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手术两百年》经典观后感集

《手术两百年》经典观后感集

《手术两百年》是一部由陈子隽执导,郎景和 / 戴尅戎 / 孙颖浩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以下这些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术两百年》观后感(一):医学发展的纪录和呈现

我对这个纪录片印象最深刻的是北京天坛医院,中国神经内科最好的医院,这个时候我才恍惚明白原来高中同学求医这些年已经去了最好的医院,我不太清楚她的病到底叫什么,我只知道她明年都要经历一次磨难,过了就继续生活,过不了就到此为止,元旦的时候她做手术了,在icu里很难受,发动态的时候说关心她的人很多,为了配合手术头发剃光光了,可是她还是很美丽,医学手术进步的两百年,是用活生生的生命换来的进步,可是依然存在手术无法解决的问题,癌症晚期,化疗是最后的手段,能手术的都很幸运了,身边的例子告诉我平安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希望这位同学能够平安健康。

《手术两百年》观后感(二):灯无影 心有形

移植之路:肝脏竟然是可再生的,不得不佩服人体器官的顽强和神奇。感谢那些不时突发奇想、曾被人否定怀疑的逆行者,在他们从“疯子”的世界中撞开“天才”世界的大门前,是何等的自信与信念支撑他们踽踽前行?感谢科技,感谢医者,让我知道面部修复 双手嫁接 心脏移植的可能,见证生命的奇迹。同时珍惜自己仍健康年轻的身体。

攻克癌症:细胞分裂的不可控,人类至今还没完全摸透战胜。生命真的无常和可贵,感谢自己能做个正常人活到现在,感谢自己争气的细胞没有在成长过程中走了歪门邪道。 不过路还长,自己能做的就是惜命+但行好事, 相信因果和守恒。也该提醒父母定期体检,毕竟越早发现,治愈的可能越大。足够的钱也是一大保障,平日省下的在昂贵的医疗费面前真的九牛一毛不值一提。所以趁还有欲望还能享受的时候适度犒劳自己 同时也要做好后手准备。

中意此类科普, 让我意识到今日医学奇迹不无原因,是站在无数曾经的疯子、现在的巨人的肩膀上的风景。也学了不少常识:理发师和手术师的关系,理发店

《手术两百年》观后感(三):漫漫夜路,总有人提着灯接续前行

以下文字写于2019年12月14日,当时因为此片而感叹医生的崇高。不出两个月,新冠疫情风驰电掣汹涌而来,无数白衣天使在现实世界演绎着医者仁心,医生的崇高几乎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意识,医生的地位空前提高。如今再回看疫情发生前的这段文字,不胜唏嘘。

在“学习强国”上断断续续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本是抱着猎奇的心态去窥探一个未曾观看过的领域,却一次次被医学的崇高和神圣震撼,一次次情难自抑地热泪盈眶。

这是一部很标准的科普纪录片,结构清晰地讲述手术各个构成要素200年来的摸索前行,高深理论被破译为通俗版传递给读者,看完我清楚记得止血工具从烙铁到止血钳的演变,麻醉方式从打晕到乙醚的进步,以及消毒观念是从妇产科被人意识到,癌症的基本原理是细胞的无节制裂变,不同血型之间输血后原液细胞会围攻侵入细胞,造成血液凝结,还有骇人听闻的活体交叉血液循环(用于心脏手术),当时出于异想天开如今却被广泛应用的介入心脏疗法,还有显微神经学、微创、排异反应原理;当然还有尖端科技:3D打印、AI在医学的应用、有望消除排异的干细胞培育人体器官、虚拟现实影响辅助手术等等······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罗列,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确实如预期一般,为我打开了一扇叹为观止的陌生世界之门,科学技术的洪流浩浩汤汤,令人目不暇接。

这部纪录片让我心中医生的形象空前高大。记忆深刻的是第八集一位院士的话,他说,医生的目标就是让病人有质量、有尊严地生活,医学的发展尽管是在黑暗中摸索,但总有人提着灯走了一段又一段。从宏观上看,医学探索的慷慨悲壮不亚于任何史诗,正是因为有无数医学家前赴后继的探索,人类的生命才得延长,生存质量才得以提高。而医学家的使命感,来源于远古时代便植入意识深处的救护情怀——民胞物与,悲天悯人。医学的探索接力,为人类开辟出一条健康之涂。

这样一部宏大的纪录片,艺术性自然不能掉队。大气的拍摄:俯瞰城市景观,展现街道风情,不避手术场面又不致太过血腥而引起不适;有序的节奏:古今穿插,叙事与采访相协调,起承转合恰到好处;克制的旁边:合乎时宜又不会过分煽情,让观众在隐忍节制的讲述中感受医学的伟大。

《手术两百年》观后感(四):央视终于走近科学了

通过纪录片对医生这个行业开始了解。

之前在家的时候在电视上片段性地看了一些《业内人士》,了解了医院中的个别职业。他们的职业需要有非常全面的综合能力,他们也会遇到疑难杂症,他们也会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需要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而又独特的个体。曾经我们以为医生这个职业就是要给我们治病的,而且一定是要治好的。他们就应该有能力通过诊断我们的病情确定我们的疾病,并实施医术对之治疗。殊不知那里有成千上万种知道的不知道的疾病,他们产生的病症又交错复杂,医术哪容易轻易地反向推断,更不用说那些尚无完美治疗手段的顽疾了。

《手术两百年》专注于外科手术两百年来的发展。对器官进行修理恐怕是最直接的治疗了,一千多年前的人类就开始了类似的尝试。但直到麻醉、消毒、止血这三大基石在十九世纪建立之后,手术才进入了现代意义下的发展。手术的进步不单单是一门学科的任务,很多时候需要各种技术相互支持。解剖学增进对人体的认识,X光帮助医生观察器官,手术器械使得仅切开一小块皮肤再伸入腹腔完成手术成为可能,微观学探索各种细胞,人工心肺机保障了心脏手术时病人的血液正常循环。这些发展,特别是早期的时候,除了本身的困难外,还要禁受人们傲慢与无知的抵抗。仅仅是要求医生手术前洗手消毒的建议都会被权威们当作是无足轻重而不屑一顾。通过静脉导入心脏的介入治疗也因其超前性而被时代认为是疯狂之举。

在大脑手术那一集,有个颇有哲学意味的问题:用人脑来认识和拯救人脑。哲学家们在不断从思想层面认识自我,而医生们在生理层面认识自我。不过,用人脑来认识人脑会有极限吗,会不会人脑的构造超出了人脑的认识范围,抑或是人脑的某些区域只有自身通过生理途径来连接,而这种联系又无法被人类的思想能力所捕捉。

这部央视的纪录片普遍受到好评。抛开医生、科普、历史等这些积极加分项外,我想赞扬一下的是视野的提升。片子的主题就是手术,这是一个小话题。但它有历史跨度,从原始社会的尝试到未来医学,有世界各地的医学发展,有各种医生的探索历程,有技术发展的社会背景,当然也有医生对病人及人类的人文关怀,最重要的是视角的多元化。片子没有主观的价值判断,争取从客观地介绍医学的发展,让观众在全面了解地同时,自己去感受其中的医学及科研精神。这样子,纪录片就有了一种旁观者的视野,而不是靠着自身的情感来渲染观众的情绪。

《手术两百年》观后感(五):《手术两百年》不完整听课笔记+文案摘录

医学是用微弱的光,试图对抗疾病和死亡。

医学是人类守望相助的体现,是人类善良情感的表达。原始人类祖先为了生存守望相助,开始探索,寻找身体和疾病的本质关系,既是救赎他人,更是救助自己。

解剖学,指挥医生的大脑,更操纵医生的双手。

几千年来,在一片蒙昧与黑暗中,在一片世俗冷眼中,医学先驱们用一点点微光来探索我们自身的躯体,建立起人类在这个广阔世界中的坐标。认识自己或许是医学永不停止的主题。接下来,医学将不断冲破黑暗,继续改变人类的命运,这一过程必然艰难至极。

解剖是为了理性认识活着的人体。

今天人类在医学上的进步一日千里,柳叶刀锋已经在人体内无所不及,但这段由先驱开辟的通往真相的探索之路从未被后人遗忘。解剖课依然是医学生们大学时期最基础、最重要的必修课程。

医药器械和工具的不断创新与进步,也都是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同时提高手术病人的生存率。

随着止血、消毒和麻醉被一一攻克,外科学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质疑声中,医学先驱以非凡的勇气、大胆尝试的智慧、必胜的决心,将外科学从黑暗带进光明。随着柳叶刀在开始在人体内攻城略地,手术从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成为治疗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新生力量。

从19世纪x射线的发现,到今天的机器人微创手术,在短短200年间,外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术的边界在医生们的推动下不断拓展。但改变的背后,不变的是医学的本质。正如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言:首要之务是不可伤害,然后才是治疗。这是医疗的原则,也是外科的原则。风起云涌的大外科时代还未结束,随着人类对自身认识更加深入,手术刀也将向着前所未有的禁区挺进。

人体内最美丽的星空——大脑

从人工心肺机的发明,到介入技术的发展,再到人工心脏的直接应用,这是一个异想天开者的世界。在和病魔斗争的过程中,医生要与陈旧的观念对抗,要与匮乏的想象力作战,在无数的障碍、挫折与失败面前,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坚持。

从神话到现实,从觊觎力量到共享生命,移植是20世纪医学界最伟大的突破之一,也是人类相互救助的巅峰。它连接生死,由死而生。外科医生用缜密的思维与超群的想象力成为跨越生死的连接中不可缺少的桥梁。随着更多研究的突破,一切不可思议,或许都将在不远的未来发生。

自从诞生之日起,人类关于生命奥秘的探索就从未停止,而外科学也在人类这永无止境的探索自身和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前发展。从把病人绑在手术台上敲晕或者灌醉到精准麻醉,从痛苦难忍的烙铁止血法都可以精准操作的手术机器人,从盲人摸象般的开腹探查到纤毫毕现的医学影像和显微镜。两百年来,作为医学之花的外科学次第开放。柳叶刀向着身体内部长驱直入,创造出了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医学的理想是彻底征服疾病,尽管我们离这一目标依然遥远,甚至永远难以达到。但在科学与理性的引导下,怀抱着对生命的巨大热忱,今天的我们已经站在了正确的道路上,并且将继续奋斗。我们期待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