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手术刀下的历史读后感100字

手术刀下的历史读后感100字

《手术刀下的历史》是一本由[荷] 阿诺德·范德拉尔著作,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20-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术刀下的历史》读后感(一):2024年第017本,手术刀下的历史

#阅读打卡#《手术刀下的历史》阿诺德·范德拉尔 计划阅读300min ,实际阅读276min,完成率100%

摘录:

年轻的医生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词时,他们向众神承诺了许多事情,被归结为以下4个基本原则:照顾的责任(为所有患者尽力)、职业道德(尊重和忠诚于同事)、职业保密(隐私和自由裁量权)以及一个无所不包的起点一一“不伤害原则”(拉丁语为 Primum non nocere)。

感悟:

待补充

《手术刀下的历史》读后感(二):如果外科学教授这样讲课

外科医生的英文是surgeon,来源于希腊语kheir(手)和ergon(工作),意指「靠手吃饭的人」。在18世纪以前,外科医生是由理发师担任的。当时的社会认为,士绅不得从事靠手吃饭的劳动行业,也不能与他人有肢体接触(社交礼仪除外)。这些都决定了外科医生地位低下。从内、外科医生的画像中也可看出,内科医生精神纤瘦,外科医生结实肥胖,二者地位一分高下。直到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在1707年为外科医生马雷沙尔封爵,外科医生的地位才得以提高,外科史也咸鱼翻身。

事实上,外科才是伴随人类最久的。因为狩猎、战斗、迁徙、从树上坠落,人类需要处理伤口、脓液、骨折,从古至今,这都是外科的三大基本操作。

320万年前,25岁阿法南方古猿露西,是人类最先用双腿走路的祖先之一。开辟先河的"露西们"让我们在灵长类动物中独树一帜,但也因为「直立行走」让人类患上许多疾病——静脉曲张、颈椎/腰椎病、关节损伤、腹股沟疝、痔疮、直肠脱垂、便秘……可以说,自人类从直立行走以来,外科学就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用本书的话来说,外科医生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在弥补祖先露西决定用双腿走路时所犯下的错误。ȏ.̮ȏ

随着人类文明曲折的进程,外科学得以拓展,外科医师从不入流进入上流,本书用27个故事呈现了这样的转变。比如林肯总统被枪杀与气管切开术的关系、茜茜皇后遭暗杀与休克的联系、维多利亚女王如何给女性分娩带来麻醉镇痛的福音、太阳王路易十四的肛瘘与他不寻常的厕所仪式有何关联……从人们自己对自己下刀做取膀胱结石、割包皮手术,到外科医生放血、灌肠、烙铁这样荒诞又残暴的操作,再到麻醉、无菌术、肥胖手术、处理骨折、急腹症、癌症、微创等越来越接近现代医学的手术,你可以窥见一部外科学发展史。名人的故事总是吸引读者好奇心,如果我们的外科学教授也能用这些趣闻轶事为引子,用进化解剖学的思维来讲述某种术式的来龙去脉与迭代过程,学生们也不会对着厚重的外科蓝皮书打哈欠吧。的确,时间久了,医生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对这些"无用"的故事毫无兴趣,不过,不正是好奇心推着人类往前走吗?~

本书最后一个故事是兽医如何在动物园为电鳗做手术。它能产生600伏特的电量,可以使附近包括人类在内的任何动物都无法动弹。但是有了麻醉,电鳗睡着了便不会发电,对医生和它自己都是安全的。多么可爱的电鳗啊。其实,我们每个人体内的细胞都会发电并形成神奇的电场。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靠电力驱动的巨大调控中心,人体所需的约1/5的氧气进入大脑,为我们提供必要的电力。

整体而言,全书27个故事都讲得不错,可以作为医生教学/写作/吹牛的素材库,但是它没有构成一部体系,仿佛就是把作者的27篇博文拼成了一本书。如果能够按照外科学的纵向发展重新排列这些故事就好了~ 至于手术的意义作者也鲜少直抒胸臆,那就留给读者自行升华吧。

《手术刀下的历史》读后感(三):也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外科

《手术刀下的历史》,虽然作者是从故事的角度讲述外科的发展,但因为我们普通人本身对拗口的医学名词(外科的名词多来自国外,本身就带着一种非本土的疏离)缺乏一定了解的缘故,时常会迷失在作者的讲述中,并不是一本好读的书。虽然看完以后已经完全忘记了书中提到的27个手术以及各种医学词汇,但是作者以他医生的专业素养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态度,还是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01

不管是《当呼吸化为空气》,还是《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记》,都是好书,但是对于医疗的反思和审视多是基于医生本身的视觉。作者本身就是医生,医生也是绝对的主角。而这本书里虽然医生有很多,著名的、非著名的,但他们的位置却稍稍让位于医疗中的另一个主角,病人。在整个漫长的医疗史中,其实病人是先于医生而存在的,病人和医生不是鸡和蛋的关系,而是解决问题的关系。没有病人,就不需要医生这一职业。

权势如肯尼迪总统、国王路易十四,显赫如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艾伦·谢泼德,普通如阿姆斯特丹铁匠简·德·多特、面包师朱尔斯·佩杜,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总有一天会成为一个病人,所以对我们来说,对于拿手术刀的医生的关注可能完全比不上手术刀下你我本身的关注。

02

作者阿诺德·范德拉尔是阿姆斯特丹洛特瓦特医院的一名外科医生,但是全书里我们完全看不到他本身的影子,没有讲述自己的经历,也没有“居高临下”以专业上的优越对我们指指点点一番,而只是以他专业所培养出来的冷静,甚至有些冰冷为我们客观地叙事。

关于患者死亡,他只是描述:

没有过多地开脱或者解释,只是纯客观理性地描述。一如1955年4月爱因斯坦拒绝再次进行动脉瘤手术时说:

对此作者也没用进行任何的论述或评价,只是写到:“他的大脑1230克,比普通成年人少200克。”

也许,这也是这本书难读的另一个点,它没有像其他书本一样,灌输了作者的观点,免除了我们思考的过程,它只是告诉我们这场手术的指征(手术的原因)、手术的性质和后果、手术的替代方案,以及所有可能的手术并发症,然后留给我们自己去判断是否实施这一项手术、如何去评价这一场手术。他把思考和议论的权利完全交给了读者。也许是外科医生不能与病人共情太过的职业惯性延续到了这本书的写作里,作者和我们读者是疏离的。

03

生病、医院、检查、吃药或住院......医疗这领域,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但是正是因为习以为常我们才忽略了很多东西,而这本书却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许多问题:

西医的诊断是不是就绝对准确?“现代外科学并不是绝对的科学,它是一种计算概率的科学。”西医通过一个人表现出来的症状按照概率去合理推断他所患的病症。而一种病会表现出何种症状也是基于以往的案例,这和中医其实并无太大的差别。中医通过脉象、病患的表征,根据所学确定可能的原因;西医通过主诉和毛病,在历史积累上查找可能的原因。

为什么我们对医生的诊断越来越不信任?因为传统上内科医生看病,用归纳,就像赫尔克里·波洛一样,用问题列表提炼出答案;而外科医生看病,则用演绎,就像夏洛克·福尔摩斯,基于已知的一般原理分析病人的具体表现。但是不管是演绎还是归纳,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演绎的结论是否正确有待验证,而归纳对隐藏在其后的机制没有说明。所以要得出准确的临床诊断,演绎和归纳都不能抛弃。而我们现在说遇到的,大多是用归纳的却懒得问太多问题;用演绎却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为什么我们已经很痛苦,但是医生却还是让我们等等?因为恰如其分的等待就是最好的诊断方法。等待有时候就是最好的治疗,等待有时候大多数的症状就会自行消失。而且手术都是有风险的,尤其是术后并发症,能不做手术就不做手术。

为什么手术后医生总让早出院?因为很多手术以后,走动会减少并发症。早下床、正常饮食、充分止痛,以及“早回家”,才是正确的术后恢复之道。

......

很多我们的疑问可以在这本书里寻找一些反思的蛛丝马迹。

或许是因为习以为常,或许是因为目前国内医疗体系的运作如此,让我们过于绝对地看待西医,看待外科,形成了刻板的印象。通过这本书,其实西医和中医并无太大的区别,都是积于前人累累经验上的判断。如果说唯一的区别,可能只是目前西医的诊断手段丰富了很多而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