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别处》读后感摘抄

《在别处》读后感摘抄

《在别处》是一本由袁凌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别处》读后感(一):人在别处 梦回故乡

前半部分深刻入髓。后半部分太过私人,像是阅读秘密日记,明明知道那些文字对下笔之人非常重要,却与他始终无法深交,有种侵入私人领地之冒犯感,想融入却很难共情。即使这样,作者的笔触的确如刀刻斧砍般,一下下刻在生活的真相之上,而这个真相本身足够痛,是绝大多数人不敢直视的。也许正是因为世间的痛太多太深太赤裸裸,才要梦回故乡,寻找那些最初的纯真,最初使自己变成现在这个自己的原始隐秘。

《在别处》读后感(二):“北漂记”与《平凡的世界》

到“北漂记”为止,作者大部分抒情部分皆撒向周遭荒芜而又荒诞的生活环境,甚至连充气娃娃的遭遇都有详细的描写。温情的部分实在太少了,甚至他如何认识自己的历任女友、两人为何相爱、女友相貌言谈……除了第一任女友“芸”略有提及之外,其他似乎都不重要,不值一提。相濡以沫的爱情不值得多一点篇幅吗?世俗生活中的一切,甜蜜的爱情、物质生活的改善、社会阶层的提升、功名利禄下的功成名就……在作者这里似乎重要,又不重要,并不构成他毕生追求的部分。我深信作者有能力过上功成名就的生活,但似乎他自己不愿。他如此描述清华园的师兄:“线装书陈旧的气息统治着这里,不论如何泛黄、落灰、虫蛀,书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师兄不过是书页中一条蜗居的虫子,等待出头之日。”“我不想待在这里,成为另外的一条,从生到死被安排妥当”。这让我想起了《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也是可以不做身处险境而又无比辛苦的煤矿工人,努努力也可以过上他有些羡慕的城市人生活。可是,他不愿,他认为或作者路遥认为只有在苦难中才能实现人生价值。路遥曾借金波之口表达对安稳生活的不甘、感慨人生就应该折腾。并且,《平凡的世界》第一女主角——田晓霞的职业,不是安稳的教师,而是折腾的记者。孙少平喜欢看书的同时,也喜欢到处“溜达”以了解并观察周遭生活环境的习惯,也与袁凌惊人一致。路遥在书中表达的这些精神追求,与袁凌不谋而合。他们,对这个社会看似出离、冷静,实则内心燃烧着一把火,“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可是,不知为何,我总觉得,这把火快把作者自己燃烧烬了。

《在别处》读后感(三):在别处

在开始写之前,我把豆瓣所有关于这本书的书评都看了一遍,有一篇是直接批评,还有很多都是在讲本书作者袁凌的其他作品,我迟疑了一下是否因为我没有看过他其他的作品,所以导致读完这本书我不知该如何下笔。这种情况一直没有过,以前读完每本书都会对书中一些深刻的场景或者人或者事,但是读完这本书我好像没有太大的感受 书名在别处,一直讲述作者从出生的地方辗转各个地方,途中遇见的人,遇见的事,以及随着时间线,发生变化的这一切。有几个场景是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在描述坐火车的那一段,给我的感觉和三毛当时在沙漠里排队洗澡的场景很相像,同样都是拥挤,同样都是汗流浃背。然后就是作者陪同母亲去看火车的那一幕,给人一种很神圣却又很悲哀的感觉,一个农村妇女没有见过火车,穿着不合脚的鞋子,一直走一直走,就很想看一眼火车。就像很多女人一样,一辈子为家里操心,没有出过门,若出了什么岔子也无处可去。期间,作者的描写还是比较细腻的,因为没有去过他所写到的这些地方,读起来就一直在脑补场景,比较好奇的就是写到西安大雁塔底下的地宫里有“人体奇异现象展览”,照片上泡有福尔马林药瓶里的各种畸形胎儿,当然下次去西安的时候是一定会光顾一下这个奇特的展览。 这本书我觉得还是跟着时间线在走的,如果对这种时间迁徙感兴趣的人还是可以去读一下的,毕竟对地方以及地方发生的人和事,以及时间推移人和事发生的改变描写都很细。虽然我读完只记住了几个重要的地名,对人物价值观改变有一些感触。觉得可能还是自己涉猎太少,所以很多知识层面没有跟上,所以理解力和感触力不是很好。但是我觉得不管书写的好不好都是作者辛苦付出的成果,并且这个好与不好都是人为的认知的评判。

《在别处》读后感(四):生活在别处

买这本书其实是冲着两个理由去的,第一个是因这本书的书名与许巍的一张经典专辑《在别处》同名,而俩人又都是陕西籍,结合作者的一些生平信息,我自动的把这本书的内容与那张专辑联系在了一起;第二个是因为这本书的封面,我觉得堪称精妙:上半部分应该是秦岭群山,而下半部分又是现代化城市,中间留白,我觉得寓意是说作者从秦岭群山走出城市,最后又复归。

读这本书的最大感受,是注意到作者笔下的中国(这应该在他的其他几部作品中有更详细、专门的论述),会让你觉得,哦,原来你身外,还有另外一群人,生活在那样一个地方,过着那样的生活。我觉得这是是书名“在别处”想要表达的核心。作者描写的很多次坐绿皮火车的经历,让我不断想起曾经某个时间段,坐硬座火车穿行于中国南北之间,我在火车上见识到的芸芸众生,也正是作者笔下所描绘的。怎么说呢,可能在那个群体下是常态,但背后其实存在一个界限,正如作者反复提到的秦岭这一地理界限,那背后存在着的,在我看来是越来越难以跨越的阶层界限。我也会时常想起一些人,那些人似乎的确是在被这个时代的洪流推着往前走,但他们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你已走远,而他们,却一直还在原地。

作者的写作风格是我比较喜欢的,虽然有时候会觉得有点轻微的矫揉造作感,但细水长流般的记述中总会冒出一两句特别让人玩味的语句,在我看来,妙不可言!我想起读高中的时候,一位与我重名的同学,他虽然学了理科,但写”小作文“的风格特别有趣。读了这本书后才发现,或许他便是类似本文作者的这种纪实性写作风格吧:写作基础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却又充满超脱于现实生活的诸多感悟。与这位同学已十多年未曾联络了,他如今,生活”在别处“!?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个人无疑都在往前迈进。但过往经历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过往造就了现在,但现实却又需要我们不断超越过往。人们似乎早已不在满足于线性式的迈进,而是追求台阶式的跨越,恨不得从1层直接到3层甚至再往更高层。可是在我看来,这种台阶式的跨越容易让我们忽视过往,陷入某种程度的虚无,就像是你在向世界宣告,我生来就是在这里。但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却都是,生活在别处!

《在别处》读后感(五):身处异乡,读完这本书泪目了

每个离乡的人心中都有一个割舍不掉的故乡,一晃我来到这里已经快十年了,刚开始还想着等机会再回去,但后来在这里安家生子,对故乡的记忆越来越模糊。 如今是再也回不去了,十多年故乡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而我已成为他人口中的陌生人。在时代洪流的裹挟下,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站在原地,岁月早已给我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这本《在别处》正是讲述了作者的成长经历,这是一本非虚构著作,作者袁凌是杰出的非虚构作家,真实的记录了作者从小镇八仙走到北京天通苑的故事。 作者以 ji 大的勇气和坦诚,讲述了自己童年成长、家庭以及婚姻的挫败,展现了自己亲身经历,读来总是能引人共鸣,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作者讲述了自己的北漂经历,小小的出租房里,到处都放着床,屋顶随时会塌,一次次的搬家,这可能是每一个北漂人必出要经历的艰难。在漂泊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生活的百味,人才会真正的长大。 为了理想,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远离故土远离亲人,在陌生的城市里孤独求生。无依无靠的日子里,唯有坚强才能渡劫。 作者的人生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人生,他代表了一代人的人生轨迹。从小县城去到大城市,从候车室回到出生地,真实记录了一个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长,一段城乡中国的无声变迁。 如今交通便利了,机械化代替了手工劳作,生活好像容易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看似更近了,实则生活的压力反而更加重了。 看到他的文字,我总是掉进回忆的漩涡里。从年少时的彷徨、胆怯,到后来的万事从容应对,我中间需要经过多少艰辛,也只有我们自己懂。 也许,这才是生活的魅力吧。看尽沧桑不易,才会更加珍惜眼下的美好。过好当下的每一天,生活就在我们的手中,学会欣赏感恩遇见,人生何尝不是一场美妙之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