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第一只眼》的读后感大全

《第一只眼》的读后感大全

《第一只眼》是一本由[英]安德鲁·帕克(Andrew Parker)/ 著著作,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一只眼》读后感(一):一道启发万物的光

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是生物学上的一个谜。这个谜曾经被许多人认为是演化论所不能解释的悖论。但其实很多人对寒武纪生物大爆发本身的认识就存在误区。寒武纪时期生物剧烈出现演化的部分是其外部形态,而生物的内部组织在前寒武纪已经经历过足够漫长的演化浪潮。控制生命外部形态的基因相对较少,这也是生物外形更“容易”在环境改变时发生演化的原因之一。

作者认为,点燃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导火索的,是一束光。生物在漫长的演化之中逐渐演化出可以感受到电磁波的皮肤细胞,这些皮肤细胞逐渐演化成越来越复杂的光受体。原始生物对光的反应是直接的——感光细胞接收到光线的刺激,其周围的细胞发生反应。在寒武纪,三叶虫的光受体演化成眼睛,当晶状体透镜能够聚集光线形成完整的成像时,动物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突然变强,而神经和大脑对信号的传输和处理能力的增强让生物对环境的认知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跨越,在短短的100万年间,“光开关”点燃了整个生态系统,主动捕食者大量出现,演化加速,生物为了捕食与逃避捕食,演化成外形截然不同的样子,最终,生物对光之世界的感知和利用,塑造出今时今日我们看到的美丽和多彩的世界。

《第一只眼》读后感(二):流光溢彩的寒武纪

寒武纪的海洋生物竟然是虹彩色的?

当我戴着3D眼镜、站在黑暗里、看着游弋在我面前的巨大的寒武纪古生物的时候,我惊呆了。

那时我在台湾屏东的海洋生物博物馆(屏东海生馆),这里有一条黑暗的走廊,循环播放着3D影片来展示寒武纪时海洋的样貌。

巨大的三叶虫和奇虾没有震惊我,那些名字冗长、看上去就像插在海底摇摆的、柔软的巨型扇子的古生物也没有震惊我。虽然我对古生物并没有什么了解,但多多少少都曾经在《国家地理》和《博物》上见过它们的彩图。

但当黑暗中,一只巨大的生物优雅地摆动着纤细的触须似的绒毛状肢体、流光溢彩地向我游过来的时候,我仍然因为它超乎我想象的美丽而震惊不已。我的目光不自觉地追随着它,那场景就像在彻底的黑暗里不自觉地注视着彩虹,或是美好的幻觉。

那个瞬间我很怀疑这种美有多真实。我记得很清楚, 当时我腹诽了一句:“他们为了让这些古生物显得好看,真是在3D建模的时候什么颜色都敢用啊。”

(我试图找到这段影片但是失败了,找了张差不多意思的图示意一下,但其实影片里比这个漂亮一百倍,可以说是流光溢彩。)

这本书唤醒了残留在我记忆里那段意料之外的美好。现在我才知道,是我错怪了3D建模工程师——虽然寒武纪化石里的生物们个个铁齿铜牙、长得都像是地狱里来的、《异形》里的噩梦,但其实它们是有颜色的,是坚硬却又柔软的,是被咬了一口却也咬了别人的。这本书让这些奇奇怪怪、离我的日常生活过于遥远、因而难以理解和想象的生物,变得亲切起来。

我有一块菊石化石,做成了项链。我以前所知道的菊石就是我面前这块僵硬、没有生气的石头,但作者给我讲它们的“机智”和脆弱,让我得以想象它们活着时候的模样,它们如何“机智”地上下浮动觅食,又如何面对强大的捕食者:

我把我的菊石项链拿出来,第一次带着刚学到的知识去观察它,我这才注意到这个已经被我戴了很久、连外壳都剥落了的小生物的背面竟然在灯光下泛着虹彩。是化石化的过程中沉积了蛋白石吗?抑或这是我的菊石穿越了5亿年给我留下的小小提示——它曾经活在一个被光驱使的年代,光成为了最大的进化压力之一、让某个生物首次进化出了眼睛,并从此改变了众多生物在黑暗中摸到什么吃什么的生活节奏、从此能见者为王,并朝着各种生存策略演化。有些在背上长出了棘刺、恐吓捕食者“我可扎嘴啊!”;有些开始学会拟态、跟环境融为一体、就不让你看见我;有些获得了变透明或是反光的能力。不管怎样,这本书所解说的“光开关”理论,为当年达尔文无法回答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答案,为达尔文“渐进式演化”假说所不能解释的唯一例外、寒武纪大爆炸,提供了具体而条理清晰的解读。

菊石示意图;网图,侵删

就阅读体验而言,这是一本我想要全文背诵(而不能)的书。作者难能可贵地做到了结构清晰,讲解明确,把一个深奥而复杂的话题层层剥开。读这本书帮我把自己乱看书得来的物种演化的零碎知识摆进了它们该摆的地方、还把它们之间的本质逻辑在更高的理解层次上教给了我。这就让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非常爽,就好像学渣自己学不明白的时候,来了个学霸给你都讲通了。完了学霸还带着你往知识的更前沿进发,把光开关理论给你讲了。虽然书中涉及光物理的部分我只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但并不影响读完本书之全身通畅、学霸带我飞、带我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

《第一只眼》读后感(三):物种进化造就了现在的生物多样化,那么,生命大爆发源于什么?

这是宸妈2021年发布的第25篇原创内容全文共计2491字,大约需要2-4分钟时间阅读

我喜欢看科普书,是因为每一本权威科普书的背后都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多年探索和研究的智慧结晶——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快速的了解到这位科学家在自己擅长领域中想要表达给我们了解的内容。

《第一只眼》封面

2021年的春节宅家期间,我看完的第一本科普书是《第一只眼 掠食者、演化竞赛与达尔文之惑,视觉的出现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后称《第一只眼》),这是一本讲述在亿万年的生物进化过程中最让现代科学研究者们着迷的探索寒武纪时期生命大爆发原因的书,而最终作者安德鲁• 帕克用了26万字详细的告诉我们——眼睛这个视觉器官的出现可能是生命大爆发的最终原因。

眼睛

眼睛是人类感官中最重要的器官,大脑中大约有80%的知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要理解《第一只眼》这本书,让我们从5.23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之前的地球生态说起:

地球生命大爆发的关键时期是5.42亿年-5.38亿年这500万年时间里,这段时间仅占生物演化史千分之一,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让达尔文都不曾找到原因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第一只眼》

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前的地球生物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个尝试在实验中模拟生命起源的斯坦利·米勒有一句著名的话:“生命诞生的起源正是演化开始的起点。”

海底黑烟囱

在俄勒冈州海岸线以外约480千米的海底,有许多热液喷口,黑色的烟雾从数千米深的大洋中脊上弥散开来,这些“黑烟囱”作为地球上唯一一块生物可以不依赖阳光就能获取能量的地方证明热对于早期生命完全不是问题。

第一个有核细胞大约在12亿年前首次出现,这类型的原生生物最被大家熟知的是阿米巴原虫。

蓝色背景下的阿米巴

接下来在大约10亿年前,第一个真正的多细胞动物海绵出现了。

海绵

在被保护得很好的位于加拿大西南部的伯吉斯采石场中我们可以通过已经开采出来的部分化石探知更多的关于地球早期生命的奥秘。

《第一只眼》

经过了亿万年的进化,早期的地球生物是软体的,没有外壳,没有视觉,依靠触觉和吞噬来缓慢进化。

而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500年间,软体生物不仅快速的进化出了外壳,而且还因为进食可以划分为进食者和猎食者两种,有一个更为重要的能力在进化过程中被进化出来——视觉。

在视觉器官被进化出来之前,地球上当然也是有太阳光线的,不过因为雪球时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光线并不足。生物们依靠嗅觉、触觉等其他感觉器官感知世界,当地球上第一只眼进化出来时,让我们来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

我被安德鲁• 帕克的描述逗笑了,一位有趣的科学家他的文字间总是能让人找到无数的笑点。

《第一只眼》的写作风格更像是一幅拼图,安德鲁• 帕克在第一章讲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正确含义后,在随后的七章里将自己在研究中搜集到的原因拼凑出来,从对现有化石的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地球生物进化过程中光的作用,光不仅是生物生存的基础,还是现在这个五彩纷呈的世界的造就者,我们现在所看见的世界,其实就是动物适应光线的结果,不管是鲜艳的警戒色,还是不显眼的保护色,都因光线而演化。光线要成为演化的开关,还需要相对应的接收器——眼睛。这个完美又复杂的器官,究竟于何时演化出来?

安德鲁• 帕克在第九章揭开谜底……

化石包含的信息里,有着太多亟待现代古生物科学家们去发掘的内容。

三叶虫化石

《千字文》的开篇用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八个字来阐述。

而宇宙洪荒,天地初开,其实就是在前寒武纪时期的某一天,太阳的辐射大幅增加,射入的阳光增多,再加上彼时覆盖在地表的浓雾,形成了透明的水蒸气。几乎在一夜之间,地球就有了清澈的天空和视线,当光线突然激增,那些原本在洪荒中混沌一团的生物因为这突然激增的光线进化出了第一只眼,然后就开始了生物进化史上的蝴蝶效应。

第一只有眼生物睁开双眼,看见海底世界交织着光与影,能轻易辨识周围的其他动物;凭视觉成为最敏捷的猎人,开创了新的生存法则:唯有躲过它的攻击,才能够活下去。突然间,所有动物开始改变。

视觉改变世界

从第一只眼,到各种防御式的外壳,从进食者到捕猎者,从水中到陆地,进化在不断进行中,最终成就了现在这个多彩纷呈的地球生物圈……

三叶虫化石对于了解古生物的进化意义是非凡的,这本《第一只眼》让我加深了对三叶虫化石的印象,原来中国云南的澄江化石群在国际享有盛名,而离我很近的龙泉山脉里也存在着大量的三叶虫化石,中国的古生物化石研究其实一直走在国际前沿。

《第一只眼》

我们的眼睛看到的这个世界,这些花红柳绿,在不同种类的光线下,在不同生物群体的眼睛里是另外的样子——紫外光下的世界是另外一个样子,水下世界里,隔绝了蓝光下又是另外一种样子——你所看到的是你想要看到,你所看到的世界应该只有你自己看到才是这样。

我喜欢读这样的科普书,通识教育的大量阅读,让我的思维拓展得更开阔,理清了生物进化史,理清了光线对生物的影响,理清了化石对于古生物研究的意义,更理清了视觉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价值。

《第一只眼》

达尔文在第一版的《物种起源》里说:“我必须坦率地承认,像眼睛这样令人震撼的精巧设计,是完全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这令人难以置信”

《第一只眼》这本从化石记录中抽丝剥茧破解生命大爆发之谜的古生物科普书,作者安德鲁• 帕克的文字有趣又有料,在这个春节假期里让我看得停不下来。

看完掩上书,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世界却又似乎不再只是那个世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