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在东坡那边读后感摘抄

在东坡那边读后感摘抄

《在东坡那边》是一本由于坚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东坡那边》读后感(一):蹭苏轼热度的一本游记

只所以买这本书,是因为读罢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意犹未尽,正巧看到这本书的介绍,满怀希望买来。但真的是希望越高,失望越大。好不容易,读了几十页,但感觉就是一本游记+苏轼的诗词,只不过是把苏轼在不同地方写的诗词给放到相应的地方。

其实由目录就可以看出,此书由三部分组成:《朝苏记》《在苏轼故乡眉山所见》《在巩义访宋陵》,可以说是三个地方的游记。

《在东坡那边》读后感(二):“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九月的上海翻开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会有很多感动。九月初,妈妈查出癌症,两周后的今天接她来上海正式接受治疗,一家人挤在一间不大的两居室里,正逢浦东多雨的季节,常常都是阴暗的天空。下班时,天色已经黑了,上周总是在妈妈早睡后,翻开读几页,每天都是靠着读书时带来的一点慰藉入睡。

恰逢其时,我与东坡再一次相遇,能从他的话里汲取很多直面当下的智慧:

1.东坡在“黄州惠州儋州”三地连续遭遇贬谪,眼看着自王安石变法后一点一点弱下去的北宋,但他仍能在所过之处积极地为民谋利:在惠州,修剪水槽、建浮桥、做插秧的秧马、防治瘴疫、开辟药圃;在澹州,“宋苏文公谪居澹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纵使是不如意,东坡依然及其所能地“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真是当之无愧的“文忠公”。

2.“甚美”,是苏轼一生的追求,即使在流放中,苏轼也不忘“甚美”。“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滕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读到这里,就觉得追求美真是人任何一个阶段都该学的功课,即使我们住在一间不大的房子里,我还是应当努力保持他的美丽,铺桌布、插花、养花……让自己和妈妈都看起来依然很美,没有因为疾病带给我们面容上的慌乱与衰颓。

3.苏轼行文如“行云流水”“随物赋形”,主张“我”的消失,随事随感而发,《前赤壁赋》中“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个人认为这种哲思和他的行文观念都是一脉相承的。于我,或许现阶段和父母同频,暂时放下一些固有的规划和习惯,多享受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我们彼此能更快乐一些。不知道这是不是另一种的“吾与子之所共适”。九月里,多嗅一嗅满城的桂花飘香、感受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想想也就快乐起来了。

《在东坡那边》读后感(三):东坡以右,宋朝以左

起初,我以为这是一本关于苏轼的传记,想象同为诗人的于坚会以怎样的笔触描绘他这个同行兼前辈。是文人相轻还是惺惺相惜?后来发现并不是。《苏轼记》更像是一部游记,一部按图索骥寻找苏轼足迹的游记。顺着苏轼的人生轨迹,结合苏轼留下的诗文,作者在不经意间勾勒出苏轼其人以及他的那个时代。

这个被作者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伟大的文人,在他逝世900多年以来,一直以一个乐观主义者的形象存在于各种笔端,不同的人看中不同的侧面。政治家看到苏轼多舛的仕途命运,书画家看到苏轼自成一派的风格,美食家看到苏轼对食物的独到研究,而让更多人津津乐道的则是苏轼流传千古的诗词。

从京城开封,到黄州、惠州、儋州,再到苏轼的故乡眉州,宋陵所在地巩义,作者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一路跨越古今的思考,以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发生在遥远宋朝的是非,旁观与苏轼有关的人和事,并把如今的地缘影像呈现给读者,犹如带我们进入一个穿越时空的隧道,历史在倒带,而我们在前进。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见衰微,终必复振。”

作者认为,宋是以美为生命最高境界的时代。美并不是观念、概念、书本上的答案、意识形态……而是生活。“甚美”则是苏轼一生的追求,即使在流放中,苏轼也不忘“甚美”。“呵呵”二字,就是苏轼的人生态度。过了千年,依然可以从他的文里面看出这个人热爱土地,敬畏自然,喜欢游山玩水,助人为乐也嫉恶如仇,适量饮酒,玩鹰养狗,射箭骑马,写字,弹琴,画画,收藏古董,出入青楼,经常与歌妓来往。

如果以现在的标准来看,苏轼就是一个特别佛性的人。既有才华,又懂生活,松弛,不紧绷,让人看着就舒服。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众偶像,也是因为他特别真实,从不矫揉造作。尽管才识甩普通人几条街,但是竟然也跟我们一样,是个吃货,食得人间烟火。

作者说,走在苏轼的家乡,如果读过他的诗,如果足够敏感,就会像是走在普鲁斯特式的小说里,许多意识流会被唤醒,你会像斯万那样在某个角落的瞬间闻见宋的气息。应该说,作者不仅是在寻苏轼,也是在探寻那个盛极一时的大宋王朝。作者对苏轼的喜爱是由衷的,对宋朝的向往同样也跃然纸上。

正如第三届朱自清散文奖授奖辞所言,于坚的散文语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将口语与书面语交替使用,使得他的叙述和描写,在体验与经验、历史与现实之间来回巡游、自由穿梭。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在阅读这本书时,总有一种心旷神怡之感。

从开篇的一只乌鸦,到最后的“长河落日圆”,于坚的朝圣之路圆满结束,而我们的朝圣之路则刚刚开启。

那就是——沿着于坚的足迹,走一遍苏轼走过的路。

《在东坡那边》读后感(四):朝圣之路的所见所闻所感

于坚写的《在东坡那边》是一本散文集、摄影作品集,它并未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对苏轼不平凡的一生进行讲述,全文偏向于构建一个大环境,并进而一分出小的场景,通过这些场景的描写,让读者感受那个生活在其间的苏轼。这不是一本叙述苏轼生平的传记类文学,但阅读之处我仍期待着看到更多关于苏轼不平凡的一生经历推测和叙述。

作者在文中进行一种穿越时代空间的描写,先从苏轼一生中所遭受转折点——“乌台诗案”,开始回顾他在寻访苏轼足迹的过程中的种种感悟。在叙述的时候,作者既讲述他到各地的历史旧址查证的经过,描写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节奏,也穿插着自己的经历和感悟,穿插着自己在苏轼所经之处的一些关于苏轼人生的构想。作者对比跨越千年的思想和文化潮流,在他眼中,现代人借助苏轼的诗词,将自己与一千年前的中国世界联系起来。这好仿佛是在有意无意地提醒着那些在繁华都市当中生活,享受着先进科技发展带来便利的人们,能通过诗词的意境和诗人的性情,感悟到一种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中国最后一位伟大的文人,他出现在诗的黄金时代垂暮的时期。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非凡的成就,他的词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在作者看来,生活不是对孤立观念的亦步亦趋,削足适履,而是一种艺术和文化的知行合一。生活就是艺术,生活就是文化。而苏轼无疑是这种将生活与艺术合二为一的典范。于坚借助于史料和各类文学作品之中的记载,感受昔日宋朝百姓的生活氛围,描述出一幅幅生活的细节图画,用一种观察与发现的眼光去注视着苏轼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并从中引发关于苏轼其思想境界的思考。 作者追求的是一种文人式的生活。在他看来,苏轼不是本质主义者,更像是一位存在主义者。本书是作者围绕着苏轼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苏轼的敬仰之情,他在40年间对苏轼足迹的寻访,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朝圣之旅。他是在寻找苏轼,也是在寻找苏轼的一种生活氛围。这本书,我们了解到的不单是苏轼、苏轼作品,从不同时期关于不同地方关于苏轼的记载,能感受诗句中那种远古的氛围,跟随作者的脚步,也能看到作者解读出的苏轼的另一面。这本书,既是在读苏轼,也是在读于坚。要引起更多的共鸣,则需要读者能更深地沉浸其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