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照护》读后感精选

《照护》读后感精选

《照护》是一本由[美] 凯博文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照护》读后感(一):我们能面对失能家人的照护吗

看了这本书,真实而有生命深度的讨论,照护的意义,照护者自己的心理承受程度,社会的支持系统,有详细真实的描述和讨论,看完这本书后,和同事讨论,同事说她表姐脑出血后变植物人后治疗数月,表姐夫和表姐兄弟姐妹讨论放弃治疗,表姐兄弟姐妹不同意,表姐夫照护太累,身心疲惫,居然自杀了。

是的,真的要有一个支持系统。真的要有来自各方面的支持。

照护者自己也要寻求支持自救。

《照护》读后感(二):人文照护

生老病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人们对于“生”,有期盼有喜悦,对于“死”,有天然的敬畏。对于“老”和“病”,却不知道怎么去 形容。看过了太多的社会新闻,子女苛待老人,父母抛弃患病儿女等等,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作者和夫人,实在是让人很羡慕和感动的一对夫妻。年轻时夫人支持作者的事业,并且自己的事业也有建树。只是没想到年轻时那么强大有魅力的琼会患上阿兹海默,从此作者承担了十年的照护工作。看完本书以后,才发现,与我国相比,美国的这种照护方面要先进太多,更具有人文关怀,但是同时这种服务都需要很多支撑,包括时间,金钱以及人脉。不管在哪国,想要惠及大多数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照护》读后感(三):心灵的照护

买了好多好多书,看到觉得可能会看的就会买过来放在阅览室,但真正读过的只是一小部分。这本书是上半年买的,临近放假去书吧找另外一本想看的书顺便看到拿回家。关注这位作者是因为我跟他的一个博士生熟悉。听他谈起过关于他导师的只言片语。当时就买了《疾痛的故事》但也是今天读完这一本之后才开始接着读。没想到书的内容不仅不生涩,反而因为真实简洁又生动让人想要一口气读完。在书中他梳理了医学人类学学科的起源创设与发展的历程,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条线索就是他自身生命成长与发展的主线,当然最重要的是照护这个概念是如何在他的人生中起作用,改变了他。有几点:首先让我意识到,要让制度、环境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能真实地被看见,不管是在哪一个领域,哪一种关系都是不容易的,在哪一个国度都是。第二:真实的被看见也是照护的一部分。第三:照护的工作如何进行?让我联想到我的职业,那便是精细化的心灵的照护。

《照护》读后感(四):这世间苦难太多么?

《照护》豆瓣8.9。其实最最开始的时候,是《最好的告别》开启和激活了了我对所谓“临终关怀”这件事的认知和严肃性。这本书,应该是《最好的告别》的另外一次诠释,并且基于作者自身照顾妻子的经历、他自己的学识和哲思,阐述了一些专业与温情相结合的思考。

其实关于所谓的“照护”,无非就是“同理心”以及对无法与你共情的人的“忍耐力”。而这种反人类情感感受的工作,势必要求更加专业和更加社会意义上的回报的要求。俗话说忍常人之不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受嘛。这本书给我最大的的一个提示在于,他说出了我不确定的事。即医疗体系对医护人员和整个医疗过程KPI的考核,让临终关怀、养老和常规照护,变成了一件要么过分商业化导致变味,要么压根无法推行,过不了几天就将从业者热情全部消磨殆尽的状态。也许这世间的苦难太多,以至于我们无暇估计对社会已经“没意义”的这个群体,包括这个群体的从业者。

《照护》读后感(五):20220626

又是自传,又是照护日记,又是研究综述。

医学人类学希望医生看诊时能多关心一些病人具身的感受,包括其遭受的精神创伤和压力等,毕竟疾病是感受到的,太多精神层面的影响都会改变感受。但这需要医生强大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医学虽然是关于人的科学,但医疗行业不知不觉就已经物化了医患双方,连疾病本身都变成了一个订单,一次绩效,一条指标,更何况身患疾病的人,只能当作一个载体,一个科学的实验室。在效率与考核裹挟下的医疗系统,病患越来越难以得到彻底的诊疗。

另外基于作者照护阿兹海默妻子的经历来看,即使是伴侣也难救人于失控,神经退行的病变改变了感受,丢掉关系,丢掉认知,在虚实之间错乱,在谵妄和平静之间切换,对照护体系的挑战极大。再次觉得人走到最后只剩自己,因为再亲密稳固的关系也难在迷失的自己之上存续,像掉进万花筒,像钻进黑隧道,终点的终点终究是孑然一身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