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关于传承文化的作文

关于传承文化的作文

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以下是关于关于传承文化的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传承文化的作文篇一

鲁迅先生居然有文集叫做《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居然是胡适的文集?大师的文学作品名被改的像“言情小说”引发众人热议。的确,鲁迅先生除了用其犀利的笔锋和独到的见解来抨击社会上的一些荒谬守旧的现象以外,也有“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的柔情与感慨,但这绝不是无病呻吟的软弱。现代社会把这样的标签强贴到了一代大师的头上,这样真的好吗?

我以为传承文化经典应该“原汁原味”。文化之所以要传承是因为它经典,文化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装载了文学大师的思想结晶以及他们对于时代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都是其精华所在,是作者经过思考才慎重选取的,他们可能还会多次修改。如简•奥斯汀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开始命名为《最初的印象》,后来才修改,可见标题对于作者来说是有讲究的。在我们肆意篡改标题时,我们其实也在不经意中改变了它的文学性以及其经典之处。修改标题在错误的引导我们走向传承不正统的经典的道路。我认为经典的传承宁少需精,万不可求多而泛。

与此同时,传承文化应是出于本愿的一种自主的行为。博尔赫斯曾言:“在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中,最令人惊叹的就是书籍。其他的工具都是人身体的延伸,但书籍是记忆和思想的延伸。”既然书籍是一种“工具”,那么我们使用它的时候只有真正有兴趣去深入了解,才能够使用自如。如果在阅读书籍时常带着一种痛苦的心绪,难免会心浮气躁,无法静下心来潜心就学。在科技日臻完善的今天,人们很容易被网上的一些花边新闻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视剧吸引,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人们如果没有主动想要去学习的想法,人心浮躁,还想拥有古人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恐怕是有点困难了。所谓“宁静而致远”。如果无法宁静,还怎么能够深入研读,选择其精华用于自我陶冶,提高品格性情呢?所以我想我们不应该追求汗牛充栋,而应追求韦编三绝,至四更而不倦的精神。

此外,我们还应该避免“假传承”。有一些人为了在当今社会显示其文化素养超脱常人往往喜欢捧着书本装样子,其实只是泛泛而览并未汲取到多少精华和养分,这样是不可取的。既然想要阅读经典,就应该要传承大师独特有力之处,兴许其文字笑里藏刀的隐晦,或者其跨时代的文学历史意义。捧着书而不去阅读就像一个穷人坐到精美丰盛的一桌食物前连筷子都不屑于动一般。最后穷人只有饿死或者随意捡拾些残羹冷炙来勉强充饥。这样无谓的折磨是毫无意义且不必要的。

马尔克斯说过:“一旦人们到了只顾自己乘头等车厢,却用火车厢装运书籍的那一天,就是人类的末日。”现代的人们有许多正在一步步将自己推送至深渊而不自知。只有我们拿起知识的武器,传承祖辈们的思想精髓与文化经典才能够武装自己,使自己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仍有一个清静的小角落没有人侵入,保持着内心的本真,纯洁,使自己更加睿智。

关于传承文化的作文篇二

弘扬民族传统传承文化精髓

(写春联)

2月11日,天是那么湛蓝,云是那么洁白,追梦小队的队员们各个兴致高昂,向路人分发了宣传问卷,而下午2:30,活动则更是精彩丰呈了,我们参加了由金海社区主办,临池阁协办的贺新年活动。我们先由“小书法家”杨嘉琪和他的小伙伴们写了几百张福字,接着我们每个小队成员都一一写了福,并送给了周围的人,更传递了一份喜庆而又浓浓的年意!

(采访临池阁的陈老师)

下午4:00整,我们则采访了临池阁的创办人——陈华锋,队员们纷纷问出了一些关于传统文化之书法的问题,我们都受益匪浅:他从哇哈哈厂里的中层干部辞职,干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憧憬,创办了临池阁,在5年的时间中,人数飞速发展,从2人变成了500多人,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学生也都获得了很多书画奖项,将书法这一国粹继承下去而感到自豪,他将这番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参与进来,发扬光大。他还教会了我们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和毅力,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采访吴亚卿爷爷)

2月14号上午,阳光明媚,追梦小队的队员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了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留下大街92号,采访了浙江省辞赋学会第一副会长、中国羲之书画艺术院研究员、台北故宫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全球汉诗总会名誉理事、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中国楹联书艺委委员大名鼎鼎的吴亚卿爷爷,他先给我们写了几张书法作品,接着我们采访了吴爷爷,他一一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我们的祖国有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源远流长,出现了王羲之、柳公权、米芾、孔子、苏轼、李白、杜甫等一系列文化名人,他们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他自己从6岁就开始学书画了,每天都在练,到至今,已有60多年了,他的学生也来自世界各地,他的言行举止,更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萦绕在在我的脑海中,让我懂得了我们从小就要学好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的志向,不断地超越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借鉴祖先的文化精髓,这样才能将祖国的文化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观浙江美术馆)

下午,我们又来到了浙江美术馆,排着整齐的队伍,与家长们一齐领略了书画的魅力和神奇,大家都对大师的书画都赞不绝口,还再次体验了书法,而每个人写的福字,又各不相同,各具特长,最后,我们还和一位书画爱好者合了影呢!

通过这次假日小队活动,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书法,有了一些深刻的了解,还学到了一些书法技巧和人生道理,真希望能多多举行这样的活动呀!

关于传承文化的作文篇三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500字 中国传统文化我传承——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茶被古人当做饮品,每年清明节新茶初上时,古人还要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名流雅士、街坊邻居争相围观,就像如今看一场球赛一样热闹。

古人爱喝茶,茶的品种也很多,有普洱茶、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当然,最为我们所熟知的是西湖龙井茶,是中国传统名茶,迄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历史。龙井茶色泽翠绿,香气浓郁,甘醇爽口,可算是“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杭州有许多茶楼,大家可以随处品到各色茶,还可以欣赏到典雅的茶艺表演。

作为杭州人,我也初学了龙井茶的茶艺。龙井茶的冲泡一般使用透明的玻璃杯,先用热水冲烫茶杯,讲究的是一尘不染,至清至洁。再往杯中放入上好的龙井茶,倒入少许80度左右的热水,讲究的是润茶。最后是采用凤凰三点头的手法冲泡茶叶,一方面是利用手腕的力量,使水壶有节奏地三起三落,经过三次高低冲泻,使杯中茶叶上下翻滚,茶的浓度均匀;另一方面这个三点头还如同行鞠躬礼,蕴含着对宾客的敬意。一杯好茶冲泡完成的同时,还学到了谦恭的道理。

除了龙井茶的茶艺,我还欣赏过用长嘴铜壶背身冲泡茶叶的茶艺表演等等,更激发了我学不同茶叶冲泡方法的兴趣。中国的茶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将它好好地传承。

关于传承文化的作文篇四

我们龙湾的“汤和庙会”可是一个具备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庙会文化呢!身为龙湾人的我为此而感到无比自豪。

可能是很小的时候,奶奶在我的内心深处植下了对“汤和庙会”的深刻记忆。自懂事以来,我每年都会拉着爸爸妈妈一路上跟着巡游队伍,细细体味着一成不变的繁华。

听爷爷奶奶说,每年正月初九日、七月十五日“两祀”。这种俗称“汤和庙会”的祭祀活动,距今已有450多年历史。“汤和庙会”不仅是温州地区较有规模和影响,同时持续时间较长的民俗文化活动;而且也是我国古老中元节习俗中最具特殊性、典型性的个案。随着时代的发展,庙会活动也与时俱进地改变着内容与形式。过去“汤和庙会”只是为了纪念汤和,祈求神灵保佑地方太平,庙会活动的迷信色彩较浓,负面影响较大;而现在迷信氛围渐淡,健康积极的文娱节目大大增加。

一路观看,我看到了舞龙、踏高跷、打腰鼓、剪纸舞、采茶舞、百家旗阵、老年快板……50多个表演方阵,每个节目都那么精彩,那么让人难忘,使我畅游在传统文化之中。你瞧,那舞龙人举着那金灿灿的龙,行云流水般绕场转了一圈才慢慢加快了脚步,之后便越来越快,越来越快,那条龙似乎活了过来,在半空中不断的翻转、跳跃、冲奔、扭动,之后直冲云霄……我的听觉、视觉、感觉等饱受着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也是一节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教育课,使我受益匪浅。这2000多人的巡行队伍清晨6点出发,路经永中、永兴、沙城、海滨等片区的43个村,巡游全程近25公里,队伍所经之处旗幡招展,鼓乐喧天,

人声鼎沸。巡游队伍每过一村,都有欢迎仪式,烟花、爆竹齐放。此时空中是烟花的世界,地上是彩灯的海洋,再加上鲜艳的服饰,喜气的人群,真是热闹非凡。此外,在沿途的各家店铺前、屋檐下,村民还会自发摆出香案,陈列出各式各样精巧的小摆设,争奇斗艳,琳琅满目。

听爷爷说,巡游活动的最后一项内容,是在宁村所南郊“抗倭英烈墓园”内的“祭祖”、“祭鬼”。祭奠过程中夹以擂鼓鸣锣,唢呐喇叭。最后要火化十几箩纸钱,仪式隆重又悲壮。最后队伍回村在四门巡游一遍,称“游营”。农历七月十六、十七还有演两天戏,戏毕活动结束。

看着灯光辉煌的街道,慢慢地归于寂静。那散落了满地的缕缕闪烁着的灯光,那些时尚的店面似乎像是回到了木招牌的年代。于是我转身的一瞬间,“汤和”记忆似乎回来了,又走了,如同风铃的声音,那么轻又那么淡,可是却让人觉得意味悠远。

这时,身为光荣的少先队员的我心中的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要守望“非遗”,传承文化。

关于传承文化的作文篇五

今天就是腊月二十八了,我和父亲像以往的春节一样,商量好了去买鞭炮,于是我起了个大早,以最快的速度收拾完房间,激动地跑出了家门。终于要去买鞭炮了!“今年我要买烟花、响炮,还有……”这时父亲的手机响了,父亲一脸严肃的接完了电话,转过头来似乎有些不好意思的对我说:“我现在要去开个很紧急的会,你先在家等一会,等我回来咱再去买鞭炮。”我不情愿的打开了家门,有些任性的坐在沙发上,无聊的看着电视。两个小时以后,父亲回来了。我期待的看着父亲,还没等我开口,他就说:“我刚才去开了一个春节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工作会议。区里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带头,禁放烟花爆竹。那么今年,我们就不能买了。”我叹了声气,失望的回到书房,随便翻开一本书,便趴在桌子上发呆。想起鞭炮的起源,思考到了放鞭炮的意义。

传说从前有一种叫“年”的怪兽,每逢春节,出来危害人间。人们为了驱赶怪兽,要燃放爆竹。这一传统延续至今,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今非昔比,当今中国进入发展的新时代。这种新时代的转换,不仅是从政治和经济的方面来表现,还应该是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十九大提出了三大攻坚战,环境污染治理位列其中,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对大气中颗粒物浓度、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浓度增加有明显影响,燃放期间PM10和PM2.5浓度分别可达平时的4倍和6倍。

回想以往的春节,从除夕的晚饭开始,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就响彻夜空,或明或暗的烟花忽远忽近。人们只顾着享受一时的喜悦,而忘却了逐渐变得污浊的空气。等到初一早上,车上地上落满厚厚的灰尘,房前屋后布满了鞭炮燃放的垃圾。这难道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春节吗?燃放鞭炮作为一种传统的过节方式,已然成为新时代的陋习,我们是否还要传承,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作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过春节的本质是为了家人团聚,而燃放烟花爆竹仅仅是为了图个热闹。如果把这种热闹的气氛,作为追求的目标的话,岂不是舍本逐末。

年俗固不可少,蓝天弥足珍贵。过春节的文化基因我们要传承,而对于那些陋俗,是否要选择摒弃呢?

关于传承文化的作文篇六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现在,很多国家都掀起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作为新时代的中华少年,我们更应该去传承并发扬我们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下面,我就来讲一讲我和中华传统文化之一——武术之间的故事。

四岁多的时候,妈妈就帮我报名参加了武术培训班。第一次来到武馆时,最吸引我的,除了一屋子的刀枪剑戟之外,还有墙壁上八个醒目的大字。妈妈告诉我,那八个大字便是“传承文化,走向世界”。于是,那八个大字便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悄悄地安了家。从此,不管晴天还是雨天,不管严寒还是酷暑,不管腰酸背痛还是淤青受伤,就连放假的时候我都在勤学苦练武术。从最基本的扎马步,到中难度的手拳和武器,我一天比一天进步。记得有一次,在练习大刀的时候,我心里只想着教练的话:要把刀舞得更有力些、更灵活些!一不小心手臂就被刀尖划了一道口子,鲜血顺着手臂流了下来,滴到了地上。但我并没有发现这些,只是专注于如何把大刀舞得虎虎生风。直到小伙伴看到地上的血,惊讶地提醒我:“家烨,你流了好多血了!“看到手上一滴一滴往下流的血,我的心害怕得“咯噔”颤抖了一下,心想:要是伤到血管,血流不止那就糟糕了!还好虚惊一场,伤口并无大碍,处理完伤口之后,看到教练和小伙伴们在练功场上的飒爽英姿,看到武馆墙壁上“传承文化,走向世界”八个醒目的大字,想起中华武术勇往无畏的精神,我又投入到了火热的训练当中。回到家里,奶奶看到我包扎着的手臂,听完我的描述,心疼得眼泪差点儿掉下来了,她紧拉着我的手说:“宝贝啊,练武术太危险了,咱们以后再也不要去练武术了!”奶奶的眼泪和劝告动摇不了我学习中华武术、传承中华武术文化的决心,我笑着安慰奶奶说我以后会注意的,心里却想着:我一定会坚持下去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9月,七岁的我在广东省第八届武术精英大赛中夺得了两项个人赛金奖。教练欣赏我顽强拼搏的精神,挑选我参加了少年青狮队。揭阳青狮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参加舞青狮的学习,我可高兴了!我积极参加各种强化训练,认真学习探、望、滚、卧、闪、扑、跳等动作,努力表现出百兽之王的翻转腾挪、勇猛彪悍、顽皮好动。在各种大型庆典活动以及揭阳当地的民风民俗活动中,我出色地完成舞狮和武术表演任务,为国内外友人展示国遗青狮和中华武术的无穷魅力。

现在,我还担任学校武术兴趣班的教练。我把自己学到的一招一式认认真真地传授给兴趣班的成员,用自己对武术的热爱带动身边的小伙伴感受中华武术的魅力,带动他们积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让我们一起积极传承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吧!

关于传承文化的作文篇七

无锡是个老地方,

民风民俗不一样。

年初一刚开门,

三声炮仗少不了。

清明节要祭祖,

荤、酒、糕点样样齐。

无锡是个老地方,

特产丰富很别样。

酱排骨历史有百年,

色泽红,很香酥。

惠山泥人颜色亮,

光彩夺目人人爱。

无锡是个老地方,

古典建筑仍一样。

人山人海的南禅寺,

亭台楼阁多辉煌。

水巷深处清明桥,

到处古色古香。

穿城而过的古运河,

烟波浩渺的太湖,

就像一首不变的歌,

唱着永恒的吴文化。

关于传承文化的作文篇八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800字 非遗梦,我的梦

虽然我的老家在外省,但我出生在温州,并在这里读书,所以我发现这里有很多对我来说全新的事物。如我家就有一个弥勒佛雕塑,它神态动人、栩栩如生,每一个细节甚至袖口间细小的褶皱都有体现。 家里的长辈说那是黄杨木雕,十分珍贵,这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于是我查看了相关资料, 原来黄杨木雕来自温州乐清市,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里说,相传黄杨木雕首先由清末一名叫做叶承荣的放牛娃发现。他在庙里跟着一位老人学习圆塑、泥塑、上彩、贴金、浮雕等技艺。机缘巧合之下,他发现黄杨木是雕刻的上等材料,也因此,民间艺术黄杨木雕就这样诞生了。

通过查阅黄杨木雕,我对原材料黄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黄杨质地坚韧,纹理细腻,表面色泽如同象牙一般,古朴内涵,还会随着年代的久远而不断加深,因此通常被用来雕刻,但由于其生长缓慢,很少有作为大件的家具存在。

我很喜欢黄杨木雕,不仅仅因为它优雅美观,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失的优秀工艺。黄杨木雕蕴藏着雕刻大师们的智慧与技巧,代表了温州人民长久以来的精神财富,为温州创造历史文化名城添上浓重的一笔!

文化就是因为有了历史的沉淀才显得弥足珍贵,可历史的洪流也总悄然将文化席卷而去。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遭遇失传的危险,黄杨木雕,困境重重。工艺复杂,材料缺失,技术不佳,种种问题都摆在了大家的眼前。为了了解黄杨木雕的现状,我还特意去了好几家木质装饰店询问,黄杨木雕装饰物价格昂贵且稀有,店家为了盈利也不愿意去购进。可见黄杨木雕迫切需要上到政府、下到百姓的重视,它每一道工序的精细较之其他雕刻类艺术作品都是不可同语的,也是因为这样的复杂和精细,更值得去保护。但是又不只是黄杨木雕,它更像是个缩影和代表,折射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窘境。在这个人人追寻中国梦的时代,当然少不了温州梦,而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历史书写了不朽的篇章,它们的传承与发扬必将是温州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非遗面临的众多问题并非不能解决,我愿意为黄杨木雕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更愿意为非遗文化做力所能及之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万华夏儿女的责任,倘若每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可磨灭的非遗梦,那么华夏五千年的文化结晶必将越过时间的阻拦而长存!

非遗梦,我的梦!

关于传承文化的作文篇九

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 中华传统我继承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许多优良的传统,比如:过年时拜年、端午节吃粽子祭屈原、清明节祭祖等。说起中华传统,不免让我想起许多有趣的事。

那年,我10来岁。刚起床,妈妈走过来对我说:“阳阳,你知道今天干嘛吗?”我摇摇头,妈妈接着说:“今天我们家要包粽子了!”我恍然大悟,立刻起床,兴奋地跑下楼,看见爷爷奶奶已经在包粽子了。我看爷爷奶奶包得非常容易,所以我也洗了手,加入了包粽子的行列。

开始,我还不会包,包的像月饼,又像手抓饼,还把米洒了一地。当我想要放弃时,妈妈对我说:“半路放弃,可不是你原来的作风噢。”我得到了鼓励后,仔细打量着粽子,研究了半天,再向爷爷虚心请教。最后,我终于初步学会了包粽子。

当然,春联也是非常有趣的。有一年过年,我看见爸爸在写春联,他拿来了红纸,用毛笔沾了沾墨汁,然后在红纸上写了几行字,最后贴在了墙上。这样,既美观又增添了节日的氛围。

通过节日,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啊,中华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值得我们当代人好好继承。

关于传承文化的作文篇十

仍记得

易安的凄凉

太白的愁绪

幼安的鬓间白发

仍记得

老生的面容

丑角的转扇

青衣的点点泪花

兰亭的矫若游龙

石碑上的一部胆巴

毛笔落下

行楷连绵成水墨画

红色桃符

门前年画

如烟似雾

瓷器上绽放青花

手执红灯笼

盘盛圆糖瓜

这是什么

这就是中国文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