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守护与传承的作文800字

关于守护与传承的作文800字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守护与传承的作文800字,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有人认为,承载时代更换的器物是最具有价值的,有人认为,记录着人生经历历程的物件是最有价值的,而我则认为,代表着华夏民族精神传承的祖训,才是最具有价值的瑰宝。

街头巷里面,总有那么一句话令我记忆深刻,“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话说,你是不是和我一般,屡次三番因为不听他人的言语而中招导致遇到危难呢?祖训,一个看似严肃的词汇,其实并非如此。他并非一本正经雕刻在祖shi之中的才叫做祖训,口口相传的俗语也可以看做为祖训。

祖训,是祖先前辈立下的祖训。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诫着后一辈的人不要在同一个地方摔跟头,告诫着他们好好做人。他传承着经验,传承着教训,传承着对后辈真切的关心,承载着祖训向前行走,能让你少走弯路,能让你在奋斗的路上少吃苦头。

器物,保留的时间再长,历史底蕴再丰富,也不过是一件器物。就算价值连城,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也会逐渐消散,而祖训却不会。他会由一代一代的子子孙孙笔墨相传,口耳相传,随着时代的更换,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浓醇。就像香醇的美酒一般,放的越久,就会越来越香甜。

承载着人生经历的物件,虽然记在了辉煌,记载了失意,记载了阅历,但它所承载的仅仅只是物件主人的一个人的人生财富、荣誉,并不代表着是自己的。而祖训,从古至今,有简单到复杂,由一个人的知识到数个人的人生感悟,一代代的,不断的积累,他承载了数不清的时代的一级,不断的磨合,更新,传承到我们的手中,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祖训,精神传承上的瑰宝。他时时刻刻在人们的语言与文字之中出现,时时刻刻指引着我们如何为人处世。祖训,具有永恒性,无论是哪个时代,无论时代如何的变迁,他依旧能“风光红火”,依旧能折射出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内容,仍旧能反应出历史的博大文火和深奥的精神世界。

祖训,经历过了几千年的传承和演绎,已经是后世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是一科文化和精神的延续和倡导,是时代精髓的一种沉淀,需要我们去细细的品味和咀嚼。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祖训,精神传承的瑰宝,让我们捧着她,继续一路相传,让它更具价值。

第二篇

乡下,是潮文化发展和保留、传承得最好的一片土地,在这里,你可以享受到纯粹的潮文化,领略其美妙与精髓。

粿,是潮文化美食分支的一大主干。尤其是红桃粿,更是集美味与寓意为一身,逢年过节,更是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古时,若是潮汕女子,做粿便是必学的一门功课,例如我的祖母便是精通做红桃粿的。

锅中放入少量的油,小火慢炒花生,使其炸出诱人的酥香,出锅,去其红衣,置于一旁,开始第二道工序:将预先准备的腊肠和泡好的香菇切至小块,与花生堆于一旁,便可以着手准备第三道工序了。蒸糯米,是制作红桃粿必经的一个过程。糯米是红桃粿的灵魂,判断一个红桃粿是否地道,除了粿皮,便是这糯米了。糯米要提前泡,饱满晶莹者为上乘。将糯米蒸熟后,与调味料相结合,红桃粿的馅儿就大功告成了。

做完馅料,就是时候做粿皮了。取适量糯米粉,再加适量的水,少量红甜菜粉,三者搅拌均匀并用手使劲揉搓使其成为不干不湿的糯米团,红桃粿皮面团就算完成了。接下来,取一块小小的红桃粿粿皮面团,摁扁,用拇指和食指捏成薄薄的如倒扣的碗状的一片,将一勺馅料加入,合闭,放进粿印里摁平并均匀填满,粿印倒扣一敲,一个可爱美味的红桃粿就出世了。随后,将做好的粿放进蒸锅,稍等20分钟,一道经典的潮汕传统美食便诞生了。

红桃粿多用来祭拜天神,寄托着潮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桃象征长寿,桃粿正表达潮州人民为长辈祈福祈寿的愿望,假若你仔细品味,便会发现其中蕴含之深的潮州文化和潮州习俗。潮州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新一代潮州少年,我们应发扬我潮文化之内涵,保护我潮文化之精华,带我潮文化走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让潮州文化在我辈手中,熠熠生辉!

第三篇

今天就是腊月二十八了,我和父亲像以往的春节一样,商量好了去买鞭炮,于是我起了个大早,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完房间,激动地跑出了家门。终于要去买鞭炮了!“今年我要买烟花、响炮,还有……”这时父亲的手机响了,父亲一脸严肃的接完了电话,转过头来似乎有些不好意思的对我说:“我现在要去开个很紧急的会,你先在家等一会,等我回来咱再去买鞭炮。”我不情愿的打开了家门,有些任性的坐在沙发上,无聊的看着电视。两个小时以后,父亲回来了。我期待的看着父亲,还没等我开口,他就说:“我刚才去开了一个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工作会议。区里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禁放烟花爆竹。那么今年,我们就不能买了。”我叹了声气,失望的回到书房,随便翻开一本书,便趴在桌子上发呆。想起鞭炮的起源,思考到了放鞭炮的意义。

传说从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逢春节,出来危害人间。人们为了驱赶怪兽,要燃放爆竹。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今非昔比,当今中国进入发展的新时代。这种新时代的转换,不仅是从政治和经济的方面来表现,还应该是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十九大提出了三大攻坚战,环境污染治理位列其中,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对大气中颗粒物浓度、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浓度增加有明显影响,燃放期间PM10和PM2.5浓度分别可达平时的4倍和6倍。

回想以往的春节,从除夕的晚饭开始,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响彻夜空,或明或暗的烟花忽远忽近。人们只顾着享受一时的喜悦,而忘却了逐渐变得污浊的空气。等到初一早上,车上地上落满厚厚的灰尘,房前屋后布满了鞭炮燃放的垃圾。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春节吗?燃放鞭炮作为一种传统的过节方式,已然成为新时代的陋习,我们是否还要传承,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过春节的本质是为了家人团聚,而燃放烟花爆竹仅仅是为了图个热闹。如果把这种热闹的气氛,作为追求的目标的话,岂不是舍本逐末。

年俗固不可少,蓝天弥足珍贵。过春节的文化基因我们要传承,而对于那些陋俗,是否要选择摒弃呢?

第四篇

阳光洒落在幽静的花园里,梧桐叶斑驳的影子落在我身上。我席地而坐,膝上摊开一本厚厚的《论语》,不停地读着、背着,一股清新、淡雅、古朴的墨香沁入心脾。身旁,一只又一只小鸟儿飞来飞去,美丽的歌声时而婉转动人、时而清脆动听。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国学教我们学习方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学教我们为人处事;“百善孝为先”国学教我们孝敬之道。

中国文化,就是风雨中坚忍不拔的大树,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无法将他打败;就是风雨时同舟共济的努力,团结一心用爱温暖每一个人;就是风雨后七色的彩虹,只有在与困难搏击之后才会显现。

5.12,我要爱。在5.12特大地震中,我们泪流满面,在巨大困难面前,所有同胞众志成城;2008,中国北京。在圣火遭遇困难的时刻,中华儿女不惜一切代价,在08奥运之风吹遍世界的时候,炎黄子孙热情欢迎各国各族人民。这,不就是中国文化所倡导的吗?这,不就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经久不衰吗?

其实,中国文化就在我们细小的举动中流露。在早上,妈妈耐心的叫我们起床;上学路上,不随便攀折树木;学校里,见到师长礼貌问好;上课时,谦虚认真地倾听;课间,朋友互相帮助,不耻下问……国学并不是一定多么深奥的哲学,而是在最细微中体现的。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确如此,但是腹有诗书却不能够真正做到书中所讲,岂不是变成了书呆子?!现在的人,大多都是一肚子学问,却显得特别肤浅,是他们学问少吗?不,是他们做不好。在如此发达的21世纪,我们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知识型人才,之所以把“高素质”放在前面,是为了强调文明、礼仪、帮助、关爱、感恩等素质的重要性。而这些素质就是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中国文化,这些中国文化,就是大家所说的国学。

中华五千年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21世纪中国文化,就在我们手中!让我们共同传承,让我们发扬光大!

第五篇

题记:所谓“家风”,指的就是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又称门风,是给家中后人们树立的价值准则。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每一个家庭,都有一种自己的家族文化风格,也就是“家风”。我们老金家,也有从我的爷爷的爷爷开始就传承下来的“家风”,作为金家的下一代,我就从全家福开始,为大家讲述一下我们金家的“家风”传承。

这张全家福是我五岁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在植物园里照的。那时候我可真是个当之无愧的小胖子,手臂白白的,上面的肉软绵绵的,看起来就像是一节节的莲藕,和妈妈都差不多粗了。而爸爸妈妈则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那个时候,我们家还住在弄口村八组五号的老房子里,爷爷在电信公司里上班,奶奶是一位退休的工人。虽然他们那时已经没有像其他村民那样种地了,可作为农民,却时刻铭记“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我们金家的家风里,就理所当然地有着“粮食可贵,不许浪费”这一条。为了让我也明白这个道理,爸爸妈妈教导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爷爷奶奶在我吃完饭后,一定要检查我的饭碗里还有没有剩下米粒,不允许在饭桌上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于是,我成为了一名称职的“光盘族”,也时常劝导别人不要浪费粮食。

我们村子里的村民们都是十分朴实的,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帮助其他村民。谁家有饭,大家一块吃;谁家有菜,大家一块尝;谁家有酒,大家一块品。我们金家,自然也传承着这一品质:奶奶以前作为村里的妇女主任,总是会为妇女们排忧解难,劝解妇女之间的矛盾;爷爷和同事们的关系总是很好,有一位同事现在到小区里修宽带时还经常顺道到我们家和爷爷聊聊家常,就跟亲戚一样。“乐于助人”便成为了我们家风的一部分。平常,家里在帮助别人时,总会叫我也出出力,让我也体会到帮助别人的乐趣。于是,我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也会尽自己的举手之劳。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我们家“家风”中最重要的一块。爸爸对爷爷奶奶就十分的孝顺:有一次,奶奶在从出租房的楼梯下来时不知怎的摔了一跤。那时的楼梯有现在的2级一样高,而且是纯铁铸成的,有些地方很锋利,奶奶的小腿上瞬间被划了一个大口子,脚好像骨折了,每动一下就有剧痛。爸爸知道后立刻撇下手头的工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赶回了家,背着奶奶下了楼梯,叫来救护车。在以后的几个月里,爸爸妈妈对奶奶十分的关爱,

有什么家务活都不让奶奶做。从这件事中,我感受到了孝心的重要,立志也要当一名孝女。于是,我开始变得懂得家人的辛苦,时不时会给家人按摩,缓解他们的疲劳,也很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话了。

转眼间,8年过去了,我已经长大,身边又多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妹妹。她总是时不时地给我带来欢乐和惊喜,有时也经常顽皮地做一些恶作剧,但我们仍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好姐妹。而我们一家已经离开了原来那间老房子,住在一幢幢高层公寓之中,感受着高科技的便捷,却永远忘不了在乡村时的朴实快乐。

随着妹妹渐渐的长大,“家风”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告诉妹妹一些道理,她现在变得十分的懂事。

我、妹妹、爸爸、爷爷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全家福也由模糊不清到十分清晰,由黑白颜色到五彩冰粉,可唯一不变的是那祖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家风”教育。

第六篇

这几天,我怀着极其浓厚的兴趣读完了《我们的节日》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节日的起源和关于节日的文化。书中给我们介绍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由来与风俗,不难看出,贯穿着这些节日的正是:树正气、扬美德、显智慧、惩恶扬善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是需要我们传承和弘扬的内容。从传统的节日中,我深刻地认识和领会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先说春节吧,它是我国最隆重,也是最热闹的民族传统节日。我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总要贴春联、贴年画和窗花、放爆竹烟花、拜年祝贺……我们倒贴“福”字,拿压岁钱、包饺子、吃年糕……在春节的前一天晚上我们都 “守岁”,除了吃年夜饭,人们还要进行各种游戏,如下棋、玩纸牌、玩麻将、看春节晚会等等。在摆放的节日供品中,必备一大盘苹果,这叫做“平平安安”。还有些地方在守岁时准备的糕点食品富有讨吉利的谐音、口彩:吃枣表示春来早,吃柿饼表示事事如意,吃杏仁表示幸福人,吃长生果表示长生不老,吃年糕表示一年更比一年高。所有的这一切是多么有趣和富有意义,这些习俗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代表着我们渊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我也为这些习俗的诞生而自豪。

再说中秋节吧。“中秋节”又名“祭月节”,农历8月15日,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周礼》中,已有中秋一词记载。到了春秋战国,每逢中秋节,大家都要举行赏月和祭月的仪式。中秋节在这个时期已经初见规模了。明、清时代的中秋节,赏月依旧,一轮圆月东升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和各种水果,边赏月,边畅谈。中秋赏月的习俗流传至今。瞧,月光下,人们在自家小院品尝月饼、欣赏月色。我们这些小孩子则在一旁拿月饼来照月亮,比较哪个更圆,还担心着月饼会被月亮吃掉呢,真是其乐融融。

一个节日,就像一个故事,情节美妙动人;一个节日,就是一种文化,内容绚丽多姿。在当今很多洋化了的节日文化的冲击中,愿我们更多地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欢度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节日。

第七篇

行走过这个剧院大门口,门中隐隐传来高亢的歌声,院门口还贴着一张巨大的海报,正是关于戏的广告。走了许久,见此剧院,一时兴起,信步入此地。

如今社会,难得见这一方净土,毫无喧哗,只有乐声声声入耳。座位上每个人的神情,都充满了肃穆。我心中微微悸动,戏曲作为中华流芳百世的瑰宝,当世人确实少了应有的尊敬,也只有那些老辈人的心中还存有一份热爱与敬重。

近夜晚,院内灯光昏暗,台上却炫烂着光线,与席下的暗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仿佛也看见了历史中的人们。他们的夜晚何来灯光,是何等不便。我不禁浮出些许笑意,许多人说现代的创新科技扼杀了传统艺术文化在人们眼中的地位。我看不然,科技反而给了传统艺术更大的发展空间与方便,看这白炽灯,这音响,这些创新科技之物已经渗透进传统文化的每一个地方。

实际上,传统文化艺术在中华民族心中的传承从未动摇过,传统文化是一族之本,是一个民族的根。可社会需要创新,人类要进步就离不开创新。

这矛盾吗?我思索着。

走出剧院,仿佛经过洗礼,我精气神一下子好了许多。在一处公园内,看见一群老人在用电脑视频学习太极,一些孩子看着手机大声朗读,生气勃勃,传承与创新,这不是一个死结,既然两个都需存在,那我们要做的只是去融合它们。如今社会何处不显现着传统与创新融合的场景,就像电脑的硬件和软件,硬件是电脑的根本,不能丢失,软件是创新也不能丢,两者都不可独立起来,那么它的组合,就构成了电脑强大的系统。

这时我的心中豁然开朗,传承与创新无需分开,他们可以合成一体,组成新的瑰宝,为社会绽放它更闪亮的光泽。

第八篇

我,很自豪出生于我们多富多采的千年之邦。这儿,拥有着恒久的中华美德;这儿,拥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儿,拥有着良好的家风家训。

而我,所能做的只是拥有它,传播它,传承它。

在我的家中,除了一个年龄尚小的妹妹,爸爸,妈妈,我,皆是古风痴迷者。

爸爸素爱诗词,闲得无事,便会独自一人遛向书店,不一会儿工夫便搜罗个满箱子的书籍。然而,回家之后,又独自一人躺在躺椅,对月自酌。恰好遇一佳句,惊呼:“妙哉!”父见我闲得,又忙拉我与他观看诗词朗诵。偶见胜处,便也附和着一句。对着我们道:“我诵得也不差?”我们也只好为父亲戴高帽,在一旁鼓掌忙道不差不差。呼儿将出换美酒……呼儿将出换美酒……

妈妈对诗词的喜爱不及爸爸,但她却对古文小说颇有情趣。一日,放学回家,一推门,眼前一片灰暗,走进家门三四步,远处吊灯一闪,一缕青烟飘起。我的母亲又在修身养性,捧着一本书,不入厨房半步。我又如何能扰乱她的闲情雅致。只得顶个空肚,埋头与我的语数英物化决一死战。

我的父母如此,我亦不会与他们大相径庭。当我完成了作业,也会去书架上浏览一周。偶遇《牡丹亭》甚是好奇,便取下一读。一女子生性优柔寡断,梦中见一书生,最后日日思念此人,终因相思成疾。或因年龄所致,正值花季,素爱此类书籍。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甚爱,妙绝!

唉!我的妹妹虽诗词无法与我们相较,但在绘画上却极富天性。水墨一着,一画便可成。

我的家中,我的家人,皆由衷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虽日日接触西洋文化,但父母始终希望我们可以继续传承绵延在我们血液中几千年的文明与文化。

我爱我所在的民族,我爱我的祖国,我爱那如长江奔腾不息,永不流逝的文化!

第九篇

一个民族流传百年的文化,常常印刻在一代家族的灵魂之中,伴随着民族的延续一代代传承下去。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着千秋万代的人们前行的道路。

我的父亲常和我谈起他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祖父。他是个辛勤的农民。虽然说做了一辈子农民,但他却有一种传统的优良品质——与人为善。

父亲指了指后山上的一片梯田,告诉我那里曾经全是祖父用勤劳的双手开辟出来的,后来它被送给了几个穷苦的邻居。

我常常惊叹于我父亲给员工的待遇,一对比,便发现其他同类企业给他们员工的待遇要低不少。父亲告诉我,要为别人考虑,人家也要生计。

我难以理解这对父子的这些行为,就像那时我难以理解我是怎么来的一样。而后我又发现了我的几个叔叔伯伯也有这样的特点。

为什么我没有把它传承下去呢?我想。

那一天放学和同学坐公交车。车都很挤,我们好不容易等到了一辆“有地方能站”的车,车站里的人的都蜂拥而上。那个同学撞开了其他试图抢位置的人抢先上去了,并高叫着:“你快点!”我刚苦笑了一声,看着旁边的老人颤巍巍地用拐杖推开了我,白领急匆匆地用公文包顶开了我,工人则好像永远保持工作的那份拼劲,用满是泥水的手推开了我,却没有向前一步。等到周围的人全被塞进了车里,我才缓慢地挤了进去,被压在车门前的狭小空间里。

“你怎么那么惨啊!”下车后他用略带嘲讽的语气说,“位置那么靠前,结果最后一个上车。”“站车门前省得和他们挤,多轻松,可换做别人兴许就受不了这个位置,还不如我站在那儿。”我下意识地说。

那一瞬间,我发现我做了类似于我祖父和父辈的人们所做的事。与人为善好像也就是这样,牺牲自己本可以拥有的利益来成全他人。看来这个家风还没有断绝,它还会继续传承下去,并在今后继续指引着我的一言一行。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前人时刻谨记的家风家训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心中。不知不觉中,它就被传承了千秋万代,生生不息,就成为了心中一盏常亮着的明灯。

第十篇

记忆的月光宝盒中有一段红丝带,它象征着童年的“沙琪玛树”,记录着天真烂漫,蕴藏着外公外婆甜蜜的爱。

三岁的记忆仿佛发生在昨天,我还触手可及。那时,爸爸妈妈忙于工作,总在工作日将我送往外公外婆家。那时外公外婆的爱仿佛是我对陌生世界的解药。很快,我忘却了爸爸妈妈不在身旁的失落。在没有电脑、手机、微信的岁月里,除了吃喝睡大觉,与外公外婆一起种“沙琪玛”树大概是我那时最美好的游戏。

游戏的起源源于我对沙琪玛的喜爱。一天,我端着装满沙琪玛的盘子站在盆栽的小树旁若有所思时,外婆走了过来问:“好孩子,怎么不吃啊?”我指着花盆咿咿呀呀道:“想吃……把它种成大树就可以吃更多了!”天真烂漫的话语在外婆眼里却别出心裁,外婆抚摸着我的头,轻声细语到:“真好,我的乖孙女懂得了要耕耘才会收获,那我来教你。”她将我手中的盘子拿过去,一边盯着我依依不舍的眼神微微一笑,一边将盘中的沙琪玛碾碎后放入我的小手心。“好像雪花啊!”我拍手大笑起来,小心翼翼地撮了一小块放进嘴里。外婆刮了一下我的鼻子,嗔怪道:“小馋猫!”然后,握着我的小手,手把手地教我将沙琪玛碎一点一点放进花盆的土壤里,用小铁铲将浮土盖上拍实。种完沙琪玛后,她把我抱起来:“走,我们睡午觉去,醒来沙琪玛就长大了!”我拍手叫好,而这也成了她一次次说服我去睡午觉的美好借口。

一觉醒来,我冲到阳台,望见那绿树上挂着一个一个用红丝带系着的、金灿灿的沙琪玛,像风铃一样随风摇摆,我开心地笑了指着小树对屋内的外婆外公大喊:“快看啊,沙琪玛!”

去年暑假回到老家,外婆给了我一束红丝带,我好奇地望着她,外婆问道:“还记得这些红丝带吗?”见我摇摇头,外婆笑眯眯地说:“还记得你小时候最爱吃的沙琪玛吗?每次你吵着要种,为了逗你开心我手把手地教你种,你外公趁你午睡时,用这些红丝带把一个个沙琪玛挂在树上。可惜,那棵树前几年枯死了,我们想树迟早会死,沙琪玛会过期变质,只有将这些红丝带留存下来给你做纪念。”外婆话语里流露出一丝惋惜,她望着窗外似乎在回忆,我心疼地将她手中红丝带接过来,挽起她的胳膊靠着她的肩膀笑了,为自己童年的天真浪漫笑,为如此充满爱的回忆笑。

是的,树会枯死,沙琪玛会过期变质,但那留存在红丝带里的美好记忆,永远不会枯萎变质,那是外公外婆给我的最好的礼物!我会将这一束红丝带好好珍藏着,她不仅仅是一段红丝带,更是外公外婆给我的甜蜜的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