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苏东坡:不孤独的美食家读后感精选

苏东坡:不孤独的美食家读后感精选

《苏东坡:不孤独的美食家》是一本由吉国瑞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元,页数:3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东坡:不孤独的美食家》读后感(一):知识以一种可爱的方式进入我的脑袋

很少看历史类的书籍,除了上学时背的诗词,基本也不太了解苏东坡其人其事,但这本以“吃”、以美食为切入点的书,着实让我体验了一把“一口气读完苏东坡生平”的快感。

书中有很多可爱而详尽的风物知识,也有对苏东坡所在时代的历史映射,从“吃”代入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又以这个历史人物来介绍那个时代,反过来让读者在对时代有观感的情况下,让苏东坡在读者心中更加立体鲜活,真的是本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也改观了我对历史类书籍的刻板印象。

强烈推荐历史类书籍小白阅读

《苏东坡:不孤独的美食家》读后感(二):别样的东坡先生

东坡先生的一生,得与失,功与败,逆和顺,荣和辱如影相随。顺境中,苏轼积极用世,心系天下;逆境中,苏轼旷达乐观,坦然面对。书用一位老饕的角度,用美食,用一种快乐和豁达,用一种人间烟火气,刻画了一幅幅东坡先生的别有风味的写真。

羊脊骨(羊蝎子)在现在确确实实是一道美食,而在东坡先生时期,对于他,我更感觉更是一种无奈的廉价食材。或许达官富贵在朱门中大快朵颐羊肉时,他则可以从廉价的羊脊骨和炉火的炙烤中获得他的治愈与快乐。从平凡中知足常乐,从逆境中积极豁达,这才书香中淡淡而出的羊脊骨的真正美味。

《苏东坡:不孤独的美食家》读后感(三):爱与美食不可辜负

提起苏东坡,很多耳熟能详的诗词都会跃然心间,从小时候开始就背诵过太多苏东坡的诗词,以前不懂,但是经过岁月,年龄的增长,才能更加感叹诗词的力量。回想苏东坡的一生,也是波澜壮阔,我们在上学被诗词的时候,为了便于理解,都会去参考当时作者的背景,也就有了我们跟随诗词看到了苏东坡的一生。

《苏东坡-不孤独的美食家》也算独辟蹊径,不单独讲诗词,也不单单讲苏东坡的人物传记,而是以美食为线索,去看苏东坡的人生境遇,去欣赏他源于生活的诗词人生。苏东坡是一个美食家,我想知道苏东坡的人都知道这个事,大宋第一吃货,可以这么说了。最有名的就是东坡肉,是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世间所有的美食,他都喜欢,各种美食,娓娓道来,走哪吃到哪,美食可以治愈世间的一切,所以也可能是苏轼豪迈大气的性格,在遭遇了很多被贬后,依然能够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治愈自己。

人间有味是清欢。在苏东坡起起落落的人生中,抚平他伤口的,是他内心对美食的欲望,是能够在最简单的条件下,烹饪出自己爱吃的美味,艺术源于生活,对生活的热爱、对美食的沉迷,让苏东坡不断创造和研发新的美食。想一想,如果苏东坡是现代人,开的饭馆一定超级受欢迎,因为他能创新好多新的美食,创造力就是根植于他生命深处的东西,无论是诗词还是美食。

苏东坡作为一个美食家,不仅是会吃,而且他还会做,在做出来后,还能用优美传神的诗词传达出来。可以说,苏东坡是美食家里最后写诗词赋的,是诗人中最会吃美食的,据说有66道菜是因为他而生的。很多菜我们耳熟能详,东坡肉、东坡鱼、羊蝎子、生蚝等等,好多美食都是从苏东坡开始,说到这,我们应该感谢苏东坡,如果没有苏东坡,烤生蚝可能不知道什么时间才会出现。

苏东坡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才华横溢,也恃才傲物,但是他心性豁达,才会在他的人生的起起落落落落中,没有放弃写诗和美食。我们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顽固有趣的小老头,宋朝的风土人情好像浮现在了眼前,跟随苏轼的脚步,去看美食的产生,去体验他的心情和思绪。我常想,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玩着裤脚,头顶草帽,煮着杖,怎样说着“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能就是这种越过万千的豁达吧,才能写出那些精彩绝伦的诗词。

故事的最后,都会走向终点,年老的东坡先生对美食也没了当初的热爱,豁达的性格也逐渐回归平静,就像每一个年老的人,最终都是平淡的迎来最后,也意味着这辉煌波澜的一生即将结束。但我们反复去读他的那些文字,还是能够感受到无尽的力量,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领悟,有时候觉得自己明白了,等过几年再看,还是有新的感悟,可能这就是诗词的魅力吧。当然,在看诗词的时候,又感叹文字的能力,描绘出的那些美食,只要想一想,就觉得垂涎欲滴了。

《苏东坡:不孤独的美食家》读后感(四):《苏东坡:不孤独的美食家》——“老饕”苏轼的滋味人生

酸甜苦辣,是美食之味,更是人生之味。自古以来,将生活与美食融合在一起的第一人,就要数东坡居士了,他在瓜果蔬菜中,寻找本味,在肉鱼生鲜中,寻找浓醇,在一日三餐里,写就随缘自适的诗意人生。 《苏东坡:不孤独的美食家》是B站新潮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总编剧吉国瑞的全新力作,作者在查阅史料、实地走访的基础上,追寻苏轼的美食之旅,梳理“老饕”苏轼的滋味人生。

我想,我们喜爱苏轼,不单为他卓越的才华,也不单为他关爱民生的品行,更为他那种将美食融入生活的生活态度。苏轼一生漂泊不定,却与美食紧紧相依。二红饭,让初来黄州的苏轼摆脱挨饿的困境;东坡肉,肉香纯正、口感醇美,也因为他成为经久不衰的美食;一碗东坡羹,他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自然之甘;竹笋,集清雅与鲜美于一身,也见证了他与黄庭坚之间的友情;为甚酥,让他一见倾心,又念念不忘;春盘,带着春日的鲜美,也让他品尝人间的清欢;蜜渍荔枝,以其甜蜜的滋味出现在他与朋友你来我往写诗唱和里;豌豆大麦粥,蕴含了多少辗转迁徙的酸楚;荔枝,惊艳了四季如春的罗浮山,也让苏轼对它情有独钟……在贬谪的日子里,苏轼过起了最简朴的田园生活,也用心享受起了身边的美食,他一直身处现实的困顿,却始终追求心灵上的旷达。豁达舒朗又从容自如的东坡居士,让我们在美食中看到生命的所有模样。

不得不说,作者的这一部作品真的花了很多心思,可以看出,他查阅了苏轼的全集和年表并对苏轼几乎所有同美食相关的诗文和文章进行了考察,如此为我们记录下苏轼一生的美食足迹。

这一次,作者另辟蹊径,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揭示苏轼的一生,那就是用美食串联起的苏轼的人生轨迹。苏轼的《老饕赋》用一篇赋将中国烹饪与饮食表现得精妙纷呈,我想苏轼也是用这样一种对美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的。“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赋中“老饕”是东坡先生自己的写照,他对生活爱和痴尽显其间。苏轼一生官场跌宕起伏,可无论走到哪,无论顺境逆境,他对生活执着的热爱始终未曾改变。

《苏东坡:不孤独的美食家》读后感(五):"我思君处君思我"

苏东坡太熟了,就不做解释了。这本书感觉有点被书封耽误了,乍看类似网络写手的段子结了个集子,但实则作者吉国瑞是正儿八经的纪录片撰稿人,翻开前言:“北宋景祐三年的腊月十九,如果非要把这一天换成公历的话,则是1037年的1月8日……”是不是有那味了?脑海里是否自动开始播放优美又庄重的bgm了?

但其实下面就笔锋一转,正剧变幽默片,作者写的极有趣,文风庄谐俱佳,且看到《后记》时,发现作者是在做过一个此类型纪录片的基础上,重新通读《苏轼全集》和《苏轼年表》后写完的这本书。在苏东坡这个貌似没有门槛的大ip面前,下了细功夫的人写的书,才可信。

《苏东坡:不孤独的美食家》这本书从“乌台诗案”为起点,官场起落、旅途辗转、风味轮转,直到人生最后归处。着实是张考究、完整的美食地图。既然东坡先生自己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那就择先生自选的黄州来聊下。

苏轼创作巅峰的一词两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均是黄州时期创作的。

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在黄州的第三年,于他而言,平静的接受了官场的起起落落,生也有涯。或许他本已经能以一种淡泊的姿态面对逝者如斯夫了。但这一年发生了一件整个大宋为之大恸的事件。去岁,在位的神宗发动了北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元丰西征”,这场攻西夏之役总计动用了军民50多万人。这种劳师动众的攻势战不能大胜便已是输,何况宋军是真的输。损失极为惨重,熙宁变法攒下的钱又撒了出去不论,第二年即元丰五年,西夏大反攻。

宋神宗在睡梦中被战败的消息惊醒,悲泣交加,而黄州的苏轼听到传来的战败消息之后,也在他寻觅的赤壁之战古战场遗迹处伤古痛今,写下了传颂后世的《后赤壁赋》。

小时候读此篇,觉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极美,如今再读“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极痛。

想来也痛极的苏轼用一种“天凉好个秋”的方式表达了此番心境,与友凭吊怀古、醉眼目世,也只能如此。此行有友人为苏轼他们的伤心聚赠送了一条小鱼——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于是,此篇作者考究的便是当年为《后赤壁赋》诞生做出贡献的那条“巨口细鳞”究竟是不是“松江鲈鱼”?

至于答案,尽在书中。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