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秧歌读后感锦集

秧歌读后感锦集

《秧歌》是一本由張愛玲著作,皇冠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D 260,页数:20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秧歌》读后感(一):读秧歌

当时的人们口里都说那是盛世无饥馁的时期。对于粮仓被抢事件,村民认为的和王同志上报上去的都将是反动人士进行,深情底里是没有人关心的。连金根金花亲兄妹都成了各家另饭的人,更别说陀思妥耶夫斯基谈的只有拥有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才能真正的均分财产,这两者中间似乎隔了一扇用千年巧思构造的墙,看着它竟会有天工之巧也不足以夸的骄傲,因此我们极力维护着它的稳定,不断改造以精益求精,靠着它,无穷的安全感仿佛能忘记饥饿,可拦住一切虎啸狼嚎的同时也拦住了燕鸣莺啼,更无法实际填饱肚子。

《秧歌》读后感(二):金花

虽然书里最后没有交代金花的结局,但我猜大概是像开头她结婚的那个晚上,大家无意中想起的那个桃溪的女人:

……到村公所去告她婆婆虐待,请求离婚。被干部把她捆在树上打了一顿,送回婆家去。村子里许多守旧的人听见了,都很赞成。但是大家都觉得她婆家似乎太过于了,她回来以后,被他们吊了起来,公、婆、小叔、丈夫几个人轮流地打,打断三根大棍子。仿佛打断一根也就差不多了。

如果是这样,那么整个叙述就成为了一个诡异的闭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事情——虽然毫无逻辑,难以理解,却宿命般一圈一圈地令人绝望地绕着。

《秧歌》读后感(三):。

重读。即使抛开所有的政治立场和偏见,不问缘由和目的,单纯看成另一个时空发生的完全虚构的故事,小说的完成度也是惊人的高。张爱玲和每一个场景都保持距离,持观望态度,不流露情感意向,不过度渲染,不夸张不掩饰。像鬼,所有事情都并不参加,却比当事人还要看得清楚,写杀猪那段的纪实程度和纪录片的镜头一样,直勾勾对准每一处细节,甚至连人物的心都对准了,似乎在她眼里没有可以隐瞒的,深深浅浅的想法都是赤裸裸摆在台面上的。更绝妙的是其中但凡出现过有台词的人物便不是扁平的形象,没有理想化的高尚和低劣,都是活生生的俗人,真人。除了最后为着冲突的必要让金根看似“突然”得爆发--这种处理如果不仔细便会觉得突兀,其实是有支撑的--其他人物从来没有被安排去推动情节发展,都只是淡淡地活着,仿佛和小说本身没关系,一切的言行举止都是再自然不过地发生。“秧歌”在小说提到的次数并不多,象征性也十分明显,在饥荒的土地上连饭都吃不饱的人们扭动着喜庆的步伐和身躯,带着微笑,像黑白电影里的红色,突兀而诡异,有强烈的视觉张力。其实在平常的日子里,本身根本没有政治嗅觉和相关概念的农村人念着学着那些新时代新话语,也是一种不合时宜的秧歌表演。

《秧歌》读后感(四):扭秧歌的奶奶

端午假期,因为高温除了和几个朋友们在一起小聚外,一直窝在家里看完了张爱玲的小说《秧歌》,边看边叹气。张爱玲讲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个村庄由于土改而带来的人的饥饿,再由饥饿引发人性善恶此消彼长对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的斗争伤害,想到泰戈尔说的一句诗“当人是兽的时候,TA比兽还可怕”,比起张爱玲笔下人变成兽的过程,我想她更多地想让我们看到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人从一个良善的人变成面目狰狞的兽的。看张爱玲的这部小说,有太多共鸣的东西被看到,想起从小就在村庄里的人们口中听到人们对五八九年的描述:“一开始就是糠、后来糠都没有了就吃野菜、吃黄金叶、吃树根、吃观音土(一种白泥),观音土吃多不消化肚子就胀气,然后整个人就水肿起来,很多人撑不过就死了;那时候的人大家走路都是飘的,大家去镇上赶集,前面走着一个人,走着走他就在前面身子一歪倒下去了。”奶奶是从那样的日子里爬出来的人,所以对于现在的生活她总是很满足,觉得自己活到现在是在享福,我以前觉得她一个农村老太太没见过什么世面,后来看了大量关于她少年、青年及中年时期的书才知道,她其实是见过世面的人,只是她看过的世面里更多的是饥饿、贫穷、人和人之间因为匮乏带来的斗争,所以她一辈子小心翼翼地活着,对人对事充满算计和不信任,而我奶奶也只是那个地方里群人生存样本中的一员,在那里生活的人几乎无一幸免地被时代的命运包围着过活。

《秧歌》读后感(五):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张爱玲

不读《秧歌》,便不识张爱玲!

读过《秧歌》,该庆幸!还好她逃了!幸亏她逃了!不然我们绝无这样的天才去写这部雄浑悲壮的史诗。如果拍成电影,质感会更好,类似于姜文的《鬼子来了》,但史诗气质和荒诞气质都更胜一筹。比如日军夺猪和我军夺猪的两次失猪描写,真的让人感受到这个世界真实的荒谬。所谓真实的荒谬的意思是指:这个世界的本真竟是如此荒谬,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这件事是多么荒谬。日本人、我们没有任何区别。

最近几个月在上海所见所闻所经历,更加验证此书描绘所言不虚,甚至现实更加变本加厉。可我们的民众还有面对屠刀枪支奋起反抗的勇气吗?那一团复仇之火,太过理想主义了吧。

“呛呛啛呛呛!呛呛啛呛呛!

但是在那庞大的天空下,那锣声就像是用布蒙着似的,声音发不出来,听上去异常微弱。”

直到最后见到以声音描写收场的标准结尾,就如同《倾城之恋》里面咿咿呀呀的胡琴,我方才确信这是张爱玲!这正是张爱玲!这真的是张爱玲!

我惊掉下巴,小说里无数动人的精彩画面和剧烈冲突闪回。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起《水浒传》里鲁智深圆寂之时的这首诗。

今日方知张爱玲!!!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