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钗黛之辨》读后感精选

《钗黛之辨》读后感精选

《钗黛之辨》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钗黛之辨》读后感(一):好风凭借力,批薛何须至此?

作者批薛宝钗也太过了些。学术著作夹带太高浓度的私人好恶是不合适的。 但能够把情节、文本剖析得如此细致,实在用心了。 对于宝钗,我总是心存一份好感,因为觉得她其实有超脱与冷艳的底色。少时看顾城写过,“宝钗天然的悟”,宴席上点戏,她要了一曲《寄生草》,“漫揾英雄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房里如“雪(薛)洞”般清净,莹,泽,润,冷。冷香丸浇灭热欲。 最爱还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毕竟是个入世的人世,没有人能真正地“躺平”,不过是“自然卷”已成习惯,不刻意地“卷”,也能称之为“佛”个片刻罢了。

《钗黛之辨》读后感(二):在红学分析中传递文学价值、精神财富-读《钗黛之辨》

一个大家族的兴衰,一众鲜活人物的落幕,有悲有喜有苦有泪,作家对“人”的尺度把握,应该是最有温度的丈量,一笔一笔为人物抹上鲜活而斑斓的色彩。《红楼梦》对人物的把控无疑是游标卡尺版的精准!

红楼梦是一部享誉中外的巨著,带动的红学研究也是经久不衰,一部作品引发几代人去研究,参透,可见这本书蕴含的魅力和价值。

研究红学的作品多如牛毛,《钗黛之辨》作者曾扬华是《红楼梦学刊》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关于《红楼梦》相关的著作颇丰,因此可见他研究的深度、研究的广度都值得肯定。

正如书名,本书主要围绕林黛玉薛宝钗两人展开,作者从民国人士对二者的比较入手,分析“拥林派”和“拥薛派”的观点,之后系统解读林黛玉、薛宝钗,从背景、情节设置、人物性格等等进行对比,然后从书中细节中、其他人物的反映中揣摩作者的意见与意图,最后分析了几个关键人物对“林”“薛”的态度,印证作者的观点。

我读过《红楼梦》,但是直到看到本书作者的分析,才发现漏了很多暗线和作者的巧思,也就是读书不求甚解。老舍先生在“谈读书”中讲到,要做到读书有甚解,一个方法是做随作笔记,二是读一部作品,要找一些这个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这样的学习才会比较深入、细致,达到丰富我们的文学修养的目的。

本书的撰写,作者参详了很多资料,大多参考书目都是古籍,古籍对于我们现在很多人而言难度很大,且理解也不会准确到位,因此本书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解语花。

历史悠悠长河,白驹过隙般的日子,会留下历史的印记,要想读懂历史故事,专业的帮手非常必要。

《钗黛之辨》读后感(三):理解钗黛,帮助我们更好理解红楼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是《红楼梦》里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这样二位不同的女性角色,判词却是联系在一起的。作为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可谓是塑造了无数个人物性格各具特色的角色。而薛宝钗和林黛玉,作为主要的女性角色,一直是互相比较的存在。 第一回读书的时候,喜欢林妹妹,第二回读的时候,又被大气温婉的宝钗所吸引。二者对比之美,截然不同的性格,彰显了每个女性独特的“意识”,各有千秋。 可从古至今,有“钗黛合一”派,有“拥林派”,也有“拥薛派”。各派为钗黛“孰优孰劣”可谓是争吵不休。无论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都是持一家之言,很少有一本书能够系统总结。我们都不是作者本人,无法拿自己的见解当做是作者的想法。但是可以将各家的思想汇集在一起,也更便于我们去阅读理解原著。 这本《钗黛之辨》开篇作者就整理了拥黛、拥薛和钗黛合一派的说法,让我们自己在心里对各派的说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作者从林黛玉、薛宝钗个人家世、环境、日常语句着手,对他们个人进行分析。很多细节都是读书时会忽略或是有疑惑的,听作者一讲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那些文字语言真的都不是白写,处处都有用意。 后面几章也从“金玉良缘”“木石前盟”、丫鬟、这一背景、原著名场面、象征手法、物品等着手对薛林二人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则是分析作者的态度、我们为什么会误解薛宝钗以及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贾府重要女主人与他们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让我们很完整的理解薛林。 其实一直争吵那么多,也是因为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薛宝钗更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林黛玉更“自尊”。正是因为她们心里所在意的东西不同,所以薛林二人,无论是外在所表现出来的性格,还是内在的想法,都是不同的。 无论是林黛玉的“风花雪月”,还是薛宝钗的“宜室宜家”,都掩盖不了这两个女性才情之优秀。在我心里,她们两人比肩而立。这本《钗黛之辩》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红楼真是常读常新。

《钗黛之辨》读后感(四):钗黛之辨

每次读《红楼梦》的故事都会让我感叹,这真的是一部经典之作。《红楼梦》表面上描写的是贾府的兴衰变化,实际上却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在人们一次又一次的解读品味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其深奥。

最近我读了《钗黛之辨》这本书,这本书探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涉及到关于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争论。

我们可以非常确定的说,在《红楼梦》中,如果要选一个男主角,那一定就是贾宝玉,但是如果要选择一个女主角呢?很多人可能会说是林黛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这样的结论似乎是顺其自然的,然而我们却不能忽略一个角色——薛宝钗。薛宝钗在整个故事中同样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

在今天,“红学”里的钗、黛之争除了“钗黛合一”论颇为流行之外,还有一个新的情况出现。

就是在拥薛派中,直接、正面贬损林黛玉的言论明显地少了,而赞许薛宝钗或为其做种种辩护的言论却大大地增多。在这方面比之旧时的拥薛派,理论上有了不少提升。

薛宝钗的咏絮词中,仗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句,形象地描述了柳絮轻飏之态,其个才华可以东晋才女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相比,也正因为如此句被李纨、贾探花奉为才女。

“螃蟹宴”里,林黛玉以《咏菊》《问菊》《菊梦》三首诗一举夺魁,不仅甩开众人一大截,同时也完胜了薛宝钗。

但是仅仅从才华角上来去比较二人,并不足以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而这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非常深度的去探讨了钗黛之争。

《钗黛之辨》读后感(五):了解宝钗和黛玉的千古之争,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说起《红楼梦》我总能想起多年前朋友说过的一句话:他说我在不同时期都看过《红楼梦》,而且这期间不止看过一次,但我仍然不敢说自己是读过《红楼梦》的人。 当时也没有把他的话放心上,直到后来知道古今中外有那么人在研究“红学”,才发现完全读懂《红楼梦》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关于《红楼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不是只有《红楼梦》如此,世间的许多事体,大概都是这般。 说起《红楼梦》的人物评论,薛宝钗与林黛玉向来是两大焦点。 因此有人说,读懂了薛宝钗和林黛玉,这本书也就读懂一半了。 市面上不乏写钗黛的书,最近读了一本名为《钗黛之辨》的书,收获颇丰。 这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有七章,将钗黛根据人物,情景,手法进行多方面的比较。 下篇有八章,主要是钗黛和宝玉的爱情,三人关系的一种分析。全书一共从多个方面,进行了三十几次的分析。 而本书的作者曾扬华,1935年出生, 1959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直至退休。 出版《〈红楼梦〉新探》《漫步大观园》《〈红楼梦〉引论》《钗黛之辨》《末世悲歌红楼梦》等著作。 与人合作有《〈红楼梦〉校注》《〈西游记〉校注》及其他著作数种。现任《红楼梦学刊》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只是看到这些书名就足以让我叹为观止了,作者写的关于《红楼梦》的书,比我读的关于《红楼梦》的书都多,瞬间有种赚了一个亿的感觉。 而这本越读越有意思,作者在讲细节的同时还会把原著的内容写在旁边,这样的用心,作为读者,我颇为感动。 虽然这本书有400页,但是分成了很多小章节,不会长篇大论,让读者望而怯步。很多章节的篇幅都很短,阅读体验特别好。 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朋友,他说看完以后,如获至宝,对于一个《红楼梦》的忠实铁粉,他跟我说,通过读这本书《钗黛之辨》他对《红楼梦》有了新的认知,新的解读。 这让我想到周国平先生的话,他说我自己的书,很多都是引经据典,大多经典都是一代代人说好,读好书对于个人的成长,精神提升有很大帮助,这就是读经典的好处。 这本《钗黛之辨》很适合慢读细品,读书的过程,像是在听一位长者授课,会不自觉地想拿出小本本,做好听课笔记。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