的工具。总结来说,《认知锥》很适合需要启发思维的时候观看,甚至说成做营销的工具书也不为过。

《认知锥》读后感(五):浅谈三锥中的符号锥

每当想不出灵感或者需要有创意产出却苦无头绪的时候,我都会翻一翻这本书来获取一些启发。现在是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与营销相关的方法论随便一搜就一大把,可是《认知锥》里面的三锥理论是我到目前为止都会重复借鉴的方法论,因为我相信只要将其运用得当,的确可以对品牌产生1+1+1>3的效果。我所说的1+1+1,正是作者黄伟所提到的“词汇锥”、“符号锥”以及“体验锥”。第一次接触这三个单词的时候,我还以为我将打开一双充斥着艰涩文字的大门,谁知里面各个作者操刀过的案例使我不知不觉就把三锥理论弄懂了,也把整本书都看完了。正如我上述所讲,将三锥合一可以使品牌发挥1+1+1>3的传播效果,但相信不是每位营销人都能把这套方法论玩溜,因此我想简述一下三锥里面的其中一环——符号锥。

作者在书中提到好名字是企业做认知的第一步,好名字可以展现定位诉求和故事内容的统一。对此我是认同的。而当一个好名字成功构建了“词汇锥”后,符号就是该词汇的具象化表达。换句话说,打造符号锥就是将词汇“符号化”。书中也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哪些符号成功成为了一个词汇的具象化表达。比如企鹅这个形象符号,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QQ,甚至已经成为品牌的吉祥物及象征。现在人们都将腾讯戏称为“鹅厂”,可见其符号形象已经深入民心了。又比如星巴克,除了其餐牌一直都会做调整外,其icon也在保留原设计的基础下不断经历交替变化。最新版的icon,便由设计团队改进了整体构图,重新绘制了光滑精准的笔触,最重要的是将简洁贯彻到底,直接把周围一圈品牌名称都删去,只留下经典的塞壬形象。由此可见,无论是新品牌——需要为自己打造清晰的定位,还是老品牌——需要对品牌形象进行升级,符号锥都在其中占了很大一席位。总的来说,无论是使用其中一个锥还是着力将三锥合一,最关键的做法都是要以“秒懂”为核心,才能够多方位助力行业从业人员攻克难题,打赢品牌认知战、超级爆品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