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霍金传读后感锦集

霍金传读后感锦集

《霍金传》是一本由[美]凯蒂·弗格森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4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霍金传》读后感(一):不一样的选择

如果我遇到了霍金这样的命运,当年纪轻轻时便被宣判自己时日不多,我该是何种应对,会有机会成为伟大的物理学家吗?我想除了聪慧外,更多的其实是他对于自己的疾病的毫不在意,他像正常人一样旅行,演讲,聊天,表达,虽然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反应都是那么的不容易,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4个月变成了40年,只是因为我们不同的选择,便成就了自己完全不同的人生,每个人拥有的可能不尽相同,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世间的独一无二,应该学会好好珍惜,好好度过每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霍金传》读后感(二):2022年第153本,霍金传: 我的宇宙

#阅读打卡#《霍金传: 我的宇宙》凯蒂·弗格森 计划阅读800min ,实际阅读581min,完成率100%

摘录:

自从人类第一次仰望夜空,第一次看到身边广袤多样的大自然,第一次思考自身的存在之后,人类就一直试图用神话、宗教,以及后来发展的数学和科学来解释这一切。也许实质上,我们并没有比当年的祖先进步多少,但绝大多数人,包括霍金,都认为我们确实进步了。

感悟:

《霍金传》读后感(三):他是一颗璀璨的星

微博中奖得到的这本书,很有份量。

断断续续读了很久,是一本了解霍金生平很好的读物。英文名字更加确切,直译是霍金的生活和工作。全书也基本上是穿插着霍金的日常生活和科研理论来讲述,当然,生活部分很有趣,理论部分很难懂。

用一篇写在霍金去世时的短文当书评吧。

2018年3月14日 物理学家霍金逝世

霍金的家人在声明中写:“他的勇气、坚持以及他的杰出及幽默鼓舞了世界各地的人。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霍金,对我而言就像许多其他遥远的大人物一样,仿佛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就已经老去,却永远不会离开。现实中,“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只是一厢情愿,说这话的那位老兵也早在1964年离世了。

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我读过几遍,每次都感觉似乎读懂了,却在重读时发现离“懂”还差得远。也许物理学的前沿就是这样让人难以理解。很多人(也许是行家)说,霍金在物理学界的历史地位比不上杨振宁,比起爱因斯坦、波尔、海森堡,甚至牛顿,更是差得远。但是,霍金从21岁就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全身瘫痪,丧失语言功能,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数十年禁锢在轮椅上,依然保有足够的幽默感面对生活,有足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能进行如此深奥的计算和研究,霍金的生平,才是最伟大最动人的心灵鸡汤。比起一个物理学家,作为残疾人而拥有如此精彩的人生,才是更值得我们欣赏和纪念的事。

有人说他是脱去肉体,飞向太空;有人说他脱离了碳基,进化成高级生命;有人说他到天堂去给爱因斯坦过生日了。我想,他就像一颗燃烧到极限的超新星,忽然坍缩成一个黑洞,依然待在我们探索不到的角落里,思考着人类的命运。

怀念斯蒂芬·威廉·霍金。

以书中引用的霍金原话结尾,也是最令人欣赏的一段话,代表了霍金的人生观。

“记得仰望星空,不要只看脚下。要尝试理解眼前的事物,始终保持好奇心。无论生活看起来多么艰难,你总有自己的方式发光。只要不放弃,就总有希望。”

《霍金传》读后感(四):只追求80%的正确——霍金的科学观和人生观

无论持何种立场的人,都不会否认斯蒂芬·霍金是一个传奇。但大多数人在谈到霍金的时候,总是局限于几个固定的名词:残疾、黑洞、理论物理,轮椅、果壳、《时间简史》。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把霍金当成一个符号,而非一个个体。我们只知道他的遭遇、他的成就,却不知道他的禀赋、他的性格。

幸运的是,美国科普作家凯蒂·弗格森的《霍金传》弥补了这个遗憾。这本书完整地介绍了霍金的一生,他的婚姻家庭、他的宗教立场、还有他参与的社会运动,都是我以前不曾了解的。但这本书最令我惊讶的,是霍金的一种一以贯之的科学态度。

大约1980年,霍金的同事基普·索恩(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发现霍金对自己研究领域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用霍金自己的话概括就是“我宁愿选择正确,而不是选择严谨”。他认为严谨不一定能得到“正确”,反而可能因小失大;以至于在外人看来霍金是“倔强地相信直觉”。(第99页)

这种观点放在普通人身上很正常,但出自科学家之口就有点大跌眼镜。这就好比一个登山家只追求攀登半山腰。从经典力学到量子力学的转变,本质上就是从确定性到可能性的转变。的确,在霍金研究的那个领域,许多理论根本不可能得到100%的结果:电子并不会固定在某个轨道,而是随机出现在某个地方。但无论如何,这样的科学观仍属异类。

到2002年的时候,霍金又重申了这一态度。他在剑桥大学庆祝保罗·狄拉克百年诞辰的演讲上说,“物理学中有些命题是正确的,但无法证明”。这是一种公开的宣言,表示他放弃寻找严格的数学证明,而只追求较大的可能性。(第221页)似乎科学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科学家只需要“坚信”某个理论的正确性,而不必去证明。这多少有些令人失望。

也许这对于霍金来说只是一种权宜。我们知道,科学越往高处发展就会越抽象,科学家需要面对摸不着、看不见、想象不出的画面,因此追求极致需要耗费常人无法想象的精力。无论考虑到身体的残疾,还是名人身份带来的诸多事务,霍金似乎都不可能做到。因此他提出了一些很合理的观点,也发表了一些很著名的论文,但行百里者半九十,他似乎主观或客观地没有要追求极致。而那些没有得到确证的科学发现,也许就是他与诺奖失之交臂的原因。

霍金的这种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直觉的科学态度,帮助他完成了不少发现,也让他犯了不少错误。关于霍金有不少让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之一就是他喜欢就科学问题和人打赌,而且总是输。例如,霍金曾与人打赌,认为彼得·希格斯预言的上帝粒子永远不会被发现——结果我们都知道了,上帝粒子于2012年被发现,彼得·希格斯获得了次年的诺贝尔奖。这样的例子有很多,虽然大多都是开玩笑,并不会损害霍金在科学上的地位,但打赌本身就是用“坚信的正确”替代“实证的严谨”,是不可取的。科学家当然可以“坚信”理论的正确,但万一他错了呢?事实上,在这个赌约中,彼得·希格斯就批评了霍金,指责他滥用了“作为名人的公信力”。

霍金的这种“只追求80%的正确”的态度也反映在他的生活中。除了作为物理学家,霍金最重要的身份是科普作家,他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长年霸榜。在某种意义上,科普创作也符合霍金的这种态度:只追求较大的正确性,而不追求严谨。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时间简史》的编辑、剑桥大学出版社的西蒙·米顿,曾劝说霍金删掉所有的方程式,因为“方程每增加一个,读者就会减少一半”。因此,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全书只有一个方程:E=mc2。科学家用符号和公式说明理论的意义,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有些困难,因此科普作家喜欢用比喻和类比来说明问题。这在大多数时候不会有错,但作者进行一番比喻、读者进行一番理解,意思可能就千差万别了。大多数物理学科普书都会有一幅插图,电子绕着原子核在轨道上运转,就像行星绕着太阳在轨道上公转。但实际上,这幅图相当具有误导性:根本不存在电子轨道,有的只是电子云。

当然,我并不否认科普的重要性。我只是想说明,科普往往就是牺牲了严谨,而这符合霍金本人的科学态度。

1997年,霍金在一次论坛上结识了英特尔集团的创始人弗农·摩尔。摩尔宣布,今后,霍金需要的所有电脑都将由英特尔公司提供。英特尔的团队经常与霍金沟通,协助改进霍金轮椅上的电脑。然而,霍金对新技术却表现得很抗拒,不愿意冒险尝试。(第289页)事实上,霍金也是很晚才开始使用twitter等社交媒体。这当然可以理解为霍金对人工智能或其他新技术的保守,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认为没有必要追求极致、“够用就行”的哲学。

我们可以说,霍金的境遇造就了他的这种性格,而这种性格又塑造了他这个人。他的不追求极致,给科学留下了许多难解的谜题。站在科学史的角度,我期待能够看到,那些只追求80%正确性而得到的结果,未来会有交代。

《霍金传》读后感(五):霍金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你总会有自己的方式发光,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他身患顽疾仍自强不息,仅用几根手指就能做出常人不能完成的事;他思维敏捷,能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探索宇宙的奥秘;偶尔他也会用轮椅碾压他人的脚,展现自己调皮的一面。他就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科学巨人——霍金。

《霍金传:我的宇宙》的作者凯蒂·弗格森是一位获得过诸多奖项的畅销书作家,也是霍金《果壳中的宇宙》一书的顾问。20多年来,她一直致力于将物理学、宇宙学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科普给没有科学背景的人们。

这是一本由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史蒂芬·霍金亲自授权传记,集权威、完整、丰富、值得收藏为一本的经典引进版霍金传记,从追溯他的出生,到出席他的葬礼,还原霍金的真实一生。

霍金是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被誉为“另一个爱因斯坦”,很多人说,霍金走了,人类的一个黄金时代也结束了。

回顾霍金的一生,人们久久不能释怀,因为霍金的身体虽被禁锢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遨游在宇宙,从霍金的故事中人们可以看出,霍金一直在努力艰难的生活,而他传奇的一生,亦能永远地影响着当下年轻人们的思想。

他是一名伟大的科学思想家,他的伟大不仅表现在理论物理学上的巨大贡献,他还给予了人类最触动人心的精神力量的传播。

虽然大半辈子都被困在轮椅里,但霍金其实从头到脚都是戏,他出生在伽利略的忌日,去世于爱因斯坦的诞辰,光这两个日期就充满了戏剧性。

他因为彭罗斯·霍金奇性定理和霍金辐射奠定了自己在科学界的地位,但他更广为人知的贡献则是在科普领域。作为最难读懂的畅销书作者,他的《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大设计》长期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占有一席之地。

尽管只能通过电脑合成声音发声,他却是各种科学和社会活动的常客,还热衷在影视剧里客串出演,这给他带来了名声和粉丝,也引发了争议和指责,但霍金自己对这一切却安之若素。

由于他对宇宙尽乎狂热的爱以及对宇宙无限的想象力,导致霍金在后期经常会说出许多惊人的言论。

霍金曾经做出过很多预言,其中比较著名的有:2032年会出现全球性的气候变化;2060年之前人类必须能够掌握离开地球的技术;2100年人类将会出现新的人种分支即新人种;在2215年的时候地球将会步入毁灭的大门,原因是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还有外来行星的威胁;到了2600年人类的故乡地球正式走向死亡,成为一颗火焰星球。

人类对于霍金的上述预言都感到无法理解和担忧,但霍金是个公众人物还是个著名的科学家,他所说的话不仅具有权威性还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也有人认为霍金的预言过于夸张,直到全球变暖开始变为现实,很多科学家不得不对地球的命运开始重视起来,同时更加在意霍金的其他预言,但随着预言时间的接近,人类真的能够如他所说的做到改变地球和人类的命运吗?

如今,他在圆周率日离我们而去,但他留给我们的思考、欢笑和启迪,却可能一直流传下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