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整理这件小事》的读后感大全

《整理这件小事》的读后感大全

《整理这件小事》是一本由罗布 柳百慧著作,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的2021-1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整理这件小事》读后感(一):殊途同源,大道至简

2023.05.05、06、07,5号一个晚上加6号晚上多一点的时间就看完了,7号总结一下。感觉有点大杂烩,作者自己的整理思索感悟+包装推销+哲学式说教+读书感悟,整理过度,近藤麻理惠也生病到要住院治疗了。太过于看重整理的意义、作用、仪式感,会被整理反占有的。

部分摘抄&感悟: 在某种程度上,(整理)失去亦是一种得到。但塞翁失马,只看到失便不会看到得。当然,主动舍和被动失还是有所区别。

从作者推崇的在整理上“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么舒服怎么来”的理念看,和跑步的许多核心理念不谋而合,可谓是大道同源、殊途同归。

占有书和占有知识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情。

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毛姆

人类是一种意义型的生物,但有时也会被意义拖累,需要找到一种平衡。

《整理这件小事》读后感(二):整理的主角是自己

虽然我们说到整理,大部分情况下指的是对“身外之物”(也包括无形的数字信息)的整理,但最终出发点还是我们自身。这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

有的时候我们为了要达到某一个目的,必须对自己所处的物理空间(房屋、家具)和其中容纳的物品做整理(以及之后的收纳)。一次高效的整理,应该能够达成我们的目的,无论这个目的是“减负”还是“增效”还是别的。但别忘了整个过程中,特别是对自己个人物品以及专属空间做整理,这是一次和自己的对话。

如果不借助外物的反映,或者外人的反应,我们自己是看不到自己外表的全貌的。而我们的内心、我们的生活习惯,如果不去好好审视我们身边属于自己的物品和生活空间,自己更加难以察觉。可是这是多好的一次机会啊。如果去问别人“你觉得我长得怎么样?”或者“你觉得我是什么思维方式?”得到的答案,虽然是从“客体”说出来的,但十有八九并不“客观”。可整理就不一样了,虽然“操盘手”是自己,虽然物品也不会说话,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反映了一个客观的自己。

在整理的每一个环节里(具体操作在第二章有详细的指导),我们都可以对自己至今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决策方式做一番审视(但千万不要给自己乱贴标签啊)。

-“我原来是喜欢穿这种类型的衣服”

-“我不喜欢做饭原来是这个原因”

-“舍弃不掉的物品原来都是这个属性的“

有本书(特别是第二章)的全程陪伴,也根本不必担心整理的旅途会失控,自己今晚会睡在一片狼藉之中不得不再花三天恢复原样。安安心心享受这个自我发现的挑战就好啦。在挑战的过程中,也一定会有很多的问题,“这样的我,是不是不正常?”“我到底需不需要改变?” “如果以前对待物品的态度是错的,那以后我要变成完全相反的态度吗?“……整理让我们不得不直面现实,但直面的同时就会产生怀疑、焦虑和不知所措。在给自己下定义之前,务必要读一遍第三章的内容。罗布和百慧肯定是有同样的心路历程吧,否则怎么会预见到一次自我整理会引发这么多的大小疑问。

以及,第三章对我来说最有启发的应该是关于“时间管理“这一部分吧(希望这是因为我和物品的关系已经被整理得比较健康了!)。原来时间管理,本质对象并非时间,而是自己的精力。曾经我对这一点没有切身体会,认为时间只是时间,精力只是精力,情感只是情感。我那时会因为一些正常的进度安排偶尔加班,所以觉得加班占据的是单纯的时间和体能,直到经历过很长时间的负能量加班环境,才体验到对精力的全面消耗,以及失去对自己情绪、意志的控制。我迷失在了消耗自己的忙碌中。

“自我整理”这个练习,从整理属于自己的物品入手,夺回对自己生活的掌控,相当于是一次不用出门、不用舟车劳顿、(几乎)不用花钱的旅行了,有这本书加持更是零失败,只要做,就一定能看到效果。

PS.本书的排版、配色、插画和照片我也很喜欢,看起来很治愈!

《整理这件小事》读后感(三):“整理其实就在理清自己,是在与自己对话”

跟老公吵完架我感觉很累。原因很简单,就是壁橱里摆放东西的问题。 我喜欢展开放,需要的时候一眼就可以看到拿去。 我的这种行为老公不能接受,他更倾向于把东西装到袋子或是盒子里,需要的时候翻袋子找盒子。 而他的习惯我也不喜欢,有翻箱倒柜找的时间,或许我已经敲完一篇文章了。 下午闺蜜听到吵架的事就给我扔下了一本书,让我自己从书里找办法。书名是《整理这件小事》。作者是罗布和柳百慧。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真是眼前一亮。 正如这本书的作者所说,整理其实就是在理自己,是与自己对话的蕞好方式。 可能你会说整理,那不就是断舍离吗?你还真的不要就把整理直接定义为断舍离了。 若舍离告诉我们,要跟自己的物品说拜拜,要控制自己的购买欲。 可是如果你遇到自己喜欢的书,或者满满一柜子,让自己颇为自豪的书,你会不会断舍离呢? 10个读书博乳中有8个都不会吧! 所以真正需要的是整理,是自我整理,是在整理时,对自己的生活不断审视的过程。 那么如何进行自我整理呢? 作者告诉我们,首先要认识自己。 我们的大脑有个小秘密。 其实我们的日常行为习惯,手用脑习惯所支配,而大脑分为左右脑,这就决定了不同用脑方式的人,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习惯于左脑的人可能会对逻辑信息更敏感,他就会习惯于把物品打包摆放。而对于右脑型的我则更喜欢俯瞰,从整体上把握物品的状态。 了解了生活习惯,也是我们认识彼此认识自我的重要过程,所以作者说整理也是一个发现,接纳爱护自己的形式。 自我整理需要整理什么? 难道自我整理,可能你会觉得很抽象?整理到底需要整什么,怎么整呢? 作者结合自己的生活和为客户整理物品产生的经验,把自我整理分为了以下几个类目和步骤: 衣服类 自我检查→呈现衣物→观察衣橱结构→将衣物分类→在摆进衣柜里 书籍类 对书籍的看法→把书籍统一放在一处→观察书柜结构→按看法对书籍分类→决定书籍的存留→科学收纳→微调使其美观→处理自己不需要的书籍 在这本书里还有文件类,小物品,纪念品,厨房用品等物质的摆放办法,没有整理措施时,我们就可以跟着这本书学起来。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了,每次整理完物品都会感觉心情很舒畅呢?这是因为我们在整理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与自己对话的需求。所以整理也包括要整理心情,整理当下的生活状态。 对了,如果你感觉有压力,心情不顺,不妨打开壁橱,衣柜,书架从现在开始整理吧。

《整理这件小事》读后感(四):生活的美好从整洁开始

整理不仅是环境与物品的规整,更是对自己生活的重新审视,是一场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己同时展开的对话。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整理的深层含义,让读者在整理的过程中找到生活的新认知与体验。 整理被书中定义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积极投入。这种投入不仅体现在环境整洁上,更让我们发现生活中诸多细节的美好。通过整理,我们不仅创造了有序的生活环境,还调整了自己的心态,体会到生活的简单与轻松。作者巧妙地将整理与投资相联系,强调投入时间和精力于整理,就像是为自己进行长期的复利投资,回报将持续一生。 书中引用哈佛大学的研究结果,指出整理环境有助于提高人的专注力和效率,使人更加平静与自在。在繁忙的生活中,整理就如同给内心洗澡,清晰思维,使心情更加轻松。整理不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态,让我们逐渐找到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除了对物品的整理,书中还着眼于对自己的整理。通过整理个人物品和专属空间,读者展开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整理的过程不仅是对外在的整理,更是对内在的反思,通过审视自己的优点、缺点、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实现对自我认知的提升。这种“看见”的过程,使整理不再是简单的环境整顿,而是一次与自己深度连接的心灵之旅。 整理是一种艺术和修行,通过整理释放心灵包袱,让自己更加自由和快乐。在整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找到生活的重心,还能理清思绪,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和任务规划。作者以详实的指导和实例,帮助读者享受整理的挑战,轻松面对问题,逐步打开新的人生篇章。 我喜欢书中对如何缓解压力以及乐观主义的描述: 如何更好地应对压力,1 多调动积极情绪,保持乐观 2 不压抑情绪 3 整理物品 乐观主义的表现有四个方面:期望未来充满好事而少有坏事,认为自己拥有通过努力达成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认为消极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几率低于平均水平;忽视或最小化生活中的危险或愿意冒险。乐观通常可以预测健康的行为,比如定期锻炼、健康饮食、节制饮酒等。乐观还使我们患病的可能性降低、病情恶化缓慢、康复速度快、复发可能性低。

《整理这件小事》读后感(五):整理,也是对自己的一次又一次郑重告白吧

“它能迅速帮助你驱散自身的迷雾,让你在接近自我真相的路途上能够轻松一点。”

莫名地想起了一部名叫《恋爱这件小事》的电影,于是对《整理这件小事》也变得亲近起来。正如书封上的一句话“整理是自己的课题,是与自己对话的有效方式”,整理师用文字构造的语境,在不断地自问自答中,解决的不仅是空间感和秩序感的问题,还有从心理层面对人生的整理。

也许,这个世界破破烂烂,我们总是要学一点整理之道,填补那些漏风的空白。

比如,衣服、书籍、各种东西……填补不了的内心空虚,再多的“安慰剂效应”也于事无补;比如,心情不好时,我们总会以此为借口,买些平时舍不得或者无用之物,来安慰自己弱小受伤的心灵。

其实,大可不必。如果只是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物品身上,即使家中东西多到爆炸,也依然过不好。因为,根本问题在于,我们认不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满足”二字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虚无缥缈、一碰就碎!

所以,整理到底“整”的是什么?

外在的,我们与世间万物的关系;

内在的,我们与自己内心的关系。

正因为,我们的社交关系出了问题,我们才会跌入“买买买”、“囤积癖”、一团混乱的陷阱。因此,自我整理势在必行。追溯到原点,依然是苏格拉底“认识自己”的哲学认知。只有真正面对自己,才有可能打造出自己最舒服的生活方式,而中间的过程就是“整理思维”。

这不是简单的“断舍离”,只要扔扔扔就可以了,毕竟丢弃本身也是一种对过去自我的否定。整理的思维完全不同,通过深度认知,确定自己和空间、物品、人的关系,而后决定如何相处,这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折点。

也许,书中的整理法未必适合每个人有心整理的人,即使凌乱和繁多,也有其存在的价值,比如安全感和舒适感,但是通过整理与自我对话,在一次次的深情告白中找到一个全新的自己,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何况,已经有那么多的方法论准备好了,那么,参考着做就是了!

/

Book:《整理这件小事》

Author:罗布&柳百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