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登春台的读后感大全

登春台的读后感大全

《登春台》是一本由格非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登春台》读后感(一):暌违四年,不吐不快

本书原题为《浮生余情》这个令人有些打不起兴趣的原题,译林出版社原计划是在2023年8月发行,可后来不清楚何种原因跳票,我在之后的每个月都在关注译林出版社公众号的新书预告,终究在2023年里等了一场空。2024年2月末,淘宝上陆陆续续开始有偷跑发售的店家,毫不犹豫下了单使我无比振奋!

《登春台》 格非 封面

十年前,在上海书展一眼相中《江南三部曲》是我对格非作品的启蒙,其中第三部书写当代故事,是三册中我唯独嫌弃不爱的一本,甚至觉得彻底破坏了三部曲的高度整体性。之后的几年,我开始寻找其他早期短篇作品来阅读,对格非的兴趣逐步变得浓厚。长篇作品《望春风》到《月落荒寺》都不吝啬的购买了实体纸质书,《隐身衣》实在买不到另辟蹊径在Amazon Kindle设备上购买了电子书版本。

《登春台》总计三百五十九页,对于格非的粉丝读者来说是感到饥渴和过瘾的,四个章节分别是四个人物进行串联。暌违四年的作品,读完后第一感觉就是《登春台》相较而言肯定是一部回勇之作,在于文本变得细腻,结构顺势而为,衔接过度自然。近些年因疫情的关系,感觉得出作者格非是有静下心来,在尽力对社会进行观察。另外在序章中人物自喃的小情绪及思考方式都清晰精准的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一点来说颇具日本文学私小说的味道,让我感到无比温暖与喜爱。

读完《登春台》可以清楚的认定格非有一个明显特点,那就是适合写过去,不善于写现在。过往那都是作者的人生阅历与故乡的回忆,自然就跃然在纸上;那反观《登春台》对现在的描写,例如对公安工作的描写就多少暴露出对影视作品依样画葫芦的印象了。还有对年轻世代玩世不恭的描写,简直就是二十年前长辈嘴里刻板的印象,或许是语境的关系太熟悉这种说辞,就会显得太生活化、简单化、符号化,再多新名词的生硬堆砌还是难免有一种上了年纪的长辈在复述自身单一视角的所见所闻。另外对于性的描写,毫无步步为营水到渠成之美感,一切都发生在自恋、意淫、油腻的自我世界中任意摆布女性,其实可以试着参考阅读村上春树的《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或今泉力哉导演的几部爱情电影可以从中去学习“大人世界”的情感细腻涌动,男女之间的情感升华可不能一笔带过草草了事。最后,《登春台》中的女性角色可以说都离不开负面的、依附的、受害的、愚昧的、宿命的这些标签,我不清楚为何都亲一色如此创作?

《登春台》 格非 内封

本作的年代跨度之久,如果在自由创作下必定会成为一部大部头的怅惘之诗,因为书中跨度的年代能写的历史节点还是有一些的。四个章节中个人比较喜欢沈辛夷、窦宝庆两篇,值得反复阅读咀嚼,该两篇具有一定电影感。格非的作品有时会给人“忽高忽低”的观感,但就像贾樟柯、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当作品有了一定可辨识度和创作风格统一性之后,你会投入其审美世界中,批评归批评但还是会一直享受期待着其作品的不断问世。

《登春台》读后感(二):人活的久了,就成了一部小说!

登春台

熬夜一口气读完|格非新书《登春台》,生出一声感叹:人活的久了,就成了一部小说! 他说永远不要用任何浪漫的想法去看待生活!

他说:永远不要去问这件事为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

他说:,烦恼和不幸,总归是你自己的烦恼和不幸!

他说:要学会从时间的末端来看待现在! 沈辛夷不会忘记绝望少年沉溺之心竟然是被朱老师唤醒的。这些话,竟然在未来与她有交集的人生里,都有了答案。 之前读过格非老师的三部曲,没想到《登春台》的节奏很让人惊喜,历时4小时,真的熬夜读完,就想把这本书分享给你们。 从女孩沈辛夷入职新公司开始,故事的齿轮开始转动,陈克明,窦宝庆,周振遐,静熹,蒋承泽等等,这些看似不同时空的人物,原来都会在未来的某一时刻交集。时刻有反转。 陈克明 自己创业失败做了出租司机,遇到贵人“周振遐,“人生境遇开始不断转换,也开始如所有人般,经历了离婚、友尽,所谓富贵祸所依,“行不得则反求诸己”。 窦宝庆 开始的伏笔就是这个皮肤惨白,被雨打湿头发的变态少年,没想到,他离开的工位正好是给曾经伤害过的辛夷准备的。看似内心住着一头猛兽的少年,却是因为被欺负自缢身亡的姐姐变了性情,少年终究替姐姐出了头,法律又怎会放过他呢? 周振遐

在一片空旷的荒野中,他注定了这能与自己相遇。天生好静的董事长,怎能躲得了这世间的喧嚣? 辛夷母亲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我不信天底下的钱都跟我有仇,也许用不了几年,我就能咸鱼翻身!” 一直感叹这位母亲身上不屈的韧性,苦苦折腾的不服输的一生,生活中就有这样的影子。 小说读完莫名的有一种宿命感。我喜欢格非老师书中的一段话:“他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你追问得到的答案,也许只能是查无此人。很多时候,它仅仅意味着某种情绪,幻想或意愿的不安,悸动,风刮也就没了踪影!

《登春台》读后感(三):俞耕耘:都市与乡野的双重间奏——评格非新作《登春台》

格非新作《登春台》延续了《月落荒寺》都市书写的抒情诗性,又呈现繁复的城乡现实交互联动。故事以春台路67号——神州联合科技公司——为空间交集,辐射了从公司员工、司机到两任董事长的人生图景,在40余年的轴线里,借原生家庭、夫妻关系,探讨如何理解他人、与己和解等诸多命题。作家以诗性智慧运思哲学观照的潜藏能量,捕获无数惶惑与开解的时刻。人物共同遭遇着现代性的生存疑难:时间与存在的本源,自我与他者之关系,生而被抛与自救,何以去蔽,达到生命澄明之境。这些存在主义关切的宏大问题,都在寻常微末的琐事里被反复叩问。

在命运兜转间,作家经营着故事流向。沈辛夷的父母婚姻,建立在欺瞒之上。格非设计了双重悲剧,皆是自酿苦酒。父亲隐瞒病史理亏,注定入赘,隐忍软弱。母亲对英俊的父亲一见倾心,不顾外婆反对,有苦难言,空生怨恨。沈辛夷充当家庭内耗的牺牲,为了给弟弟还债,委身于隐形富豪的情欲之网。陈克明只因女人名字叫“静熹”,就联想她文静淑美,是命定的妻子,婚后发现她实为悍妇。蒋承泽与周振遐这对挚友,由于旅行遭遇台风,客轮在茯西村停靠。多年后,他们招聘了生于茯西村的姚芩,这个女人先后照料二人生活,揭示出情感关系的多种可能性。

小说线索千头万绪,人物无分主配,每人皆“从头说起”,反倒显出众生相与人世间。“将一件平常之事极力渲染为神奇命运的微妙暗示”,也是格非的创作逻辑。万物互联,因缘际遇,事件圆融相通。神州科技公司实质隐喻技术理性对私人生活的系统性介入和控制。都市生存变得同质,失重且无根。故事通往逃离和挣脱主题:沈辛夷想把家里繁杂事挡在生活之外;周振遐常有出尘隐逸之念,“重新融入自然的心灵平静”。屏蔽他者,背对世界成为一种强烈欲求。

人物都有各自焦虑与隐痛,无论早逝离异,还是被辗转寄养,都造成疏离障碍。沈辛夷和周振遐对母亲皆有怨念,二人都对外部声音,怀有普鲁斯特式的神经过敏。从心理小说维度看,作家浓厚的精神分析兴趣可见一斑。如童年依恋情结被打断,少女恋父之寄托,创伤经验的压抑转移。精神症候往往投射社会关切,超出了个体命运的偶发性。留守儿童的精神荒原,外出务工造成乡村空心,以及溺爱与缺爱导致情感失衡。如何阐释人生,就变成小说应有之义。朱老师、父亲和桑钦,对沈辛夷有隐在的共通——即作为启蒙者。他们无一例外,不是离开就是故去。格非写了几次告别,却不辞而别,没有仪式。

桑钦与辛夷是不对等的征服与诱引。格非写出混沌的边缘情感,我称为“恋情的疑似物”,它建立在恩、利、身欲的综合幻觉上。沈辛夷是自然的滑落,自由的被迫。表面看,桑钦与她的情感并无强求,实质却以身份、阅历落差、慷慨借款的施恩,压倒了辛夷的残存体面,她只剩羞惭。男人戴着面具,才能说些真诚的话,如同睡觉也不卸妆的女人,没有素颜。肉身可坦诚相见,精神却无法赤裸,悲哀莫过于此。不明不白,无以名状,周振遐与姚芩的感情亦是如此。犹疑的距离决定故事的魅惑。

小说尤为关心身份意识和圈层背后的价值认知。桑钦是流动不居的浪荡者,有“游世”姿态,甚至没人知其真名,俨然是庄子无名、无功的符号。周振遐与之呼应,是世界的观察者、局外人。他常有出神状态,以外位的超越姿态沉思生死富贵。“人的生命,不过是在两个虚空之间出现的一次小小的火花闪动而已”,财富积累又赶不上身体溃败的速度。梦境则为“此在”与“故我”提供桥接:童年做过的梦醒在另外时空,出梦无异于转世,虚空被填补了意义。

优秀作家善于在创作中思辨,好的故事大多通向哲学。父亲在寂照寺谈及“提婆达多”——始终会妨害你的那个人。这个情节暗示了小说之眼:母亲认为姑妈造成其不幸,辛夷以为母亲妨碍自己,周振遐觉得那些邻居是他的病根。事实上,妨害也是导引,它影响人生路径。朱老师坚称现实严峻,拒绝浪漫,应担负并理解不幸。在我看来,这才是现实主义的要义:始终要对所经历之事,充满确证与赋值,没有说辞开脱,唯有自救。

乡下人到生意人的身份转变带来意识裂变,也造就空间地理的流动重塑。无论是辛夷成长的笤溪村,还是陈克明追述小羊坊村,从冀北到江南,都在时代变局里找寻机遇:旅游民宿、果园养殖、代加工厂,人物经历运势的此消彼长。曾经的破落户、二流子发了家,阔了起来,脑袋不活络的人,眼红心气。苕溪,本是山野之寄寓,胡仔归隐有诗话,米芾在此写诗帖。故事里的苕溪,已成为被消费主义改造的景观。江南腹地的清逸静气,被村人逐利之欲覆盖,一切皆可化为商品服务,都市附庸之物。众人熙熙,如登春台,执于欲望浮华,与人物重返自然的归心,恰为反讽。

从结构布局看,小说很像《儒林外史》的连环钩锁,穿引承接,以周振遐为楔引与尾章,形成故事回环。四个章节间,叙事完成传递交替,人物各自描述早年生活史,会有“成长小说套装”的阅读体验。我谓之以“来处与归路”为主题的四重奏。它以人物为章,如列传并置,打破单一主角的叙述中心,形成多声部变奏、对话与和声。历时性的线性故事,被共时性的并置叙述取代。序章奠定了主题、动机与调性。作家就像《十日谈》里的故事主持,自然统摄了诸多人物。

《登春台》承载格非对人生况味,生活境遇的深沉涵咏。小说的哲学层、意蕴层远远超逸了故事层。正如中国古典舞强调“身韵”二字,作家重视意生境外的蕴藉。抒情风致,田野乡间,废窑花院,古寺深宅,大有梭罗、爱默生自然文学的质感肌理。其用散文笔法写故事,并不依赖戏剧性事件,而是有“过生活”的纪实节奏。这种匀速的原样主义,给小说带来切己体感。甚至,作家写出了某种故事类型学:无数小镇青年在都市与乡村两个世界,拧巴断裂。早年记忆总是闯入当下生活,无法告别,也无力转身。这正是对时间性本身的思索,人物总是过往经验的持存绵延。

(作者为书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